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就問:如果《七步詩》是普通人所寫還能流傳至今嗎?請文明答題?

水泊劉唐襄光文


不能。因為①曹植曹丕兩見弟確實太有名了,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七步詩的傳播,為其增加了傳奇色彩。

②曹植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了七步詩?是在曹丕明顯要殺他的時候。普通人別說寫七步詩了,可能都站不穩,說話可能都嗑嗑吧吧。曹植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能寫出七步詩,可見他臨危不懼,真正的才華過人。

③俗話說最是無情帝王家,但此詩能夠打動曹丕,不僅僅是他的詩,包括他作詩時的黯然神傷,步履蹣跚等等都是真情實感,使聞者見淚,聽者傷心。

④曹植用豆與豆箕比喻兄弟之情,煮豆和燃豆箕比喻兄弟相殘。構思精巧,令人讚歎。


開心大蘑菇頭


曹植的《七步詩》,如果是普通人所作,一樣地會流傳千古。因為在中國詩歌史上,能詩善文之人,不但有王侯將相,亦有淪落之人,無名之卒。他留給後世的詩作,一直為後世讀者所敬仰,不是因為身份的貴賤,而是詩歌本身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其情之真,其意之深,沒有一定的文學造詣,斷然是不可能而為的。只是這首詩出自曹植之手,更加顯示出其才華之敏捷,修為之高深;若出自普通人之手,斷然其名不會是《七步詩》了。

一,曹植的身世和與曹丕的爵位之爭,及《七步詩》的形成。

曹植(192年一232年),字子建,生於東漢未年。是權傾朝野的漢丞相曹操的三公子,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

曹植的《七步詩》能有如此強撼的藝術效果,與他的身世有著直接的關係。他生於世襲王候之家,少時頌詩讀文,能心領神會,思路敏捷,言辭鋒銳不落窠臼,深為時人讚歎和曹操喜愛。

古時的世襲制度,爵位由長門長子所承襲。曹植即得曹操所愛,就深為嫡長子曹丕所忌恨。尤其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一十八歲的曹植在銅雀臺落成時,以一篇《登臺賦》,使曹操大為讚賞。曹操奇其才,認為其後必成大器而對曹植寄於厚望。

曹植本就才華出眾,更兼得到了曹操喜愛,他又立功心切,作詩賦文,鋒芒畢露。此後他又隨父出征,大展才華,一時使曹丕如針氈,恐失世子之王爵而大為不安。從此,兄弟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明爭暗鬥從未消停。

及到曹丕承襲王爵之後,殺曹植之心從未消減。此事於曹植來說,不亞於是頭頂有懸劍之危,腳下有臨淵之劫。到曹丕限他以兄弟為題,七步成詩,否則斬首。這首《七步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二,曹植的才華和對後世詩歌的影響。

曹植的詩,前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他前期的詩歌激情慷慨,充滿了昂揚的鬥志,後期詩歌則哀而不傷,語多莊雅。他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樂府民歌體詩歌,推向了莊重端雅,更具文人特色的轉變。

後世詩者,莫有不讚其詩才者,清朝學士王世禎曾言:“漢魏以來,兩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多。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而李白,蘇軾對曹植的詩,同樣是大為讚賞,李白言:“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天下豪俊,翕然趨風,白之不敏,竊慕高論”。

由此可見曹植才華之不俗,經歷之不凡,《七步詩》出自於他的手筆,就知其詩的獨到之處。

三,結論。

從以上兩點可知,曹植的經歷和才華,都是普通人所不能及的。如果曹植生於普通之家,他的詩作雖豐,影響雖大,但絕不會作兄弟相殘的《七步詩》。

所以說,曹植的《七步詩》,不會出於普通者之手。非經歷至親之間,有如“懸劍之危,臨淵之險”者,斷然難為此詩。

曹植的《七步詩》,也許早已瞭然於胸,而未敢言及,也未可知。但現實對於一個頭有懸劍之危的大才子,胸中沒有醞釀到此類題材的詩作,斷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這首《七步詩》真為普通人所作,也同樣會流傳千古。因為曹植的詩歌成就和對後世的影響,不是僅靠一首《七步詩》所奠定的。

詩歌的流傳是以詩而非以人,詩歌史上無名氏的詩作比比皆是,因為他們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所以只有詩作而無詩者了。


黃土情愫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魏·曹植《七步詩》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的文學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陳王。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及曹丕、曹叡為帝,備受猜忌,鬱郁而死。

他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存詩九十多首,絕大部分是五言詩。曹植的詩歌善用比興,辭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對五言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出處

這首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為它是否真出於曹植之手尚難肯定。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而且據《世說新語》中引《魏志》中了也說曹植“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曹操曾試之以《登銅雀臺賦》,植援筆立成,而且斐然可觀,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這樣一首好詩也完全是可能的。

創作背景

黃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榮升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后,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他擔心這個有學識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著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

真偽

《七步詩》的真偽存在很大爭議。餘秋雨認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況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難他也不會做得這麼笨。餘秋雨認為這首詩比喻得體,有樂府風味,很可能確實是曹植的手筆,但創作時的戲劇場面,大約就是後人虛構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羅貫中偽作,不是七步詩的原文。

賞析

這首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於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乾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這首詩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之中有提醒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這首詩之妙,在於巧妙設喻,寓意明暢。豆和豆秸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以此來比喻兄弟相殘,十分貼切感人。

當然,這首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的讀者的稱賞。

名家點評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釋常談》)

劉勰《文心雕龍·才略》:“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

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

宋·佚名 《漫叟詩話》:“曹子建七步詩,世傳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雲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淺深,必有以辨之者”。

明末清初·毛先舒《詩辯坻》:“子建樂府《怨歌行》比《七哀》多十二句,然《七哀》妍至雅潔,似勝《怨詩》。《七步詩》四句者,詞意簡完,然不若六句之有態”。

郭沫若《論曹植》:“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又是富於犧牲精神的嗎?”

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這首詩也有歷史偶然性:比如曹植的出身背景;他“才高八斗”的才華;兄弟自相殘殺的處境。

故而造就了千古名句。


你聴


我明確一下我的立場和觀點。不能。

第一,《七步詩》這種寓意鮮明,文筆流暢,而且短時速成的詩句,普通人能在當時的情況下寫出來嗎?

這首詩的背景大家都已知曉,如果換作普通人,寫不出詩就會死,那麼這時候普通人會怎麼想?我想,絕大多數普通人會跪地求饒吧。畢竟急中生智的情況是極少數。就算是要急中生智,也得有足夠多的積累吧。

我們可以想象,歷史上同類的情況應該還會有發生,但是幾乎全部的故事並沒有廣為流傳,為什麼?要麼是作品一般,要麼,就是沒有給出執刀之人想要的答案。

舉個例子吧,大家肯定看過小說或者影視劇中有很多情節,當然,我們可以認為他們抄襲了曹丕和曹植的故事。例如在特定情況下,只要做出了什麼樣的事,或者通過了某種考驗,就能獲得生機或者財富等等,這類事情並不罕見,但真正廣為流傳的,並不多。甚至沒有。

這一點我認為是曹植的文學才能決定的,畢竟獨佔天下八斗之才,不是浪得虛名。

第二點,地位使然。

作為當時天下最知名的兩兄弟,曹丕和曹植的矛盾也是最受史官和野史官們關注的。一旦發生了重大的事,甚至哪怕是件小事,都能迅速被人捕捉到,然後以疾風的速度覆蓋到大街小巷。

事關生死的一首詩,當然會被人們更加看重。史官們會記載,野史官們更會大肆渲染,市井百姓也會口口相傳。

如果是普通人呢?

史官們當然極少會在意普通人的事情,野史官們或許有些人能聽說,但是會有更多的野史官根本不知道什麼情況,更何談記載。一般這種事會在小範圍內流傳個幾天,之後便會不了了之。


總結來說。普通人,一般從事於各種繁忙的勞作,很難有曹植的才華,所以能寫出好詩的概率極小。而即便真的寫出來了,或許也很難廣為流傳,因為不會被重視。我國自古有太多懷才不遇的人和事了,這種事並不稀奇。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怎麼流傳?


失敗33次


那當然是能夠的。

一部作品能夠流傳於世,傳至今天,絕對不會是因為作者的身份高貴與否,才流傳的。

《七步詩》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它之所以那麼有名,是因為詩的意境,以及詩裡深刻的內涵。用豆和萁本來是同根生的,來比喻兄弟鬩於牆的殘酷和無奈。這樣的事,其實常常發生,人們感嘆之餘,又發現他的身邊就有類似的故事。於是大家就會更加感同身受了,而且還會常常拿來忠告那些正鬩於牆的兄弟,因此流傳更廣。當然,不管怎麼說曹植本身與他兄弟之間的故事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的。

那麼我們接著來看看下面這首詩吧:“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它同樣流傳於世了,可是它卻是永嘉一個不知道名字的叫花子寫的。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資料記載他的詳細生平、年齡,只知道他死於嘉慶年間,是永嘉人,現在我們只好叫他“永嘉詩丐”。他是隆冬時節,異常寒冷之際,死在了通州官道旁邊雪地裡的一個“路倒”。還是一個拾糞的老大爺發現了他的屍體,發現他的時候,他的屍體上已經是一片霜雪了。後來府衙的衙役來處理他的屍體時,卻在他懷中發現了一張紙,上面就是寫著這首詩。雖然他的身份只是一個叫花子,可是當你仔細讀這首詩時,你一定會被它震撼到了。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叫花子啊?身世一定可嘆,走南闖北,天當被地作床,討飯袋子晚上盛月亮,悲秋憫人,迎風高歌。兩腳踢翻可惡的舊塵世,一肩挑盡古今所有的愁怨。我現在又不再吃嗟來之食,那條瘋狗,你還在那裡叫喚什麼?這是何等的氣概?何等的傲骨?能不叫人拍案叫絕?能不讓人肅然起敬麼?這個時候,又有誰還會在乎他是一個叫花子,或者是一個王子呢?對吧?


西西林林


七步詩是曹植七步而成,之所以是七步是因為七步寫不出並且其中不能直接反映出兩人親兄弟關係,所以煮豆燃豆泣就是最好反映這一層關係。試想在當時殺與不殺生活條件下,壓力何其而重。如果沒有天才的思想,沒有敏銳的觀察力,那麼且不要說作詩,一般人早就嚇暈了,還能寫詩嗎,況且一般人走七步又怎能寫出這種流傳千古的詩句呢。正所謂當時當地條件下,一般人是很難寫出這種詩境的。


劉海1688


你挺能叫真的,,如果是普通人也不會哥哥逼弟弟了,哥哥疼弟弟還疼不過來呢,怎麼會逼他呢,就算哥兄弟不親,也是老白姓打架,你一拳我一腳完事了,那有那麼多找理由殺人還得讓大夥知道你是該殺,原賭服輸呢,這就是皇家權力之爭,才有這麼找理由殺你的辦法啊,所以就有了一種說法叫生女不嫁帝王家,沒有親情,只有慾望,願你滿意


海韻月


七步詩之所以流傳二千年,並非是詩寫得多好,而是詩背後的故事。所以這首曹植寫的詩,是伴隨曹植曹丕兄弟之間矛盾故事而流傳至今的。


好好學習69255057


不懂就問是好事,但無論學什麼都是為生活所需而學,也不是花額外的精力都學,誤了正事!


wang助人為樂


能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