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探零零發
辛亥革命後,黃興去了哪裡,這不是問題。
問題是,和孫中山在二次革命後失敗,他到底去了哪裡?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辛亥革命後,黃興有機會當總統,當時章太炎說“論功勞選黃興,論才華選宋教仁,論人品選汪精衛。”唯獨沒有人說孫中山。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情況十分尷尬。
武昌首義,是在同盟會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動的。共進社和文學社是同盟會的外圍組織,同盟會這些人,要麼是浙江人,要麼湖南人,要麼廣東人,總喜歡到這三個省搞事情,完全不重視其他省份。當武昌首義發生時,同盟會大部分人並不相信他能堅持一個月。
當時革命黨中間流傳一句話,只要堅持一個月,就有群起響應!大家都不願意做出頭鳥,於是最不入流的兩個組織做成了。核心領導是三武——孫武,蔣翊武,張振武。
三武鼓動人們搞革命,靠的是傳銷手法——現在參加,就能當營長,你看上個月參加的都是團長,下個月再來,就只能當連長了!兄弟們不停拉小弟,湖北新軍就這麼淪陷了。
起義爆發後,三武鼓動人們堅持幹一個月,靠的是忽悠——黃興帶著百萬革命家來援助,孫文帶著十億元前來勞軍!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革命軍師長滿地走,團長多如狗。黃興的數十萬革命軍雖無戰鬥力,人數沒問題。可是,孫中山的軍餉,一塊錢也沒有收上來!
的確,控制範圍遠超過50年前的太平天國,南京臨時政府怎麼這麼窮?一是新上來的革命黨不會管理民政,二是帝國主義勢力盤根錯節不敢輕動,三是這個草臺班子沒人承認。
所以,孫文黃興心甘情願把政權拱手讓人,一方面是出於和平的高風亮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實力不濟的無奈之舉!
辛亥革命最後就以清帝退位,孫中山讓位,袁世凱就位的方式結束了。
此時,每個人都喊一聲——完美!
唯一受到損失的就是那些滿地走的師長和多如狗的團長們。不僅沒有軍隊和地盤了,連遣散費都沒有!
尷尬的是,負責遣散這些自稱辛亥元勳的驕兵悍將的人,正是黃興!
沒人逼他,他自己自願的!
如果黃興願意,到袁世凱身邊當個總參,總理,總長之類沒問題,可是他就喜歡給孫文當跟班。
孫中山拿了百萬銀元修鐵路,黃興跟著去了!一寸也沒修出來,因為他們不會修!想從洪秀全變成盛宣懷,技術難度太大。
湊巧,宋教仁搞議會改革,憲政制度,稀裡糊塗被上海黑幫殺了。孫文和黃興立刻表示,這是袁世凱指使的!
黃興的邏輯很“嚴密”——因為張振武是袁世凱殺的,所以宋教仁也是袁世凱殺的。
按照這個邏輯,袁世凱完全可以懟回去——因為陶成章是陳其美殺的,所以宋教仁也是陳其美殺的!
袁世凱的特點是,如果解釋不清,寧可背鍋!戊戌政變就背過一次了,不多這一次!革命黨想打仗,需要準備一下!於是發起了善後大借款!
孫中山的準備更充分——報紙上大炮轟隆隆,對厚臉皮的袁世凱好像沒什麼殺傷力。
黃興的戰備比較務實一點,一個一個勸地方實力派起兵反對袁世凱。可是,袁世凱抵押中央權力能借錢發軍餉,地方政府哪裡有錢?
黃興一急眼,跪在了江蘇都督程德全面前,求求你出兵吧!
程德全,沒有開拔費,士兵怎麼可能聽我們的的?
黃興說,我找陳其美要錢去!
過了幾天,陳其美送來了形同廢紙的軍票,程德全揚長而去,再也不管跪地求兵的黃興。
二次革命就這樣失敗了。
袁世凱趕走了孫中山,開起了真正的”袁氏民國“,從議會到內閣,全是袁世凱的人,袁世凱發現,孫中山和黃興幫了他們大忙!
孫中山認為,宋教仁建立的國民黨根本不行,都是些貌合神離的政客!於是建立中華革命黨,所有黨員必須宣誓對孫中山個人效忠。
中國變成了袁氏民國,革命黨成了孫氏死黨。他們都喜歡上了丁春秋和東方不敗那一套,這不是黃興想看到的!
於是,黃興勸同志們繼續跟著孫中山幹革命,自己一個人走了,在歐洲、美國等地活動,成立了一個鬆散的”歐事研究會“,對國內事件持謹慎和溫和態度,主要人物有李烈鈞、李根源、熊克武、鈕永建、陳炯明、鄒魯、程潛、陳獨秀、谷鍾秀、張耀曾等。歐事研究會,後來演變成了國民黨內的”政學系“。
黃興和歐事研究會在護國運動中,對蔡鍔幫助很大。畢竟,這個團體裡面的湖南人還是很多的。
1916年,護國運動勝利後,孫中山和黃興恢復了往日的親密關係,不久後黃興因病去世,年僅42歲。
黃興留下的五個兒子,一個比一個牛,分別是黃一歐,黃一中,黃一美,黃一球,黃一寰。尤其是黃一寰,是真正的日本問題專家,發表了《南進還是北進》,準確預測了日本會與美國開戰而非進攻蘇聯。
和黃興類似的還有一個陳炯明,陳炯明離開孫中山後,創辦了致公黨。
歷史知事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1913年,國民黨黨首宋教仁遇刺身亡,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討袁,黃興表現反而並不積極。討袁失敗,黃興流亡日本。1914年,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黃興意見不合,拒絕加入,並出走美國,後參加護國戰爭,1916年因病去世。
黃興是湖南長沙人,典型的“湖南騾子”,率真固執,路見不平一聲吼。又捨得霸蠻,面對理想,百折不回,一往無前,敢衝敢殺,敢殺敢拼,不到黃河不死心,不成功、則成仁。還有一點,就是務實而執著,有韌勁,不晃虛槍,長驅直入,咬定目標不放鬆。
黃興深受湘中大儒王夫之思想的影響。王夫之說:“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主張均天下、反專制,曾經投身抗清鬥爭,而且誓死不“剃髮”,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黃興深受其影響,奉之為圭臬。
黃興秀才出身,似乎學業有成,但並不熱衷科舉,卻喜歡騎馬、射擊的武行。1901年畢業於武漢兩湖書院,因湖廣總督張之洞有心辦洋務,培養人才,將他選送到日本留學,此後黃興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知識,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強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識。
1903年,黃興與陳天華、宋教仁、章士釗、張繼、劉揆一等人一起,創立華興會,任會長。1905年,經楊度介紹,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中山建立同盟會,提議公推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從此緊隨孫中山之後,為中國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為中國革命而奮鬥的歷程中,黃興是公認的務實派,是一直衝鋒在前、甘灑熱血的勇士。孫中山與黃興作為同盟會的首腦與協理,二人有默契,或者商量,一個在外籌款,一個在國內組織武裝起義,團結中國千萬革命志士,誓把革命進行到底。
從1907年到1911年,黃興先後指揮或參與了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起義、河口起義、廣州起義等許多次起義,但都失敗了。在這些起義中,黃興義無反顧,衝鋒在前,尤其在廣州起義中,他手持雙槍,輪番連射,率領敢死隊攻進兩廣總督府,起義終因寡不敵眾失敗,戰鬥中黃興被槍射斷兩根手指。
儘管屢戰耿敗,但黃興依然屢敗屢戰。1911年,武昌起義意外成功,給黃興以極大的鼓舞。起義十八日後,黃興急赴武漢,就任戰時總司令,組織“陽夏保衛戰”,他身先士卒,帶領毫無戰鬥經驗的革命軍,堅守漢陽,以落後的槍支彈藥與訓練有素、有大炮機槍的清軍浴血奮戰24天,雖然後來失敗,但黃興這24天的“陽夏保衛戰”,吸引了清軍在南方的主力,使南方各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使戰友宋教仁帶領江浙聯軍奪取了南京,隨即南方各鎮紛紛獨立,腐朽的清王朝終於開始走向滅亡,滅亡清朝的關鍵一戰,黃興居功厥偉。
1916年,黃興因病去世,年僅42歲。可謂“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經拼死。”
說實話,在民國元老裡面,黃興還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武昌起義時,因他不在,義軍推舉俘虜的清軍協統黎元洪為湖北都督,黃興到達武漢,黎元洪任他為戰時總司令,他欣然接受。作為革命首腦級的人物,卻屈居於革命軍的俘虜之下,其胸懷之大度,可見一斑。
帝國的臉譜
每每談到黃興,多少總會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黃興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孫先生並稱“孫黃”,可是,後來他卻被不斷地邊緣化,被人為刻意地淡化,確實很是讓人唏噓。
縱觀黃興一生,不論於公於私,在我看來,他的所作所為也要比孫先生更讓人喜歡和尊敬。
他曾是一個晚清秀才,或許也曾如李鴻章一般,願為破敗不堪的清王朝當一“裱糊匠”,可是,當他接觸到了越來越多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知識後,看到了越來越多曾經引為至理可實際上卻不過是痢疾之症的東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條路。
許多人說,清政府培養了一批留學生,這批留學生後來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這一番話確有幾分道理。
黃興在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沒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劉揆一、張繼諸人一起成立了一個革命組織——華興會。
此後,他便領導著華興會秘密組織革命活動,後因策劃長沙起義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黃興和孫中山等人在日本聯合起來,成立了同盟會。
對於同盟會的領導人,論威望,黃興絕不輸於孫先生,他要想當同盟會的總理,這總理一席到底花落黃家、孫家真不好說。可誰曾想,黃興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總理一席,屬意孫公,可省手續,不必投票。”
黃興此人確實是一個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沒有貪權之意,隨意一語,便將總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這意味著所有人便會唯孫氏馬首是瞻嗎?顯然沒有,否則的話,章炳麟也不會抨擊孫先生,試圖推黃興取代孫先生,只不過,黃興為顧全局,沒有答應,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氣之下領著光復會退出了同盟會。
憑黃興當時的威望,取代他孫先生又是什麼難事?可他卻時刻警惕著同盟會重蹈洪秀全的覆轍,所以始終擁護孫先生。
1911年蔣翊武和孫武在武昌策劃起義的時候,孫先生在哪?
孫先生遠在美國,辛亥之事一起,是黃興一手領導著革命軍和清軍苦戰,從而獲得了讓孫先生難以企及的威望,這是用命換來的——堅守漢陽,和馮國璋血戰四個晝夜,和清軍相持一個月......
如果沒有黃興的堅守,起義軍被清軍迅速打垮的話,翹首觀望局勢的諸省又怎會紛紛響應革命?
可是孫先生仍然很不開心,我才是同盟會總理,憑什麼你黃克強威望這麼高?
後來,眾革命黨人紛紛敦請黃興去上海“負起領導全國革命的責任,到上海去統率江、浙軍隊攻克南京,在南京組織全國軍政統一機構,繼續北伐,完成革命事業”,此時黃興的威望之高,也可見一斑。
不過,黃興卻幾番婉拒,怎麼也不肯組織和領導中央臨時政府,一則是因為此時他正將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計劃,二則是顧慮到了仍遠在美國的同盟會總理孫先生。
後來,黃興又被推舉為軍政府大元帥,統領革命軍,一時之間,革命黨的槍桿便攥在了黃興的手裡。
對於組織和領導政府這事,黃興卻說什麼也不從,說要等孫先生回國後,讓孫先生擔此重任。
黃興的態度,是讓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餘,不少人心裡也在打鼓,誰知道他孫先生什麼時候回國?更何況,在此緊要時刻,孫先生遠在美國,什麼也沒有幹,憑什麼他一回國便要讓給他?
當黃興終於被眾人說服,籌備好了經費,決定赴南京組織和領導臨時政府的時候,他卻接到了孫先生的來電——孫先生說自己即將抵滬。
此時的孫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黃興將赴南京履職的消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電黃興。
所以,黃興決定等一等,等到孫先生到上海後,再決定行程。
如此一來,黃興便等於是主動放棄了“臨時大總統”這一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了孫先生。
可是,黃興對此卻說:“孫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感到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黃興,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過,讓孫先生不爽的是,自己雖然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可是“諸事由克強作主”,自己成了一個擺設。
這嫌隙一生,便再難撫平,孫、黃二人終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孫先生聞訊後迅速從日本奔回國,將宋教仁案一股腦推到了袁項城的頭上,意以武力討伐袁項城。
對於孫先生的想法,黃興卻不敢苟同,一則他們一方的實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從心底他便不同意對袁世凱訴諸武力,更希望通過政治手段去解決問題;二則對於“宋案”也疑點重重,誰又能確定袁便是幕後操手?
然而,孫先生卻堅持武力討伐袁世凱,所以,黃興也給予了全力支持。
黃興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謂是盡心盡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敗了,為了推卸責任,孫先生聲稱此次革命失敗是因為有人不聽從指揮,槍口直指黃興!
1914年,孫先生在東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所有入黨者必須絕對服從於他的命令,和“獨裁”無異,對此,黃興聲言“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所以黃興不肯加入中華革命黨,安然出走美國。
這麼一來,孫先生便順利地將黃興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黃興即便身在美國,也始終在為此事奔走,後又受邀回國。
只是此時的黃興早已經積勞成疾,病情愈發嚴重,回到上海後沒多久,黃興便一病不起,於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黃興一生磊落,堪為一代偉人,文學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讚譽道:“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史不知味
“孫黃”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還在世的時候,最讓慈禧太后頭疼的,莫過於四股勢力:
第1, 大清國地方的督撫,利用晚清局勢擴張權勢,讓朝廷權威受挫;
第2, 洋人。傳統視角認為慈禧太后熱衷賣國。但事實上,慈禧太后十分痛恨洋人,無奈大清國國力不爭氣,所以,慈禧太后對洋人的情感是無奈之餘夾雜痛恨;
第3, 保皇黨。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流亡海外,和大清境內部分帝黨(擁護光緒帝的官員)勾結。
第4, 革命黨。以孫中山、宋教仁為代表,主張推翻大清國。
在慈禧太后的觀念裡,革命黨的代表,以“孫、黃”為主。所謂“黃”,指的即黃興。
黃興事蹟
孫中山反清生涯中,最為倚重的人,莫過於宋教仁和黃興。其中,反清革命的實務工作,主要由黃興來負責:從光緒三十三年(西曆1907年)開始,黃興具體組織並親自指揮了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等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武裝起義。甚至在著名的廣州起義中,黃興身先士卒,在混戰中,丟失了兩根手指。
宣統三年(西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這場起義引發了辛亥革命,導致了清朝的滅亡。在這次起義中,黃興參與指揮武昌義軍,拖住清軍主力,為革命黨在其他省份起義,爭取了時間。
孫黃分和
中華民國建立後不久,南北雙方就權力問題展開爭奪:孫中山主張用政黨政治、議會選舉的模式來選舉大總統——從進步性來看,推行這一制度,無疑南方陣營要佔據優勢。事實上,民國初年,國民黨一度成為民國議會中第一大政黨。如果這一制度推行下去,政權必然落在國民黨手裡。
而北方陣營的首領袁世凱,一方面擁有強大的軍事優勢,另一方面,袁世凱在晚清官場摸爬滾打數十年,可以用老謀深算來形容,他安能用自己的短處來迎戰對方的長處?
於是袁世凱暗殺了宋教仁。
對於宋教仁之死,孫中山和黃興之間產生分歧:孫中山主張發動“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凱,為宋教仁復仇,而黃興則認為,應當依靠司法,來解決宋教仁遇刺事件。最終,孫中山和黃興沒達成共識。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在日本準備建立“中華革命黨”——孫中山認為,在當時的中國,籌建西式政黨為時過早,因此應該結合具體情況加以改良,“中華革命黨”要求成員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這讓黃興感到不接受,於是黃興在之後前往美國——有學者認為,黃興是打算在美國,仔細研究一下共和制度的創建。
袁世凱稱帝后,黃興協助孫中山參與“護國戰爭”。並於民國五年(西曆1916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上海。
藤樹先生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軫,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黃興的做派有點像印度的國父---甘地,信奉非暴力不合作模式,這一點和孫中山分歧太大,由此分道揚鑣。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的得力臂助、至交好友黃興與孫中山的理念漸漸不和,矛盾日深;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身亡,孫中山準備武力討袁,而黃興則主張和平解決,由此,徹底分道揚鑣。
之後的黃興移居美國,探求救國圖強之路。
1915年袁世凱復闢,黃興派兒子回國參加討袁戰爭。
1916年袁世凱死後回國,同年10月因積勞成疾得病去世,年僅42歲。
黃興是中國革命先行者,是中華民族的實幹之才,救危扶難,值得後人銘記。
田邊過客
不只有孫中山,黃興也是其中一人。或許很多人就要迷茫了,黃興是誰?怎麼感覺沒有聽過一樣?事實上,這兩人都應該算是民國的開國首要元勳,以前兩人的地位相當,被很多人所熟知。可是到了後來,大家只知孫中山,卻完全不記得了黃興,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黃興為辛亥革命做的事情相當的多,但由於他很長時間在國外發展,雖然一心為革命努力,但在國人眼前出現的時間終究算短,因此很少有人對他了解。其次,他的革命道路尚未完成就去世,所以心懷遺憾,同樣也沒辦法享受成果。
當年黃興在日本留學,結果意外的學習到了革命思想,從而他便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當初在日本就建立起了華新會,後來又跟孫中山結實,兩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並一起創建下了同盟會。之後,他又積極的在各地宣傳,帶領著人們起義,參與了不少次的起義活動,比如:上思起義、鎮南關起義、廣州起義等。在這些起義當中,他都表現積極,甚至不顧自身安危。
當時在起義活動中,他被活生生的打斷了右邊的三根手指頭,可是即使如此,他也咬牙拿起了手槍,摳動扳機,奮戰在前線。可是後來,這場起義活動失敗了,他奮死拼搏,逃到了香港。即使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他也沒有想過放棄,依然積極的參與著革命活動。此後武昌起義,他又急忙去到武昌擔任總指揮,帶領起義軍們和清軍奮勇激戰,武昌起義最後能夠取得勝利,和黃興這個人的領導有脫不了的關係。
此後,袁世凱成了總統,孫中山和黃興都被冷落。最後兩人一商量,要走實業救國的路線。所以孫中山、黃興兩人帶領著部隊,實施了討袁計劃,可這場內變失敗,兩人又再次流落日本。結果在日本兩人又鬧了矛盾,黃興最後決定前往美國找出路。可在美國呆了兩年,他又打算回國繼續發展,但此時國內局勢又發生了變化,已經沒有了黃興的立足之地。再加上他又因為為了革命事業多方勞累,身體早就垮了,回國沒多久就病逝。這樣一看,黃興為革命而奮鬥一生,但卻沒有太多的成果可以炫耀。
紫禁公子
黃興,1874年出生在長沙教區一個地主家庭。父親是一個秀才,家庭條件較為優越,所以黃興很小就開始接受教育。成年後,他被保送到武昌的兩湖書院讀書,在這裡接受了3年教育,並初步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學說。隨後,他被湖廣總督張之洞選中,作為官派留學生去日本宏文學院讀書。在這個開放的異鄉他土,黃興接觸到了更多的革命書籍,認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革命者。黃興很清楚未來的中國,要想革命,必須學會軍事。所以,他在上課之餘,還請日本教官教他騎馬,打槍等技能,為日後領導武裝起義打下了紮實基礎。
黃興回國後,先是和宋教仁、章士釗、陳天華等人組建了華興會,組織武裝反抗滿清活動。之後,同盟會成立,黃興全力支持孫中山出任總理,兩人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合作。黃興一次又一次組織武裝起義(萍瀏醴起義,黃花崗起義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黃興不屈不撓,百折不回。終於,武昌起義成功,滿清政府倒臺,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徹底結束,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
現在,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從這以後,黃興到底去了哪裡,做了什麼?
孫中山讓出大總統位置後,袁世凱邀請孫中山和黃興到北京共商國事,並給孫黃兩人極高的榮譽。袁世凱委任孫中山為全國鐵路督辦,委任黃興為川漢鐵路督辦。當時,黃興對袁世凱極為看好,稱袁公確是英雄,民國第一流的人物。
1913年3月,黃興志同道合的戰友和最好的朋友、湖南老鄉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幕後兇手直指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孫中山主張起兵討伐老袁,黃興卻表示反對。
黃興一向很挺孫中山,這次為什麼反對呢?
黃興認為,南方各省並不統一,軍力也遠不如北洋軍,討伐袁世凱實力不足,應該以法律手段來解決宋案。
應該說,黃興的主張在當時來看是合理的。但孫中山執意起兵,遂有“二次革命”。黃興雖有不同意見,但最終還是服從大局,出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果然不出黃興所料,討袁軍戰鬥力弱,又缺乏配合,最終在袁記北洋軍的打擊下,二次革命失敗,黃興再次流亡日本。
在日本期間,黃興總結了“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認為失敗只是一時的,革命者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可他萬萬沒有想到,親密戰友孫中山把矛頭直接指向自己,認為失敗的原因是黨內某些大佬和實權人物不支持他老孫。話裡話外,都在隱射黃興。
1914年,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按手印入黨,宣誓絕對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黃興對此意見很大,認為孫有獨裁傾向,因此拒絕與孫合作,堅決不加入中華革命黨。同時,黃興離開日本,遠赴美國,希望阻止美國政府對袁世凱的借款,但沒有取得任何效果。
1915年,袁世凱稱帝。黃興的好友蔡鍔打算在雲南起兵反袁。他親筆給黃興寫信,說明了國內的形勢,也說清楚了自己打算起兵的想法,希望能到黃興的支持。黃興接信後,立刻派兒子黃一歐和秘書石陶鈞回國,參加蔡鍔組織的護國討袁。同時,他自己也給在國內的政治名流如唐紹儀、伍庭芳、湯壽潛等人寫信,希望他們能響應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勝利後,黃興身體已經不太好了,回國成了他的一大念想。但一直等到袁世凱死後,黃興才回到魂牽夢吟的祖國,回到上海,並和多年的老朋友孫中山化解了恩怨。可是,因為長期的疾病和不規律的生活,黃興已經積勞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黃興因為胃出血住院,31日因為病情極度惡化去世,年僅42歲。1917年4月15日,國民政府在黃興的家鄉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風光國葬,由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
黃興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雖然屢遭挫折,但他從來沒有屈服過。他性子充滿了湖南人那種不服輸的勁頭。而且,他從不畏懼強權,從不迷信權威,他只相信真理。黃興和孫中山、宋教仁一起稱為“三大偉人”,真是當之無愧。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著名學者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黃興與孫中山的革命故事
近代以來,人們認為反清革命最大貢獻者為孫文先生,從反清歷程來看,孫文革命的確起發起最早,活動時間最長,貫穿整個反清活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主力軍。1894年孫中山創建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開始有組織的反清活動。
然而這並不能否定其他革命團體的存在,1905年孫文先生在東京成立同盟會的時候,並不是興中會自己轉型升級的,而是聯合了同樣反清的華興會與光復會。
這就是為什麼叫同盟會,而不叫其他會的原因。
以地域來劃分的話,興中會主要活動在兩廣地區,以孫文、汪精衛、胡漢民等人為主要領導人,而華中會主要活動在湖南地區,以黃興、宋教仁等人為領導人,光復會主要活動在江浙一帶,以陶成章等人為領導人。
孫文能夠將這些人拉攏在一起搞一個聯盟,的確十分厲害,但是想要融合在一起也著實不容易,雙方之間的革命理念有著巨大的差異,同盟會成立僅僅兩年後的1907年就因為孫文繞過同盟會而收取日本捐資而鬧分裂,先是光復會整體退出,隨後孫文率領興中會的同志到南洋另立總部。
這個時候,才彰顯出黃興和孫文的革命友誼,黃興沒有和宋教仁在一起進行革命,而是追隨孫文到南洋進行革命,從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革命故事。
孫文支持,黃興領導下的同盟會反清活動
黃興以一個湖南人的身份,放下地域成見而追隨孫文,實在是值得讚揚的事情。
最值得讚揚的,還是黃興始終身處革命前線,將黃興比作同盟會的先鋒戰士也不為過。
黃興與孫文的搭檔是,孫文負責海外籌款,而黃興負責刀劍添血,在最前線指揮革命,從1907年到1911年,黃興先後參與指揮了欽州、城防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等。
每一次革命都是那麼的轟轟烈烈,每一次的結果都是那麼的慘烈。
前一段看一個電影,講述黃花崗起義的,看得我是熱淚盈眶,革命真的是不容易,幸運的是,我們的革命健將黃興先生,雖然指揮起義失敗這麼多次,竟然沒有犧牲,更是不容易。
關於黃興革命為何失敗,主要還是侷限於地域,孫文一直都堅持從兩廣發動反清起義,然後遵循洪秀全反清的路線北上(孫文年輕時候自詡洪秀全第二)。
相對於孫文、黃興在兩廣推動的革命,原來華興會的宋教仁則堅持在長江流域進行革命,由此來看,實際上武昌起義的爆發絕非偶然,跟同盟會中部總部的指揮分不開。
當時湖北新軍在起義之前因為經驗不足,也曾邀請同盟會前去領導,結果同盟會認為武昌起義時機不成熟,沒有大力給予支持,黃興動身也很慢,最後武昌起義提前爆發,黃興唯一一次能夠改變自己屢戰屢敗形象的機會。
辛亥革命後的黃興
武昌起義10月10日爆發,黃興一直到28日才趕到武漢,擔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一直在前線與清軍對戰,南京臨時政府未成立時,大家共推黃興擔任大元帥,結果遭到黎元洪的反對,最後擔任副元帥。
臨時政府成立後,黃興擔任陸軍總長,南北和談後袁世凱出任大總統,黃興則被邊緣化,就任沒有實權的參謀總長,黃興辭不就任。
宋教仁案爆發後,孫中山決定掀起二次革命,當時黃興認為南方各省內部不統一,軍隊力薄,對討袁缺乏信心,主張法律解決。
在孫中山的堅持下,黃興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
二次革命爆發沒多久,南京討袁軍的後方湖南軍械庫又被袁世凱的奸細縱火焚燬,餉械不支,聲援斷絕。
黃興見大勢已去,只得於29日乘日本煤輪離開南京,流亡日本。
黃興為何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二次革命失敗後,反對袁世凱的革命黨人陸續都來到了日本,這個同盟會出發的地方,孫文認為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在於革命黨的分散性,很多人不聽從他的指揮(暗指黃興之嫌),最終導致革命失敗,為此,孫文決定成立中華革命黨,以加強革命黨建設。
這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必須按手印畫押,宣誓效忠黨首孫文,尤其是規定,不管資格多老,都要走此程序。
這個情景有點像李自成推翻明朝稱帝的時候,他手下的第一大將劉宗敏當時說的話:“我與他( 自成) 同做響馬, 何故拜他” 。
孫文與李自成不同的地方在於,最起碼當時李自成是成功的,而孫文是失敗的,所以黃興拒絕加入,兩個人最終鬧掰。
脫離中華革命黨後,黃興到達美國繼續發起抵制袁世凱的運動,並且也進行籌款支援國內反袁鬥爭。
袁世凱稱帝后,蔡鍔寫信給黃興,希望黃興能夠協助革命,在蔡鍔發起護國戰爭時,黃興也積極奔走,袁世凱死後,黃興回到上海,1916年因食道與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
史論縱橫
若是提起辛亥革命原本可能的總統,恐怕章太炎還是力舉黃興或者是宋教仁,唯獨不會出現孫中山。但是黃興本著天下大義,害怕太平天國的歷史重演,還是決定當一個小跟班,鞍前馬後的為孫中山跑腿。
黃興的忠厚為孫中山的地位打下了嚴密的基石,儘管武昌起義是黃興一手領導著革命軍與清軍對抗,從而獲得先機。但是黃興還是以孫中山馬首是瞻,而當時的孫中山在幹什麼?孫中山還是優哉遊哉的在美國研究他的一套政策,黃興死守四天四夜得到的革命的先機,還是拱手先讓給了吃白食的孫中山。任憑別人勸說,黃興一味堅持己見,獨獨推崇孫中山,硬是扛著孫中山回來。
可是孫中山並不感念恩德,反而生出了一種權勢不在手中的無力感。孫中山認為,既然自己已經是臨時大總統,但是下面人卻對黃興馬首是瞻,相當於自己是一個空殼子。也許孫中山已經忘了,這個地位是如何得來的,但是孫中山卻執著的相信黃興呼聲過大,有扳倒自己的嫌疑。
孫黃二人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兩人的功勳是能夠放在相等的地位上。孫黃兩人之間不只是是辛亥革命的不對等,更有辛亥革命之後,面對戰友宋教仁去世之後採取的措施的不同而導致的二次革命的失敗。
當時孫中山不顧國內情況,力求主戰討伐袁世凱。但是黃興卻是令有一套說法,國內情勢不明,作戰的後方援助以及槍桿子嚴重缺少,其他地區更是烏煙瘴氣,能夠參與作戰的人數是少之又少,這樣的情形之下,作戰時必敗無疑。所以黃興的建議是,希望可以採取法律的手段來解決這件事情。
孫中山本就對黃興不滿,如今黃興更是公然與自己唱反調,孫中山怎麼可能會聽從黃興的話!一味的主戰讓黃興也沒有辦法,畢竟黃興本人一向都是孫中山的跟班,面對著必敗無疑的戰爭,黃興仍然選擇了跟隨孫中山。
戰爭失敗是無可厚非的,但孫中山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地位與聲譽,明裡暗裡將責任歸咎於黃興,認為是黃興的多次阻擾才延誤了作戰的最佳時機。甚至提出要對國民黨大換血,藉機清洗黃興的擁護者,重新組建黨。這樣一來,黨內的人都是孫中山的親信,自然沒有黃興什麼事清。
但是黃興心裡清楚,二次革命的失敗並不是因為戰術,而是因為缺錢。面對孫中山的排除異己,黃興毅然決然的出發美國,但即便是這樣,黃興還是不忘祖國安危,一心學習國外政治力求將其引薦到國內。
黃興的政治體系成功的為護國運動的勝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這一次黃興回國也成功的與孫中山和解。但是長期不規律的生活已經使得黃興積鬱成疾,不久便去世,最終也沒能看到這江山是否和他想象中的一樣。
如今世人談起辛亥革命只知孫中山,卻忘了真正的操作者黃興。但是那一段崢嶸歲月中,黃興才是頂樑柱,終究孫中山只是踩在他人肩膀上的上位者。
小鎮月明
一
辛亥革命爆發後,黃興正在香港養傷。他聽到其爆發的消息,就在10月28日趕到武漢擔任起義軍的總司令。黃興指揮的這些他不熟悉的部隊和兇悍的北洋軍血戰一月有餘,上海光復後,他辭去職務前往上海組建臨時政府。
當黃興得知孫中山即將回到國內時,他高風亮節的說:還是等孫中山先生回來後再組建臨時政府,否則容易在黨內引起猜疑。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互爭權力,終至失敗,我們要引以為戒。
12月2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黃興和上海督軍陳其美前往迎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黃興擔任陸軍總長。當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時,原本讓黃興擔任總參謀長,但黃興對這個虛職沒有興趣。
聚集在南京附近的幾十萬義勇軍就成了國家最大的包袱,原本是準備組織這些人進行北伐,但在南北和談後中華民國以不流血的方式建立。這些軍隊的成分非常複雜,有不少是由土匪、流氓幫會組成。黃興就擔任了南京留守,在袁世凱只撥付了少量經費的情況下,大刀闊斧的裁撤了這些軍隊。
二
1912年6月,黃興辭去了南京留守的職務,開始和好友宋教仁開展了組建國民黨的工作。他曾經到北京遊說袁世凱加入國民黨,但沒有成功。因為孫中山曾誇下海口要為中國修建20萬公里的鐵路,袁世凱又任命黃興擔任川漢鐵路督辦,但不久後他又辭去了職務。
宋教仁被刺殺後,孫中山從日本趕回國內發起了二次革命,他要求南方革命黨控制的幾個省出兵北伐。對軍事非常熟悉的黃興認為南方革命黨根本就不是袁世凱的對手,況且民國已經建立,應該在法律的框架下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孫中山執意有打敗袁世凱,最終一敗塗地,倉皇逃竄到了日本。這時的孫中山和袁世凱殊途同歸,都認為組織渙散是最大的問題。孫中山在日本組建了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必須向他宣誓無條件效忠,即建立一個專制獨裁的制度來管理黨。
孫中山的行為讓黃興非常痛心,黃興認為,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不管是建黨還是建國,都要依照民主程序來操作。黃興反對在黨內搞個人崇拜,反對把黨派變成獨裁專制工具。
三
在這時,儘管在黨內有識之士的調解下,孫中山和黃興願意就重新建黨來討論細節,但遭到了陳其美的拒絕和反對,最終兩人就友好分手,各自在日本組建了自己的團隊。
1914年2月,黃興在日本東京創辦了軍事學校,為未來的革命儲備軍事幹部。孫中山曾經給黃興致信,兩人從此以後只論私交,不談國事。7月份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黃興為了顧全大局,解散了自己的團隊,也離開了日本。
沒有了黃興的孫中山寸步難行,黨組織的經費都沒有著落。孫中山就以出賣東北的權益為條件,希望換取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政府的一些人卻以孫中山的要求為要挾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
這時的黃興痛心疾首,他聯合一些南方革命黨的高級軍官發表聲明,至此危難時刻,外有強敵入侵,內有專制政府,我國民黨應該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暫停在國內的活動,讓袁世凱政府能夠集中精力,一心對外,達到團結禦侮的目的。
四
1915年,袁世凱稱帝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在美國的黃興派出自己的親信,幫助蔡鍔將軍離開北京,輾轉回到了雲南。孫中山和黃興放棄黨務之爭,重新為中華民國而奔走合作。
1916年7月8日,黃興回到國內,和孫中山促膝長談,兩個人重修舊好,願意放棄過去的成見,共同為中華民國而奮鬥。北洋政府表示願意聘請黃興擔任總統府高級顧問,湖南省議會選舉黃興擔任湖南督軍。
但黃興表示,平生努力,只為建立民主共和。如今中華民國已經恢復,自當解甲歸田。國中政事,悉讓賢者。他向外發表聲明,永不進入政界。
長期的革命運動,嚴重摧毀了黃興的健康。在多年的革命奔走中,生活毫無規律,飲食無節,黃興早已患上了嚴重的胃病。1916年10月31日,黃興因為大量吐血和肝部腫大(有可能是肝硬化)去世,時年42歲。
1917年4月15日,黃興被埋在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同期去世的蔡鍔將軍也埋在嶽麓山,兩個生前的好友加老鄉遙遙相望。現在我們去湖南大學背後的嶽麓山,就可以看到黃興將軍的墓。他是一個高風亮節的人,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致力於維護國民黨的統一。他的死是中國革命的重大損失,在黃興和宋教仁去世後,國民黨幾乎被廣東人壟斷,粵軍正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