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丘有好多"崗",其中這個"崗"好厲害

​在大商丘,如果你熟悉農村生活,就會發現這裡有許多以"崗"命名的村莊,如李崗、吳崗、葛崗、周龍崗等。並且在民權和睢縣西部一帶,還廣泛流傳著"一嶺十八崗"或"一流十八崗"或"一溜十八崗"的說法。

大商丘有好多

虞城縣的"稍崗"位於虞城縣東北部,柳公河南岸,為稍崗鎮政府駐地,是縣東北較大農貿市場,西南有隴海鐵路李新集站。1949年,屬第四區;1954年,改屬稍崗區;1955年,撤區建鄉,屬稍崗鄉;1965年,叫稍崗人民公社;1983年,屬稍崗鄉;2014年,撤鄉設鎮,屬稍崗鎮。

關於虞城縣"稍崗"之名的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商丘地區地名薈萃》一書中所載:"傳古時自山東單縣黃崗至此有十八崗,因在末尾一個崗上建村,故名。"二是1991年版《虞城縣誌·鄉鎮》中所載:"因縣內舊有'三崗十八堌',稍崗居南稍而得名。"仔細考究,這兩種說法其實是相同的。"稍",按照字典的解釋"泛指事物的末端"。清光緒二十一年《虞城縣誌·山川》載,當時的"三崗"分別為大崗、柱崗、稍崗,其中稍崗位於前兩崗之南。而這三崗的北側,即是與河南虞城交界的山東單縣,其境內從北向南亦有很多崗,如黃崗、浮崗、韋崗等。因此,虞城境內的三崗和單縣境內的諸崗,共同構成群眾所說的當地跨省的"一溜十八崗",而稍崗居於所有崗的最南端末梢而得名。這是不同於商丘民權和睢縣的"一溜十八崗"的另一種說法。

關於稍崗之名,民間亦流傳有一些傳說故事。稍崗東村村民張俊清就說,稍崗集原名聞香集,古時村民在土崗上多種鮮花聞香十里而得名,現在鎮裡還有聞香路。稍崗鎮黃窪村民牛金田說:"稍崗人傑地靈風水好,並且多寺廟,如今還有廣通寺、佛祖廟和奶奶廟等。原來這裡多出大官,後來有個"南蠻子"(商丘土語,指南方來的人)來此將風水破了,從此人才就出少了。"

在四五千年以前的商丘還處於原始社會或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人們擇高而居是因為便於防患洪水威脅。史前時期,洪水是對人類構成的最大自然災害之一,經常氾濫,在商丘一帶形成了沼澤遍野、河流縱橫、丘陵連綿的地貌,林木茂密,野獸出沒其間。先民們為了生存,只有選擇在洪水氾濫後沖刷出的地勢較高的崗上居住,形成了一個一個的崗、丘、臺、嶺、堌堆。後來這些氏族部落遷走了,又成為新的居民聚落生活之處或者後人的家族墓地。

稍崗在戰爭年代也經歷了崢嶸歲月。1938年5月,日軍混三旅侵佔虞城縣城(今利民鎮),實施法西斯統治。6月29日,日偽軍400餘人,到稍崗一帶大肆搶劫,當地群眾奮起反抗。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的序幕在稍崗南的張公店拉開,淮海戰役中犧牲的一些烈士埋葬在了稍崗的李新集村北,現在還有革命紀念館,成為每年當地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大商丘有好多

張公店的烈士陵園

大商丘有好多

這裡埋葬著數十名烈士

20世紀80年代,虞城縣稍崗鄉南莊村的幾個年輕人為了生計,從撿廢尺條起家,到簡單地組裝成捲尺來賣,慢慢培育出商機。進入上世紀90年代,虞城鋼捲尺工業發生了質的飛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稍崗的鋼捲尺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鋼捲尺產業的崛起和迅猛發展也帶動了塑料製品、油漆產品、小五金產品、膨脹螺絲、螺釘旋具、油灰刀、鋼鋸、手工鋸、美工刀等五金工量具的發展。今天,稍崗鎮已擁有各類民營企業近600家,個體工商戶近3900戶,鋼捲尺從業人員近28000人,其中:投資在億元以上企業數家,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十餘家,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二十餘家,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五十餘家。各種鋼捲尺加工戶1330餘戶,全鎮年產各類捲尺12億隻,佔據全國鋼捲尺市場的85%以上,該鎮生產的鋼捲尺產品不僅遍銷全國各大中城市,還遠銷俄羅斯、新加坡、泰國、加拿大、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鎮還擁有大型鋼捲尺專業批發市場稍崗國際五金城,真可謂中國的鋼捲尺之都。

大商丘有好多

每年的五金博覽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