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很想看書,卻始終看不進去怎麼辦?

梅益冬


“很想看書,但是經常感覺讀不下去。”很多讀者朋友都遇到過這種情況。
豆瓣將圖書分為了兩大類:【虛構類】和【非虛構類】。【虛構類書籍】指的是文學小說,漫畫繪本等藝術作品。【非虛構類書籍】指的是從人文到社會到自然的所有實用作品。
問題在於這兩類書籍都很難讀下去。【虛構類書籍】書籍並不是只有《三國演義》和《活著》這種極其好讀的故事,還有著知道好但就是讀不下去的《紅樓夢》和無數次被人名拒絕的《百年孤獨》。
下面,我們就從這兩類書籍分別探索一下它們的本質(道),並提供一個簡單但是好用的閱讀方面的技巧(術)。

1 虛構類書籍

閱讀【虛構類書籍】,本質上是一種【體驗】。無論多麼偉大的經典名著,比如法國社會的鏡子《人間喜劇》,還是俄國戰爭的再現《戰爭與和平》,都無法取代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戰爭學領域的書籍與資料。
但是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卻能讓我們彷彿穿越到那個時代,彷彿進入到那個世界,和那些筆下的人物一同呼吸。
人類個體的生命體驗是有限的,虛擬的藝術體驗不可以取代現實體驗,但是卻可以極大的程度的拓寬和加深人類的體驗。
因此閱讀【虛構類書籍】,具體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從綱領上,我們應該時刻記住從形式與內容兩個角度來閱讀。
內容指的就是你正在虛擬體驗的這個世界,形式指的就是作者們在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讓我們體驗。
這樣,在感覺內容實在枯燥陌生的時候,可以將閱讀重點放在作者的敘事技巧,情節安排,人物刻畫上;在對於作者寫作手法感到不習慣的時候,也可以緊抓情節,努力沉浸在故事之中。

2 非虛構類書籍

閱讀【非虛構類書籍】,本質上是一種【學習】。而通過書籍來學習只是所有學習方式之中的一種,其他方式還包括著課堂授課,實驗實習,音頻視頻等等。
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方式越來越多,在課堂上老師會採取多種媒體實時互動,在家裡可以足不出戶看到世界頂級大學的各種課程,在未來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還會更進一步提高學習的樂趣與效率。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看書?
任何特點都有兩面性,書籍短在枯燥單調,但是長在系統緊密。語言文字作為承載著大量信息的符號,對於內容的傳遞不是最直觀的,但一定是最系統的,密度最大的。
即便在未來,學習方式產生巨大的變化,書籍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因此,最佳的學習方式一定是多種學習手段並存,比如閱讀普及讀物入門,找到網絡課程系統學習,再找到學術著作深入研究。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對於基因相關的內容感興趣,可以先閱讀《自私的基因》這本著名的生物科普書籍,然後在中國大學mook,可汗學堂等網站找到頂尖大學的相關課程,最後如果有餘力可以自己在知網下載一些學術論文。
所以,閱讀【非虛構書籍】——也就是學習——的具體方法也有很多,但是就針對於書籍這一媒介的閱讀方法,還是可以歸結為內容和形式。
內容很好理解,比如在《人類簡史》中,要時刻思考整個人類文明在各個階段的主要特點,革命性的變化,變化的深層次原因和後果。
形式在【非虛構類書籍】中則是為了內容服務的,比如在《人類簡史》中也可以分出一部分心思看看作者是如何引出一個話題的,在論證一個觀點是如何運用舉例,數據,引用等等手段的。
希望你在閱讀完本回答以後,既可以在虛構世界中獲得更精彩的生命體驗,也能在對於現實世界有著更深入的客觀認識。

文藝深眸


當身邊的家務或是有其它更重要的公務纏身或是一個人的腦子被其它事情佔滿,確實難於靜下心來讀書寫作。這就是一個人很想看書卻一直看不下去的感覺。

只要有時間,無人打擾,讀書是一種享受,儘管有它的煩惱,但仍然是人生一種莫大的享受。李苦禪曾說過: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夲。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

喜歡讀書的人,她覺得讀書是件很快樂的事,在徜徉書海的日子裡,她可以忘記人間的煩惱;讀書品茗,清雅成詩,靜讀光陰的脈恪,在每天的第一縷陽光裡,手捧自己喜愛的書,固然是賞心樂事。

林語堂先生說,真正有益的讀書,便是能引領我們進到這個沉思境界的讀書,而不是單單去知道一些事情經過的讀書。

一個人若遇到自己喜歡的作家,才能從讀書中得到益處,才是智慧發展的條件,真正達到精神上的“靈魂轉世”。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幫助改變人的氣質,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讀懂生活這部書。有道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郭沫若先生在《潮汐集》中講到:書以陶性情,詩以養靜觀。

“我們需要的書,應該是一把能擊破我們心中冰海的利斧。”

內心想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內和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

我尋求歲月靜好的日子,在書海里,在《今日頭條》的網絡文字中,在音樂詞曲悠柔的旋律裡,在古詩詞的吟頌裡,細細品味,靜待一份閒情逸致的詩書生活,在一朵花開的時間裡尋走,懷想,讓純淨的念想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煩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心境裡,一夲書,一杯清茶,與詩書為伴,讓純淨貫穿一生,寵辱不驚,雲捲雲舒,我自歡愉。

放異一切繁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在寧靜中享受讀書的快樂!





梓萱花園


談談我的讀書經歷和體會,看對題主是否有所幫助。

我在《三尺講臺書寫人生春秋》那本書裡,對自己總結了幾句話,其中第一句就是"與書為伴,以生為友;與人為善,以教為樂。"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親讀過私塾,五十年代做過掃盲教員、鄉公所幹部、信用社主任。六十年代初辭職回鄉務農,當大隊赤腳醫生。小時候,夏天在院壩乘涼,聽父親講故事,激發了我的求知慾。父親的書案上有古書,醫書,《青春萬歲》之類,農閒時下雨天其他人打牌,他就躺在床上看書。我在小學時就讀父親書案上的書,出門割草也偷偷回家讀。讀中學時開始在供銷社的圖書專櫃買些現代詩之類的書,這為我七七年恢復高考制度後一舉上線奠定了基礎。

參加工作後一直將工資的一部分用來買書,那時家庭經濟不寬餘,我就給妻子說,就當每月給我煙錢。

幾次調動工作搬家,書損失了不少,但現在還有近萬冊。

我讀的書大概分幾類,一是工作需要,教育學、心理學、英語讀物(為我後來編著全英文版的《中學生英美文化常識》打下了基礎);二是文史哲類;三是中外文學名著:四是心靈雞湯之類。

在校外,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書店;在工作之餘,我用時最多的是讀書。除了買書,還長期堅持訂閱報刋雜誌,《中小學外語教學》,《讀者》,《文摘週報》等陪伴了我大半生。

我體會到,讀書能增加教師職業幸福感,能增長課堂教學智慧;讀書能讓躁動化為寧靜。只要你所處的空間浸潤著書香,你的心靈就會得到滋潤,心胸就會孌得寬廣,眼光就會變得高遠,整個人就會變得儒雅。讀書已成了我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一日不讀,便覺心慌(這也是我下海經商又迴歸學校的原因之一)。

讀書需要"淨"和"靜",雜念不能太多;如果你喜動,愛熱鬧,多半讀不進去。

愛讀書的人一般對物質需求不高,粗茶淡飯,草履布衣即可。

隨便捧一本書,就能陶醉其中。






特級在線


我和你一樣的想法,平時要我看書一點看不進去。疫情期間失業在家又沒事幹就趁這個機會就逼自己看專業書籍準備考個職業資格證。我每天上午9:30-11:00點,下午15:00-16:30,各看一個半小時書。其餘時間可以看電視打遊戲,但是看書的時間就是看書做筆記,不再去想或者去幹不想幹的事情。每天規定看一個小章節,不要把看書當作任務,把目標定太高自己做不到。每天積累一點,日積月累。很快就能看完一本書。


匿名的藝名


你好,你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首先,要是你自己選擇的書的話,

那肯定也是有你喜歡的地方對吧!

我一般都會先看目錄,

1.找自己喜歡的題目在去看內容(前期只看30分鐘)

2.後面在去找自己的興趣點(一點一點的加強自己看書的樂趣)

3.平時下載百度閱讀,搜自己喜歡書籍題目,先聽聽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書,最後決定要不要買

要是自己不喜歡的而且還是必須要看的書的話

以前我上高中的時候

化學和生物就不是我喜歡的科目

當初我是沒有方法啊,而且網絡也不是這麼便利啊

那時候網友告訴我的就是提前預習,和提前做練習冊

那我還是看進去怎麼辦,

先看課本,用手只著字一個字的看,看完後在去看這節的教材全解,同事做好筆記,再去做練習冊。必須提前做,不管是對還是錯,都要寫上 無論會不會都要寫(必須讓自己有個印象)

老師再講的時候在去著重聽自己不懂的地方肯定也是重點必須記住,再去看練習冊,估計你就能看懂了

這個方法我真的試過(不過很費時間)

不過要是現在的有了互聯網,什麼不會都可以問百度一下啊

這也只是我的經歷,還希望有用!有更好的方法歡迎給我留言!


新妞


我也是想起來就會買自己喜歡的書籍或者有用的書籍……的確很少能有看完的!自19年10月份開始,我先是喜歡上了配音然後,註冊了一個xmly的賬號!開始讀自己喜歡的書,既打發了時間,又增長知識,想聽的時候隨時都可以聽到!到現在我已經都讀了有5本書了,大概有個100萬字了,還在繼續更新中!現在,2-3天沒有讀書,就會覺得缺點什麼!最起碼這個方法是最適合我的圖書方法!希望也能適合你!


咖啡樹語書


自己很想看書,卻始終看不進,怎麼辦?

首先給您一個肯定;您有這樣的困惑,說明您想改變。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讓自己不斷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優秀的願望。只是現實生活有太多的瑣事煩擾著我們,慢慢的我們就放棄了,慢慢的我們習慣了刷屏,追劇,或沒完沒了的無趣的應酬來打發無聊的時間。

慢慢的我們會發現,所謂的無聊娛樂沒有為我們改變什麼,除了打發時間,一笑過後,會陷入一種無聊消遣的感覺,越來越感到活著沒意思;活著很無聊;活著沒有意義。

於是我們想改變自己,想給自己充電,想看書來充實自己,但拿起書本的時候,發現自己看不進書了,這樣的痛苦讓人難受,不喜歡現在的自己,想改變又無力!

那麼怎麼辦?

我建議:先不要急著看書,先讓自己靜下來,靜靜地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想在那裡改變自己?自己喜歡是哪一方面?

瞭解自己需要改變之後才去找這方面的書籍來看就不一樣了,因為你是帶著問題去看書就比較能看進去,剛開始可以看一點慢慢的再加時間,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可以說說我自己例子吧,我是一個從小是一個喜歡文學的人,好久以來也是為了生活把書拋下,去拼命賺錢,後來經歷了生活的坎坷後,越來越想把自己的感悟和思想通過文字的方式來表達,於是我重新拿起了筆 從寫日記開始,重新慢慢看名家的作品如:散文、文學、詩歌……書看多了就寫讀後感,慢慢的開始發表自己的文章。現在已經習慣每天要看2個小時以上的書,一個月看3本書,一個月要完成3篇文章。發現看書寫作讓我變得越來越優秀,生活越來越充實。

通過閱讀讓我看到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思想,讓我變得越來越謙虛 因為我發現優秀的人越來越多,優秀的作品越來越多。

用謙卑的心和從容淡定的心態活著,很好。


雪山谷


如果想看書又不能靜下心來去讀,我建議你可以換個方式去讀書。

現在有很多聽書的APP,也有很多類似的公眾號。我個人就用的十點讀書APP,是可以看也可以聽書的APP,對於不愛看書的朋友來說挺好的。

我們讀書,就不孤單。這是十點讀書的口號,每次聽著都有點鼓舞人心。晚上十點陪你讀書,在寂靜的夜晚躺在床上通過領讀人的領讀帶你去探索我們未知的領域。

一本書很難堅持把它看完,這個十點讀書是把一本書進行拆分解讀,每天一篇文章,十天帶你讀一本書。我們在看紙質書的時候,思維格局會很侷限,可能一本書讀完了自己沒感覺吸收了什麼,大家一起來讀就會頭腦風暴,會迸發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想法。

APP裡的成長圖書館裡面的人物故事館,是我個人喜歡的部分。人物故事館裡面有人物傳記,可以更清楚的瞭解每個人物的生平事蹟。

沒有特別想要了解的可以在首頁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我聽的大多數還是情感類的文章。

如果我們覺得裡面的哪本書的內容很好,可以再買紙質書去仔細研讀。


活的要有個樣1


我之前也遇到過這樣的狀態,就是總覺得自己少了一些知識,想要通過看書來學習。可是又不知道看哪些書,似乎哪些書都引起不了自己的興趣。後來我就先關注了一些跟學習有關,或者推薦好書的公眾號。在那裡面我漸漸找到了自己想要學的方向,也知道了該去看哪樣的書。

當你心中有了目標以後,明確了學習的方向,你就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也就有了內在動力。這種內在動力會驅使你去找相關書籍,帶著求知的慾望就能看下去。

還有看書的氛圍也很重要。有時候看不下去是因為其他的雜事影響著你,心中有所牽絆,不能心無旁騖的看書。此時你需要把手機靜音,也可以找一個無人打攪的安靜地方,靜心讀書。

推薦你可以選擇圖書館或者自習室。在那裡都是求知學習的人,和他們一起就能相互影響,自然也就容易靜下心來看書了。



呦呦鹿洺


首先:想看書是空有想法,沒有行為,或行為不能持久。

這裡要說明,你為什麼想看書。

是因為感覺別人看,我也想看,效仿,還是自覺自己知識,學識淺薄,想忘實自己。

內因,外因想清楚了,咱們再說怎麼看書。

1.興趣,找自己感興趣的書,只有自己感興趣,你才有想去讀的想法。

2.堅持,興趣不是衝動,怎麼堅持呢,保有興趣的持續性,而不是三分鐘熱度。帶著興趣和探究去看書。

3.方法,不要貪多,要學會分階段,先看框架,大致內容瞭解了,是你感興趣的書,那就設定先只看二頁,停頓,細嚼會兒,休息,再設目標,看二頁,久而久之。自然就看得頁數多了,帶著思考看,更能增加興趣,帶來樂趣。習慣了成自然。

最後,筆記很重要。

這是我的個人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