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名字相同或相近導致容易混淆的著名人物?

waiwai2000


歷史上有哪些名字相同或相近導致容易混淆的著名人物?

1、張自忠和張治中:

均為抗日名將,剛開始很容易混淆。張自忠將軍1940年戰死疆場,為抗日戰場犧牲的最高將領。張治中,和平將軍,抗日期間為我黨提供大量援助,解放戰爭時期督促新疆和平解放。

2、北魏皇帝:

北魏獻文皇帝:拓拔弘;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這是一對父子。

3、韓信和韓王信:

剛開始傻傻分不清,一直以為是韓信造反被殺,後來發現是韓王信造反。一個是淮陰侯,一個是韓王。

4、丁日昌、丁汝昌、鄧世昌、徐世昌:

也很難分的幾個人,丁日昌:架起中國第一條自建電報線;丁汝昌:參加甲午戰爭;鄧世昌:也參加過甲午戰爭,後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徐世昌:袁世凱謀士,被後人稱為“文治總統”。


5、晉時李密和隋唐李密:

一個是寫《陳情表》的李密,一個是造反的李密,搞亂了一陣子。

6、張宗昌和張昌宗:

張宗昌是奉系軍閥頭目之一;張昌宗是武則天面首;

7、龐德和龐統: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當時有點暈,為啥龐德和關羽打起來了,還被關羽殺了。細讀發現不是一個人。龐德:曹魏名將,射中關羽,後被關羽所擒,誓死不降,被關羽殺;龐統:號鳳雛,死於落鳳坡。

8、嘉靖和嘉慶:

這個也迷糊,嘉靖是明朝皇帝,嘉慶是清朝皇帝。

9、徐壽輝和徐輝祖:

都是元末明初的人,徐壽輝:反元,被手下陳友諒所殺;徐輝祖:徐達的長子,抵抗燕王朱棣被殺。

10、李自成和李秀成:

一個是明末闖王,一個是清末太平天國將領。


熾熱的小丑


確實有一些歷史上的人物名字,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看到這些名字的時候,腦子裡面出現的卻是其他人。

于謙和“于謙”

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當看到“于謙”這個名字的時候,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一位有著“抽菸、喝酒、燙頭”人設的於大爺——于謙老師,郭德綱先生的老搭檔,帶給了我們許多讓人開心的相聲表演。




而在我國曆史上的明朝時期,也有一位名于謙的歷史人物,是明朝明英宗時期著名大臣,以剛正不阿、一心為國聞名,在土木堡之變後,於北京保衛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重名節,輕名利;重成仁,輕殺身;重社稷,輕君王”,此為一代名臣于謙。



但是,以當下來說,看到于謙這個名字時,還是想到相聲演員于謙老師的多一些。

大衛·科波菲爾

歷史上的英國,有位叫狄更斯的作家,比如《霧都孤兒》、《雙城記》等均是他的作品,此外,他創作過一篇長篇小說,名為《大衛·科波菲爾》。


這本書在當下也是有著知名度的,但是小說中的主人公和另外一位人物“重合”了,這人就是一位美國著名的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在魔術界有著卓越成就,把自由女神像變沒有、表演飛翔……,名氣很大。


同樣的名字,看到之後,腦子裡想的人物就是不一樣,人物印象和傳播度確實關鍵很大,傻傻分不清楚也不算罕見的事兒。


說與山鬼聽


歷史上名字相同的歷史人物非常多,我列舉我認為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歷史人物。這邊是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而這個韓信則是兩個人,一個人是我們熟悉兵仙韓信,這個韓信就是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被水一戰的韓信,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而第二個也叫韓信,同樣是漢初功臣,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後來投降匈奴,前196年與漢軍作戰時被殺。為避免與同時期同名同姓的淮陰侯韓信混淆,史書上多稱其為韓王信。

而我們熟知的韓信開國後被封為楚王,另一個韓信被封為韓王,所以為了區分他倆,兵仙韓信我們依然叫韓信,而另一個也稱為韓王信。

這兩個韓信是我認為最容易混淆的,二者同位漢初功臣,一同封王,下場又同樣悲慘,因為兵仙韓信的出名也讓韓王信不為人知。




何唐


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有兩個名字都叫李達的著名人物,他倆一個是我黨的創始人之一,一個是我軍有名的智囊、開國上將,這兩個人雖然一文一武,領域不同,但如果只說名字,有時還真不知道說的是哪一位。

李達——我黨的主要創建者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1948年初,正在湖南大學任教的李達,突然收到一封讓他歡呼雀躍的信:’吾兄系本公司發起人之一,現公司生意興隆,望速來參與經營’。這是主席用暗語寫給李達的信,‘本公司’是指我黨,李達是我黨‘一大’代表,主席顯然還惦記著這位‘本公司發起人。’

李達在1949年4月16日離開長沙,幾經輾轉,終於在5月14日到達北平,主席特意派人在車站迎候他的光臨。5月18日,主席在家中與李達長談,他仍稱李達為‘鶴鳴兄’。

李達與主席交情匪淺,在我黨‘二大’召開後,他曾應主席之邀,舉家來到湖南,擔任湖南自修大學校長,並與主席一家一起住在清水塘。

李達是建黨元老,是‘一大’中央局宣傳主任,而我黨的‘二大’就是在李達家召開的。

但由於各種原因,李達於1923年脫離我黨,這也成了他一生的憾事。後來在1949年12月,由劉少奇介紹,主席、李維漢等作為歷史證明人,他又重新加入了我黨。

根據李達希望繼續從事教育工作的意願,他曾先後被任命為中央政法幹部學校副校長、湖南大學校長、武漢大學校長等職務。

李達——軍中智囊、資深參謀長

這位李達是我軍頗具傳奇色彩的資深參謀長,他參加過長征、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幾乎在各個時期都擔任過一個職務——參謀長,累計任職時間長達40餘年之久。

他先後當過賀龍、劉伯承、徐向前、陳毅、彭德懷五位共和國元帥的參謀長,這個資歷在我軍絕無僅有。李達足智多謀,戰功卓著,有著超強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領導能力,是我軍史上最好的參謀長之一。

李達對地圖有著異於常人的天分,極強的記憶力是他的一個過人之處,他能把地圖上的山川、河流、道路、關口瞭然於胸,全部記在腦子裡,天生的好參謀長。鄧小平就曾讚歎:’李達就是一幅活地圖,他這一手了不起’。李達曾經在一夜之間,給劉伯承手繪出一幅地圖。

李達做事幹練,分析情報準確,貫徹意圖及時。陳毅對他非常賞識,稱其為‘我們的好諸葛’。李達在抗美援朝時期曾出任志願軍參謀長,彭德懷也對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我軍赫赫有名的參謀長李達,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他曾擔任過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我軍副總參謀長等職務!

兩位名字相同的李達,雖然從事的職業不同,奮鬥的經歷不一樣,但他倆為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發展,都在各自的領域奉獻出了重要貢獻。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康熙年間出了兩個于成龍。一樣做到封疆大吏,同樣受到皇帝的表彰。兩個于成龍同朝為官,先後都任過直隸一把手,但年紀卻差了一大截,而且一個平民出身,一個是漢八旗的鑲紅旗人。

平民于成龍: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另外一個于成龍

于成龍(1638~1700),漢軍鑲紅旗人,字振甲,號如山,諡襄勤。生於清崇德三年(明崇禎九年),出生地為遼東蓋州。康熙三十九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卒於淮安河道總督署,享年六十三歲。

襄勤公家族為遼東望族,生父為於國安,生母為康氏。襄勤公出生後不久全家徙居廣寧(今遼寧北鎮市),襄勤公9歲入小學,11歲舉家從龍入關至北京通州,後移居通州張家灣。襄勤公13歲時又移居延慶州,並開始科舉學習。襄勤公15歲時與李氏成婚,16歲時又移居固安南房上村定居。因為八旗子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因此襄勤公在16歲時開始學習滿文,並在20歲進入國子監學習,23歲畢業後考授吏部做筆帖式。

因屢有戰功的大伯於得水無子嗣,生父於國安指為前定將於成龍過繼給於得水,康熙七年于成龍廕生授樂亭縣令。于成龍30歲進入仕途,開始了長達33年並數次沉浮的宦海生涯。

青少年時代的于成龍是在不斷的移居中生活的,顛沛流離的艱辛生活是底層旗人的一個典型寫照。童年的艱難困苦造就了襄勤公體恤民生、關愛大眾的品格。既使襄勤公成為名聲顯赫、權頃一時的封疆大吏,他依舊剛直不阿、嫉惡如仇,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皇帝的讚賞和百姓的愛戴。

直隸曾經流傳很多有關襄勤公于成龍的民間故事,還有一些地方曲藝作品也取襄勤公事略為素材,多為俠義公案類內容,如《於公案》等。






滄海中的美慄傳說


共和國的開國將領陳賡和陳康。

陳賡1903—1961),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共和國大將,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陳賡的經歷比較傳奇,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是黃埔三傑之一,在北伐東征中救過蔣介石的命,深受蔣介石的信任和器重。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他毅然與之決裂,投身到革命的隊伍中。紅軍時期曾任團長、師長、軍參謀長,還在上海臨時中央特科工作過,與周恩來過從甚密,長征中任幹部團團長。抗戰中,他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是八路軍的精銳之師,打得日軍膽戰心顫,日軍在坦克上都掛出了“消滅386旅”的標語。解放戰爭中,他歷任太嶽軍區第四縱隊司令員、第2野戰軍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昆明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雲南省主席、雲南軍區司令員。指揮過抗美援越戰爭,又到朝鮮任志願軍副司令員,一生征戰,功勳卓著,1953年9月1日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55年授予大將軍街。

陳康(1910年4月7日—2002年5月23日),原名陳五和,湖北省武穴市人。共和國中將。他1930年參加紅軍,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曾任任紅軍排長、連指導員、營長、團長,新四軍補充營營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中,他一直是陳賡的部下,曾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團長,那時旅長是陳賡,後來又任太嶽軍區第4分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3旅旅長,第2野戰軍13軍副軍長,也是身經百戰,戰功顯著。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13軍軍長、昆明軍區副司令員兼雲南省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代司令員,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陳康是陳賡的得力愛將,從抗戰時起,他倆在一起浴血奮戰,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55年授銜

,為了陳康的軍街問題,陳賡認為評中將有些低了,還專門去找偉大領袖毛主席,可見,他倆的感情有多深。


zj史海拾貝


容易混淆的古代人物很多,著名人物且容易混淆的當數三位麗華,她們分別是陰麗華、張麗華、楊麗華。

陰麗華 (娶妻當得陰麗華)

陰麗華是光武帝劉秀的髮妻、東漢王朝的第二任皇后。陰麗華出身豪門,家境殷實,因其貌美,仰慕者非常多。當時劉秀只是一介平民,他曾說:娶妻當得陰麗華。昆陽之戰後,劉秀以少勝多、一戰成名,很快就迎娶了陰麗華。此後,劉秀迎娶郭聖通,得到河北軍閥的支持,實力大增。東漢建立後,劉秀想立陰麗華為皇后,陰麗華顧全大局,拒絕了皇后的名分。劉秀為安撫河北軍閥派系,立郭聖通為皇后,陰麗華為貴人。然而劉秀始終寵愛陰麗華,想讓陰麗華當皇后。公元41年,郭聖通被廢,劉秀立陰麗華為皇后,43年改立陰麗華的兒子劉莊為太子。

張麗華(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張麗華出身貧賤,10歲時被選入太子宮為侍女。陳叔寶見其貌美就臨幸了她,先後為陳後主生兩子。陳後主即位後,張麗華被立為貴妃,其家族也飛黃騰達。

張麗華博聞強記,聰慧過人。陳後主安於享樂,倦怠朝政,因此張麗華得以接觸朝政,陳後主也允許她決斷朝堂大事。張麗華趁機將自己的親人安排到中樞位置,打擊異己,慫恿陳後主易立太子,助長腐敗風氣,朝廷法度被敗壞。589年,晉王楊廣滅陳,想納張麗華為妃,高熲以其禍國為由殺死了張麗華。

楊麗華

隋文帝楊堅之女,北周宣帝皇后。573年,楊麗華被冊立為太子妃;578年,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宇文贇即位,冊封楊麗華為皇后;580年,宇文闡尊楊麗華為皇太后。其後,父親楊堅掌握北周大權,楊麗華髮覺父親有僭越之心,對此十分不滿。581年,楊堅代周稱帝,於586年立楊麗華為樂平公主。609年,隨隋煬帝巡幸張掖時病故,臨終前請求將自己的食邑全部給自己唯一的女兒,隋煬帝允許。

然而,此三人雖均為皇帝后妃,同名卻不同命。陰麗華知書達禮、顧全大局,後被劉秀立為皇后,兒子也繼承了大漢的基業,最終安享晚年。張麗華貌美、聰慧過人,卻禍亂前朝後宮,最終身死國滅。楊麗華出身高貴、地位尊崇,卻是父親政治婚姻的犧牲品。


古代人物說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有許多同名同姓的歷史名人,不僅名字相同,他們的身份、經歷、所處的歷史時期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讓我們在瞭解歷史的時候,很容易被他們搞糊塗了。

趙括和趙括

一位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是跟隨晉文公一起流亡的趙衰的兒子。在晉景公時期被莊姬誣陷慘遭滅門,這便是“趙氏孤兒”故事的歷史背景。

另一位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他就比較出名了,雖然不太光彩。趙括雖然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幹出了“紙上談兵”這件事,致使四十餘萬士兵被秦坑殺。知道今天大家還在用“紙上談兵”作為諷刺人的詞語。

韓信和韓信

一位是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為漢朝的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劉邦評價他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蕭何稱讚他為“國士無雙”。但後來被劉邦所猜忌,將其以謀反罪處死。

另一位韓信也是這一時期的人物,在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被劉邦封為韓王。後來這位韓信投奔了匈奴,被劉邦率軍剿滅。因為是統一時期的兩位同名同姓的人物,史官也怕混淆,通常將他稱為“韓王信”和哪一位予以區分。

兩人都是秦末漢初時期的人,都被劉邦所殺,而且在同一年(前196)死去,很容易被搞混了。

馬忠和馬忠

一位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將,隨都督呂蒙征討關羽時身先士卒,俘虜了關羽父子和都督趙累。在劉備討伐東吳的時候,這位馬忠將軍又箭射老將黃忠,致使黃忠陣亡,俘虜了糜芳、傅士仁。可以說他是蜀國的剋星了。

另一位是三國時期蜀國將領,深受劉備的喜愛和器重,是諸葛亮的得力干將,他主要的功績是平叛平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歷史典故主要以這位馬忠將軍的故事為基礎。

兩位馬忠是同一時期不同國的將領,也都是戰功累累,要注意分辨呦。

李密(隋唐英雄)和李密(西晉名人)

李密,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屢敗隋軍。後殺瓦崗寨舊主翟讓,引發內部不穩,隨後被隋軍打敗,被越王楊侗招撫,又因與宇文化及的拼殺中損失慘重,不久被王世充擊敗,率殘部投降李唐,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將盛彥師斬殺於熊耳山。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犍為武陽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從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後,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

李廣和李廣利

二人都是西漢時期將領,也都參加過對匈奴的戰爭,而二人之結局,也都比較悲慘。

李廣歷景武二朝,經大小七十餘戰,屢立功勳,威名遠揚,號為“飛將軍”。

因為犯下殺俘、私受梁王將印等過錯,一直不受朝廷待見,然而他自己卻未能參透其中因由。

年邁之時,李廣還欲殺敵建功,希望有生之年能夠謀得爵位,可惜的是,漠北之戰時,他跟隨衛青出戰,行軍途中迷路,為了避免受到刀筆之吏的侮辱,於是拔劍自刎。

李廣利,昌邑哀王劉髆的舅舅,曾領兵出擊大宛以及匈奴,戰績一般。

因為漢武帝太子劉據自殺,武帝其餘諸子皆有謀位之心,其中就包括昌邑王劉髆,也就是劉賀的父親。

李廣利與丞相劉屈氂密謀,欲助劉髆登上太子位,事敗,領兵在外的李廣利投降匈奴,後被殺。

汪直和汪直

陳坤的雨化田原型就是汪直

成化年間廣西人,大藤峽叛亂中被俘幼童,被淨身入宮,後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創建西廠並任西廠提督。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掌於內臣之先河。後因久鎮遼東,與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弘治十一年左右,孝宗召回汪直。

另一個汪直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人,號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貿易商人,著名海盜,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在日本“據薩摩洲之松津浦,僭號曰宋,自稱曰徽王,部署官屬,鹹有名號。控制要害,而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汪直海盜之名盛於東南,後被胡宗憲誘來大陸,又被浙江巡按使王本固處死。他死後,海盜群龍無首,倭寇之患再起。

兩個汪直基本活動時間差不太多,海盜汪直出生時候(1501年),宦官汪直還沒有死。

劉武和劉武

一位是漢孝惠帝劉盈之子的兒子,5歲時被封為淮陽王,帝王家的孩子,許多都是政治的犧牲品。呂后駕崩之後,齊王集團開始奪取皇位。劉武便因此被殺了,死時只有12歲。

另一位是漢文帝劉恆的嫡次子,他的母親就是竇太后,因為母親的勢力,他先被封為淮陽王,後被封為梁孝王。大肆發展自己的勢力,準備爭奪皇帝的位子。但因為疾病而沒能成功。

兩位劉武都出生在帝王家,都做過淮陽王,父親是親哥倆,是不是很難分辨。

衛青和衛青

衛青,字仲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病逝,河東平陽人。西漢名將,武帝時的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衛青的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敗的神話,曾七戰七勝,以武鋼車陣大破伊稚斜單于主力,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

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明朝軍事將領。 靖難之役中,以薊州百戶降燕王朱棣,後積功至都指揮僉事,負責中都留守司,改山東備倭。永樂十八年,平定浦臺妖婦林三妻唐賽兒叛亂。後擢為青山東都指揮使,在海上備兵抵禦倭寇。

其實不光古人之間,古人與今人,也容易發生混淆。

于謙和于謙

兩個于謙,第一個于謙,明英宗、明代宗時期名臣,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于謙成功組織了京師保衛戰,解了亡國之危。

于謙有功於社稷,也頗受明代宗重用,可惜的是,隨著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于謙旋即被殺,忠臣良將,就此含冤入土。

另一個于謙,也就是如今著名的相聲演員,這個大家都比較清楚了,無需贅述。

朱楨和朱楨

提起朱楨,大家可能通常會想到薛之謙的好朋友,不論薛之謙當紅還是落難,都始終不離不棄,對於薛之謙來說,這是個難得的兄弟。

另一個朱楨,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封楚王,楚王朱楨在明初諸王之中比較低調,既不像秦王、齊王、魯王、代王那樣混,也不像周王、蜀王那樣文質彬彬,謙恭有禮。

朱楨禍害了靈泉古市,龍泉山一帶歷來水陸交通發達,是難得的居民致貨之地。

隨著作為楚王就藩,朱楨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將之變為了楚王家族陵園,靈泉古市,自此銷聲匿跡,繁華落盡,只剩下陰冷悽清。

其實古人也好,今人也罷,名字也無非一個代號,他人混淆不混淆無所謂,過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還有很多,大家還知道哪些,請補充~


霖霖歷史錄


一、韓信

說起韓信,很多人都會想到漢初三傑之一的那位韓信,韓信雖然擁有著超高的軍事才能,但在政治上卻缺乏頭腦,最終導致他死於一介女流之手,而在同時期,還有位叫韓信的諸侯王,他在劉邦建立天下的過程中,也立下了大功,劉邦也封他為諸侯王,為了區分這兩人,很多人都稱他為韓王信,後來韓王信投靠了匈奴,在一次攻打漢朝的過程中,被漢朝大將柴武蘇所殺。

二、趙括

說到趙括,很多人都會想到戰國時紙上談兵的那位趙國將軍,雖然擁有滿腹謀略,但是真的上了戰場,趙括的謀略就成了一紙空談,最終他手下的40萬大軍也被白起活埋,而在春秋時期,晉國同樣有一位叫趙括的將軍,他是晉國大夫趙奢之子,還參加過著名的邲之戰,後來因為受到誣陷被晉景公斬首。

三、李密

看過《隋唐英雄傳》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位叫李密的人,在李密的領導下,瓦崗寨的實力一日不如一日,最後秦叔寶程咬金等人都紛紛離他而去,後來李密帶領瓦崗寨投降了李淵,然而不久後便叛亂李唐,在戰亂中被盛彥師斬於馬下。而在西晉時期,同樣有一位叫李密的官員,因其孝順祖母而出名,曾在蜀國短暫的擔任過尚書郎一職,蜀國滅亡後,李密又投降了晉國,後擔任漢中太守,不久後便病逝於漢中。

四、馬忠

在三國時期有兩位叫馬忠的將領,一位是東吳的馬忠,在呂蒙襲擊荊州的時候,正是這位叫馬忠的人親手抓了關羽,在《三國演義》中,馬忠還射殺了蜀國名將黃忠,僅憑一人就幹掉了蜀國兩位五虎上將,可見此人也足夠厲害了。而在蜀國也有一位叫馬忠的將領,此人曾經被劉備認為是賢才,諸葛亮也有意培養他,將他留在自己門下任用,後來馬忠在平定南中叛亂的過程中立下大功,被提升為鎮南大將軍,於公元249年病逝。



吉達影劇


我感覺 還是有很多的,我就有那麼幾個小時候就分不清楚。

匡衡和張衡,原來我就分不清,一開始還以為是一個人。小時候學的課文鑿壁偷光的匡衡,和發明地震儀的張衡。原來我還以為是一個人呢。

小時候還把司馬光和司馬炎當作都是西晉的皇帝。

王羲之王王獻之還有一個叫王什麼忘了,說是爺三,我也沒弄清楚到底誰是長輩。

還有薛平貴和薛仁貴是不是一個人也是沒弄清。

還有國民黨的張治中和張自忠一開始我也以為是一個人。

小時候看了一個小品說鄭智化是鄭成功的弟弟哈哈,那時候我都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