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麼不同?

尹鶴翔


道是宇宙中一切運動的規則!順應則和不順應則不和。中國古代的思想家用道來描述自這種規則。道家主要是按自然規律對照人身來極大的開發自身資源,把沒有發揮的潛能發揮出來。所以道家講的道主要指自然界孌化規律。儒家是入世的學問,講述的是人類如何和諧相處的學問,是人道。


雷聲雨聲風聲


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應該是母子集的關係。就好比道家的道是水果,儒家的道是蘋果。道家的道是形而上的,概念化的哲學思想,儒家的道是可落實施行的道理。

《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儒家的道是“常道”,而道家的道則“非常道”,這裡的“非”,不是對立的否定,而是包含,不僅僅是常道,一旦落於常道,就會侷限了道的定義。

道家的道是宏觀的道,以自然(這裡的自然包括了宇宙,不僅指地球環境)為本,純客觀立場。

儒家的道是常態的道,以人為本,偏主觀立場。這裡的主觀不是個人的主觀,而是以人為角度的主觀,捨棄了人的角度,就融入了道家的道。因此,修道之人常會強調放下“我”。

道家的道包含了天道(宇宙法則)、人道(人文社會)、地道(地球環境的自然規律)。

儒家的道則以人道為主體,從人道的角度去觀察天道,利用地道,改善人道。

道家的道全局而籠統,不能說的太清楚,太明白,一旦定義就會偏頗。因此,道玄之又玄,無以名狀。

儒家的道具體而細緻,需要分門別類,辯證分明,才能落實施行。因此才會有各種分支學派,百家爭鳴。

中國傳統思想的根基是道家的道,但是執行的是儒家的道,其二者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因人、因勢、因境而需,顯現出道的哪一面,感悟到了道的哪個層面。就像太極圖裡的陰陽魚,道家的道是整副圖的兩極運轉,而儒家的道則是核心魚眼。沒有儒家的道,道家思想只是空泛的理念,沒有道家的道,儒家的道只是行為處事的規則條框。二者之間是互相交融而通貫的。


姝子


道即陰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客觀規律。自盤古開天劈地分陰陽算起約有300萬年的歷史,它是伏羲文化,軒轅文化,中華文明的基礎。道雖然產生的歷史很悠久,但對它的正式命名則見於老子的《道德經》。老子在該經的首章就講了宇宙萬物的總規律(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客觀規律包羅萬象。因之任何學派都應視之為對道的分支。道用太極圖表示,儒可能就是其中的一條線。這就是儒與道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講,儒家的道與道家的道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表述方式略有不同。道家講系統,儒家講分支;道是一棵樹,儒是一枝葉。它們是總分關係或父子關係,不是並列關係!道是根本,儒是傳道者,不能說教師講課,課的內容就是教師發明的。《周易》中提到的道雖然早於《道德經》但那是經過老子的學生孔子編輯所成,故而造成後人對儒與道的混淆,將儒與道並列,甚至將儒凌駕於道之上!道的分支不止於儒,春秋的諸子百家、工農商學兵,今天的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其實都是道的分支,而且這種分支越來越細緻、嚴密。



音形世界


一群《老子》都沒讀過的人,把道家和道教混為一談,還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我也是佩服。

道家是老子創的,是一種學說,主張無為而治。何謂無為?道家認為人類制定的法律、規則、道德不具有客觀性,或多或少帶有主觀意識,只有自然規律才是客觀的。所以認為人們不應該去“為”,也就是不應該去自作聰明,這叫無為。

道家沒有什麼陰陽五行八卦算命風水那些那些玩意兒!那是道教,是東漢張道陵創的,最開始叫五斗米教。不過是披著道家的皮,幹著造反的事,和黃巾起義的張角一個性質。他的孫子就是張魯,就是那個收留馬超、龐德的張魯。

連道家和道教都分不清,張口迷信閉口玄學的,沒文化到這個地步,怎麼好意思說話的?

至於道家和儒家,其實道家的道就是自然的道,道家認為世上本來沒有那麼多破事兒,都是人自己作出來的。

比如“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意思就是說:大家為什麼爭啊?因為你們事事都要分個一二三名,區別對待,大家當然想要更多咯,所以就會爭;

大家為什麼會偷盜啊?因為你們把金子和石頭區分開,認為金子貴,石頭賤。如果金子和石頭一樣,誰還去偷啊?路邊撿不就得了;

民心為什麼會亂啊,因為你們讓他們看到了統治者才能擁有的東西,比如權利、美色、財富。如果壓根沒有統治者,他們覺得人人都一樣,也就沒有了慾望,還亂個屁啊。

而統治者所擁有的特權、金子的價值、人們的榮耀,都是人賦予的,自然沒有賦予。那麼人不就是自己給自己找事兒?所以你說人是不是作?

再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意思是說:最好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遵守道德,不要被道德綁架,只要懷著善良的心,這就是有道德;

而最那些刻意去遵守道德的人,被限制在條條框框之內,圖個好名聲而已,這種人反而沒有道德了。

所以你說人類制定道德是不是多餘呢?

所以,道家的道,就是順應自然,道家認為人性本善。

而儒家的道,和道家相反,儒家推崇人治。儒家覺得社會之所以亂是沒有秩序。所以道德也好,倫理也罷,等級制度也好,禮法也罷,都是試圖建立一種秩序。

和法家不同的是,儒家認為要讓人們遵從秩序靠的是教化,而不是刑法的威懾,威懾出來的大家不是心甘情願遵守的。

所以儒家的道,就是秩序,而且是人建立的秩序。

二者有相同之處,都在說秩序,又截然相反,一個推崇自然秩序否定人治,一個推崇人治否定自然秩序。

總的來說,儒家雖然具有時代侷限性,但很符合當時生產力情況,道家思想過於超前,即使現代社會也達不到道家理想社會所需求的生產力標準。


三句不過崗


中國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為支流,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道家文化也會佔主流。所以有人說,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這是很有道理的。

談到道理,我們不妨來談談什麼是道。因為中國人喜歡講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那麼到底什麼是道,中國文化中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好玩的國學,來和大家聊一聊道的問題。

首先,道原來的意思是道路,後來引申為方法、路徑等,再後來更加上升為規律、規定、法則和規則等。也就是說,道從實在的概念即道路,發展成為終極的目標、終極的觀念等理念,這背後,是人類追求智慧的力量,這個智慧的力量就是哲學。所以,道是哲學範疇的概念。

也就是說,儒家的道,就是儒家的最高的價值理念,儒家的價值準則,而道家的道也同樣如此,代表了道家的最高價值理念,最高價值準則。

其實,儒家和道家哲學的區別,我們看兩位創始人的人生經歷,就可以大致看出二者之間的區別。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一生棲棲遑遑,周遊列國,追求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他想搞政治,來恢復周禮,實現天下大同。雖然他搞政治的夢想失敗了,但是他還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決不放棄自己的夢想。這代表了儒家積極進取入世的人生觀。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本來在周朝做個圖書館館長,收徒開講,研究學問,日子過的很可以。但是老子覺得這紅塵社會沒有意思,不如騎著青牛滿世界隱居去。雖然他寫下了中國最具有哲學思辨色彩的道德經,但最終還是西出流沙不知所蹤。這代表的道家的價值觀。道家的價值觀就是無為,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就是清淨,就是示弱守拙等。這與儒家的人生價值觀完全相反。一個是積極進取,一個是清靜無為,這也是儒家和道家道的區別。

好,我們現在可以認真地談一談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到底區別何在了。

儒家的道,其實說的是人道。雖然儒家學說談到過天道,談到過自然,但是孔子是個現實主義者,對於不大明白的事情,不去追究,所謂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孔子關心的是現實的社會,關心的是此岸的努力,而不是彼岸 的幸福。孔子認為,活都還沒有活明白,你去想那個死幹什麼。

所以,儒家的道就是人道,就是探討人如何在現實的社會,實現自己的價值,如何搞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當然是要努力,報效國家。所以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道,又是什麼呢?孔子說總的原則是仁愛,仁愛之中又有兩條,一個叫忠,另外一個叫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的道。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道,總是要落實到政治上。因為,儒家人物,說到底是政治動物,他們都是有政治理想的。孔子一心想搞政治,那麼他心中的政治之道是什麼呢?孔子說叫禮,禮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秩序。而秩序就是名,樹立社會秩序的過程,就是正名的過程,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孔子在社會生活上的道就是禮,就是秩序,就是正名。

這就是儒家的道,這個道,就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法則。所以儒家的道,是人道。

與之相反,道家的道,更加形而上學。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道家探討的深度更加高遠,更具有哲學的思辨性。如果說儒家的道,老是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話,道家考慮的是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所以,道家的道,其實就是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和法則,他是自然的,甚至是超自然的,是形而上的,是哲學的。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人們總是認為,萬物的起源來自於神,來自於天帝。而道家的道,完全拋棄了這種神造自然的學說,天才地認為,創造世界的就是道,他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他是不可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是看不到的,是無,但是它卻在時時刻刻起作用,他規定了限制了推動了萬物的發展,是萬物的總法則。所以道的無,表現為萬事萬物的有。

但道家的道,最終要落實到人生上面。與積極進取的儒家的道相比,道家的道相對比較清冷一些,比較清靜一些。因為,道家哲學認為,人作為天地萬物的一員,你來自自然,最終歸到自然,就要學習道的自然而然的精神。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道家的道是自然之道,所以人要學習自然的東西。自然的規律就是人的規律。比如冬去春來,體現的是事物向對立方面的發展,比如牙齒脫落但舌頭一直都在,體現的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所以老子提倡我們都要向自然學習,採取自然的價值觀,那就是清靜無為,不瞎搞,不折騰,迴歸到事物本來的樣子。所謂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好玩的國學


簡單來說,儒家的道是一種人生理想,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道是以仁為核心和根本,而以禮為輔助和補充的人生大道。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是一個人真正理解和實行禮的前提與基礎,如果內心不具備仁的品德,禮就會流於形式。

而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道”首先是宇宙萬物的最初本源。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又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創生萬物,為萬物之母,但它本身卻是無形無象,不為任何事物所生,也不因外在的力量有所改變,因而是獨立的、無對待的。老子還更明確地描述了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宇宙的生成,首先是由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漸次產生出一(原始統一體)、二(陰、陽)、三(陰、陽、沖和之氣),再由“三”具體產生出萬事萬物。並且,道生成萬物的活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其間既無目的也無意志。“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指道生萬物是自然而然,“無不為”指天下萬物皆道所為,是“無為”所產生的效果。

後來,儒釋道三家都共用了“道”的概念,“道”也就因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概括性最強也最為抽象的範疇。


雕刻歷史


孔子之學說,仁義並建。《論語》言仁,就倫常日用言;《春秋》言義,就社會禮制言。孟子直接就人性言仁義,點出性善;荀子則強調“禮義之統”。孟子言盡心儘性,荀子言盡倫盡制,實在是一回事。因為倫常和禮制都是心性的實現。牟宗三雲:“孔子之振此統於不墜,以及其垂統於來世,皆不指往時之陳跡言,乃指此陳跡所顯示之‘意義’。陳跡不可為統,意義乃可為統。此‘意義’乃孔子就典憲之發展予以批評的反省以得之。”

因此中國以往所言之“道”,有兩層涵義:一是說“道”是一種發乎內心的、先驗的理性,這種理性與神性相通,且是人之為人的依據(而且此性乃是善的而不是空無);二是說“道”必須實現於歷史文化之中,必須實現在社會和生活之中,而歷史文化與國家家庭等也因為是“道”實現的載體而有價值。

此道也即是“人文化成”之“文”。

“道”,或者上述之理性,既為先驗於心而通於神性的,則必為一普遍性之原則,於不同的時代實現於不同的歷史文化之中。所以儒家重教化,重指導社會的發展,強調“學”。此“常道”之謂也。以任何一時期的歷史文化代表儒家學術,只可在彼時期中觀之;換後面一個時期而批評此儒學之“代表”乃陳腐舊跡,不幹普遍的儒家學術原則的事。


諾小胖




道家的道主要是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家認為,萬物皆是相對,皆循道而生,殉道而終。唯有道是絕對的,不生,不死,不滅。



儒家的道,與之道截然不同。老子之道,孔子命名為天。

儒家之道,是道理,真理,華夏文明。孔子謂之人能弘道,道非弘人。


楊朱學派


道家與儒家的道是絕不相同的。它們一個是指哲學範疇中形而上的概念(實指規律與規則),一個則是指形而下的政治理念。真可謂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它們的政治主張也剛好是相反的。如儒家主張“克己復禮”即主張復辟封建專制的禮制制度(實為主觀有為的人治制度)。而老子主張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如其“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及“故有德司契”以及“我無為而民自化”與“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等政治理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德司契


在我眼裡兩家文化並無高下,入世即入世,出世即出世,而如今也幾乎沒有出世之說,人離不開社會,離不開族群,天心高遠難以捉摸。有人說:道家文化在道教,閣下可知在中國歷史上道家和道教其實是分開的,道家是老子為首,而道教是以張道陵為首,至於學術,某認為無上下之別,入世有入世說,出世有出世,若論對人世貢獻,入世遠大於出世,至於所謂的仙佛神魔迄今為止並未見到,道德經對於強者來說只是凝鍊心境,對於弱者來說可以是一文不值,悟了道理沒有實力那是自取其辱,其次老子死了,他不是神仙,也是凡人,你的意識欺騙你太多,你需要真正用心去看這個世界,如果說新時代的意義,那麼自社會主義革命過後,空想主義難以實現,自千年以來,人的自我覺醒,才尤為重要,從古到今,所有的選擇都是眾人的選擇,沒有誰可以脫離這方世界,也沒有誰成為所謂的仙佛神魔,所以就不要去騙自己了,道德經看得人世間萬千,可誰得了道,答案是沒有→_→,因為悟道不等於得道,得道也不代表能夠成為強大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