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暖氣,古人如何過冬?老祖宗的智慧,不羨慕不行

正值寒冬,在冷空氣不斷席捲著我們的身體時小夥伴們是怎樣預防寒冷的呢?北方的小夥伴們防寒靠的是暖氣,而南方小夥伴靠的是一身正氣!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暖氣,古人是怎樣過冬的呢?

沒有空調暖氣,古人如何過冬?老祖宗的智慧,不羨慕不行


古人第一個取暖的方式就是“椒房殿”了,說到椒房殿大家也許會覺得很耳熟。沒錯,在電視劇《甄嬛傳》裡面就有一段皇帝為甄嬛佈置椒房殿的場景。之所以叫做椒房殿是因為它的牆壁是用花椒樹的花朵研成粉末然後塗抹在牆上的,這種香味不僅對人的身體有好處,更重要的是“防寒”!這種“高級”的防寒妙招不僅在皇宮裡流傳開了,就連民間的有錢人們也紛紛效仿。想象一下,椒房殿裡,花椒清香,周圍設著火齊屏風,人們坐在厚軟的西域毛毯上,喝著小酒聽著曲,這生活過得那叫一個舒服享受。

沒有空調暖氣,古人如何過冬?老祖宗的智慧,不羨慕不行


有錢人尚可以體驗這種“奢侈”,那麼普通老百姓只能凍著了嗎?當然不是,還有一個特別接地氣的取暖方式—“湯婆子”。湯婆子又名“錫夫人”,早在宋朝的時候就有了。它是用銅或者錫製成的扁形瓶,很像一個扁扁的南瓜,要用的時候就往裡面注入熱水,既可以暖手也可以捂腳。湯婆子的外面還有一個布袋套著,也不用擔心被燙著,冬天睡覺的時候,塞個湯婆子進被窩裡,別提有多暖和了。這種“取暖神器”,直到現在也很受歡迎。

沒有空調暖氣,古人如何過冬?老祖宗的智慧,不羨慕不行


要是覺得湯婆子還不夠暖和,別急,這款“火盆”肯定能入了您的眼。最早的火盆不像現在這樣是用鐵或者銅製作的,它是用泥土和成的,雖然導熱性慢了點,但勝在保溫性能非常好。古代的一些窮苦人家,早在中秋節過後就開始打造火盆了。這種泥制火盆製作的時候也是有技巧的,泥土要好,沒有雜質,還要進行加工處理,差不多十多天才能做好。到了寒冬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火盆旁邊,烤著火聊家常,餓了的話還可以往火盆裡塞一個紅薯,香噴噴甜滋滋。

沒有空調暖氣,古人如何過冬?老祖宗的智慧,不羨慕不行


在一些稍微富貴點的家裡,還會把火盆升級成“熏籠”。熏籠是放在炭盆上的一個竹製籠子,不僅可以烘烤衣服,還可以薰衣服燻被子。它的樣式有圓的有方形的,可以做大也能做小,主要看用在哪。若是用在大客棧裡,那麼就要大一點,若只是自己家用就可以小一點。但是這種取暖方式消耗的金錢比較多,所以一般的老百姓們是用不起的,只有大戶人家才能享受到這種取暖方式。唐代白居易就曾寫過一首詩:“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到天明。”不過熏籠雖然方便暖和,但也容易一氧化碳中毒,使用的時候也要記得開窗戶。

看完了這麼多取暖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沒有空調和暖氣,聰明的古人們還是可以利用智慧在寒冷的冬天暖和和地度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