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0歲開竅半路出家學木雕 其作品獲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銅獎

  用手認真摸了幾下“彌勒佛”的臉,黎波覺得已經很光滑,就擦了擦手,滿意地看著自己這件剛完成的崖柏作品:一片大荷葉下,一尊彌勒佛微笑著,露出憨厚的表情;旁邊一根叉枝上雕刻有一個金元寶,底部還雕刻有一片“水”。這件崖柏作品,還保留著部分崖柏原色和包裹的石頭。黎波是惠州一名木雕工藝師。最近,他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完成這件木雕作品。難以想象,他初中畢業闖世界,而立之年才決定學藝,幾經用心和堅持,成為了一名木雕工藝師。

他30歲開竅半路出家學木雕 其作品獲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銅獎

黎波在雕刻崖柏作品。

  30歲開竅半路出家學木雕

  作為一名木雕工藝師,1978年出生的黎波,算是半路出家。黎波是重慶人,初中畢業後就從家鄉外出闖蕩,到過深圳、東莞等地打工,行業做了不少,錢倒沒有掙到多少。到了30歲那年,用黎波的話說,突然開竅了,覺得自己應該要學有一技之長,這樣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也算是機緣巧合,黎波從深圳來到惠州時,在網上看到有一個免費學技術的招聘,是惠州民間藝術大師毛國忠正在免費招收學徒學木雕。黎波小時候就很喜歡看木匠幹活,他覺得木頭的香味很好聞,在家鄉時經常看木匠幹活聞木香。當得知不用交學費、還包吃包住學木雕時,黎波就動心了。黎波雖然結了婚,但女兒在重慶老家,由父母看管,妻子有自己的工作,經濟上壓力不大,當學徒雖然沒有很多收入,但對家庭影響不大。黎波就報名當了學徒。

  一切從零開始。沒有任何基礎的黎波,剛開始是從學打磨開始。木雕刻好後,木頭上留有刀痕,需要用手拿著砂紙來慢慢打磨,特別是一些細微的接縫處,要用指甲壓著砂紙在縫隙裡打磨,打磨起來非常困難。“打磨久了,手指和指甲都會爆裂,特別是指甲與手指接縫處,裂開後非常痛。”笨鳥先飛,當了三年學徒,勤快的黎波學會了雕木頭、雕石頭。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三年出師後,在師傅的支持下,黎波與另外一個徒弟合夥開了一間木雕店,黎波一邊經營生意一邊雕刻一些作品去參展。

他30歲開竅半路出家學木雕 其作品獲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銅獎

黎波的木雕作品觀音像神形俱備。

  根據木料形狀 設計雕刻作品

  黎波說自己很喜歡崖柏,崖柏的木質比較硬,帶有一種天然的香氣,形狀不規則。他會根據崖柏原來的形態進行雕刻。黃色崖柏是已經陳化,黎波往往會在這些位置進行作品主體雕刻;白粉色位置比較嫩,黎波往往用來雕刻配飾。在一件《壽星》的作品中,壽星像是淡黃色,白色的地方,就被雕刻成壽星長長的鬍子和長長的眉毛,整件作品彷彿是天然“上色”。“崖柏作品,幾乎是沒有一模一樣的兩件作品。”的確,在黎波的工作室,黎波用崖柏雕刻的觀音像,模樣款式相差很遠。

  用崖柏雕刻,黎波喜歡部分保持崖柏的原木和包含在崖柏內的泥土和石頭,他覺得這樣才是“原汁原味”。在黎波的工作室,有一個崖柏作品,只是幾根“樹枝“。黎波說,這件作品,只是進行了簡單的修剪後打磨,保持了崖柏原來的形狀,代表著一種堅毅的力量,而且還有一種自然色澤的美感。

  

木雕作品獲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銅獎

  硬邦邦的小葉紫檀木料,在黎波的手中,也能雕刻成一件細膩精美的藝術品。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出此曲的感情和意義。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和寡。終於有一天,樵夫鍾子期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黎波把這個典故雕刻成一件藝術品——《伯牙撫琴》。在小葉紫檀木料中,黎波雕刻出一座山,山中有流水,有生長在峭壁的松樹,和建在崖壁上的廟宇房屋等。半山腰的一棵松樹下,伯牙在撫琴,鍾子期站在小橋上聽琴。人物、松樹、房屋,雕刻得栩栩如生。這件作品,在惠州市第二屆工藝美術“書香獎”評比中獲得銀獎。

  雕刻還有蓮蓬、牡丹、錦雞等題材。黎波說,要把這些吉祥之物,雕刻在一柄如意上,非常不容易。要在木頭上先畫草稿,然後用刻刀打胚、雕刻。慢慢地全部雕刻完工後,還要細細打磨,這樣作品才算完工。“沉香木比較輕,修光時,要用金剛砂來修光,一點一點來慢慢磨,打磨了有20多天。整件作品用了一個多月才刻好。”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件《富貴吉祥》木雕作品,入選了第十屆廣東省民間工藝精品展。另外一件用黃楊木雕刻的如意作品《富貴如意》,獲得“嶺南杯”2017中國(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銅獎。

  其實做木雕又累又髒,掙的錢也不多。黎波說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但他喜歡這個行業,也可以做到老。所以,他要一直做下去。

採寫:記者朱如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