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你怎麼看?

草原胖狼


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非常正確。

一般文章寫出來後,不論是文字還是構思肯定不是非要完美,當初寫完,你會認為沒問題,過了幾天,你就會發現還是有問題。

當初寫的文章你會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文字上的問題。有錯別字,有病句,當初寫的時候,這些問題很容易忽視,現在重新檢查,才發現的確存在這個問題。

二是結構上有問題,構思上有問題。當初寫的時候,往往是隨心所欲,寫到哪算到哪,至於文章的結構,文章的構思是不是合理,當時沒有顧及,現在來看,的確有問題,這就看各自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而定,寫作水平高的人可能沒有問題,或者只是小問題,低的人文章結構會有大問題,需要反覆修改。

三題主題上或者觀點上存在問題,需要修改,很多文章寫的時候大的觀點不會有問題,但是在一些細節上或者用詞上會出現誤讀,當時寫的時候設不沒注意,過幾天看的時候,發現這個觀點有問題,需要修改。

所以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李蘇章1


我個人認為,好文章首先是立意深遠;其次是結構嚴謹;再者文筆優美細膩;其四,發人深省,可以為前車之鑑。

一篇文章,從立意到佈局,再到文筆,最後到詞句斟酌,標點符號的恰當運用,這些都離不開修改。古人講究煉字,時常言簡意賅,絕不拖泥帶水。那些流傳千年的古詩詞歌賦(包括優秀古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全文沒有多餘的字,可謂惜字如金。這就是見功力的地方。

我們現代寫作,也講究主次分清,簡略得當。這是從文章結構上要求的,也就是要凸顯中心,該著重描寫敘述的一定要不吝筆墨,濃墨重彩。而對於次要內容,輕者一筆帶過,重者直接刪減。這也體現在修改過程中。

再有就是對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的恰當調整。怎麼樣能更好的展現文章主題,更加生動形象描述故事情節或者人物形象,靠的也是修改——沒有幾個人能夠下筆千言,字字珠璣。自己尚且讀著平淡無奇,怎麼樣讓讀者去接受你?還是得修改!

接下來就是詞語句子的斟酌和標點符號的恰當應用。但凡想把文章寫好的,都會注意到這一點——小中見大,文筆尚且不通順,標點符號都用錯,何談好文章?關鍵還在於後期的加工修改。

一篇文章,最初寫好時,只能算作璞玉,不經過認真仔細的雕琢,難以體現它真實的價值。經過若干次細心修改,細心斟酌之後,該刪的刪,該增的增,該改的改,該換的換,這樣出來後,才值得讀者去仔細閱讀,認真品味。精品,往往來自於細心的雕琢。古代大家就不必說了,就近代現代的名作家,其作品哪一個不是經過數十次甚至更多的修改之後,才姍姍問世,而後受到大多數讀者的一致好評和追捧?

所以,說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這話,沒毛病!


竹林聽雨815126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這句話是沒錯的。

即便是知名作家,以寫作為生的人,他們依然做不到一氣呵成,不改稿件。記得當年金庸先生在談寫作的時候,有人問他為什麼部多出幾部作品。他回答,前面寫的很多還是有待商榷的,我需要時間把內容重新修改。金庸先生不是隨便說說,當年寫《飛狐外傳》,主角是個中年男人,絡腮鬍子,其貌不揚。可是到了《雪山飛狐》就成了英俊俠士。被讀者寫信批評是在胡編亂造,於是金庸先生開始重新編撰。才有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14部經典武俠劇,直到今天,金庸先生作品的磅礴大氣和內容嚴謹都是很難有人企及的。

相信學生時代你們應該學過”推敲“這個詞的由來。原文如下:

島初赴舉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

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並轡而歸。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古人尚且對內容都需要多次揣摩,何況我輩。再完美的內容,終究還是會有些許的瑕疵,反覆閱讀和提煉,才能精益求精。希望多多練習,多發更好的內容。


崔海新


這個問題老生常談,但很有意思,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寫作的時候沒有進行縝密思考,無論是結構,語言,還是立意,都沒有細加斟酌推敲,那肯定就有不少的問題,就需要認真修改,甚至反覆修改。

而且,因為考慮不周,修改的效果總會感覺彆扭,沒有一氣呵成的流暢感。所以還是要反覆推敲,彌補。

第二,如果落筆前,已經進行充分的思考,結構謀篇立意均胸有成竹了,一揮而就水到渠成,文章的修改就很簡單了。主要是個別詞句的潤色修飾,不需要傷筋動骨,改頭換面。

第三,別人的文章,不熟悉題材的文章。這個就是比較麻煩的事情了,需要查閱各種資料,辨別各種數據細節啥的,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那真的需要字斟句酌,拈斷數莖須啦!

第四,寫作水平有限的文章。無論是選材,還是構思,語言表達,立意,都存在很大的問題,修改就是一項大工程。說實在的,不如另起爐灶。但修改有修改的益處,為了幫助作者提高其寫作的水平,還是需要十足的耐心修改,直至成功!

總的來說,好文章真的是改出來的。尤其是經過一段時間,思想認識有了意外的轉變和提高,對文章的理解也有了變化,修改就是必然的了。








縱哥的詩意生活


簡單地回答,好多好文章(包括不同體裁的)是多次或反覆修改出來的了。

有些好文章,則不是。有的是如名人名家一氣啥成的好文章。再比如古代科考中的名卷今人高考等臨時一次性考答的名卷,只能因無多少時間改動一次性寫成。(謝謝提問。)


匹夫之責


這要分兩種情況,我的體會是:

一是寫到半路就寫不下去了的,或者是勉勉強強才把它寫完的,這種情況通常我會直接把它扔掉,為什麼?

因為好的文章一定會源於一個完整而沒有漏洞的,並且不能偏離主題的脈絡清晰的佈局。如果這個框架出了問題,一般來說,沒有多大修改的必要,而且也是很難修改好的。

這就像一個loft,無論如何改裝也不可能媲美真正的商品房的。先天不足,後天是很難彌補的。

二是結構沒有問題,既不跑題又很流暢。你需要的只是文字上的糾正和完善。

通常,你看第二遍的時候,是帶著拾遺補缺的眼睛的,你會對某些不舒服的或者意猶未盡的表達進行修正。修正後的文章看起來令人不那麼討厭了,但是這真的是“頑石雕琢成美玉”了嗎?

不要著急,往下看。

第三次再來從頭到尾閱讀的時候,你是一定程度上以“上帝視角”來審視的。這時你又有了新的發現:改過的並沒有那麼“青出於藍”,而原始的也並沒有那麼不堪,從而導致你一改再改。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你會退回到原先的“立場”,至少我發現的是這樣。原因何在?就在於“第一版”你是一氣呵成的,它代表的是你的構思和表達默契度最“天然”的一版。少數瑕疵掩蓋不了“天然去雕飾”的光芒,對你的潛能來說。

當然,最後改的比原來好的也有。但是英同學一直有個難作定論的懷疑,那就是改後比原來好的往往不是你最出色的那個章節。


英的眼睛


去看看魯迅、茅盾的手跡便有了答案。


我是末代傻子


好文章還是修改出來的。“多寫多修改,精自改中來”。那種一氣呵成,文思如泉湧的狀態多數情況下只是理想化的存在。

好文章須反覆修改。古今中外無數名家的創作就是實證。

唐朝詩人賈島騎驢吟詩,不想撞入了韓愈的儀仗隊,兩位詩人共同改定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著名詩句,從此誕生了“推敲”這個典故。啟示人們做什麼事都要反覆揣摩,仔細斟酌,才能不斷進步。

詩聖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史”橫空出世,把《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發揚光大,締造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詩壇神話。

白居易寫完詩後,拿去讀給老婆婆聽,有聽不懂的地方就修改,直到老婆婆完全聽懂為止。白居易詩存世三千多首,他也榮膺“詩魔”之雅稱。

曹雪芹在悼紅軒創作《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成就了這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百科全書式的小說,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

福樓拜教導莫泊桑說:“不論寫什麼事物,要稱呼它,只有一個名詞;要表現它的運動,只有一個動詞;要揭示它的性質,只有一個形容詞。我們要不斷苦心思索,非找到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不可。不要因為困難,而用類似的詞句來敷衍了事。”沒有人一上來就能找到那個最準確最美妙的詞,惟有多想,多改,除此,別無他法。

是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除此,別無他法。


流韻嚶嚶


連一棵好看的樹或花,大都是經過修剪的。任性出來的東西,雖然很率真,但不一定完美。


戴家圩


這應該不是絕對的。

有的時候靈感來了,寫起來會文思敏捷,一氣呵成,無須修改。

還有的時候,只有那麼一點點感覺,只能先寫出個大概的框架,具體到細節可能就會需要來回推敲修改,反覆琢磨。

還有的時候甚至執筆難書,即使寫出幾句來也是詞不達意,這可能就需要反覆的進行修修改改才有可能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

但是不管怎樣,只要是好文章,就值得我們去等待,去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