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木易看史


《大夢誰先覺》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諸葛亮首次亮相時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該詩可謂是神來之筆,把諸葛亮既是智慧賢能的化身,又是淡泊寧靜的形象,刻畫得淋漓至盡。

該詩起點不凡,大氣磅礴,為諸葛亮高調走出來盡情渲染。劉玄德意誠情至,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其情節為諸葛亮“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作了很好的鋪墊。劉玄德前兩次來未見到,第三次光顧草廬時,諸葛亮正高臥酣睡,他侍立等候,直到諸葛亮醒來。諸葛亮一醒,就口吟此詩。此詩一出,其氛圍有先聲奪人之勢,其境界有出神入化之妙,氣勢上又勝出一籌,真是造詣高妙,耐人尋味。

該詩前兩句,立意深遠,從大處著筆,使諸葛亮仙風道骨、大智大賢的形象鮮活起來。“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其意思是,人生如夢,世事紛擾,誰能醒悟、看透其中的道理?平素我是知道這裡的哲理和緣由的。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大家也認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因此,這兩句詩,對諸葛亮來說,恰如其分,量身打造。從此,諸葛亮出山,輔助劉玄德打天下,才有這三國鼎立,蜀國一片天地。諸葛亮也因大智大賢的形象,留下了萬古千秋名。

該詩後兩句,看似場景寫實,卻寓意豐盈。“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其意思是,春意正濃,覺已睡足,抬頭看窗外,太陽正緩緩地西沉。從表面來看,這只是諸葛亮在草屋裡一覺醒來的情景。但與前兩句聯繫起來,從深層來看,是表現出諸葛亮瀟灑超脫、隱居山林的生活狀態,蘊涵著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心懷天下,擔當盡責的情懷。同時,“日遲遲”也有時不我待,渴望遇到明主、實現平天下抱負的寓意。

《大夢誰先覺》詩,是諸葛亮一生作為賢臣良師的生動寫照,是《三國演義》不可多得的畫龍點睛之筆,很值得我們吟誦玩味。



海藍山青


這是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中故意吟誦給他聽的,為以下的隆中對作的開場白,像子曰一樣。什麼意思呢,天下大事誰能知分曉,如同夢一樣,誰能先知先覺,誰能讓夢想成真,我,我知道,我已經看透當今亂世,能明確指出出路,能夠破解你夢的疑惑。我已經在家等著了,我已經知道了你來過,我在家裡面吃飽喝足等你求我,非我求你,如果你再禮賢下士,你再不把握住這次機會,那麼就會像外面的落日一樣,會遲遲的落下,快點進來吧,時間不等人。

當時的劉備是心懷天下正在創業的艱辛時期,一路走來全是失敗,依靠誰都不成,一次喝酒時發現自己身有贅肉而哭,時不待我,可當時劉備身上沒有一分錢,更沒有根據地,只要一片熱情,這時聽到諸葛亮能夠給他指點迷津能不高興嗎。其實我們的人生也如此,我們都有迷茫時,都希望找到人生的一個指點迷津的人,真正能夠一個大夢先覺的人,其實所有的大夢先覺都是來自於實踐與感悟。來,來,大夢我先覺,有不明白的關注一下,呵呵!


孟說歷史


人生只不過是看起來真實一點的夢境,誰能夠先看穿這個呢?我生平所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其實就說他已經看清了世事如夢幻泡影罷了.一切順其自然。

這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廬》中,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造訪,沒有見到,第三次正好諸葛亮在午睡,幾個時辰以後,睡足了的諸葛亮醒來便吟出該詩。

  該詩的第一、二句“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是從人生大處著筆,對於人生的道理,又有幾個人能夠將其參得透徹,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僅對人生夢覺的“自知”,而是對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洞悉於心、瞭如指掌,是對人生哲理的覺醒。

  該詩的第三、四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春日正長,春睡正美,描述了諸葛亮高臥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狀態。這首詩,僅從字面上看,前兩句與後兩句似乎沒有什麼內在的必然聯繫,但仔細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大智大賢者的形象便活現出來了。





柴門聞犬吠666


對羅貫中的小說來說,諸葛亮的形象塑造是一個關鍵的地方。如何能把諸葛亮塑造成一個,能夠帶領逃亂中的劉備及其剩餘的人馬,與魏,吳成為三足鼎立的局面,諸葛亮必須要有特別的一面。

在書中,作者用前兩顧來鋪墊這個臥龍先生的與眾不同,不光吊足了劉關張三人的味口,也吊足了數百年中國人的味口。

這裡出現的一段小詩,就是這首二十字的小詩,把諸葛亮的人物性格頗為獨到的勾畫了出來。

“大夢誰先覺,憑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這首詩用我們今天的人的觀念來講,就是一個睡足懶覺的吊絲,沒得亊起來在發神巾。你有本亊像馬雲一樣去找投資搞項目,何必住了山窩裡。

其實,你們無法理解古人的行為,也是有原因的。

讀過《紅樓夢》的童鞋們有沒有注意到這麼兩句詩:“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

在古代,有本亊,或者自認為有本亊的文人,都不願到外面去跑官。這種觀念的形成,還有一些歷史的因素在裡面糾纏。

在唐代,李白,杜甫,孟浩然等等,都到當年京城露了一手的,結果,李白一生漂泊,結幾個媳婦都保不住,最後死在他叔叔家。杜甫一家子沒辦法,跑到成都,對著大風吹走了自家房子上的茅草罵街,孟浩然有點能,看情況不對,趕緊回撤,從此不再求仕。

羅貫中把一個三國時期的大咖,為什麼要隱藏在

襄陽西二十里的這個小山坳呢?

歷史真的需要這麼會玩的人才嗎?難道孔明不怕他玩脫了嗎?

這就是羅作家高明的地方。

也就是說,孔明高明到一種什麼都在掌控之中的意思。

這首詩是根據三國演義的局勢出現的,在這裡就是說,大局勢如何演變,你們在夢中的人,沒有我看的明白。草屋的春天讓我睡的很好,窗外的太陽按照規律在慢慢移動。

整首詩展示出的是一個胸有乾坤的大才景象。從大夢到日遲遲,所有的看似複雜的局面,到“日遲遲”的萬變不離其宗的總攬大局觀,躍然眼前。也為後來的草堂對話和出師表的出來留下伏筆。



此路無邊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首五言絕句刻畫出了諸葛亮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形象。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諸葛亮少年自比管仲樂毅,對世間萬物都洞悉於心,瞭若指掌,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豪邁之感。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時候就對天下大勢做過細緻的推演,若說諸葛亮沒有宏才大志是不現實的,可是諸葛亮並沒有主動走出隆中。天下豪傑也並沒有叩他的大門。最後來顧茅廬的是弱小的劉備,即使反覆的推演讓他知道也許他出山也不能成就偉業,但是既然夢醒了,大丈夫既領重任,至死方休!

諸葛亮不刻意,不迴避,不妥協,不自持的聖人境界賦予他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


無色無界


來自羅貫中《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出場所吟詩句。這首詩意味深長,朗朗上口,至於是羅貫中自己所做,還是引用前人詩句,不得而知。但詩詞詩為心聲,通篇透露出一股慵懶、自信和生活的悠閒,是難得的佳品之作。在《三國演義》全篇而言,背後隱藏的含義和小說的主題是息息相關的。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孔明前半生,運籌帷幄,新野城一把火、赤壁一把火、舌戰群雄、引兵入蜀,實在太舉重若輕,談笑間強敵湮滅的感覺,充分體現了諸葛亮迷一般的自信心。

清朝的毛宗崗品三國時說:或問先生何所夢?予曰:仲尼之夢,是夢周公;孔明之夢,必是夢伊尹。孔明也一直自比管仲樂毅,這兩句將孔明懷才不遇但卻及其自負的形象體現的淋漓盡致。

至於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兩句,更明顯了。諸葛先生連三分天下的地圖都準備好了,一早就等著面試,明主卻遲遲不出現。看似慵懶,卻有一股子我有才,不怕遇不到明主的自信。

通篇大概意思可以解釋為:我覺得我自己就是伊尹、管仲、樂毅,我有著他們一般的抱負,至於什麼時候實現,我自己自然知道。且不著急,我在草堂上把覺睡足了,哪怕窗外夕陽西下,當我醒來的時候,也就是遭遇明主的時候。


禿筆寫春秋


胸懷大志如靈虎,文韜武略揮墨毫。

古往今來宣紙上,氣節齊身育後人。

寒贊花魁家致美,青蓮滌心不沾汙。

菊黃收穫土成金,只盼日出來明君。

(諸葛亮,羅冠中,正是這樣的心情)











風自雅


諸葛亮“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一詩,出自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這一回也是諸葛亮正式粉墨登場的一回,書中是這麼描寫的: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雲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裡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孔明吟罷,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報!尚容?更衣。”遂轉入後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很多人都看過這部小說,袁闊成老先生的評書《三國演義》,應該有不少人聽過,央視新版、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也有大把的人看過。那麼,有多少人關注了諸葛亮的這首“出場詩”呢?又有幾個人讀懂了呢?小編看網上有關資料,大多數人對此詩的理解都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諸葛亮詩原文如下: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註釋】

大夢:道家對人生的一種看法。《莊子·齊物論》:“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佔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覺:覺醒、覺悟。

平生:從來,向來。

遲遲:徐徐

本詩出自《三國演義》,無任何正史記載。與其說是諸葛亮詩,不如說是羅貫中詩。《三國演義》不愧為四大名著之一,不愧為中華文學史上的瑰寶,羅貫中亦不愧為小說大家,從這首小詩就能看出端倪來。首先,從寫作角度來說,此詩為諸葛亮的出場,做了大氣盤旋的鋪墊。那麼對於小說中的人物刻畫和場景氛圍渲來說,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

其次,此詩是為諸葛亮量身訂做的,不僅十分符合諸葛亮的身份,而且一開始就為諸葛亮戴上了一頂智慧的帽子。說到這裡了,就必須要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了。大夢,是道家對人生的一種詮釋,在道思想中,夢既指混沌迷濛的景象,又指人的感知與思想。“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結合《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來理解,意思就是在這亂世之中,人人迷茫,驚慌失措,但人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其中的緣由一直只有我才知道啊。

這裡為什麼是道教思想,而不是其他諸如佛教等教派的思想呢?明代小說家有一個通用的人物形象塑造定型,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賦予道士身份,或者與道士形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比如大家熟知的瓦崗塞軍師徐茂功、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梁山的軍師吳用及智慧人物公孫勝,等等。羅貫中塑造諸葛亮也是一樣,仙風道骨,呼風喚雨。因此,詩的第一句,基本上就給諸葛亮在小說中的形象定了型。還有一點,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詩句的意思正好與此呼應。

後兩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字面上的意思是,我在草堂春睡已足,我都已經從美夢中醒來了,可窗外的太陽還在慢慢吞吞的移動。這句更深層的意思是表達諸葛亮雖然超然物外,遺世隱居,卻從未放棄心懷天下、等待伯樂到來的雄心。用“日”來隱喻賞識自己的伯樂、未來的明主,用“日遲遲”形容明主的到來太慢了。實際上這是說給劉備聽的,他在埋怨劉備來得太遲了。因為戰亂年代,機會稍縱即逝,明主和賢臣相遇、相識、相知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也相當的寶貴。到來太慢了。實際上這是說給劉備聽的,他在埋怨劉備來得太遲了。

由此可見,羅貫中把這首詩放在此處、此時,何其高妙,簡直是神來之筆。


中醫生命科學


其實這首詩大有深意,暗示了諸葛亮其實在等明主,也渴望結束漢末混戰黑暗時代。

他已經睡足了,養好了精神,太陽卻還沒爬上來。就是這意思。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則喑示他料定了天下大局,胸有成算。

詩很氣派,也含深意。

諸葛一生最清醒,卻終不遂興復志。

也許這句日遲遲也暗示了其遲遲大志不遂。


默玄吟雷


羅貫中先生用一首詩來做開場白,把一位世外高人的出場渲染的恰到好處,諸葛亮的從容和自信在這首詩裡都若隱若現。

深處江湖,雖不問江湖事,但對江湖事卻瞭然於心。閒居草廬,卻名聲在外。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這兩句把國家的格局與走勢已經看透,在後面隆中對中可以體現。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兩句對應諸葛亮的人生格言: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暗喻諸葛亮已經準備好出山了,但明君遲遲未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