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張建新


丹青探梅

論雪梅的詩情畫意

張建新

  我喜歡梅花,更喜歡雪中的梅花。

  梅與雪之間有著一種不解的天然情緣,它們約定在殘冬早春的嚴寒裡相會,給人帶來祥瑞之兆;梅與雪相伴共生,具有特別的審美價值。有雪的映襯烘托,更顯出梅花耐寒的品格,有梅的雪景更富詩情畫意。雪中有梅生機無限,梅上有雪更添神韻。因此,畫雪梅便成為我的首選題材。

  一、雪梅是詩情畫意之絕配。這一點,我們從古人的詩文中就可以領悟到雪與梅的關聯意韻。如:宋代詩人盧梅坡的詩句“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可見雪對於梅的意義作用。他的另一首詩曰:“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直言道之,光有梅花沒有雪,梅花就顯得沒有神韻,而雪只有和梅相伴才生動襲人。雪的潔白與梅的芳香交相依存,才算是最美妙的春天景象。瞭解這層雪與梅的審美關係,才能找到畫雪梅的動因與激情。

  二、雪梅更顯其精神品質。不畏嚴寒,迎雪獨放是梅花的典型風貌,也是人們根據梅花的生物特性所賦於她的精神品格。宋代文人范成大的《梅譜》中稱梅花為“尤物”,正是基於梅花的這一特徵。“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早在唐代,詩人崔道融就曾這樣精準生動地揭示了雪梅的清香別韻。元代畫梅名家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與桃李混芳塵,突然一夜清香發,散發乾坤萬里香”,從另一個側面解讀雪中之梅,讚頌梅花孤傲脫俗的精神品格和堅忍不拔的報春情懷。以雪襯托,渲染梅花的生存環境和節氣,更能展現梅花的傲骨風範,容易引發觀賞者對梅花精神層面的暢想和讚許。

  三、雪梅更具有豐富廣袤的審美空間。繪畫創作離不開形象思維,而形象思維是通過直觀形象和表象來完成的思維方式。藉助梅與雪的表象進行聯想、抽象、概括,便可產生諸多方面的審美情趣。元代詩人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其中的共性之美是淺而易見的:靜謐之美為其一。雪的靜寂無聲,悄然裝扮大地;梅的暗香幽發,報春千家萬戶。這既是一種靜態之美,更是一種博大的精神境界!往往成為人們心靈的一種嚮往。高潔之美為其二。雪是潔白無瑕、晶瑩冷峻的代名詞,而梅花亦具雪一樣的精神品格。“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辛棄疾《臨江山·探梅》)“早梅香、殘雪白”(馮延已《酒泉子》)“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毛澤東《卜算子·詠梅》)在詩人的筆下,不難領悟白雪潔無塵,寒梅清有香的那種高潔素雅之美。映襯之美為其三。由於梅花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讚譽,霜雪不再是欺凌強暴之物,反而成了助威添思,相映襯托之物。唐代詩人韓偓《梅花》“風雖強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五代南唐詩人李中《梅花》“群木方憎雪,開花長在先”。唐人方幹《胡中丞早梅》“芬鬱合將蘭並茂,凝明應與雪相宜”。詩人們憑藉雪的配襯,讚頌梅花高於其它草木花卉,以雪為伍方顯梅花的特殊品性與氣質。至唐以來,踏雪賞梅之事成了人們的風雅之求。“有花無雪花只俗,有雪無梅雪何好?”(宋·楊萬里《次秦少游梅詩》)“寄語梅花且寧奈,枝頭無雪不堪看”(宋代女詩人《朱淑真集》)。歷代文人志士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審美經驗,即:梅雪相兼,相映相襯,才是兩全其美的組合和理想完美的意境!

  於中國梅花藝術研究院

  2020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