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特徵將如何影響敘利亞未來的局勢?

yuepinwu


敘中央統計局2010年人口報2369萬;一半以上人口在城市;15歲以上人口約佔51%。社會結構具有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的特徵,阿拉伯人占人口總數80%以上,再有庫爾德人、亞美尼亞人、土庫曼人和吉爾吉斯人等。85%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約有11%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2011年阿拉伯之春前敘利亞的政治社會狀況

1、占人口11.5%什葉派分支阿拉維派握有核心權力,而遜尼派相對被邊緣化。

2、阿拉維派聚居在西部地中海沿岸,政治上“根紅苗正”,主張建立世俗制國家,其成員是復興黨的中堅,法國人統治期間他們就構成了軍隊的核心並延續至今。

3、該派以阿薩德家族為核心代表,1970年,阿薩德政變上臺,他以家族政治、教派政治和政黨軍隊政治三位一體,建立起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

4、2000年,胸懷變革之志的巴沙爾繼承父輩未竟事業。2011年戰亂前敘實際失業率為20%,1/3人口日收入不足2美元,財富日益流向權勢階層,幾十年的國家控制和腐敗使得社會運轉不良,平民社會被國家安全機構隔離在社會邊緣。

經過2011年至今的戰亂,敘利亞人口最高位估計數有 1980萬,遜尼派佔80%約佔全國人口的68%,什葉派佔20%,什葉派中阿拉維繫佔75%(約佔全國人口的11.5%)。

一直沒有庫爾德人準確的數字,一般認為它佔敘總人口的6%稍多,見諸報道的數字在150萬—200萬之間,前者較靠譜。

戰亂平定之後,人口特徵如何影響敘利亞未來

1、戰爭與難民使得敘利亞人口銳減,相對而言,遜尼派人作為難民移居鄰國或歐洲的更多。


2、大國干涉、鄰國插手,使得獨立後一直實行中央集權的世俗國家有“黎巴嫩化”(或當下伊拉克三派分權的政治框架)的傾向,這是巴沙爾政權不能容忍的。

3、但人口特徵與分佈特點、域外勢力戀棧不去讓局勢複雜化。

4、今後國家或以族群、教派的新力量組合劃分“勢力範圍”:什葉派+基督徒為一方,控制首都和西部地中海沿岸阿拉維派大本營,以德拉-大馬士革-霍姆斯-哈馬-阿勒頗為縱貫線,構築國家權力與控制主幹;遜尼派將在土耳其和沙特等勢力的支持下,繼續挑戰政府權威,他們除了不會介入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區,並將在“縱貫線”五大城市與執政者抗爭;庫爾德人在美國和以色列支持援助下擁兵自重,以東北部為大本營,與土、伊拉克境內同胞遙相呼應,或以某種形式的自治方式存在。

5、由此可見,未來的敘利亞雖然不會出現當下伊拉克三派分別執掌總理、總統和議長大權的政治架構,但各派勢力範圍基本確立,並有大國“背書”、鄰國支持,巴沙爾想恢復2011年以前的權力已經不太現實。


ruixuezhaofeng


在一年前,2018年4月14日,凌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平靜的夜空中,傳來巨大爆炸聲,一道異常亮眼的光刺穿夜空,亮眼的火光將敘利亞的夜晚照成白晝。這是美國聯合英法,朝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發射了110枚導彈,看到照片的朋友都唏噓不已。面對這種屈辱,敘利亞絲毫沒有任何辦法回擊,只因自己的祖國太弱小了,歐美國家可以毫無顧忌的發射導彈。看到這裡,真的是讓人十分感慨,證實了“弱國無外交”這句話。

而敘利亞的戰爭已經長達六年,就是現在也是戰火不斷,導致敘利亞的人口特徵早已改變。敘利亞社會是多元的族群,主要是什葉派和遜尼派,各方都希望自己的支持者人數比例可以增加。但人口變化最為明顯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戰爭讓近一半的民眾淪為難民,逃往其他國家;另一方面是阿薩德政權和伊朗政府的措施,人為改變了敘利亞的人口構成。

敘利亞現在是由阿薩德政權,阿薩德是什葉派,他成功地減少了遜尼派在大城市的存在,而什葉派則不斷增多。這些地區主要包括大馬士革和沿岸城市,敘利亞大部分的貿易在這裡進行。阿薩德政府主要採取驅逐的方式,迫使遜尼派離開,去年敘利亞軍隊就強迫8000多遜尼派居民離開,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居住區的家庭。阿薩德政府迫使這些遜尼派離開,其邏輯是少數派人口數量的增多更有利於其統治,為少數派繼續統治創造條件。

敘利亞成為大國博弈的場所,對於直接捲入戰爭的任何一方,誰都不會是絕對贏家。六年的戰爭導致敘利亞人口減少、資源消耗、國力衰減,在未來的恢復與重建中,國家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而之前被迫遠離故土民眾也想回到國內,一些在黎巴嫩的難民,已經開始返回停火的地區。短期內遜尼派在敘利亞國內的數量減少,顯然不會長久。當許多遜尼派難民回到國內,發現屬於自己的家園已經被來自伊拉克的什葉派佔據,定會不滿。由於什葉派還是少數,所以遜尼派仍是敘利亞國內重要的勢力。在今後的日子裡,敘利亞或許會是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對峙。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