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11点35分,我在思考“中饭吃什么”,突然有人拍了我的肩。


  一转头,看见微笑的海清,他对我说:“给你的礼物,我要走了。”


  我一向反应慢,我甚至来不及没组织好语言回复海清,他就走远了。


  我感叹,这一刻,看起来我还在盘算着眼前的苟且,而海清已经要奔向他的诗和远方了。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初见,怀揣赤诚

  我比海清进公司的时间稍早一些,由于刚开始不在一个部门共事,我们没有深入交流的机会。


  直到2016年12月23日晚,我和海清被领导派到德思勤商业广场,一起拍摄星辰影像十周年的活动。这一次,我们总算有了好好聊天的机会。


  那天,海清和我早早地到达活动现场,活动未开始,场内自然没有什么值得拍摄的场景。我和海清不约而同地走出内场,在瑟瑟寒风中,努力抓拍一些场外花絮。


  那一天,海清穿得很单薄;那一年,海清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瘦到惊艳。我们一边拍摄一边聊天,突然海清“噗通”一下,坐在地上开始了创意拍摄。

  他模样认真,不像是开玩笑。


  拍了几张照片后,他突然对我说:“你个头高,有时候可以考虑用这种超低视角拍照,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哦。”


  原来,海清和我一样,在还未正儿八经聊天之前,就通过浏览彼此的新闻作品,对彼此有了一些了解。


  海清这是憋了多久,才一针见血地说出我新闻摄影的缺点啊。


  那天,因为海清这“噗通”一坐,让我记住了他。至少当时,我以为我们志同道合,将在新闻这条路上,一起走很久。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离开,带着热血

  2020春节后回到公司,我已经听闻海清即将离开的传闻。我没有当面去求证,我更愿意相信,在尘埃落定之前,一切皆有变数。


  而3月16日,我等来的是海清的亲自道别。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离别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没有多少人会放在心上,因为离别这件事,每一年每个月都在发生。


  来这家公司之前,我是新闻职场的流浪儿,去过很多新闻单位工作,但是来到这家公司以后,我发现这家公司,如今已经成为我供职时间最长的新闻单位了。


  从2015到2020,接近五年的时间里,我送别了太多的新闻战友,他们的名字我还记得,但是那些和他们共事的记忆,却日渐消散。


  我依稀记得和伟冬在大年三十去专访好医生李良义,那是我第一次在医院吃年夜饭;


  我记得和斌少在北京出差,做了十多天室友喊他晨跑十多次,成功0次;


  我还想到和文少在马拉松赛场上一次次你赶我追,文少打招呼的方式,永远是“叉你的腰肌”;


  我还能遥遥地忆起和希文同学在参加新闻培训的间隙,在岳麓山进行爬山竞逐,各自憧憬长沙梦想。


  好多人刚刚来得及成为朋友,马上就要变成今后再难见一面的陌路人。过不了多久,连微信里的聊天都会觉得左支右绌,难以为继。


  新闻人不喜欢说离别,更不想用拥抱或者握手,来作为职场相伴的结束动作。因此,像希文同学离开时那样摆一大桌子,喝到微醺的情况,在我看来是不多见的。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启程,再遇星辰

  我的微信好友早已经超过了2000人,所以我很少看朋友圈。


  但海清离开的时候,我忍不住翻开了他的朋友圈。


  我发现,海清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没有图片的长文,讲述了2011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校园创办院报的日子。


  海清感叹,那是理想和热血。


  这一次,我终于耐住性子,看完了这篇近万字长文。这一次,我没有速读,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作者无比真实地将学生时代的青涩还原,虽然没有一张图,但是文字好有画面感,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校园。


  大学时光是我最无悔的时光,因为我坚持不早恋,把四年时间完完全全地交给了篮球和阅读。所以毕业以后,我成为了我所期待的自己。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在不久前,我曾和朋友做过一个好玩的预言互动。


  朋友问我:如何在大学生中,快速找到那些毕业后一定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


  我不假思索,答:那些在大学校园里办报纸办刊物的人。


  我这么说,多少有一些私心,因为我自己就是通过在大学办报纸和班级刊物、参加学生通讯社,才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当记者的决心。


  在大学办新闻刊物,是一件非常热血的事情,无论在你在哪个学校,无论当时你读几年级。


  我记得当时的班长将自己想办刊物的想法,告诉了学院里最受尊敬的一位老师,然后立刻开始了人才招募。我不算天资卓越的学生,但是我这人就是有一腔热血,且善于坚持。


  所以,从班级刊物、院级报纸成立之初,我就全情投入。在办报办刊的过程中,我发现一说到这正儿八经的新闻,很多同学表现出了自己的超强天赋。


  他们看上去不需要花多大功夫,就能做出比我卓越百倍的作品,我当时真的有些不服气。


  多年以后,他们有的成为了新闻媒体的湖南区主管,有的则成为了新媒体公司的总监,还有的则在南漂、北漂一族中跻身卓越。


  不怎么看朋友圈的我,好几次都看到了他们的健身照和优异的新媒体佳作。


  而我们这两个新闻班坚持在学校办报办刊的骨干,无一例外地继续坚守在新闻战场,今年整十年。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写到这里愈发有点市侩了,多少也反映出了我现在职场心境的转变。人生阅历越是丰富,越是将理想避而不谈,只说一些狭隘的成功论。


  真的成功,真的有价值,又岂是铜臭、一官半职所能概括的?为此我也迷茫过,我试图用采访来治愈自己。


  我采访过我这一辈80后中的很多人,我问他们:什么样的公司会让你一直呆下去?


  他们的回答有很多,有的说是收入可观,有的说是职场晋升前景好,有的说每一份付出都得到尊重。


  而同样的问题交给90后的受访者,他们的回答就相似多了:做得开心。


  我反复琢磨过这句话,到底怎样一份工作,怎样一个公司能让90后员工做得开心?


  我没有完全想清楚这个问题。


  但是此刻面对海清的告别,我反而释然许多。


  我心中对职场的理解,在无数次道别中变得更加明晰:


  选择留下就全情投入,好好干。


  选择离开就不要眷念,在新的地方好好干。


  我们无需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只要在未来,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勇敢、不计代价付出的地方,那就足够了。


  星河灿烂,我们追逐各自不同的星辰。


  谁又能说这不美好呢?

每个路口,花都开在阳光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