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站臺》的隱喻,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隔閡是階級鴻溝

《飢餓站臺》的隱喻,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隔閡是階級鴻溝

近期的看的幾部電影都是對現實有著強烈的反應,《隱形人》是對近些年日益上漲的女權主義和米兔運動的直接講述;《狩獵》是對特朗普上臺後美國階層分裂的一種嘲諷;而西班牙的《飢餓站臺》藉助了一個反烏托邦電影的外殼,骨子裡依然是這個愈加不平等世界的存在悖論。

在很多反烏托邦電影裡,都會故意設置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大多數時候都是人類反殘暴的體制,留下了相對美好的結局。但是這種結局是不是一種錯覺?比如在《1984》,這部(反)烏托邦電影的原型小說裡,大結局恰恰是灰暗的,主人公溫斯頓被徹底改造和洗腦,成為了大洋國的一份子,反抗軍也並不存在,只不過是老大哥故意製造的恐怖氛圍,保持一種暫時的幻覺,讓例外狀態一直存在,從而可以讓這個極權體制對人民的統治為所欲為。這個悲觀的結局讓很多人都覺得不爽,覺得奧威爾寫爛尾了。所以,在大多數電影中,都會製造一種幸福的結局,就算不是希望的結局,也會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開放的結局。比如在《雪國列車》的結尾處,列車終於停止了,剩下的兩個倖存者的孩子也走出了列車外,那個列車外是無法生存的謊言不攻自破了。但是這個結局還是讓人覺得懸念十足,倖存者活了下來,這當然是希望的意思,但是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奔向白雪茫茫的遠方,他們能夠生活多久呢?這又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飢餓站臺》的隱喻,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隔閡是階級鴻溝

而在《飢餓站臺》裡,結尾也顯得十分耐人尋味。這部電影劇情設置十分討巧,在一個烏托邦社會里,一個公民自願入獄,為了換取某種選票,到底是何種選票,到了結尾也沒有任何說明。這張選票想起來大概也是一種隱喻,一個公民只有通過自願入獄的方式才能換取一張選票,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當然,選票的隱喻只是一個開始,更大的隱喻在監獄裡。這座監獄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是一個監獄坑,從上到下有多少個房間大概除了監獄的管理層並不為人所知——管理層也並不是都瞭解它們到底有多少層,至少那個入獄的面試官是不知道——每層兩個人,房屋中間是一個電梯井一樣的設置。每天從最高層的0開始,會通過電梯井安排一大桌華麗的宴席,依次下降,停留幾分鐘,讓罪犯用餐,直到下降到最底層。每天循環往復。很顯然,住在上層的人一定能吃到最好的,而越到下層,越要為剩餘的食物戰鬥。當然,大概為了展示公平的原則,每個月都會調換罪犯,我們無法探知他們調換的標準,是隨機,還是有著某種不為人知的標準。

公民格倫剛入獄時,被關在四十多層,他的同屋的罪犯是一個老頭,身上帶著一把鋒利的刀——順便說一句,入獄時,每人都允許帶一樣東西,老頭帶了一把刀。格倫帶了一本書《堂吉訶德》。這本書同樣帶入了一個隱喻,唐吉坷德是一種理想化的象徵,面對風車,不可能的勝利而戰,一本書同樣看出了主人公格倫身上的強烈的知識分子情結。在第一天時,格倫看到杯盤狼藉的桌面,全是被糟蹋的食物,他並沒有吃任何東西。但是過了幾天之,他了解到了監獄的管理體制後,意識到尊嚴在這裡並無任何作用,食物就是食物,只要吃飽肚子才是最要緊的。

《飢餓站臺》的隱喻,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隔閡是階級鴻溝

第一個月過後,格倫換到了相對的底層,173層。按照老頭的說法,這座監獄有200層,每天的食物也是定量的,如果每層的犯人不糟蹋食物,只吃一份的量,完全可以讓最底層的犯人也吃到食物,最後的人不至於捱餓。但是理想化在監獄是不可能存在的,上層的人永遠在糟蹋食物,他們吃飽喝足之後,還故意吐口水,踐踏,甚至有可能撒尿,拉屎在上面。總之越是往下,食物越少,在第二月,也就是格倫被關在的173層的時候,基本沒有任何食物——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同房間的老頭帶把刀是有用的,至少在關在底層沒有食物的時候,他可以吃同屋犯人身上的肉,捱過一個月。格倫差點被老頭割掉,然後被一個從食物桌上下降的女人解救,最終老頭被殺。據說,這個沉默不語的女人一直藉助電梯下降尋找到底層為了尋找一個女孩,她的女兒。

第三個月的時候,格倫又被調換到上層,33層。這次同屋的是他進監獄的面試官,她已經身患絕症。通過這位面試官她才大概瞭解到這座監獄的真實境況。他渴望改變監獄的現狀,比如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每一層的人只拿到屬於自己的食物,就可以保證底層的人也能吃飽飯。這種理想主義的做法是無法通過現在的狀況的得到改變,因為他現在也只是能吃飽飯而已。終於等到了調換到了第六層的時候,同屋是一位黑人哥們,他渴望逃出監獄。格倫勸說黑人朋友一起改變現狀,他們兩人從六層開始隨著電梯下降,控制每一層需要的食物,勸說不行的時候,就需要暴力威脅,甚至從那些飢餓的口中搶奪。在一位智者的幫助下,他們改變了鬥爭的策略,他們需要向管理層傳遞一個訊息,就是底層的人也是需要拯救的,就是一塊完整的蛋糕,從底層返回到地面的時候,依然完整無缺。

《飢餓站臺》的隱喻,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隔閡是階級鴻溝

但是格倫的鬥爭策略存在很大的問題,第一個就算他們堅持了200層,他們才發現真實的底層有多低。管理層是按照200層的人員來製作食物的,但是真實的監獄有333層。這暗示了管理層也許根本就不知道真實的底層有多少,或者說他們根本就不關心。另外一種更真實和恐怖的想法是,也許他們認為200層以下的罪犯根本不值得拯救,就讓他們在底層自相殘殺,或者直接餓死。這個主題其實在《雪國列車》中也有過體現,每過一段時間,隨著人口增多,列車無法承受重負,就需要底層自相殘殺,互相減負。也許在監獄中也是這個策略,200層以下的罪犯或者人類根本不值得存在,他們的想法也不會反映到管理層。

按照這個邏輯,格倫想向管理層傳遞的想法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幻想,管理層並不在意底層怎麼想,他們更不會覺得底層的人值得拯救。所以從開始格倫渴望改變監獄不平等就是一種唐吉坷德式的幻想。這個結局是早已註定的。在影片中間,廚師收到了從底層傳遞的信息,一塊完整無缺的點心。他們當然感到驚奇,但是他們的驚奇與格倫預想的完全不同,廚師認為這塊點心之所以能完整無缺地回來是因為上面有一根頭髮,這是對廚師職業精神的嘲諷,於是他打算徹底清查這根侮辱了食物的頭髮到底是誰的。沒有比這種理解的錯誤更荒唐的。在底層通過無數的殺戮和暴力才完整傳遞回來的點心被人理解為是對食物的嘲諷。換句話說,上層人與底層人是無法共情的,上層人制作精美的食物,都是當成藝術品,但是對下層人來說,食物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其他不重要。所以他們對食物的認知是錯位的。這種認知上的錯誤是上下永遠不可能溝通的,比如上層監獄的人不可能會主動下到低層去,而下層的人一直夢想著去上層。

《飢餓站臺》的隱喻,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隔閡是階級鴻溝

這部電影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地灰暗。格倫夢想改變這種不平等的狀況,這種改變並不是通過革命和暴力,而是通過卑微地向管理層傳遞消息,讓他們意識到監獄存在的問題,從而自上而下盡心管理政策上的改變。但是管理層根本就不關心底層,更別說會聽從底層傳達的消息。這大概一部反烏托邦點最絕望的結局了。所有的努力,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渴望傳遞的消息對管理層來說根本微不足道。而且管理層對消息的認知很顯然是誤讀的,根本不可能正確理解這條訊息的意義。所以,這種溝通到底為了什麼?大概是為了嘲諷我們這個時代不平等的鴻溝,已經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無法彌補的裂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