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行測語句排序太費時間?學會這3步,為你節省60%答題時間

語句排序題從2008年出現在國考裡,作為一種新題型,要求我們根據文段材料信息,將打亂的幾個語句進行排序,成為一段完整通順的段落。

到2011年公務員考試中,語句排序題的數量上升到3道。

2012到2018年國考中幾乎會固定的出現兩道排序題,16年部省級和17年的地市級試卷甚至考察了3道!位置則大約是在15道片段題中的第7、8題或者20道片段題中的第11、12題,也即是處於片段閱讀題的中間位置。

這個題型是我們不容易穩定拿下,卻又極易被忽略的題。平時複習時不注意排序題,在考試當中“七分靠運氣,三分靠積累”,就很容易導致這部分解題時間長,錯誤率也較高,一道題想上兩三分鐘都不是不可能,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做題心情和節奏。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高效解決語句排序題呢?

現結合我的做題經驗和對近五年國考真題的分析,整理出一套排序題解題方法,儘量全面的包含各解題技巧,有其他思路的小夥伴還請多多分享補充

直接上乾貨~

排序題的本質:三種順序——時間、空間和邏輯

為了接下來分析做題技巧的時候能達到庖丁解牛的效果,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排序題所選取的文段素材有什麼樣的特點,是不是命題人隨便在發表的文章裡摘了一段就讓我們排呢?顯然不是。

行測每個模塊考察的都是我們的推理能力,排序題更是如此。既然如此,需要我們排序的這幾個句子肯定都是有一定順序的,瞭解這些表達順序有助於把握語句排序題的本質。

不要在考場上現場分析和整理順序,考場下就應該首先了解可能出現的順序,做好充分的準備,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我把18年到13年這6年國考排序共13題左右按照正答給出的順序,將它們組成一個完整的文段進行分析後,發現每一道排序題都是有著嚴格順序的文段,而這個順序不外乎就是三種:空間順序、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其中,邏輯順序佔據了大部分的排序題。

這三種順序分別是:

1.時間順序:即按照事理髮展過程的先後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

“省考”行測語句排序太費時間?學會這3步,為你節省60%答題時間


凡是事物的發展變化都離不開時間:如說明生產技術、產品製作、工作方法、歷史發展、文字演變、人物成長、動植物生長等等,都應以時間為序。比如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景泰藍的製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藍的製作過程中“做胎――掐絲――燒製――點藍――燒藍――打磨――鍍金”的順序來說明的,嚴格地說來,這也是一種時間順序。

既然如此,命題人就不可能老老實實地告訴你1872年、2013年這樣的時間,而是會進行一定的變形轉化,就看你能不能在幾秒鐘的時間內get到命題人的點。

以16年國考第52題為例:

①當地球撞進塵埃帶時,從地球上看,是短時間內無數塵埃以極高的速度劃破大氣層下落

②因此,流星雨實際上是彗星留下的無數塵埃形成的

③進入大氣層的塵埃被大氣加熱,發出明亮的光

④彗星釋放出的塵埃,並非頃刻擴散到宇宙空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是留在彗星的軌道上繼續公轉

⑤這樣看上去就有許多流星,也就是流星雨

⑥這樣形成的“塵埃帶”,有些和地球的公轉軌道交叉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④②⑥③⑤①

B.①④③⑥⑤②

C.④⑥①③⑤②

D.①③⑤②④⑥

答案解析:

這道題答案選C。

我主要是想借這道最新真題說明時間順序的考察方式。首尾句不明顯,再大致看一眼題目各句子。①裡說地球撞進“塵埃帶”,⑥講塵埃帶是前面如何如何形成的,很明顯是先要形成了塵埃帶,地球才能再撞進去吧,而且⑥裡的“塵埃帶”一次被打了引號、①裡面的塵埃帶一次沒有打引號,語文知識告訴我們塵埃帶一次是在⑥裡第一次出現,也就是⑥毫無疑問是在①之前,大膽排除BD吧。到這一步,主要把握到的就是時間順序,利用時間順序排出。

下一步,再看短小精悍的暗示詞(下文會講),②裡的“因此”、⑤裡的“也就是”,顯然②句的總結是在⑤的後面,直接選C搞定。

2.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空間存在的方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於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徵。

“省考”行測語句排序太費時間?學會這3步,為你節省60%答題時間


一般說明某一靜態實體(如建築物等),常用這種順序。《故宮博物館》按照先總後分的順序,先概括說明故宮建築物的總體特徵,然後再具體介紹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御花園,而在介紹每一座建築物的時候,則又按照先外後內、先上後下的順序。這樣安排合乎人們觀察事物的習慣,是最合理的順序。

3.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係,或由個別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遞進,或概括到具體,或特點到用途,或由整體到局部一一介紹說明。

“省考”行測語句排序太費時間?學會這3步,為你節省60%答題時間


凡是闡述事物、事理間的各種因果關係或其他邏輯關係,都體現出邏輯順序。

排序題的做題步驟:

解一道排序題,不可能有一個萬能的解題技巧,也很難在20秒內準確地進行秒殺,要想在儘量提高速度的基礎上,又保證相當的正確率,只有這樣做:

在固定的解題步驟下(看選項、定首尾),多管齊下(靈活選擇做題技巧)。

下面直接呈現我覺得最有效的做題步驟:

看選項、定首尾——找“茬”排除

做排序題,一定一定一定先看選項,不要讀題幹,這是雷打不動的固定第一步。

觀察選項,看各個選項裡的首句和尾句分別是哪些句子,再重點觀察這些句子。我們很多人知道看首句,但是其實有的時候尾句也可以排除的,不要忘了也看看尾句。

四個選項,一般最多就只有4個句子讓我們去考察。

比起挨個用筆戳著六個句子讀來說,已經很大程度降低了難度。這是第一步,幸運的話,我們可能直接找到答案,但是很多時候只能讓我們排除部分答案,也就是說我們定的是選項給出順序的首尾,而不是整個文段的真正首尾,要是第一步就被你看出來正答的首尾,那這題的難度就太低了。

定位選項後我們就要來伺機找茬進行排除了。

★關於首句:在我們正常寫文章時,一般有一些詞語不會被放在首句的,這就是我們要找的“茬”。常見的排除情況如下所列。

①指代詞:如“這、那、其、此”。但是也不可以一刀切,關鍵要看指代詞說得明不明確。

A.含有指代詞且指代對象不明確,不能做首句。

B.含有指代詞但有明確指代對象,可以作為首句

如:北歐雖說處於高緯度地區,但這一帶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經的地方。(這個句子裡的“這”顯然值得是北歐所處的位置,指代很明確,無法排除)

②總結詞:如“總之”、“因此”、“綜上、“總而言之”、“一言以蔽之”、“概括起來”等。100%排除。

③關聯詞的後件,如“但是”、“又”、“同時”、“也”、“而不是”等。100%排除

④有比較性質的內容,但是隻呈現不完整:如,18年國考44題的第④句是,“飛越沙漠和大海的遷徙鳥類,由於途中無法獲取食物,必須不停頓地一次完成遷徙,故而需要存儲的脂肪更多一些。” 這句話說無法獲取食物的話距就會使“存儲的脂肪更多”,顯然是在和另外的情況作對比,那麼不禁要問什麼時候需要存儲的脂肪更少一些呢,所以這個句子顯然不能做首句,可以排除CD兩個選項。

⑤反面論證:“否則”、“不然”一般不在首句。

⑥證明性的案例、問題的解決措施一般不放在首句。用於引出話題的案例可以放在首句。

★關於尾句:雖然說要以首句為排除的主要依據,但很多人做題時直接衝向首句,忽視了尾句也可以起到輔助排除的作用。尾句無法明確的排除,但是比較來說,有的句子相對來說是不太適合作為尾句的。

如14年國考第50題的第⑥句,“城市中傳統的以居住為主的封閉社區和街區,開始讓位於交流、娛樂、購物”,這一個句子顯然不太適合作為尾句,給人一種說話說到一半卻不說了的感覺。上述句子與①句“經過理論與實踐的積累,再生建築學也逐步成為了一門獨立而完整的技術科學”相比的話,顯然①句更適合做尾句,正答也是①為尾句。

多管齊下——靈活選擇做題技巧

經過第一步看完選項定完首尾後,能排除就儘量排除,不能排除的情況就要進入第二步:多管齊下,靈活運用多種技巧,睜大眼睛開動腦筋。

千萬不要自己一個人傻乎乎地在那裡琢磨半天,盯著第一步所排除出來的這兩句看了一遍兩遍三四遍。這時請立即放棄判斷首句,去看其他語句,找突破口。

(一)、找顯眼的提示詞——短小精悍、有逗號隔開、具有一定普適性的詞

其實,在看首尾找茬排除的第一步裡,我們已經至少讀完題目裡的幾個句子了吧,也就大概對整個文段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吧。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一眼掃過去就能發現的、在字群裡閃閃發光的明顯詞彙,比如說“這、它、與此類似、總之”等詞,這些詞就是下一步的突破口了。

它們具有的特點是:短小精悍,一般都不長,就一到五六個字;通常有逗號隔開;具有一定普適性的詞,也就是類似於我們高中背英語寫作裡的那些模版式表達,比如for one side, what’s more 這樣的詞,不知道怎麼形容了,我暫且把它叫做具有普適性的詞吧。

以17年國考第42題為例:

①未開採的煤炭只是一種能源儲備,只有開採出來,價值才能得到發揮

②充分挖掘並應用大數據這座巨大而未知的寶藏,將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③有人把大數據比喻為蘊藏能量的煤礦

④數據作為一種資源,在“沉睡”的時候是很難創造價值的,需要進行數據挖掘

⑤大數據是一種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規模大大超出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範圍的數據集合

⑥與此類似,大數據並不在“大”,而在於“用”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③①②⑤④⑥

B.⑤③④⑥①②

C.③⑤②①④⑥

D.⑤④③①⑥②

大家拿到這題肯定先看③和⑤了吧,在那裡研究半天,發現兩句好像都可以做首句,不好排除啊。這可怎麼辦?可能有的人說還能怎麼辦,只能一句一句挨著看一遍,慢慢縷縷順序,挨個排除唄!

你要這麼做就尷尬了,可能至少得多花個半分鐘。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第⑥句沒,“與此類似”,很明顯的提示詞啊。

就這麼大搖大擺地出現在我們眼前,無論如何也不能漏掉它啊!“此”指的是什麼?“大數據不在大而在於用”又到底與什麼類似呢?看選項第⑥句前面後面的句子可能是①、②或④。這三句裡,和第⑥句所講的“用”銜接得最緊密的只有①了。所以①⑥肯定是在一起的,看看選項,只有D項是這麼排序的,按照D項的順序驗證一下,很通順,就選D。

(二)、找內容簡單、話題單一的短句——原則是要保持語句話題的一致性

我們在做資料分析裡最後一道判斷正誤題時,因為四個選項是正答的幾率都是25%,所以有效的辦法就是先演算說法短的、好算的一個選項。

排序題也是一樣的,要想快速幹掉這道題,就只能先去找“軟柿子”捏,我所說的“軟柿子”就是指內容簡單、話題單一的短句。

沒有關聯詞、沒有關鍵詞、沒有總結詞,一眼望過去感覺抓不住一根救命稻草的時候,我們就要定位內容簡單、話題單一的句子,長度長、字數多、內容並列或者轉折的句子就先別看。找到這樣一個句子之後,根據前後話題的一致性,我們回到文段裡再去找相關內容。

那麼,怎麼判斷內容簡不簡單、話題單不單一的呢,你就這樣想吧,我讀完了一句話後要是還能準確的記得或者說還能簡單地複述這個句子講了什麼,那這就叫簡單,這就叫單一嘛,要是你自己讀了之後再回去看其他選項時,連你自己都不記得你要找的是什麼內容了,那就完蛋了,這說明你的定位有問題,趕緊換其他的句子作為突破口試試吧。

為什麼要找短句呢?

依據是:一個句子由開頭的舊話題引出末尾的一個新話題,下一句話往往會接著這個新話題闡述,再引出下一個新話題,以此類推,以實現表達上的銜接和連貫。因此一句話末尾的話題如果和另一句開頭的話題相同,那麼這兩句話往往緊密銜接;如果是複句,可能會出現多個話題,需要注意話題銜接的先後順序。而找簡單句的話,往往能夠幫助我們更快更準的找對語句話題。

以17年國考第43題為例:

①讓世代居住在古城的居民全搬到城外,破壞了歷史街區的真實與完整,不利於古城文化遺產和原生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②人口流動是一個長期自然發展的過程

③既要保護古城歷史文化遺存、歷史街區等物質載體,也要傳承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文化生態,實現傳統文化生活和古城文明的延續

④僅就商業運營來說,這種模式在一些地方也並不成功

⑤如果把古城內的物質文化遺產比作人的“肌肉和骨架”,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人體裡流淌的“血液”,兩者密不可分

⑥現在有種現象,政府或公司把古城裡的街區甚至整體城區買下來,把原來居民安置到城外,然後引來商戶進城經營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①④②⑥③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⑤③⑥②①④

D.⑥①②④⑤③

根據某機構數據,這題的正確率只有34%。要是按照四個選項的順序都讀一遍的話,就會感覺沒有正確答案啊,好心塞,再也不會覺得語句排序簡單。可是!就是這種看起來不相干的幾句話,它們也主要是按照定的邏輯順序排列的。

找不到特殊的詞語,那就找句子。放眼望去②句最特殊,感覺它放哪裡都不太對,大概掃一眼其他句子都是在講古城啊、歷史文化啊、商業經營啊,②句怎麼冷不丁的來一個“人口流動”。那麼好吧,越是稀罕就越好從它入手。

②談到“人口流動”,那麼前後肯定還有哪句也談到了的。回到題幹找“人口”,①和⑥都是在說把居民遷到城外,涉及到了“人口流動”的話題。剩下的其他三句都絕對與“人口流動”無關,因此①②⑥應該是在一起的,看選項,排除A、B兩項。

再看它們之間的順序,根據C、D兩項可知,⑥在①、②之前,只要判斷出①、②的先後順序即可確定答案。假如是①②的順序,“人口流動是一個長期自然發展的過程”後面該接什麼呢?按照D項的順序“⑥①②④”,④中提到“這種模式”,話題明顯與②不搭邊,連在一起邏輯上也說不過去,因此排除D項。正確答案就選C啦!

(三)、重複詞語——若發現某兩個或多個句子中有相同的詞語重複出現,那麼證明這幾個句子在討論同一話題,緊密度較高,為了保持主體話題的連貫一致,應排列在一起。

(四)、行文脈絡+結合選項觀察

根據行文脈絡排序,一般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觀點——論證觀點——重申觀點”、“正向援引——提出觀點——反面論證”等行文思路排序。

先引出一個概念,再說明這個概念怎麼樣;

先說問題,再說解決的措施;

先說整體怎麼樣,再說其部分怎麼樣。

行文脈絡一般是第一眼看不出來的,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觀察選項,選擇性的分析脈絡。怎麼觀察選項呢,一般是看首尾句的臨近句,也就是第二句或者倒數第二句。

以14年國考第51題為例:

①學者們進一步推測,基克拉底群島上可能已經出現了早期的國家

②由於地理位置有利,基克拉底群島一度控制著愛琴海貿易的海上霸權

③遺址發掘發現,當時已經出現了冶煉和製作青銅器的作坊

④從大量墓葬群的分佈情況分析,該文明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早期城市居住區

⑤活躍的商貿活動區為該地區居民帶來巨大財富,進而為該文明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⑥考古發掘和古物研究證實,基克拉底文明是愛琴海上最古老的文明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②⑥③④①⑤

B.⑥②⑤③④①

C.②⑤⑥③①④

D.⑥④②③⑤①

看選項,首句要麼是②,要麼是⑥。⑥引出基克拉底文明,而②則是在闡述基克拉底文明所在的具體地理位置——基克拉底群島,所以顯然⑥比②更適合做首句,排除AC。BD尾句一致。

未發現明顯的關鍵詞句,沒有短小精悍的暗示詞,也沒有簡單的短句,甚至於連句子長度都幾乎差不多。

不要慌!再去找選項的區別點,我們由首句排除了AC,所以我們對首句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相比看倒數第二句,不如看第二句的區別。

發現B選項是⑥②連接,D選項是⑥④連接,具體看題目材料,②句的話題是基克拉底群島和愛琴海,④句的話題是墓葬群和早期城市居住區,從話題銜接的行文角度來說,②句跟⑥句更銜接。

再看15年國考第53題:

①因此,生態紅線不能觸碰,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影響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

②生態紅線是指生態系統在發展演進中生態平衡被打破,導致生態系統衰退甚至崩潰的臨界狀態

③在生態紅線面前,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都必須停止

④生態紅線是保證生態安全的底線,具有約束性和強制性

⑤生態作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是一個不斷髮展演進的系統

⑥生態紅線一旦被突破,以後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生態平衡也往往難以恢復原狀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

A.②④⑤⑥①③

B.②③④⑥⑤①

C.⑤②①④③⑥

D.⑤②④③⑥①

看首尾②⑤,無法直接排除,但是也別直接丟棄,因為針對這道題,只要我們足夠細心的話,就能快速解這道題。我們發現②在講生態紅線,而⑤卻說的是生態,這倆顯然是不同的概念,而且邏輯順序一定是先講生態,再講生態紅線,因此⑤在②前,毫無疑問直接幹掉AB項。

這裡有一個小技巧值得要說一下,如果你已經明確的綁定了一組詞的話,可以通過比較選項的區別來找突破口,這比再去找關鍵詞句更有效率。

找關鍵詞句是在對整個文段毫無頭緒的時候做的事,而既然我們都綁定了兩個序號,就說明文段邏輯的某個環節已經被我們攻破了,再沿著這個環節的線頭繼續扯的話就能拉出整條線。

如果我們不從選項進行突破,反而是再回到材料裡去找關鍵詞句的話,我們還需要把找到的關鍵詞句和之前綁定的詞組進行聯繫,效率低下不說,還很容易出錯。

說回這道題,③⑥綁在一起了,①④卻隔得遠遠的,重點看①④,①裡有個“因此”,說明是總結性的語句;而④是在講生態紅線的所具有的特性,顯然更適合做尾句,選D。

(五)關聯詞搭配——如果幾個句子中都有關聯詞出現,將搭配使用的關聯詞排列在一起,確保關聯詞使用正確且與句子邏輯關係相符。

最終步驟——驗證!

最後一步,一定要驗證!

如果你是通過綁定確定的選項,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也可以省去這個驗證環節。但如果你是要通過代入選項驗證來確定答案的話,一定要注意:再驗證的時候,不要代入自己的邏輯,用自己邏輯驗證的話肯定是越驗證越開心 ,因為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要帶著懷疑的眼光去讀你排出來的順序,理性地進行判斷。

不過驗證過程不宜太長,要節省時間。

下列提供一些僅供驗證的依據,注意是僅供驗證,不可以作為排除選項的絕對依據:

(一)、適合作為文段首句的形式:

1.背景鋪墊(時間、地點狀語;隨著……的變化/發展等);

2.觀點援引(正如×××所說;×××曾說過等);

3.設問句。

4.概念的介紹、引入

(二)、適合作為文段尾句的形式:

1.結論性句子

2.措施性句子

3.表示期望、決心

4.意義性、價值性句子

5.介紹前景、預測趨勢

結尾語

以上就是建立在我對近六年真題的理解和分析上總結出來的排序題“法寶”。

方法不一而足,解一道排序題可能會綜合運用到不同的技巧。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語句排序事實上考查的就是對語句間邏輯順序的把握,想要快速理清這些句子之間的順序,抓提示詞、找句子之間的共同主題都是快速解題的好方法,只要找到了線索,結合選項,靈活運用排除法,就可以順藤摸瓜,迅速排好語句的順序。以上所提供的解題步驟是適合我的,可它是否適合正在讀這篇帖子的你,就要各位親自去摸索驗證了。

就我的做題經驗來講,只要掌握透徹以上方法的,任何一道排序題都可以解出來,也就是說任何一道排序題解題方法都有形或者無形的融合了以上技巧。

如果拿到一道題後,你還是不能很快反應過來的話,那麼就只能說明你對這些原理和技巧還不夠熟悉,刷題不夠、應用不夠!我也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繼續鑽研真題,多加練習、多見識不同排序題型,畢竟以上的例題遠遠不足以概括所有的具體題型。

在這之前,我本人的語句排序題正確率也很不穩定,總結了一下原因,都是因為自己不夠重視這個小題型,一直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在做這個題型,對了就過、錯了就改,但卻沒有系統的總結方法。

前兩天有小夥伴留言問我排序題有沒有方法可以借鑑,今早上逛社區有偶然看到有小夥伴在問排序題的首尾原則是什麼…有點被震驚到了。於是今天翻來了國考真題,研究了大半天又分類了大半天,真的是“嘔心瀝血”的寫下這篇帖子啊哈哈哈哈。

希望可以給正在排序題裡掙扎的小夥伴一些實用的幫助,或者說是還尚未注意這個題型的小夥伴提個醒~花半天時間多做幾道排序題,按照正確的順序連起來再研究一下,就一定可以找到適合你自己的解題方法!不要丟掉這一塊的分數啊!!!

總而言之,語句排序題量不多,也不是特別難,快速搞定它絕對有方法。考點就這麼多,掌握程度和熟練程度最終都一定會反映在分數上的,你準備拿幾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