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對死亡時,才會真正感覺到生命的可貴,這句話你怎麼看,為什麼?

笨鳥早飛哥


不知您有沒有在意,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嘴上經常說這麼大年紀了,活著沒什麼意思了。但他(她)們特別忌諱別人在他們(她們)面前說死。或許活著才是人的本能願望,沒有人願意離去。由此想到餘華的小說《活著》裡的主人公,經歷了那麼多的生死變故,依然堅強地活著,是對人類最深層次的尊敬。

我的岳父八十多歲的人了,以前菸酒皆好,因為生病的原因,需要忌掉這些習慣。起初都十分擔心,覺得他六十的嗜好,忌掉會很難,但醫生跟他強調以後,出奇地遵從醫囑。看來內心依然強烈地留戀這個世界。

由此看來,但生死麵前,除了那些為了信仰獻身的人,所有的普通人,都無一例外地會選擇活著。在對比方面,老年人或許更突出一些。


九龍玉春


我最初體會到生命的貴重,是在十年前奶奶去逝的前段時間 。我在她的床邊照顧她 ,和她聊天時 ,奶奶總是把家裡的親人一個個的數了又數 ,名字一個個的說了又說 ,怕忘記了 。看著她對世間戀戀不捨即將枯萎的生命 ,我知道奶奶不是怕死 ,只是不想走。奶奶臨走眼角留下一道淚 。家裡人按著傳統幫奶奶擦身體 ,穿衣服 ,穿鞋子 ,給她嘴裡含金。奶奶走了 ,她的一生不會再重複 ,一道道禮儀使我感受到人們對生命的敬重!

隨著年齡的增長 ,時常看見或聽見身邊的親戚或認識不認識的人因一場疾病 ,一次車禍隕去生命。這時我就發現生命如一顆草 ,一隻螞蟻太輕太輕。輕的害怕一不小心自己也這樣消失了 。這時候我就感覺生命對我特別可貴 ,幸好自己今天還活著!


花小山


生命更可貴!好好要珍惜

說下我小時候吧,東北吉林農村,八十年代中國的農村還不富裕,一般小病都只買點藥,常吃得就是鎮痛片和安乃近,那時候經常胃疼高燒渾身痠疼,特嚴重才拉到縣城醫院。半夜朦朧中感覺有個穿袍子的來炕前叫我跟他去,我不去,他就捂著我的嘴要把我帶走!當時呼吸困難,感覺自己輕飄飄往一個地方飄,那個地方也有太陽,就像戴著墨鏡看太陽那種。四周都是矮圍牆那種就像四合院那種房子。當時自己怕極了就跑!跑的時候感覺幹跑不走路那種感覺!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了。後來朦朧中聽見有人一直喊我,我逐漸睜開了眼睛,眼皮很僵硬!滿頭大汗,發現一個穿白大褂的醫生一直拍我的臉!原來是剛搶救完,高燒到了極限。

所以現在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挫折我都不會想到去死去自殺,我還會經常抨擊那些因為欠外債或者是因為感情而自殺的人,活著真好!想到兒時的夢境都覺得可怕,




我愛哆唻咪


很多人在不知自己身體情況下 不會珍惜自己生命 等到生病了才知道 打比方:我有一個親戚,抽了十幾年的煙 後來得病了 醫生說要戒菸身體才會好轉起來 沒辦法只能把煙戒掉 所以說人要逼到那一步了 不見棺材不落淚 才知道珍惜自己的身體 身邊還有很多的例子 ,大家好好珍惜生命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


小湘巴


每個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面對死亡,當然畏懼。人一旦失去了生命,什麼榮華富貴,什麼理想抱負,什麼親人朋友,什麼的什麼都是零。只要有命在就能享受自己的一切,所以說,只有生命是最寶貴的。但也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就是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以前有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換來了國家的和平統一,使人民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他們捨命是一種大義。這次疫情醫務人員放棄與家人團聚,捨命抗擊病毒,這是大愛,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這種大義大愛是一種精神信仰,國家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這種精神信仰是偉大的。人民永遠都不會忘記。生命一次是寶貴,自己必須當金貴,危難之時明是非,大義大愛必將與日月同輝!



祖xin新


以前,年輕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身體健康,百毒不侵,熬夜,喝酒,夜場,過度消費自己的身體,年紀大一點了,突然發現,身體不像以前那樣了,有一天,血壓突然升高了,無奈吃了血壓藥,就這樣,醫生說要終身服用,這個時候才後悔,如果以前的時候不那麼過度消耗就好了,可是,人生並沒有後悔藥!!現在覺得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本錢,不在乎你有家財萬貫!所以,人類,知足吧!主要身體健康就好!!!



任洋爸


人或許只有面對死亡的時候,才能領悟生命真正的意義"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在我看來,人生為什麼要到死才能領悟生命真正的意義呢,如果說人生是美好而短暫,但是人生的覺悟未免也太遲了,都像所謂的如此那社會就缺少了良知和正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於犯罪面對死亡的時候,他可能會在牢中反思自己的這一生,去領悟生命真正的意義,而我們又不都是犯罪坐牢之人,為何不可以早點覺悟.我們每天在生活中反思,在交往中多去改變自己而不是去改正他人,做到心靜如水.我不禁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鬥爭 "


安逸雲


您好,我是房者天下,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規律,大自然既然賦予了人類生命,自然就有它凋謝的那一天,沒有人可以躲過。大自然是偉大的,創造了能夠孕育出生命的一切條件,人類的生命也同樣是偉大的。

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才會知道生命的可貴。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有很多對生命有感悟的人,早已經領會了生命的真諦和偉大。他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反到是那些小人壞人損人利己的人會直到死亡的時候才能領悟到生命的可貴。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許這是那些人的本能吧。善良還是趁早的好。人在做天在看。如果一個人直到面對死亡的時候才想起來反省自己,回想自己一生所犯的過錯,才有所領悟,那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生命只有一次,且行且珍惜。不能遊戲人生,不能浪蕩人生,坦然面對一切。




房者天下


疫情讓我們面對生死,看到那麼多鮮活的生命離我們遠去,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可貴。

這句話讓我感慨萬分 ,就一口氣,活的要精彩。

武漢爆發疫情,84歲的

鍾南山,逆行來到武漢,第一時間宣告此次疫情人傳人。他不怕死嗎,但是他懂得生命的可貴 ,面對死亡,他勇往直前,奮不顧身,他是億萬國人的福星。挽救每一個鮮活的生命。

73歲的李蘭娟,日夜守護在第一線 ,面對死亡,她不怕嗎?她一定也很害怕,她是專業的院士,她比誰都清楚,人傳人意味著什麼,是瘟疫。看看那張俊俏的臉,被口罩勒緊的橫紋,看看那雙疲憊眼, 佈滿了紅血絲。73歲退休的老人,面對國家有難,面對死亡,她選擇了重於泰山的活法。

美麗的白衣天使 ,面對死亡,他們不怕嗎?他們也怕,但是他們知道自己的神聖使命,他們和死神賽跑,從死神的手裡搶回一條條鮮活的生命,習主席說,他們是英雄,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面對死亡 ,他們知道生命的可貴。他們願一個個平凡的人活著。

是呀,人面對死亡時,才能真正感覺到生命的可貴。這句話太有哲理了,人死就一口氣,但是生命的可貴在哪裡。那就是人活著要精彩,要不負國家的栽培,有利於社會 ,人活的要有自律性,運動,健身,有質量的長壽。


大海愛海水


死亡、臨終凡人終有一死。但我們一直忌諱談論死亡。彷彿不談論,死亡就不存在,不發生。

很多人大限臨前,才第一次認真思考死亡的問題,而這時,往往晚了:太多愛意、歉意、謝意來不及表達;生活質量、個人尊嚴被過度醫療破壞殆盡;把本該和家人共度的最後時光浪費在忍受漫長痛苦的治療歐以及追求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恢復健康上。

在如何認識和對待死亡這門課,我們欠了太多學分。

但如果我們希望自己以及愛的人能夠優雅、有尊嚴地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希望自己在失去所愛之人後,能夠走出而不是被痛苦淹沒;希望我們的家人、朋友、孩子不會因我們的故去而崩潰、而喪失生活的動力,那死亡課是一門真正的人生必修課。

當我們認識、瞭解、接受、面對死亡,死亡所帶來的憂愁恐怖會被減少、稀釋。

在歐美國家的學校教育中已經將死亡教育納入,從兒童時期就會教導孩子正視死亡,並把死亡事件作為情感教育的契機,讓孩子學習坦誠順暢地表達悲傷、眷念和愛、鍛鍊從傷痛中復原的能力。

但在國內,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是禁忌、是不可說領域。

我8歲時,奶奶腦溢血意外去世。我是被奶奶照顧大的孩子。就在出事前一週,奶奶剛帶我去完遊樂場,許諾說,下週還帶我來玩。

當我被帶去奶奶病床前,沒有一個大人告訴我,奶奶已經生命垂危了,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後一面。我被匆匆帶去,匆匆帶走。根本沒有告別。

大人們像是商量好了一樣瞞著我,直到最後奶奶遺體被送去火葬場,我才知道消息。到現在,我還能記得當時內心憤怒、哀傷、被欺騙的感受。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會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把奶奶遺照大相框藏在書包裡,每天揹著上學,這樣我會覺得奶奶還陪在我身邊。

現在想來,當時之所以有這種舉動,大概是因為沒有好好告別,我內心無法接受,我愛的奶奶已經不在了,再也不在了。我用把奶奶照片帶在身邊的方式,無聲地自我宣告或者說自我欺騙:「奶奶還在」。

大人們以為把我和死亡隔離是對我的保護,卻不知道,傷害我的恰恰是這種做法。

這是20年前的事了,然而在今天,這種有意無意忽視死亡的行為依然在發生——當親友死亡,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手忙腳亂地遮蓋它,而不是好好思考、交流如何應對伴隨死亡而來的那些問題——讓生者好好生活,讓臨死者得到安慰。

我想推薦3本有關死亡教育的入門書。它們的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告訴你為了好好生活,你應該知道的,關於死亡的那些事。

第一本是《死亡課:關於死亡、臨終和喪親之痛》。

死亡、臨終和喪親,是我們一生中無法避免的痛苦。這本書像一個指導手冊,告訴你,如何認識和理解死亡、臨終和喪親,以及最重要的怎麼去面對,怎麼和它們相處。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述如何看待因為死亡引起的悲痛情緒的片段:

「悲痛是正常的情緒,在痛失親人之後,這種情緒是理所應當的。

儘管人們的生活中,這種悲痛的情況不是很多,但是不經常發生不等於不正常。

人們對於『失去』的反應是本能的,不受意願的控制。很少有人能真正控制這種情緒的。我愛著某個人,我與他相處愉快,我可以表達我的幸福。當我失去所愛的人,我也同樣可以表達出悲痛。

我們的悲痛是為了自己而表達的,因為我們被拋棄了。

這就是為什麼在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病痛之後,當我們認為死亡對病人是一種解脫的時候,我們仍然還很悲痛。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宗教信仰讓我們相信逝者到另外一個世界過上了更好的生活,我們還是悲傷。

對於我們生者來說,我們經歷了一場真實的殘酷的離別,我們表達悲痛不是自私的表現,那只是人性的表現而已。

悲痛有時會讓人失控,看起來像是瘋了,但是這種表現卻是健康的,不是病態的。我們要有勇氣面對悲痛表現,要讓情緒自然流露,這對我們自己是有好處的。」

『想到過去、現在和未來,去愛,去悲痛是人類的困苦,也是人類的尊嚴。悲痛會為人生觀添加更多的含義,就像陰影可以使風景更加立體而生動。』

書中在「如何應對悲痛」的章節收錄了一首詩:

請聽我說

當我讓你聽我說說話

你卻開始滔滔不絕地給我意見

你沒有回應我的請求

當我讓你聽我說說話

你卻開始告訴我不要有那種感受

而你其實正在踐踏我的感受

當我讓你聽我說說話

你卻說你該去幫我解決一些問題了

你又沒有回應我,真的很奇怪不是嗎?

聽著:我只要你聽我說說話!

你不用說什麼,也不用做什麼——就聽我說

你所為我做的事情,其實是該我自己去完成

你的做法只會增加我的恐懼和感到自己的無能

你得接受一個事實

那就是,我的感受是真實的,

無論那有多麼不理智

這樣我才不用總試圖說服你

請你瞭解我的感受

請聽我說說話

如果你真的想說些什麼

請等一會,等我說完

我會認真地聽你講

無益的信息

第二本是《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這是一本讓我相見恨晚的書。它的作者是醫生阿圖·葛文德(AtulGawande)。最早注意到這本書是看李開復推薦此書說,「作為一名醫生,阿圖·葛文德關注的是醫療的侷限以及人的尊嚴。作為凡人,我們都將面對人生的終點,《最好的告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沒有仔細想過衰老的問題,當我看到書中那些關於衰老的客觀描述,比如:「50歲的時候,一般人會有約一半的頭髮變白」,「一個60歲健康人的視網膜接收到的光線也只是一個20歲年輕人的1/3」,進入中老年後,「在肌膚細胞內部,清潔廢物的機制慢慢失效,殘渣聚集,成為膠黏的、黃棕色的色素凝塊」也就是老年斑時,我不自覺打了個冷顫。

我開始思考,在自己這幅皮囊老朽之前,我要用它做些什麼呢?

阿圖在書中花了很多筆墨向你我這樣的普通人,解釋醫療的侷限性,也指出了現代醫學系統中經常存在的對末期病人的過度醫療:

「因為不治之症而在監護室度過生命的最後日子,完全是一種錯誤。

你躺在那裡,戴著呼吸機,每一個器官都已停止運轉,你的心智搖擺於譫妄之間,永遠意識不到自己可能生前都無法離開這個暫借的、燈火通明的地方。

大限到來之時,你沒有機會說『再見』『別難過』『我很抱歉』或者『我愛你』。」

阿圖在書中反覆強調,身為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目標,不是隻有保證健康和生存,更遠大的目標應該是——助人幸福。而這其實也是我們面對親友臨終,要給予干預時不應忘記的目標。

「無論我們能夠提供什麼,我們的干預,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和犧牲,只有在滿足病人個人生活的更大目標時,才具有合理性。一旦忘記這一點,我們就會造成極其殘忍的痛苦;而如果我們記著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能帶來令人讚歎的好處。」

「幸福關乎一個人希望活著的理由。那些理由不僅僅是在生命的盡頭或者是身體衰弱時才變得緊要,而是在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都緊要。

無論什麼時候,身患重病或者受傷,身體或者心智因此垮掉,最重要的問題都是同樣的:

你怎麼理解當前情況及其潛在後果?

你有哪些恐懼,哪些希望?

你願意做哪些交易,不願意做哪些妥協?

最有助於實現這一想法的行動方案是什麼?」

這些在非常時刻被問的問題,其實在日常中也應該經常拿來問問自己,避免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

阿圖的文字也讓我第一次開始思考,當我或是我愛的人生命臨終之時,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治療和幫助。當我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獨立生活時,如何依然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很清楚的是,對我而言,重要的並不是「多活一天算一天」,而是「如何活好每一天」。

第三本是《天藍色彼岸》。

這是一本適合給孩子看的有關死亡教育的寓言書。

書中,小男孩車禍去世後,依然掛念爸爸、媽媽、姐姐和同學們,在幽靈的幫助下,他偷溜回人間,向親友告別,表達謝意、道歉和愛……

書中用平實細節讓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貴:故去的小男孩說自己特別懷念活著時候,「風吹在臉上」的感覺,「妒忌那些還活著的人」。

我知道他們不是每個人都開心,他們中有人剛打輸了架,正在難過。還有人正在擔心他們的考試,或者他們家裡還有更不開心的事情。但是我就是嫉妒他們,甚至嫉妒他們的不開心。真的,我就是嫉妒。因為至少他們還活著,我卻死了。

他為自己曾和親友爭吵而後悔難過:

“決不要在你怨恨的時候讓太陽下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你睡覺前,決不能生氣或敵視任何人,特別是不要敵視你所愛的人。

因為你有可能今天晚上一躺下,明天早晨就再也起不來了。

那麼你去哪裡了呢?我告訴你,你會到處遊蕩,去完成你還沒有完成的事情,就像我一樣。

在書的末尾,他說:

如果我們只熱愛生命而不熱愛死亡,那是因為我們並不真正熱愛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