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到“尚奇”,看明朝中後期書法美學風格的轉變

明朝中後期,隨著經濟不斷髮展,社會繁榮程度也越來越高。經濟繁榮也帶來了文化的繁榮,當時思想鼓吹要追求真實的自我,這樣的思想是最容易在藝術當中體現出來,藝術家們開始追求真實的自我,真實地流露出自己的內心。於是晚明在藝術文化方面,就逐漸形成了一種追求個性、標新立異的美學思潮,這種美學思潮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尚奇”。

尚奇大致意思就是要追求新奇,要與眾不同。在明朝中後期,一個文化人越是標新立異,就越容易受到鼓勵和讚賞,甚至做出驚世駭俗的舉動也可以,只要你夠新夠奇特,社會對文化的包容度還是很高的。比較明顯的例子就體現在當時的書法上。

從經典到“尚奇”,看明朝中後期書法美學風格的轉變

董其昌

萬曆年間的書法大家董其昌就是“尚奇”書法的代言人,他的書法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生”,與“生”相反的是“熟”,熟的意思就是模仿前人的東西。這是之前傳統書法的概念,書法必須是臨摹的,必須遵循一套預設的格式。所以,以前大家認為好的書法就寫得跟古人非常像。而董其昌“生”的概念就顛覆了這種傳統,他強調的是書法要有自己的創造力,書法不應該僅僅侷限於臨摹,應該成為表達自我內心的一種工具。臨摹是基本功,當然也很重要,但是學成之後,就應該由熟返生了,這就是有意識地和古人拉開差距。

從經典到“尚奇”,看明朝中後期書法美學風格的轉變

董其昌書法

董其昌的這個思想,改變了書法史上對於“臨摹”的“臨”這個字的理解,臨摹不再是以臨的“像”為主,而是希望在臨摹中能夠超越前人,這對經典書法的地位造成了很大沖擊。在以往,經典的地位不可撼動,因為經典就是標準,就是規定的正確格式。而隨著“尚奇”美學影響力越來越大,寫書法的人不再一味去接受傳統,而是想要努力去改造傳統。

從經典到“尚奇”,看明朝中後期書法美學風格的轉變

書法作品中常見的異體字

改造傳統又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經典範本太少,像《蘭亭序》這種範本對於廣大創作者來說,根本就不夠用,書法家們就開始尋找新的可以參照的書法資源。這時候一些冷僻字,就成為書法家創作參考的新資源。大家都開始瘋狂地尋找古體字,這也讓一些出版商看到了商機,他們開始出版專門收集古體字的書,給一些喜歡玩異體字的書法家作為參考。這些書的出版,又助長了異體字在書法界的流行。“尚奇”風格就在晚明越來越流行了。

明朝的書法從臨摹經典到標新立異,這期間的轉變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隨著明朝中後期經濟文化的繁榮,老百姓的文化素養也普遍提升,讀書不再是社會精英們的專利,普通百姓識字率也都很高,通俗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一些面向大眾的通俗讀物順勢而出,比如像《水滸傳》、《西遊記》等小說,還有《牡丹亭》這樣的經典戲劇。大家不再一味只讀一些儒家傳統經典,這樣通俗的小說也深受社會喜歡,文化藝術風格趨向多元化。

從經典到“尚奇”,看明朝中後期書法美學風格的轉變

牡丹亭

商品市場的繁榮,也讓書畫市場迎來了繁榮時期,特別是在嘉慶和萬曆年間,士大夫和商人都熱衷於購買書畫,這也是人們消費觀念發生了改變。與以前修建豪宅和私家園林,整日歌舞相伴,大吃大喝相比,收藏古玩就顯得更加清雅、更加有品位。書畫消費不僅成了社會時尚,還成為了區分雅和俗的重要標準。書畫市場的繁榮,也影響了書畫創作者的創作風格。追求“雅”成了上流社會的時尚,那麼臨摹經典就容易落入俗套,俗套就不受喜歡,標新立異自然是書法家們的首選。

從經典到“尚奇”,看明朝中後期書法美學風格的轉變

利瑪竇

外來文化也對晚明的影響很大,當時越來越多的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其中比較有名的就屬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了。明朝時期也是西方處於文藝復興的階段,一些西方思想傳入中國,也真正開始影響到中國的社會文化。傳教士們把西方的洋曆法、數學、哲學等新知識介紹給中國的知識分子,讓他們大開眼界,他們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多新知識可以挖掘,就開始有意識地去探索更多的新知識和新思想。

綜上所述,晚明書法美學的轉變,是當時經濟、政治、哲學、文化和藝術轉變的一個縮影,晚明的社會形成了一個複雜、多元化、包容度高的時代,也因此孕育出了一個和以往歷史大不相同的審美風格。

歡迎閱讀文化歷史那些事的原創文章,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閱讀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