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西漢名醫,死後葬於泰安此墓為何叫“救女墳”?


淳于意墓,又稱“救女墳”,位於泰安市岱嶽區滿莊鎮中淳于村西南,現在一桑園內。該墓1956年在泰安縣(今泰安市)進行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57年泰安縣人民委員會將其定為第一批應保護的文物古蹟,1979年泰安縣革命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泰安市郊區(今岱嶽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呈圓形,高約4米。現墓地周圍植樹數十株,生長茂盛。

他是西漢名醫,死後葬於泰安此墓為何叫“救女墳”?

淳于意(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40年),西漢初臨淄人,曾任齊國太倉令,故又稱“太倉公”。淳于意年輕時喜歡鑽研醫術,拜淄川名醫公孫光為師,學習古典醫籍和治病經驗。公孫光非常喜歡淳于意的謙虛好學,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傳授給了他。不久,公孫光發現他已經沒什麼可教淳于意的了,並預言淳于意將來一定是國醫。為了能讓他繼續學習,公孫光又將他推薦給臨淄的公乘陽慶。當時公乘陽慶已年過七十,他也非常欣賞淳于意的質樸上進,便將自己所藏的所有秘籍、古方一一講解給他。出師後的第二年,淳于意開始行醫,三年後,淳于意成為著名的醫生。由於淳于意熱心為人治病,逐漸在鄉里有了很高的聲譽,因而被舉薦做了齊國的太倉令,負責管理齊國都城的倉庫。

他是西漢名醫,死後葬於泰安此墓為何叫“救女墳”?

但凡有點本事的人,多半都有點桀驁不馴的怪脾氣,淳于意也屬於這一類人。淳于意為使自己專志醫術,辭去官職,不營家產,長期行醫民間,對封建王侯卻不肯趨承。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都曾召他做宮廷醫生,他都一一謝絕了。因為常拒絕對朱門高第的出診行醫,所以後來被富豪權貴羅織罪名,控告為庸醫殺人。地方官吏按過失殺人罪判處淳于意應受“肉刑”。據記載,夏、商、周時代就設有墨(刺字並塗黑的刑罰)、劓(音yi,割掉鼻子的刑罰)、剕(音fei,砍腳的刑罰)、宮(破壞男女生殖器的刑罰)、大辟(音pi,死刑)五種刑罰。除大辟是死刑外,其餘四種刑罰都是肉刑。西漢初年規定,凡做過官的人受肉刑,必須押解到京城長安去執行。

  淳于意生有五女,沒有兒子,當他得知將要被押解去長安受肉刑的判決後,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罵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無所恃。”此時幼女緹縈年方十五歲,聽到父親的嘆息,她心如刀絞,挺身而出,隨父親一起押解西入長安。於是便有了著名的緹縈救父的故事。

他是西漢名醫,死後葬於泰安此墓為何叫“救女墳”?

一到長安,淳于意便被囚下獄,緹縈則上書皇帝,自願做官家的奴婢,來代替父親受刑,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當時的皇帝漢文帝自小在憂患中成長,深知骨肉親情的可貴,更親身體驗過民間疾苦的情狀,閱罷書信,被緹縈的犧牲精神所感動,於是赦免了淳于意的罪責。

  還在押解途中時,淳于意就反覆檢討自己的言行,發覺都是自己的古怪脾氣惹出的禍端,因此利用投驛站的休息機會,為慕名求醫的人診治了不少疑難雜症。現在淳于意既蒙赦免罪責,真是喜出望外,從此痛改矜持作風,專心濟世救人,病人上門,隨到隨看,視病猶親,殷勤周到,贏得口碑載道。

  淳于意像扁鵲一樣,廣泛傳授醫術,因材施教,培養出宋邑、高期、馮信等人,成為秦漢時期文獻記載中帶徒最多的一位醫家。《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他二十五例完整的診脈醫案,稱為“診籍”,成為中醫病歷的創始人,死後葬於此。而緹縈上書救父的孝行,更是傳遍宇內,留下千古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