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雲課堂”背後的故事 “把每一節網課都打造成過硬的‘公開課’”

2月24日起,馬鞍山市面向初三和高三的“空中課堂”開始上線;3月2日起,全省面向中小學各學段、各學科(不含初三、高三)的“空中課堂”開始上線。市教育局組織全市優秀教師錄製畢業年級72節網課、中小學其它年級178節網課,為學生們居家在線學習提供優質教學資源。

根據《安徽省普通中小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育教學工作方案》,市教育局為解決疫情給新學期教育帶來的影響,努力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組織市、縣(區)、校聯動,基教、教研、電教等部門合力實施,廣播電視臺、運營商、報社網絡平臺等系統推進,打破“家校”空間,讓學生在家感受“零距離”的課堂,保證高質量的學習。

“大家務必選擇最優秀的教師,以最認真的態度備課、研課、講課、審課”,市教育局教科院副院長梅立新在全體教研員會上反覆強調,“教學設計要重難點突出,講課要清晰明瞭,時長要嚴格控制,把每一節網課都打造成過硬的‘公開課’”。230餘名授課教師,可謂是精銳盡出,有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有全國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等等。


馬鞍山“雲課堂”背後的故事 “把每一節網課都打造成過硬的‘公開課’”







按照審核前置的要求,教研員帶領授課教師逐字逐句地推敲教學設計、課件和拍攝腳本,尤其在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等方面嚴格把關。錄製現場和後期審片,教研員更是全程參加,視情提出修改意見。根據省市排課的安排,21名市學科教研員負責錄課指導和審核工作。市中學英語教研員倪宏老師承擔了35節課,是其中最多的。倪宏老師和每位授課教師都重點叮囑一句話,“教學中一定要注重交流,尤其我們這樣的語言學科”。他認為,如果缺少和屏幕前學生的交流互動,就會讓教學效果大大折扣。凡是交流環節中設計不充分的、時長不足的,他就和教師一起探討和修改。

政治性審查、技術性審核和科學性審驗,這三“審”是缺一不可的。市小學數學教研員李國海老師在審看當天下午的錄製效果時,聽到其中偶有窗外細微的噪音,便立刻聯繫授課教師和錄製點,安排全部重錄這5節課,以確保最佳的音質。


馬鞍山“雲課堂”背後的故事 “把每一節網課都打造成過硬的‘公開課’”


市教育局電教館的QQ工作群,自2月21日上午開始就刷屏不斷,“有位老師錄課時,一個知識點講錯了,怎麼辦”“如果鏡頭感覺很暗,能否拉開部分窗簾”“我這邊的課還沒錄完,大概要到六點多才能交片”……6名市館電教員下沉到包括市廣播電臺在內的9個錄課點,配合21名學校電教員提前檢查和調試設備,及時溝通和安排任務。這次的錄課不同於平常:時間緊,市級課程從接到錄課通知到第一週課程上線播出只有三天時間;任務重,每個錄課點一天要完成4節至8節網課的錄製工作,每節網課從錄製到後期,往往需要2-3個小時的時間。教師授課時的口誤、遺漏以及省平臺的嚴格審核等原因,很多網課還需要重錄;標準高,為實現更好的視聽效果,在分辨率、碼流、畫面比例、音量,到聲畫同步、面部光線等方面,都必須符合規定的標準。大家在錄製中不斷總結和分享經驗,力圖讓不同的錄課點呈現出統一的水準。一些學校錄課設備因配置較早而老化,更增加了錄製上的困難。


馬鞍山“雲課堂”背後的故事 “把每一節網課都打造成過硬的‘公開課’”







和館裡的其他同事不同,李磊老師一直駐守在辦公室,他是本次錄課工作的重要“協調人”,屏幕常亮、QQ頭像常閃、電話常響,加班也是常事,忙碌地安排錄製時間、調度技術人員、指導拍攝工作,彙總錄製成品、報送省級審核、轉交平臺播出。花山區、雨山區和6所市直屬學校為錄製點選配技術骨幹教師,集中力量、全力投入。四村小學電教員為保證授課教師面部光線的充足,特地從家帶來臺燈架和節能燈,自制補光設備。馮橋小學連夜對音箱系統進行整修,確保了音效的穩定。(劉浩 特約通訊員:柴家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