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劉渡舟實習一年,受益終生



跟劉渡舟實習一年,受益終生


導讀:劉渡舟老師精通醫典,擅用經方,是卓越的傷寒大師。劉老亦精通百家,博覽醫籍,尤其對《醫宗金鑑》、《東垣書十種》、《黃氏醫書八種》等鉅著,頗有研究,並富於實踐,療效顯赫,是卓越的臨床大師。吾畢業實習有幸跟隨劉老一年,並且工、餘、住、食,咫尺不離,瞭解最真,受益最大。僅從我寫吾師醫話集中即可窺之一斑。茲錄以片段,以饗同仁。

豈獨傷寒巨擘,亦為雜病聖手——淺話恩師劉渡舟


1.辨證精嚴,遣方入微


某星期天,吾與劉老對弈,吾師棄馬掩護七步卒過河,名曰仙人指路,對弈三局,吾皆遭慘敗。欲求再弈,開飯時間已到。吾師興高采烈,餐飲逾常,吾心卻久久不能平靜,視食而不能進。吾師見而笑曰:“思慮過度傷心肝,汝能觸事如此費神,長此下去,必傷於脾,今餘授汝一方,以備後用。


《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載開胃進食湯(含黨參、土炒白朮、雲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藿香、木香、厚朴、砂仁、丁香、生麥稻芽、建神曲),治療飲食不馨或納少,凡因脾胃虛弱、運納無權者,投之即效。”


數日後,臨床遇一脾虛納呆患者,劉老即用上方。三日後,病人喜來奔告:“服藥後,脘悶消失,飲食倍增,總有欲食感,不知食多少為宜?”吾師說:“胃氣始復,食量應徐徐而增,以防重損脾胃”。


後又遇一位不食病人,吾欲投“開胃進食湯”,師搖頭曰:“此人知飢而不能食,乃為胃強脾弱。胃強,受納正常,故知飢;脾弱,失其健運,故不能食。正宜‘消食健脾丸’,遂改為湯劑(即平胃散加炒鹽、胡椒、麥芽、山楂、白蒺藜)。”聽畢,真讓吾耳目一新,讚歎不已。


四十年來,吾辨證運用此二方,每每獲得佳效。如1967年,治吾院一劉姓患兒,男,七歲,其母告曰:患兒長期食少,多方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請診治。審其證,見其面色少華,毛髮黃枯,形小體瘦,年雖七歲而與四、五歲者無異,舌淡苔白,脈細關滑。詢問患兒,經常胃脘脹痛,大便溏薄。


綜觀上證,診為脾胃虛弱,“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擬“開胃進食湯”化裁。處方:黨參三錢,土炒白朮六錢,雲茯苓三錢,炙甘草一錢,陳皮、半夏、藿香、佩蘭、木香、厚朴、砂仁各二錢,丁香一錢,生麥稻芽、建神曲各三錢。進藥五劑,飲食增加,胃脘脹痛、便溏頓瘥,遂停藥注意觀察,患兒面色逐漸轉華,日益活潑喜動,飲食遞增,平均每年身高竟長十釐米,兩年後,比同齡者體質有過之而無不及。


吾師所授二方,主治皆為不食,病位均在脾胃,但病因、病機不同,遣方治法也異,二方各臻其妙。可見吾師辨證之精嚴,遣方之入微,不愧人師,足堪效法。


2.獨具匠心,益人智慧


吾隨劉渡舟老師臨證,發現劉老每重用附子時,必用食指重診尺脈,不解其故而請教之。師曰:“汝真有心!餘不負汝。附子雖能回陽於頃刻,祛寒止痛,神效無比,但其性大毒,古今服中藥中毒者,附子居於首位,切不可濫用。附子又屬大辛大熱之品,最易傷陰,凡一切陽證、火證、熱證、陰虛血衰,均須慎用,更不可重用。而虛寒重病,又必須重用之,取其藥力專一,能迅速驅病,但須中病輒止。而具體用量,以適合病情為要旨。餘重用附子,依據有三:即症狀必見形寒肢冷,舌象必見清潤有津(不拘何苔),脈象必須尺弱無力,不能浮大長數。”


吾又問:“重用附子,除脈、舌、症外,還有何要領?”師曰:“還須配伍得當,解附子熱莫過知母,解附子毒莫過乾薑。”又問:“煎法有何奧妙?”師曰:“餘用附子三錢以上必先煎,用量愈大,煎的時間愈長,若量過一兩,必先煎四十分鐘以上,皆在去其毒而保其性。”


吾師醫訓,雖字句不多,卻精闢至要,實屬經驗之談,頗能益人智慧。多年來,吾臨證用附子,皆以師教為準繩,效佳而無弊。


3.醫貴通變,藥貴合宜


婦科經行腹痛,臨床最為多見,病因病機複雜,施治甚為棘手,往往效不從心,遂請教劉渡舟老師。

 

師曰:“欲治此病,先明其理,把握其證。大體經後腹痛多虛,經前腹痛多實,二者又以實證多見,實者或為氣滯血瘀,或為寒凝血滯。其中,氣滯血瘀者每每脹痛並見。脹為氣滯,痛為血瘀,臨床務須查明以孰為主,脹過痛者,乃氣滯其血,痛過脹者,乃血凝礙氣。前者宜用‘加味烏藥散’,後者宜用‘本事琥珀散’。二方同出於《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餘驗證多年,其效甚優,汝可一試”。吾聞之,如獲至寶,連夜攻讀,以待臨證一用。


翌日,餘遇一青年女患者,證見月經後愆,色紫有塊,經行腹痛,痛過於脹,舌邊有紫斑,苔薄白,脈弦細。揆諸病情,診為血凝礙氣,即投“本事琥珀散”原方三劑,滿以為藥證合扣,必有捷效,不料治與願違。


翌晨,患者持藥來找,言藥後腹痛反劇,徹夜未眠。吾迷惑不解,請師會診,師重審其證,六脈弦遲,腹痛且涼,詢知腹痛以熱水袋敷之為快。


師見吾套用“琥珀散”,凝視而笑曰:“明代杜士燮有這樣兩句話:持鑑以索貌者不能得其腠理,而按方以索病者不能神其變通。汝犯此弊也!本例雖有血瘀氣滯,但重責於寒,乃血為寒凝,血凝氣滯,治宜溫而通之,應以溫經散寒,活血行氣。汝用‘琥珀散’,亦非絕對不可,但必須加入溫熱藥,方有建樹。”遂將餘藥撿出生地,又加肉桂二錢,更加附子、乾薑各三錢,囑病人立即煎服,且忌生冷,避寒涼,藥後定來複診,以觀其效。


患者複診曰:“藥後血塊頓時大減,腹脹痛瘥。”吾詢問:“汝既往是否僅在經初有血塊、腹痛?”答曰:“既往腹痛,血塊貫於始終,且痛勢遞增。”可見,效屬藥功,惟經期腹痛遞增,冥思費解。


又求教吾師,師曰:“血愈去,陽愈虛,寒愈甚,血愈凝固也。”聞後,心悅誠服,可見吾師查證之詳,辨證之精,用藥之妙,不失為一代名流,臨床大師。


4.謙虛好學,推崇同道


吾畢業實習期間,臨證遇一下頜關節疼痛患者,一診無效,二診如故,吾冥思苦想,一籌莫展,請吾師會診。吾師見其寒熱不著,隨手開出“桂枝芍藥知母湯”原方,未行加減。


吾問:“何以用此方?”師曰:“這是從陳慎吾陳老那裡學來的。說來還有一段插曲:一次,全國中醫諸老在南方開教學會議,某老說:‘我身患下頜關節痛一疾,已延十載,疊治未瘥,祈求諸老,孰以高診?’沉默片刻,陳老說:‘在下不才,班門弄斧,願以一試’。即開‘桂枝芍藥知母湯’原方。與會期間,某老連進三劑,竟痛止病除,諸老稱讚不已。以後餘用此方治療下頜關節痛,屢治屢驗,本例仍用此方,以期必效。”


患者逾周複診,曰:“數年之疾,三日痊癒,真乃神醫。”藥既有效,仍宗前法,吾師又以原方減小劑量,囑繼服三劑,以竟全功。隨訪一年,病情悉愈,一切如常。


吾師道高望重,尚如此謙虛好學,推崇同道,這種風度,使諸弟子聞之肅然起敬。


5.精通養生,理簡效宏


劉渡舟老師不但醫術精湛,而且對養生之道也頗有研究。


師曰:“凡人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之十年,是為老年身體健康打基礎的十年,可稱是養生的關鍵。而四十五歲左右,又是人體陰陽氣血盛衰的轉折點。


四十五歲以前為生長、發育階段,此時臟腑功能健旺,即使陰陽氣血有所耗傷,只要及時休息、給養,很快即能恢復如常。


而四十五歲以後,人體臟腑功能始衰,陰陽氣血生源匱乏,但人之興趣、奢望未減,人仍好動而不好靜。譬如有電影、戲劇仍然要看,貪求酒色,七情不節,勞役逞強,不知自量,最易虛損,又難以補充。


逾五十五歲,人之興趣、慾望淡薄,多喜靜而不喜動,損傷途徑亦由之大減,無大慮矣。若不明其理,依然妄作妄為,以致體質虛弱,易罹疾病,病後體虛難復,氣血日虧,漸成陰陽俱虛,五臟內傷,無疑晚年痛苦不堪,體弱而壽減”。


吾師從年齡方面論述養生,雖為滄海之一粟,但這一粟,卻別具一格,十分珍貴難得,特錄於此,以供讀者品味。


— THE END —



1、文源:本文摘自《北京中醫》2007 年3 期。作者/張炳厚。編校/常通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