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死才明白,項羽為何不渡烏江逃生,而是選擇自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絕句》道出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取向,同時也道出了對西楚霸王這等豪傑的深刻緬懷。

總所周知,當年那個帶領僅剩的38騎江東子弟兵的項羽,一次又一次的衝破韓信的保衛,最後圍困烏江,奮起抵抗,最後拒絕烏江船伕的請求不肯渡江而選擇自刎,將星損落,事蹟卻可歌可泣。

劉邦臨死才明白,項羽為何不渡烏江逃生,而是選擇自刎

項羽在司馬遷的筆下,顯得有幾分的悲涼,他是兵敗自刎,他本來是有捲土重來的機會的,為何選擇最極端的一條路呢?項羽為何不渡江逃生呢?

秦朝末年,各路英豪紛紛揭竿而起,最大的兩路兵馬當屬,項羽的楚軍和劉邦的漢軍,但是項劉二人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項羽生性豪邁,常以英雄自居,心胸開闊,頗有幾分將帥之才。

劉邦臨死才明白,項羽為何不渡烏江逃生,而是選擇自刎

而劉邦則不然,出身市井的劉邦,固然沒有太多的軍事才能,但是此人有明顯區別於項羽的地方,就是悟性極高,往往一點就通,並且本就出生在市井的劉邦,更加善於與人交道。

劉邦臨死才明白,項羽為何不渡烏江逃生,而是選擇自刎

劉邦出身卑微雖然生性帶有幾分痞性,但是懂得虛心討教,聞文人耳語,自會謙卑耳聽,因此深得張良蕭何輔佐。反觀項羽出身貴族的他,自小便練就一身本領,因此做事行事便便帶有幾分戾氣,相對也比較自負。

兩個性格之下卻能造就出兩種不一樣的人生光景,劉邦知人善任,在謀士上重用張良、蕭何等人,軍事指揮任用韓信等人,開啟了自己的大漢天下。而項羽剛愎自用,唯一的謀士自己的亞父都被其逼走,自負的意念讓他聽不下去任何人的意見。

劉邦臨死才明白,項羽為何不渡烏江逃生,而是選擇自刎

陳道明曾經扮演過楚漢相關影視劇裡的劉邦,他曾說作為一個演員,我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對於項羽的那種懼怕。

同樣作為劉邦的唯一的宿敵,劉邦也從來沒有服過項羽,筆者認為這才是王者之間的對決。

楚漢的歷史性的爭雄,雖是劉邦得了天下,但是終逃不過時間的抹殺。晚年的劉邦也是疾病纏身,一直到駕崩前他才明白為何項羽不肯渡江逃走,而是選擇江邊自刎。這大概是人之將死,一切都看透了吧,身染疾病的劉邦不敢面對自己的疾病,因為自己怕死,不敢面對死亡,他和秦始皇一樣不敢面對死亡。

劉邦臨死才明白,項羽為何不渡烏江逃生,而是選擇自刎

項羽並不是怕死,而是怕自己的失敗,不敢面對自己的失敗。項羽一生威風八面,未逢敵手,直到自己死前他也不允許自己的失敗,為逃避失敗才江邊自刎。而現在的自己雖勝了自己宿敵項羽,贏下萬里江山,但是終究逃不過一死,劉邦看到了這一點,項羽不敢面對失敗選擇死亡,而自己不敢面對死亡,又當怎樣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英雄和帝王都有自己的驕傲的一面,但是同時內心深處也有自己始終不敢面對的極其脆弱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