老師上課應不應該讓學生回答問題?

小李聊教育


老師上課,肯定應該讓學生回答問題。老師從學生回答問題中,可以看出自己教學過程中,學生有沒有聽課;還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聽到一些沒有想到的答案,還可以看出一個學生的特點。

比如我上課,我會事先和同學們說,今天是多少號,這個號數尾號的同學請注意等會答題哦。然後你可以注意到,這個同學這節課上課是非常認真聽的。

上課過程中,我會找個時間突然問他問題,他也答得非常好。如果他基礎不好,答不出來,我也會很靈活地請他同桌或者周圍同學答題來幫他,活躍課堂氣氛。

另外一種情況,讓學生回答一些難度稍大的問題的時候,就會請一些平時很有自己看法的同學來回答。比如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到托爾斯泰和他的作品,有一個同學讀了很多外國名著,我們兩個人就著托爾斯泰,講了其他好幾個外國作家的作品。

當時我覺得這個學生太厲害了,就當堂問了幾篇外國名著裡面一些情節,讓他談談自己的想法,沒想到他都頭頭是道地回答出來了,引來全班同學大力鼓掌,還在班上掀起一陣讀名著、聊名著之風。

還有,在課堂上讓學生回答問題,可以看出他是什麼個性,然後因勢利導。比如有一次我問《西遊記》裡面牛魔王的情節,結果有一個平時比較喜歡插嘴,別人也不看好他的同學搶著要回答問題。沒想到,他從牛魔王講到鐵扇公主,再到紅孩兒。,對故事情節非常數熟悉。

我大力表揚了他用心讀書的勁頭。這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信心,成績和行為習慣也越來越好了。

所以,上課讓學生回答問題,是應該的,可以讓學生真正投入到聽課中去,也拉進了師生關係,促進學生真正喜歡上學習。學生反饋得好,老師也更喜歡教書,和用心教學生。


玲瓏平生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的高中生物老師黃老師,他非常喜歡上課提問,有時上課橫著一排輪著回答,有時豎著一排輪著回答,有時出其不意單獨點名,我們每個人都崩著神經聽課,如臨大敵,一節課沒有人開小差,生怕輪到自己答不出或答錯出洋相,甚至為了提高自己答題的正確率,每節課之前都自己預習,用現在流行的觀點來說就是自主學習!因此,我們班的生物成績一直讓別的班望洋興嘆!

現在,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也繼承了黃老師的“衣缽":經常提問。提問貫穿了我上課的全部環節,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一節課下來沒人睡覺,沒人開小差,效果很好,學生經常說:“語文課很快就下了!"

其實現在的孩子表現慾望都非常強,老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每節課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都有提升的空間,老師在課堂上給每個孩子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機會,他們會更自信,求知慾和探索欲會更旺盛,師生關係會更和諧,學習成績自然水漲船高!



一灣清泉流上石


這個真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為啥的問題。

老師上課,叫學生回答問題,通常,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目的:

1)瞭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

在課堂上,老師講解完一個知識點後,從學生的表現中看不出是否已掌握對應的內容,或者對內容的掌握程度不太清楚,那怎麼辦?

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叫幾位同學回答一下問題,通過問題的交流,老師就可以判斷出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如果學生的回答比較全面、準確,老師就認為,這個知識點基本被學生理解了;如果學生回答的迷迷糊糊,甚至答非所問,那麼,老師就會藉此機會,再次予以講解。


2)讓學生集中注意力:

老師在上課期間,總會有一些學生思想拋錨,人在教室、心不知去了何地,發呆,或玩鬧,此種情況下,老師為了顧全學生的自尊心,就會以提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收心。

所以,課堂提問,也是管束學生的一種方式。


3)課堂教學互動,活躍氣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總是有難有易,對比較難的知識點,或者科目,學生普遍性的會出現昏昏欲睡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通過提問的方式,激活課堂氣氛,形成師生互動的氛圍,便於繼續進行教學。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中,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並不是有意為難學生,更不是讓學生當眾出醜,而是教學過程的需要。

最怕的不是老師提問,而是老師自顧自的講,學生愛幹嘛幹嘛,下課老師走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那就到考試的時候見,這才是對學生最大的不負責。


教育擺渡者


我是本科教育學專業出身,畢業後自然發證,擁有高級中學生物教學資格,不過高校畢業後並沒有從事教學工作而且繼續深造,不過還是很開心回答這個問題,下面分享一下我的見解,僅供交流。

對於要不要讓學生回答問題,我認為應該據課堂情況靈活處理,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

一、據課堂情況靈活處理,其實作為教師,課前認真備案和上課前十分鐘非常重要,需要一個引子,既能呈上啟下,讓學生回憶起上節課的內容,又能夠引出本課堂的內容,其次還需要這個引子生動有趣,能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課堂氛圍好了,自然始於課堂提問,目的在於摸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便於靈活調整授課。但是如果學生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氛圍沉悶嚴肅,這個時候不適於提問題,因為越是大年級的學生,往往越不喜歡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在課堂氛圍沉悶壓抑的情況下提問題容易加重這種情況。

二、對於因材施教指的是,要根據學生的性格有技巧的提問題。對於性格大大咧咧,願意表達和說話的學生可以多提問題,這種學生往往心裡素質也好,即使回答沒有完全正確,這種學生禁得住批評,不會有心理負擔。對於性格靦腆的學生來講,更多的是需要引導,和鼓勵。提前引導他們大膽的說出觀點,告訴他們,錯了並沒有關係,可能班級裡肯定還有像你一樣沒有掌握的學生,我需要重新在課堂上講一遍,如果他們回答對了,一定及時鼓勵,看吧,你是知道的,真棒!老師希望你下次更大膽些!


Influenza520


我是老師。叫學生回答問題的幾種情況:

1.自由式互動,舉手可答,開放式教學,有利於知識的傳遞。2.強制性的叫某學生回答問題。這是多數是這個學生不聽講,也可能是專門對一些特殊學生的鍛鍊。3.老師忘詞了,不會寫某個字了。

只要提問不影響教學計劃的完成,我贊成提問。最主要的是第一種,教師學生上完課都是快樂的。


廣信健康養生


應該。

上課時氣氛就得活躍,老師讓同學回答問題,可以讓同學們時刻保持警惕,不會鬆散,認真聽老師講課,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對同學的學習很有幫助。老師提的問題大多是學習是提的,可以幫助同學有效理解鞏固知識內容。如果不提問來讓同學回答,一些沒有自律性的同學或許就會渾渾噩噩地度過上課時間。


書文君


你好,我的觀點為應該。

首先,我們可以站在老師的角度上思考一下,老師上課為什麼要提問同學?

根據我的實際經歷,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目的一:給予自信心

通過回答並答對問題,使同學對此課程有了一定信心,心中歡喜,願意並且主動地去學習此課程。

使之有了良性循環,最終成績得到提高。

目的二:集中注意力

如果部分同學上課走神或打盹,老師會通過這種提問題的方式,側面提醒同學。

使之在不傷害同學自尊心的情況下達成教學任務。

(這方法還蠻有用的,我到現在都還感激著那位物理老師。感謝他!)

目的三:師生互動,活躍氣氛,增進師生友誼。

目的四:瞭解同學們是否完全掌握了本門課程的知識要點。

總結:

作為這個問題的受益者,從被動地回答問題到主動地提問,我很感謝我的老師們。

祝老師們工作順利,身體健康,閤家歡樂。

謝謝!





user7750184978517


應該讓學生回答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老師講課為灌輸知識給學生,如果不問答,不瞭解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無法調整不同知識點的教授與學習。

2.一堂課學生接受大量知識,有問答來互動,會促進學生去思考自己對於這些知識點學習的掌握與不足之處。

3.回答問題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塵世間的尋找


教學有道,教無定法。教學上的很多問題,很難一言以蔽之,需要分類分項予以分析研究,思路才能更清晰些。

老師上課與學生的互動問題,是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永恆話題。學習理論紛紜複雜,所有的理論都強調反饋,只有反饋才能更好的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這個角度講,讓學生回答問題在理論上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實踐中,還需要考慮得更全面些。

學生處於什麼年齡段?讓學生回答問題,是學生學習效果反饋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回答問題是口頭反饋,作業和試卷基本屬於書面反饋,而且書面反饋反映信息更全面。在年齡較少書面反饋能力較差時,對學生提問更有效,隨年齡增長書面反饋能力提升,對學生提問效度降低。另外,年齡越少,學生專注力越低,集中學習時間越短,越需要通過提問來保持其專注度。

課程內容屬於什麼性質?如果課程本身更偏重於知識傳授,或者更多的是概況介紹等內容,或者是基礎的簡單的可自學的知識,對學生提問沒有太多意義。如果課程偏重於能力提升,或者是實踐操作,或者是重點難點疑點,對學生提問就顯得意義重大。

教學過程處於什麼階段?如果處於瞭解知識的初級階段,更多地還對學生進行信息的輸入,學生對知識的前後關聯尚無認知,此時對學生提問價值不大。如果處於理解知識的中級階段和運用知識的高級階段,需要學生對信息進行整理、分類、分析、運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模糊、混同、錯位等問題,此時對學生提問價值更大。

問題的質量怎麼樣?提問學生,除了單純的提醒其上課不睡覺等功能外,更主要的,是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以調整教學內容、教學進程和教學方法,所以要求問題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如果問題就是書本知識的簡單重複,或是教師講解的簡單複述,這樣的提問就基本沒有任何意義。如果問題能夠調動學生思考,想辦法用已有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並有利於把大部分學生吸引到這一思考框架下,這樣的提問就意義重大。

學生的性格特點是什麼?讓學生回答問題,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考驗,自信的學生回答問題更積極,自卑的學生回答問題更緊張,大方的學生回答問題更從容,拘謹的學生回答問題更焦慮。提問學生,必須要考慮到學生性格特點的因素,從瞭解學習效果和保護學生髮展的兩方面來合理提問。有些相對簡單的問題就可以提問那些自卑拘謹的學生,有些相對難的問題就可以提問那些自信大方的同學,分類提問,效果更佳。相反,如果不考慮這個因素,盲目提問,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課堂規模有多大?一般而言,大規模的課堂由於人數多,學生之間差異大,課堂不易掌控,提問學生效果不佳。而小規模課堂,學情容易掌握,學生之間易形成互動,學生回答可以更大程度的影響其他同學,課堂易掌控,提問學生收效相對明顯。

課程的運行環境是什麼?線上課程由於有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可以同時回答問題,問題的覆蓋的學生面更廣,提問學生對調整有很大幫助。線下課程由於一個時間就能一個同學回答,而且這有限的學生還未必能代表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問學生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讓學生回答問題,是教師與學生圍繞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等進行的有益交流,總體而言,是要予以鼓勵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務必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才能將提問這一利器用活用好用出成效。


聊聊教育那些事


課堂是學生的,老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老師上課讓學生回答問題有這幾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對不同層次同學的提問,可以從學生回答中,把握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的程度,同時反饋在備課教學設計時,內容難易的設定,可以適時調整設計,變換方式角度,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二是課堂上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老師適時讓學生回答問題,巧妙地提醒學生上課要集中精神。三是一切問題都是老師事先設定的答案,而讓學生回答問題,是從學生角度理解的,說不定見解會不同更好,從而達到教學相長。

總之,課堂是學生的,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學什麼?如何學?讓學生回答問題,不僅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方式,也是一種管理學生的方法,更是促進教學相長的一種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