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隋唐宋,元明清。王朝更迭原本是一家一姓的此起彼伏,卻每每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輸的是夏桀商紂遺臭萬年,贏的是唐宗宋祖流芳千古。但每每也是這種時期,才有著將星雲集、高潮迭起的驚心動魄,才會迎來又一輪的文治盛世、國泰民安。

而這些大時代,也向來是後世所津津樂道的題材,它們化身小說、戲劇、話本、演義,在文學家和民眾間口口流傳,生生不息。而在現代,又化作無數影視作品所鍾愛的題材。

但比起秦漢、三國、隋唐,明清之交似乎在文藝上的表演並不出彩。或許是外族打敗漢人的劇本容易傷害我們的脆弱民族心,又或許是缺少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將良相,卻又有太多讓人切齒的漢奸賣國賊。總而言之,除開個別以滿清入關為視角的作品外,難覓此類作品蹤影。

但《大明劫》偏偏不信這個邪,其結果是口碑飄紅,票房卻真的成了劫數。

【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導演王競本職是北影副教授,作品不多卻頗有經典。特別是一部《萬箭穿心》,道盡時代滄桑下的小人物悲歌。此番搖身一變,將目光放到三四百年前的動盪時代,乍一看似乎跨度頗大,其實內裡卻不過是一體兩面。所謂“憂其民”與“憂其君”,不過視角不同,反映的都是王競這位頗具知識分子情懷的導演的思考,也顯示了這樣一位“學院派”與同樣以獨立電影起家的賈樟柯、王小帥甚至甯浩等“原生態”導演的不同。

作為古裝戰爭題材,本片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在場面上下功夫,拋去票房上的考慮,僅僅是還原真實性的需求,也會讓一般創作者著力打造機場硝煙瀰漫、血腥刺激的戰爭。而王競在本片中卻似乎刻意迴避了這樣的畫面,除開開篇對開封戰場的寥寥數筆,幾乎整個故事都將舞臺集中在了潼關的軍營之中,描述著大戰來臨前的厲兵秣馬。

【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本片票房的慘敗,或許不乏此種原因。

但在看似簡單的留白之後,導演卻用流暢敘事和奇峰突起的種種細節,手術刀般為觀眾剖析著一個巨大王朝如何千瘡百孔、行將就木。這短短一百分鐘,如同一篇歷史專著,將末世的諸生亂象淋漓展現無遺。

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大明之糜爛,從朱元璋那一整套政策便紮了根,大老粗的明太祖偏偏是個制度控,妄圖以一己之力定下萬年不易的祖宗成法和江山永固,而其中許多罔顧經濟規律和人性根本的胡來之舉,讓大明這棵參天大樹一點點從根處腐爛,哪怕是期間那麼幾十年的盛世,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電影中主要著墨的,是豪強土地兼併,官紳勾結,其實背後,是朱元璋發明軍戶和屯田制度。藏兵於民原本是個很好的設想,不費國家糧餉更是看似兩全其美。但事實上,不但極損士氣,長此以往,更是難以尋找可戰之軍、可用之糧。所以從戚繼光開始,明朝後期的名將們基本上用的都是自募軍隊,真正軍戶,早已淪為與農民無二的賬面戰力,萬無一用。明朝後期軍事上的羸弱,不能不說是爛在了根上。對此,錢穆先生的大作《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和黃仁宇先生以《萬曆十五年》為代表的數本著作中,都有頗為一針見血的分析,有興趣的讀者自可尋來閱讀。

而軍隊的軍閥化和中央軍戰鬥力缺失則幾乎是每一個王朝末日前的必有景象。漢末群雄並起,唐末藩鎮之亂,無不如此。但明朝的特殊,在於甚至連軍閥們也如手無縛雞之力之力的孩童,任由此起彼伏的農民軍玩弄於鼓掌之中。偏生還彼此嫌隙,甚至養寇自重,偌大的一個王朝,就這麼忘在一群烏合之眾手中。

【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當然,當時明朝還有最後的一支精兵,可惜遠在關外,被滿清所牢牢牽制,對於關內之勢,實在束手無策。

有了這樣的軍隊,這樣的下屬,哪怕孫傳庭再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抵擋闖軍的全民戰爭。更何況,他還只是個投筆從戎的書生。

在今天看來,孫傳庭率數千軍馬抵抗闖軍,像是飛蛾撲火與以卵擊石,但在當時,卻是一次扶大廈於將傾的嘗試,一次救亡圖存的最後機會。但他外有缺糧缺餉之困,又遭瘟疫流傳之災,內有剛愎自用的崇禎胡亂指揮,其敗亡的結局,也就命中註定了。

【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電影採用了一種反高潮的敘事方法,從出征到陣亡,只用了一個鏡頭的切換,而戰場上的屍橫片野又與吳又可的新書蒙太奇展示。這其中的留白頗值得品味,展現出導演偏向現實主義的獨特藝術觀。

雖然本片的主要線索集中在明末官軍與闖軍的一場戰役,但更多的筆墨卻放在了曾為御醫院醫官,卻自願江湖行醫的吳又可身上。事實上,電影中的孫傳庭和吳又可形成一種互文關係。孫傳庭斬惡軍、殺劣紳、處死失職手下,殺伐果斷,毫不留情,而吳又可行醫用藥劍走偏鋒,驅虎趕狼,雖然醫道軍道不盡相同,但也算是頗有擔當的人物。但終於,一個馬革裹屍,身死國滅,只留下“傳庭死而大明亡”的丹青結語,而另一個相比而言雖是小小人物,卻留下不朽醫書,光照後世。他們的生命孰輕孰重,又有誰說得清楚呢?

【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其實吳又可雖然卻有其人,卻是一直生活在蘇杭一代,與孫傳庭抗闖毫無關係。導演將二者放在一起,明顯是用“戲說”的手法,構建起自己宏大歷史觀下的主題表達。但除了主要人物的“拉郎配”以外,電影中對歷史細節的還原頗讓人感動,也是國產歷史影視裡難得的良心之作。從服飾到建築,再到明軍所使用的火器,創作者精心製作的道具和佈景真實得讓人感動,而這種尊重歷史的精神,也是現在太多的影視從業者們最為缺乏的東西。

【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王競的幾部作品雖然都在專業人士和影評人中獲得了較高好評,但他的缺點也同樣顯而易見,那就是對於作品主題關懷和人文氣息的把握,遠遠高於對鏡頭語言和視聽技巧的運用,再加上宏大場面的缺失,這一鍋營養豐富的湯,口味卻難免清淡了些,習慣了重口的觀眾不買賬,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歷史題材,特別是嚴肅歷史題材另一個難拍之處,在於難免有與現實政治聯想之嫌,審查時很難做到政治上的絕對正確。對於創作者而言,無論是否有以古論今的企圖,都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若失了以史為鑑的作用,歷史就變成了任人打扮和娛樂的小姑娘,而我們就成了杜牧筆下“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的後人了。

【觀影私語】《大明劫》——崩塌的大明王朝與歷史的現實意義

一切歷史都是近代史,這才是所有歷史題材應有的主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