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乾淨淨青春,誰來抹開塵封記憶裡的灰?

努力抹開蓋住塵封記憶的灰,裡面一片空無

。已然忘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喜歡把自己的吃穿住行那點兒事展示在朋友的面前。面對空蕩蕩的朋友圈。

乾乾淨淨青春,誰來抹開塵封記憶裡的灰?

陡然發現,這就是我的青春了,比起絢爛多彩,更多的是空白,一時無法用言語表達這樣的心情,落寞嗎?悲哀嗎?或許多一些的淡然裡面夾雜著些許無奈。畢竟還樣的空白還在延續,並且沒有準備去改變。

回憶中那個男孩,並沒有很活潑好動,有著大人們爭相傳頌的安靜,讚口不絕的禮貌。一直的成長都是中規中矩,毫不越矩,在那一波兒小孩裡面,似乎是最孤獨的一個,不合群大概是打小就存在的。

乾乾淨淨青春,誰來抹開塵封記憶裡的灰?

我們這一代我不知道是不是感嘆科技日新月異最多的人,反正我是感嘆挺多的,小時候寫作文,基本都“時光飛逝,科技日新月異”開頭。伴隨著日新月異成長起來的我們,對新事物自然是不那麼排斥的。

朋友圈裡的花花綠綠便是最好的見證。恨不得把自己剛看到的其實昨天也看到了的別人也看到過的路邊的野花草拍上一萬遍,多角度多功能多語言多形式的“曬”一番。這可能是我天天都要刷朋友圈的原因之一。在這個社會中活著,自己可以不說話,但瞭解一下別人還是需要的。每天三刷五刷六刷七刷刷刷刷,感覺比油漆匠刷油漆還能刷。

乾乾淨淨青春,誰來抹開塵封記憶裡的灰?

每天看著十三四歲的在曬友情,十七八九歲的在談戀愛,二十三四的在過老年生活。三四十歲的大部分保持生活無線電靜默。剩下那部分特別活躍的,直接在朋友圈生活,一日三餐小視頻伺候,各種爆料小幽默來一波,生活提示分享少不了,熱鬧得像菜市場一樣。當然啦,還少不了曬娃的那批二十幾歲的老年人,他們也是朋友圈的主力。把曬娃變得更像是一種習俗,一種新的附著於互聯網+的習俗,時常在喊著自己老了,青春不在的那群人裡進行,伴隨著一點婚姻不順的小打小鬧小傲嬌,陸陸續續在朋友圈聚集。

朋友圈實在是一個神奇的圈子,各種評論像新形式的文化沙龍。可邀約,可顯擺,可議論,可交流,無強迫,有記名,觀點隨心,形式自由,基本不用擔心被陌生人侵窺。

乾乾淨淨青春,誰來抹開塵封記憶裡的灰?

就是這樣一個即能記錄時光,又能娛樂友邦的工具。以贊為敲門磚,若你用有朋自千里來邀約,我必反手就是一個贊作回禮;在這裡,你用美顏相機拍的素顏,即使帶有水印我也覺得還挺美麗;面對你展示出來的負面情緒,我可有選擇地疏離。順便補一句“還好只是在朋友圈”作為應激。

乾乾淨淨青春,誰來抹開塵封記憶裡的灰?

朋友,朋友圈,朋友的朋友圈,朋友圈的朋友。我們是朋友圈的朋友,我們在朋友圈是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