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切胰腺癌,把握更大

據美國腫瘤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1990年以來,美國主要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均呈現下降趨勢,但是胰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卻逐年增加。反觀我國目前的胰腺癌發病率及診療率,同樣令人觸目驚心——自1973-2000年,全國胰腺癌的發病率翻了1番,患者主要集中在60歲以上人群。由於受胰腺解剖學和胰腺癌生物學特徵的影響,胰腺癌早期易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和發生遠處轉移,加上早期無明顯和特異性症狀及體徵,故患者確診時多屬晚期,預後極差,其5年生存率低於5%。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膽胰外科中心主任王巍教授指出,在胰腺癌早期,實施根治術及術後化療仍然是目前公認的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

“機器人”切胰腺癌,把握更大

傳統手術風險高

胰腺癌可發生在胰腺的頭、體、尾或累及整個胰腺,分別為60%、15%和5%,瀰漫性累及全部腺體者佔20%,以胰頭最多。胰腺的大小外形不一樣,邊界有的分明,有的瀰漫浸潤與鄰近胰腺組織難以分辨。王教授告訴我們,外科治療胰腺癌可切除的標準是,無遠處轉移、局部未侵犯肝動脈和腸繫膜上動脈。

近10年,胰腺癌手術還主要是通過開腹手術和腹腔鏡來完成的,但效果往往不好。王教授解釋,這主要是因為胰腺所處位置特殊,即位於腹腔上半部分,大部分胰腺在胃的後面,也就是處在腹腔後腹膜深面,它的周圍有眾多大血管圍繞,而這些血管並不是專門供應胰腺的血管,這樣,要想在切除胰腺時不傷及這些血管就比較困難。另外,開腹手術時,只能對肉眼可見的腫瘤組織進行剔除,而無法有效殺傷那些隨著血液循環到各處的腫瘤細胞,這給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創造了條件。而腹腔鏡微創手術是二維平面的,運用在單一的切除手術上比較方便,但胰腺手術需要一個先“破壞”、後“重建”的過程,術式非常複雜,牽連器官又多,所以治療效果並不好。

“機器人”切胰腺癌,把握更大

微創手術可避免傷脾

正因如此,機器人微創技術治療胰腺癌也成了業內近幾年來普遍關注的焦點。“在電影《鐵甲鋼拳》中,主人公通過感應器控制一臺巨型機器人,當他揮拳的時候機器人也能夠做出同樣的動作。而機器人手術系統與此類似,機械臂就像醫生的一隻手,可以把醫生對著空氣所做的動作100%複製到患者體內。如此,避免了腹腔內臟器被暴露牽拉和在空氣中乾燥,沒有內臟表面水分的揮發,沒有手術室塵埃和滑石粉等異物散落到腹腔,沒有紗墊對臟器漿膜面的摩擦,沒有因牽壓過度影響臟器血運,手術對臟器的干擾大為減輕,術後臟器功能性麻痺期大大縮短,加上術後傷口疼痛輕能早下地活動,臟器功能恢復加快,臟器粘連的機會大為降低,術後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全身併發症也大為減少,術後住院日能縮短為原來的1/3~1/2。”王教授介紹說, “最重要的是,機器人微創切除可以避免傷及脾臟。”

“機器人”切胰腺癌,把握更大

原來,胰腺體尾部的血液是由從脾動靜脈中發出的小血管供應的,並且脾動靜脈就從胰腺體尾部實質中穿行。在傳統手術中,要切除胰腺體尾部的腫瘤時,就不得已要切斷脾動靜脈。而在微創的高清腔鏡系統和機器人手術系統下,放大的視野使得從脾動靜脈發出供應胰腺的小血管清晰可見,方便醫生對每一條血管進行結紮處理,這樣就可以在保留脾臟血管的情況下切除胰腺體尾部,避免傷及無辜的脾臟。

“機器人”切胰腺癌,把握更大

術式選擇因人、因病情而異

儘管微創技術非常先進,但王教授強調,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技術也不會完全被取代,因為它們各有優劣,所以,還是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選擇。“總的說來,傳統手術是基礎,腹腔鏡是微創治療的一個發展,機器人微創技術則是腹腔鏡的進一步優化。在傳統手術中,醫生的手在肚子空腔內操作,範圍、距離、操作空間都是有限的,靈活性也受限。腹腔鏡和機器人的‘術手’非常小,可以在腹腔內360度旋轉。此外,醫生的手難免有點抖,機器人可以輔助濾掉抖動。而腹腔鏡適合做一些破壞性的動作,如切除病灶等,但在重建方面,腔鏡做起來就很難。同時,開腹手術也有微創不可取代的優勢,比如對於一些複雜性手術,還是需要開腹,因為微創手術要有足夠大的操作空間和距離。有些腹腔內沒有足夠空間的患者,只能開腹治療。”


“機器人”切胰腺癌,把握更大

最後,王教授指出,胰腺癌是種典型的生活方式病,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十分關鍵。研究發現,胰腺癌與吸菸、喝高度白酒都有關,菸民患胰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3倍以上;胰腺癌發生還與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習慣有關。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酗酒、暴飲暴食等;還要養成低脂肪、少糖、多纖維,少量多餐,易消化的飲食習慣。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