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清代有神医之称的龙之章说:”医道以运气为主。”连“神医”都这样说,难道中医自古以来,真的都是凭运气,靠瞎蒙吗?我们先看个故事。


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北宋熙宁年间,京城大旱,各种祷雨的方式都用过了,天上浓云密布,连续多日是重阴天,人谓必雨。一天忽然放晴,天空烈日炎炎。沈括正好有事去见皇上,皇上问他何时能下雨,沈括回答:"雨的症侯已现,雨期就在明天。"大家都认为他是妄言,因为连日阴沉闷热都没下雨,如今天气晴朗,空气干燥,哪来的雨呢。结果第二天,大雨如期而至。


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沈括解释其中的原理说:当时湿土当道,连日阴天,从气已顺从木气,但被厥阴所克,未能成雨。后天气骤晴,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太阴得伸,导致第二天运气皆顺,由此知道必定下雨。沈括的理论依据,来自传统医学的五运六气学说。这件事记录在他的《梦溪笔谈》里。

沈括说:“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可见传统医学的五运六气学说,在气候预测、自然灾害预测和疫情预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古籍记载的有些高人,对五运六气,研究到了高深的程度,看病时不拘定方,就像武林高手,摘叶飞花,皆可伤人,医家圣手抓一把土,就能救人。

明代笔记《五杂俎》记载:一皇子患风疾,多方医治无效,名医钱乙认为,土能胜水,水平而风自止,于是抓一把黄土,冲水给他灌下,病去无踪。一孕妇难产,名医葛可久认为是气不足,取桐叶熬水饮之,麟儿立下。


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钱乙以土为药,并非胡闹。《本草纲目》专设“土部”,认为土为五行之主,体象为坤,应人之脾胃,兼五行生万物之德,有助诸药之功。民间以土入药的验方,比比皆是。

古人说:医者意也,以意取效,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过去高明的中医都通晓五运六气,他们不只是单纯的诊病,还会综合考虑地理的不同,气候的变化,时间的差异,再结合当年运气的影响,辩证施治,顺势而为,不仅要治得好,还要治得巧。明白五运六气之理,不但可以防疾病,治病也能因利成便,少花钱甚至不花钱。


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明代的《医学入门》中说:

不明十二经络,开口闭口便错。

不通五运六气,检尽经方何益?

直言:“为医之道,运气而已矣。”清代有神医之称的龙之章也说:“医道以运气为主。”

这里的运气,都指五运六气,绝非我们常说的凭运气,靠瞎蒙。


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那么什么是五运六气呢?

五运六气又称运气学,出自《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我们常说的运气这个词 ,就是从这儿来的。

具体的说,五运指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金、木、水、火、土的运行。

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六种气候变化。

《六微旨大论》说:“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人生天地间,自然气候的变化,必然作用于人体,引起身体脏器不同的反应。懂得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掌握了人的个体差异,就可以做到见微知著,先知先觉,预见疾病的来临和变化,从而达上工到治未病的目的。


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六元正纪大论》载:凡太阴湿土司天,气化运行后于天时,大风起时,原野昏沉,白埃四布,云聚南方,寒雨时降,植物成熟于夏秋之交,人病多以寒为患。

《至真大论》载:太阳寒气偏胜,冷凝之气到来,不到结冰时而结冰,羽虫的化生时间推迟,人体多痔疮、疟疾、胃痛。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类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遵循着同一变化规律。植物的成长,动物的化生,人类的病症,都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反应。掌握了天气的运行变化规律,就可以对该年度可能发生的疾疫,未雨绸缪,进行预防。

所以我认为,医者为德,五运六气近于道。


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大家都看过中医预测疫情的视频,人们只把它当作一则奇闻,却忽视了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不是神秘的预言,而是专业人士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对自然之象,即古人所说的“天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之后,得出的结论。王永炎院士说:“要观天地之象,观万物生灵之象,观生命健康之象”。因为在疫情到来之前,天地自然之象,已经给人类做出了垂示和显现。


中医治病是靠运气,为啥连这个“神医”也这么说?

古代有司天监,天文院这些部门,他们通过观察星辰的排列和运行规律,来完善历法,修订节气的准确时间,以利农时。同时也把五运六气,作为灾害预测,疾疫预测之学,给予特别的重视。我们现在迫切需要通晓五运六气,能够解读自然之象的人才,让中华民族这一智慧的结晶,继续造福人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