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改國籍了,為什麼還稱某某國華人?有什麼意義?

惜時惜花命自定


我認為這個和人品有關係。

對本國人民來說

這個就相當於跟別人宣誓我是從外國來的但是經過努力和奮鬥變成了和你一樣的本國人,所以你擁有的待遇和我的其實一樣的。我覺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本國人覺得這些外來的是認可他們的國家的文化和知識的,也是積極想融入的,進而至少在異國工作生活的時候能夠不被別人欺負和異樣的眼光。

同時一個人擁有兩個身份,一個別的國籍但還是不一樣的血緣關係,所以說不定可以得到兩邊的好處,譬如疫情中著名的黎女士:作為長期居住美國的公司高管掙的工資是年薪幾十萬的美金,卻非要乘飛機回到中國享受免費的新冠肺炎治療,甚至還帶上全家。最終美國也免費治療,中國卻不對她這樣的開放。本想兩邊都拉好處結果啥也沒落著



這其實其中的一個事件,可能還有別的銀行資金情況,在中國是收到管制的但是去到國外就任我逍遙了。譬如很多有名的貪官拿著中國貪汙的錢跑到國外改個國籍中國警方就得有孫悟空的十八般武藝才能追回來。

對同一血緣的人來說

同樣的家族同樣的血緣同樣的炎黃子孫,這些能夠出國改國籍的華人肯定是有非人的能力才能出去的,有些是靠學習成績出去的,有些是靠金錢打造出去的,有些是靠工作引渡出去的。。。。。。總之出國的理由各有不同但是卻是人中龍鳳厲害之人才能出去的。

所以他們出去了眼光開闊了,財富也來的快了,有的就飄飄然了在自己人眼裡就有了更強的優越感了,越來越看不起自己的國家和族人,所以這樣的人回來我們也是不歡迎的。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仍然是謙虛的,在外求學的同時還記著自己的國家但凡遇到困難,華僑都會組織工會社團送上物資和捐款,對於中國留學生也願意力所能及的幫助。所以我覺得

有些人雖然改國籍但仍然不忘本所以還有華人的稱號。

如祖國需要,如有戰,召必回的哈佛八劍客。


所以至於是什麼國的華人,我認為人品有問題的出去就算了別回來了,人品好的自然知道月亮還是故鄉圓,落葉歸根是正道。


瞎說說


海外華人是血統上的一種稱呼,並非針對國籍

(美國華人)

華人這個詞來源於中華,早在漢代就出現了,古代華人就是指漢人。

例如鄭成功在收復臺灣時,曾向荷蘭守將揆一寫了一封勸降信,鄭成功在信中寫道:“我軍入城之時,餘嚴飭將士,秋毫無犯,一聽貴國人民之去。若有願留者,餘亦保衛之,與華人同。”

從鄭成功的信中可以看出,在明末時,華人這個稱謂就比較普遍了,當時對於海外的漢人一般都稱之為華人。

除了華人以外,兩廣地區出海的百姓也多稱自己為唐人,這是源自於兩廣百姓對盛唐的懷念。而由於最早出海的一批人都是來自兩廣閔浙地區,所以華人在海外聚集的地區就叫唐人街。

不過在清朝末年,政府和民眾更加接受華人這個稱呼,而華僑這個詞也很快出現,意思是僑居在海外的華人。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華人和華僑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均是指擁有中國血統的海外人士,直到建國之後,華人和華僑意義才開始出現區別。

在今天,華人是指擁有中國血統的外國人。而要特別強調的是,華人是不具備中國國籍的,在國籍上屬於外國人,像是美籍華人,他們就是美國人,是美國公民,例如華人著名武打巨星李小龍,他就是一名美國公民,但他的血統和中國人一樣,因此屬於美籍華人。

(美籍華人李小龍)

所以,只要擁有中國血統,無論加入哪國國籍都可以通稱為海外華人,這是針對血緣上的稱呼。

至於華僑,其實華僑就是中國人,他們在血統上是中國人,在國籍上也是中國人,只不過長期僑居在海外而已。

根據我國法律的定義,華僑是指旅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對此我國對華僑給予以下三點定義:

一、“旅居”是指中國公民已取得當前所在國家的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並已在所在國家連續居留兩年,兩年內累計居留不少於18個月,視為華僑。

二、尚未取得所在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的中國公民,但已取得所在國家連續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資格,5年內累計居留不少於30個月,也視為華僑。

三、留學生、因公務出國人員、外派勞務人員均不視為華僑。

從我國的定義中可以看出,華僑就是住在國外的中國人,海外華僑和海外華人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在本次疫情期間,華僑是可以回國的,而華人不能回來。(疫情期間海外華僑為國內捐款捐物)

但是按照目前的規定,如果華僑在海外感染了新冠肺炎,並且在國內沒有繳納醫保,那麼其回國後的治療費用需要自己掏錢。

除此以外,所有從海外入鏡的人員都必須隔離觀察14天,期間所有的費用都需要自理,華僑也不例外。


千佛山車神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先後100多個國家攻陷,每天都有數萬確診病例在增加,其中很多國家疫情已經出現失控的狀況。作為疫情最早最嚴重的地方我國,已經逐步控制了疫情,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區。



所以在海外的華人群體開始大規模的迴流我國,躲避疫情,也讓一些在外華人的新聞頻繁的刷屏,當然這些新聞大多可都是比較負面的。最典型的就是前段時間,一位澳籍華人在北京隔離期,不服管制,堅持外出跑步,而且不戴口罩,與防疫工作者發生了衝突,引起了軒然大波,所以這則新聞又稱“跑步女事件”。

這一下子就挑動大眾的神經,也讓這些在外的華人群體,逐步的擺在我們的眼簾。更重要的是這個跑步女事件的主角是一個外籍華人,讓很多人非常疑惑,既然都不是中國籍了,怎麼還有“外籍華人”之說?



那下面就要說明一下華人的相關概念,其實和華人相關的還有華僑和華裔。準確地說華人包括華僑和華裔,甚至說華人的概念更廣一點,甚至比中國人更廣。

華人基本上指的是具有中國人血統的人,無論他的籍貫是中國籍還是外籍。當然通常有華人這個概念,基本上都是在海外的稱呼,國內根本則沒有,因為我們都是華人,不用做區分。

而這些外籍華人,基本上都指的是曾經在我國土生土長,後來由於移民他國,並且加入他國的國籍的人,所以就有外籍華人之說,因為我國並不承認雙重國籍,再加入外籍的那一刻,就不再具有中國籍。



所以通常我們在新聞中經常聽到某某美籍華人等傑出人物,這樣基本上都是加入美國籍的中國人。雖然國籍斷了,但是其血緣關係並沒有斷。當然,可能過了多代之後,他們已經完全融入當地,再沒有華人的特徵和文化傳承,這時的他們連“華裔”都算不上了。


大正看世界


不能因為有兩個“巨嬰”外籍華人,連一個習慣性稱呼的意義都給否定了,還有對整個華人群體的否定更是要不得,隨便說說,以楊振寧先生為例,他在2015年被歸化之前一直都是美籍華人,若沒有他本身就是華人的原因,請問他為什麼後來要推動創辦了北京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並且聘請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到清華工作,難道他是活雷鋒嗎?如果他不是因為他本身的華人出身,請問在當年中國還能從哪裡找得到有同樣地位的科學家來幫助我們的科研事業。

再者,本身X國華人的稱呼,就是個習慣性的稱呼,因為我們中國是單一種族國家,所以對種族的事情不敏感,以為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只是國籍,和種族無關。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你長了一張中國臉,其實很多時候都比你的國籍更重要。

舉個例子,我們說奧巴馬是美國黑人,或者再具體點說,奧巴馬是美籍肯尼亞裔,美籍是指他的國籍,黑人/肯尼亞裔是他的種族,同理X國華人也是這種組合,X國是他的國籍,華人是他的種族。

當奧巴馬成功當選美國總統時,全世界都認可這是個美國曆史的重要時刻,因為社會上因為種族而產生的差異化對待是普遍存在的,為了推進平等視野,這種稱呼的意義就存在。

而且外籍華人在國外的生活,本身就是中國人群體在外國人眼中形象的一種代表,他們的好了壞了,其實都會影響到他們如何看待華人,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是我們無法完全切割開的。

再比如,前阿里CFO,NBA籃網隊主席蔡崇信,也是外籍華人,加拿大籍的,不說他幫助阿里巴巴建立做的貢獻了,單說之前NBA馬賽克隊事件發生的時候,他在外網上為中國球迷的立場說話,這也是他作為華人身份能做的事情。

還有在中國疫情爆發時,很多外籍華人都在為中國積極捐獻物資,他們中很多人都對中國抱有很深的感情,當然了,我不否認他們當中,有一些“賣祖求榮”之輩,但是更加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華人身份是他們一生也改變不了的,無論好壞,中國和他們的命運都是極大相關,不能因為有幾個“敗類”,就連這些都要否認,更不要因為個別人的表現,就否定一個群體。


Xinxin的體育世界



上圖:愛跑的粱女士

澳藉華人梁女士,防疫隔離期間未滿14天,不戴口罩私自在小區跑步,被社區防疫工作人員勸阻,澳藉華人粱女士不聽勸告驕橫自大,還出言工作人員騷擾她,後來警察叔叔到後教育她後,沒再出門,此後澳藉華人粱女士視頻在網絡一夜“曝紅”之後被拜耳公司解僱,最後再來了一波處理結果,內地正式提前取消她的居留權,限期她出境,事已至此完美收官。

上圖:澳藉華人粱被取消居留權,限期出境

華人都移民加入了他國國籍,為什麼還要叫某某藉華人?主要原因是為了好分辨,辨別。比如澳藉華人粱女士,從這個信息上我們可以輕易看出梁女士移民加入澳大利藉的華人,世界上還有很多華人加入了各國國藉,如美藉華人,日藉華人,在前面加上她移民的國藉,一眼就可以辨別她是哪個國家的華人,這樣就不會搞混,便於書面表達,也便於別人聽懂。其實都是國際通用的做法。比如日籍美國人,非裔美國人,亞裔美國人。


上圖:英拉泰藉華裔回廣東家鄉

再個稱呼某某藉華人,意義是不一樣的,不是有句話叫做認祖歸宗,雖然他移民加入別的國藉,但他的祖藉是永遠改變不了的歷史,這樣的意義就是讓他記住生他養育他的家鄉,多一份親情,還一句話叫落葉歸根,不管你現在世界何處,等你老了最想念的就是回到家鄉。像澳藉華人粱女士這樣不懂道理的華人畢竟是少數,華人畢竟與我們是同宗同祖的這個事實是改不了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是一個民族之強大的原因。


上圖:英拉回廣東梅州祭祖


牛頭馬面兩鬼


確實,他們既然已經改國籍了,我覺得就叫某國人得了,幹嘛還要把華人標籤打上呢?

如下圖女子,澳大利亞籍華人,就直接叫做澳大利亞人得了,華人這個稱呼,基本可以不要了,我們叫他們華人的目的是什麼?就因為他們血統是中國人?其實沒啥意義,一個連國籍都不要的人,她是不是華人,不重要了。

國籍,是一個人對國家忠誠度最典型的象徵,如果一個人連國籍都不要了,那就說明,他們已經對這個國家沒有了感情、沒有了留戀,甚至對這個國家非常失望,用更改國籍來離開中國,如此,他們加入外國,還要叫華人幹嘛?有什麼意義呢?

說難聽一點,不要中國國籍而加入外國國籍的,就是忘祖行為,雖然不是叛國,但至少不是愛國行為,一個真正骨子裡愛這個國家的,一定不會去更改國籍的,國籍,就如同你的根、你的魂,如果沒了中國國籍,就如同沒有水的樹,一個人沒了靈魂,那麼,跟中國就自然沒有關係了,他願意加入哪個國家,就說明他覺得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比我們好,才促使他(她)寧願離開中國,不要國籍,也要加入外國國籍,楊某寧當初加入美國國籍,父親跟他斷絕父子關係,可見,在傳統意識裡,國籍對於一個人的重要。



因此,華人可以不提了,就說他(她)是哪個國家的人,按照國籍來定論,如澳大利亞人、美國人、新加坡人、新西蘭人、馬來西亞人、英國人、德國人、俄羅斯人、法國人,所有這些華人,一律取消“華人”稱呼,一律為外國人。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其實沒什麼意義,媒體喜歡這麼說,一是為了更加精確的描述某個人的情況,二則是為了儘可能的強調一下其炎黃子孫的身份,以給自己貼金,只不過大部分時候,都是熱臉去貼冷屁股,或者說是自取其辱。

而印象最深的則是這兩個事:

1、2001年張學良去世,其所在的遼寧老家多個地區,出於宣傳和上面的要求考慮,也給他舉行了追悼儀式,還安排了記者去海外採訪張學良的後人,想讓他從民族的角度好好暢談一下有關父親的“功績”。結果這位連中國話都不會說的花花張的後人張閭琳,根本就不明白記者說的是什麼,談來談去都是自己跟父親的故事,記者想要他說的話人家是一句沒說。


重要的是這還不是第一次被打臉,更早之前張閭琳來遼寧祭祖,記者也是圍著他長槍短炮的引誘其說“那些話”,結果人家絲毫沒搭茬,只是強調自己來是祭拜祖先,至於什麼國家、民族,人家根本沒概念。諷刺的是,人家來訪後,聲稱自己很自豪,但自豪的不是老家發展有多快,而是自己爺爺張作霖的大帥府,原來規模這麼宏大。

這也難怪,人家自小從就被送到美國交給美國的養父母來養育,從記事起接受到的就是純美式化的文化,你讓他談民族概念,他沒去喊美利堅萬歲就不錯了。

2、2011年911事件十週年紀念,央視和各國電視臺都製作了有關911事件的專題片,想必大家當時都還記得,我們的專題片裡著重強調了一個重點——遇難的華裔空姐鄧月薇,據說是事件中第一個從空中向地面報警的人,她也在飛機撞擊過程中遇難,多年後才在數公里外發現其的一塊大腿骨,是現場發現她遺骸的唯一部分。跟採訪張學良一樣,記者又找到鄧月薇的家人,想讓其談一下作為“炎黃子孫”的勇敢。結果人家同樣不明白我們在說什麼,記者不斷提示之下,她的親人也沒有說出記者想要錄下的話,畫面那叫一個尷尬!


所以在這種話題上,也許我們更應該冷靜一些,沒必要老是用炎黃子孫的概念來看待他們,更沒必要天真的逼著人家去承認自己的華人身份,從他們入籍的那一刻,他們早就做好了改變自己身份的準備,如果我們還想跟人家去套近乎,那實在是太沒趣了。

如果他們還記得自己身上是什麼血液,我們也歡迎,但如果他們只記住了他們的新身份,那我們也沒必要氣急敗壞,因為人家本來就是外國人。


遼寧資深球迷


都更改國籍了,為什麼還稱某某國華人?有什麼意義?

我也就奇怪了,這些人放棄自己祖國國籍,也就應該完全放棄了原來祖國所擁有的一切,入了哪國家的國籍,就應該全稱那個國家的人不就得了,有時候感覺可能就是給別人的一種暗示,你別看我是亞洲某個國家的皮膚,但我已經是美國人或者英國,澳大利亞人了,因為我已經完全擁有某個國家的國籍了。而且你在向別人介紹你自己的時候,有可能別人心裡暗暗罵你忘記了自己的祖宗呢?反正我是搞不懂。難不成,有些人是兩邊都想佔便宜,就像這次疫情一樣,國外安全了,感謝自己努力終於成為國外某個國家的人了,國外疫情嚴重了,還好,我是某國華人,這個時候強調的又是華人,又可以堂而皇之的找到一個避難的場所了,說不定還能得到優待,可惜這種人已經忘記那個是舊社會了。

你說這種澳籍華人吧,就不應該說自己是澳籍,也不要說自己是中國人,我們自然而然的把你當作我們自己的同胞,即使你出現這些醜陋行為,我們也只能理解你有錢了,就囂張了,或者有地位了,了不起了,因為這種人多得是了,不差你一個了。或者說你是家教不好,但是你已經完全是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在我們國家來撒潑,那就不行了,必然我們會以最嚴厲的手段來懲治 你這種外來者。因為你不是來為我們做貢獻的,而是為我們來添亂的,也希望這種人以後能長些記性,雖以為自己有錢了,入了某個國家國籍了,就覺得了不起,高人一等,你反思一下,你在國外如果不是因為你工作能力強,或者你有事出錢,看看有多少人能鳥你啊?

當然或許這樣的人只是個例,代表不了全部,比如這次疫情來臨的時候,國外華人幾乎買遍了所在國家所有的口罩或者其它必備的醫療物資寄回國內,同時有抗日戰爭的時候,海外海僑,華人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物資和金錢上的幫助,對於這些人我們不管他們是哪個國家的國籍,我都覺得他們都值得擁有“華人”二字,因為他們永遠都會唱那首歌:我的心依然是中國心.....當他們遇到困難或者有需求的時候,我們必須伸出援手,因為他們才真正的是我們祖國的同胞。

最後看看入美國國籍的宣誓詞:

我就想問問這些人,如果不是特殊原因,而僅僅是覺得外國月亮比我們圓,有錢了,加入美國國籍,如果美國與你的國家發生衝突的時候,你是不是會拿著美國給你的槍,槍口對準你自己的母國呢?


劉小妹正高二


我認為沒什麼特殊意義,這其實就是對移民華人的一個稱謂而已,就像我們看待加入中國籍貫的外國人一樣,哪怕他們已經加入中國籍,並不會影響身上的國家屬性,我們也不會將其視為中國人。國外亦然,雖取得了澳大利的國籍,但在人家眼中你仍然是華人。民族性的東西,是劃不掉抹不去的,因為它植根於骨子裡。

國外不拿他們當本國人,我們國內同樣也不會拿他們當中國人,起碼在表述上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新聞媒體報道時都會稱“澳大利亞籍華人”。其實對於華人,即使你的語言講的再溜,切入國外生活再深,也很難獲得認同感,我們看看那些在唐人街生活了數代之久的華人,除了外在形象上有區別之外,其它都沒有區別,但國外同樣還是會喊他們華人。

華人,其實既融入不了他鄉,亦無法回到故鄉,箇中滋味,可能只有他們心中最明白。

人的國籍可以改,語言可以改,甚至文化都可以改變,但有一樣是永遠改變不了的,那就是你作為華夏人的DNA,即便你歷經數代混血的洗混,那仍然還保存著這種基因。不管身在何處的華人,不管你是否承認,你永遠都無法繞過這個根本的起源問題,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割裂的。


元芳有看法


對於原來是中國人後改為外籍的稱謂,的確欠妥。

第一、外籍華人。我們稱呼慣了,大家都知道啥意思:中國血統的外國人。但從漢語語法看,”外籍華人”是”華人”,而不是外國人。是具有”外籍”的”華人”。而實際上,他是一名外國人,他曾經是一名具有中國籍的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

第二、華裔外國人。如果把美籍華人改為華裔美國人,是否更合適?一看就是外國人,是一個有中國血統的外國人。

第三、我國的移民事務還需要規範。以上名詞需要規範。也許與我國的文化有關。老是把華裔外國人當成美籍華人對待,的確人的身份已經變了。有一天他真的把槍口對準你的時候,才發現他是外國人,而不是華人。

再如小留學生也是問題。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6-15歲必須接受國民義務教育,偏偏他們去接受外國義務教育。國家之間有時候具有對立性,是否有送子為寇之嫌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