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肺炎疫情應對看人與自然的關係


從新冠肺炎疫情應對看人與自然的關係

2020年的這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再度認識“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深入思考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如何構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管控體系。

人類社會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科學發達到可以探索外太空,技術進步到可以編輯人類自己的基因,社會進步到地球幾乎成為一個“村”。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種微小到不可思議的納米級微生物,甚至都不是一個完整的細胞,卻迫使人類不得不放慢前進的步伐,不得不調動一切醫療資源乃至全社會,來應對病毒對人類機體的挑戰。

難能可貴的是,人類是智慧的群體,從發現病毒到研究病毒,再到積極應對並尊重科學、嚴格把控,使疫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尤其在武漢的疫情集中地,中央政府統籌指揮,全國人民努力應對,當機立斷封城救治,醫生護士冒險逆行,各級政府積極管控,市民主動居家隔離,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疫情就基本得到全面控制,全國範圍已經開始探討逐步邁入正常生產生活的步伐。但不容忽視的是,疫情的國際蔓延正在泛濫,中國由防止疫情輸出國變成了防控疫情輸入國,總體形勢不容樂觀。由此可見,面對自然災害,沒有人能夠僅僅是旁觀者。

儘管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並且一定能最終“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然而,代價之重大、影響之深遠也是顯而易見。從武漢封城,到全國停擺,現在已經出現全球蔓延,病毒已經成功地限制了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僅心理、生理損害已經非常重大,至於經濟損失恐怕更難以估量。痛定思痛,為時未晚。從疫情的發生、發展與管控來看,恰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反映了人類究竟應該如何科學認識和正確對待自然資源,人類不斷變化並快速增長的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使用是否可持續,如何構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管控體系,都值得深刻反思。

必須重視併科學把握自然資源要素間作用的客觀規律

儘管當前科學家尚不能完全準確地判斷病毒的源頭究竟來源於何處,但是對野生動物體內(如蝙蝠)存在大量病毒是有確鑿證據的,而且只要人類行為不對野生動物進行干預,尤其是不去捕食,這些病毒也不會傳染到中間宿主乃至傳染人類。由此可見,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規律。

各類自然資源是地球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各類自然資源的存在與演變也有其自身的規律。

土地資源總量有限、位置固定,存在著較大的區域差異,決定了人類必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為了保障不同行業與部門的用地平衡,必須進行科學規劃,並進行用途管制。土地資源總量有限還需要防止過度佔有與壟斷,防止過度資本化對土地生產功能的衝擊等。

水資源總量同樣有限,且受氣候與溫度影響,在液態、氣態與固態間轉換。液態水在人類生產生活乃至土地利用中不可或缺,人—水平衡和地—水平衡,無論在空間尺度還是在時間尺度,都至關重要。

礦產、能源,乃至土地上自然生長的林、草、植被、農作物等,既取決於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及其相互作用的影響狀況,又受到人類干擾活動的影響。合理保護、科學培植、有序開採,則良性循環、源源不斷;快速開發、過度索取、竭澤而漁,則破壞循環、難以為繼。

綜上,必須科學認識並正確把握自然資源及其各要素的作用規律,必須要在遵循其內在的作用規律基礎上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

應全面迴歸人與自然協調配合的科學發展觀

自人類社會發展以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尤其隨著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那麼,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是否不受制約?人類社會經濟總量是否可以無限膨脹?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人類的發展、社會經濟財富的增加,離不開自然資源的利用與消耗,而恰恰地球上自然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尤其還存在著區域差異,自然資源再生速度更是有限的。這都決定了人類及人類活動的增長速度,必然要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

比如,美國儘管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實力強大,但在面對疫情防控時,在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時,在強調總統有權調配全國物資時,都要先強調所擁有的石油等能源儲備充足,甚至強調美國有世界上最多的耕地,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可見,越是在特殊時期,能源與糧食的基礎地位越重要。因此,必須重新審視人類的發展觀,必須基於自然資源保障與可持續供給能力而確定增長速度,必須考慮人類福利增長與自然資源保護的協調關係。

應重新構建科學與可持續的自然資源利用管控體系

從這次疫情發生、發展與得到有效防控的整體過程來看,也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啟示,尤其是全國聯防、科學決策、規則嚴格、監督透明等方面,都值得進一步深化,甚至制度化。

在自然資源管理領域,一是全國自然資源稟賦區域差異巨大,同樣需考慮區域資源稟賦差異而採取差別化的政策,實施地方管控。二是尊重專業,科學決策。針對專業領域的行政管理,應建立專業問題服從專業判斷的制度規則,即,對於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專業問題,如何對待、如何處理,應由專業人員提出方案和措施,行政體系重點負責實施與應對,保障科學問題科學對待。三是建立嚴格透明的規則體系,健全監督機制。自然資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總量有限,不可再生,合理開發利用則可永續供養人類,過度開發利用則導致破壞。因此,自然資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不僅涉及當代人的利益,更涉及人類長久發展。

由此,筆者建議應該建立嚴格的合理利用規則體系,如科學規劃、用途管制、補償保護、共享開發等,並建立健全利益相關者的監督機制,保障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

人與自然,和則兩利,鬥則人敗。因為自然資源就是自然存在,無論什麼狀態都“自然”地存在,但是對於人類利用來說就不同了,好的狀態才可以供養人類,被破壞的狀態則寸草不生,人類無法生存。典型的例子,如改造以後的塞罕壩林木茂盛,人民安居樂業;改造以前的大沙漠別說人類居住,連動植物都難以存活。因此,強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意義重大。恩格斯曾經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也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警示。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朱道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