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穿越到了1894年,你想成為誰,你認為1895年的危局是可能挽救的嗎?如何挽救?

消渴止咳貼


我覺得還是可以挽救一下的。步驟如下:

1、成為慈禧太后,掌控最高權力。

2、放棄一切妥協求和幻想,堅決主戰。成立包括滿漢大臣的統帥部,發佈嚴令督戰,嚴懲戰場中的一切畏縮不戰行為,破格提拔所有勇敢作戰官員軍民。(當然還是會有人投敵變節,不戰自潰,但情況會好一點)

3、進行全國總動員,表明堅決抗戰態度,制定全面戰爭計劃,徵調各地武力勤王。(當然效果肯定是有限的,但要擺出抗戰政府的姿態,儘可能動員有生力量參戰)

4、拍賣皇宮庫藏,籌措軍資。發行戰爭債權,爭取英美銀行貸款。以畏縮怯戰、妥協投降等罪名分批查抄腐敗官吏,所得財務支援前線。(當然不會都有效,但與其戰敗後大量賠款,不如把所有的財富都用於戰爭)

5、做好最壞的打算,一旦前線失利,準備堅壁清野,遷都抗戰。總之,做好長期抗戰準備,把日本人拖入到持久戰。

6、拖入持久戰之後,日本的戰爭潛力就會逐漸耗盡的。日本畢竟是小國,為了戰爭全力投入,只要在中國收穫不了足夠的戰爭紅利,遲早是要失敗求和的。

總結: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主要是因為三點原因:一是因為1894年的清政府雖然腐敗,但中央政府的權威還沒有喪失一空,“同光中興”的虛火也還是有點的,人民和士紳階層也沒有對清政府徹底絕望。歷史上是由於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八國聯軍戰爭及《辛丑條約》、預備立憲等一系列“騷操作”,清政府才徹底被大家所拋棄的。

二是因為日本是小國,此時的戰爭本錢還很小,遠不是以後通過《馬關條約》而從中國身上不斷吸血而壯大的日本。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的武器裝備總體上很接近,不像後來抗日戰爭時期那麼大。

三是戰爭是變化的,不能靠一些簡單的數字對比而分出勝負。戰爭雙方也是在戰爭中不斷進化的,清政府完全可以在堅持戰爭中不斷改變,變得越來越適應戰爭。戰爭帶來的不僅有毀滅,還有重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在一開始吃了那麼大的虧,從戰略到戰術全面落後德國,但一旦蘇聯頂住了德國的進攻,蘇軍逐漸適應了德國的打法,最終用自身的優勢彌補了劣勢,取得勝利。而且戰後,蘇聯的統治也越發鞏固,蘇聯的國際地位也一躍成為唯二的超級大國。

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偉大遠見,真正的戰爭之神。他的《論持久戰》一文實在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篇經典,他把戰爭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狀態來分析。其實有傑出能力的英雄人物真正是可以極大的影響歷史發展的走向的。只可惜,清政府的高層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輸得不冤,垮得活該,只是可憐了那些近代受盡屈辱的中國人民。

朝鮮戰爭爆發之初,在全世界的眼中,誰敢相信中國軍隊能夠戰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距離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國軍隊在幾乎油盡燈枯的日軍垂死反擊下的大崩潰不過僅僅5年多,中國軍隊為什麼能夠脫胎換骨,硬抗武器裝備大大領先於我們的17國聯軍?是中國人的素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都從過去的“病夫”變成了鋼鐵俠嗎?並不是,變化的只是領導的核心力量而已。





歷史課肖老師


1894年甲午戰爭,不可能挽救。

根本不能打,這活兒誰接誰死,簡單的說,就是我面臨著內憂外患,在內,領導們不信任我,總覺得我是漢人,會奪他們滿人的權,乾點啥都會忌憚我三分,給點軍權還不放心,處處都想插一腳,給派個活兒又得讓幾個人一塊完成,純粹就是盯著。而且那幫同僚們巴不得把我拉下來,很多人都覬覦著我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位置,覬覦不上的也想讓我趕緊倒臺,好看個笑話,從沒開戰到打完,整個清流黨都在攻擊我,讓我一死以謝天下,攻擊我沒用的時候還不忘了拿我的部下出出氣,打著仗的時候同僚更是擠兌我,在此點名批評一下李秉衡,其他人就不一一說了。要說光領導不信任,同事攻擊我也就罷了,還有下屬也不給力,就拿我管轄的煤礦來說,眼瞅著兩國都快打起來了,還把好煤賣給外邊兒掙錢牟利,把最次的煤才分給我的海軍燒,直接導致我的海軍提前幾個小時就因為劣質煤煙被敵人發現,本來打著打著有點兒轉機了,想著能擊沉敵人一艘軍艦了,卻發現撥下來的煤渣子質量太差,馬力不夠,根本追不上人家敵艦。再看看外邊兒,你俄國是怕日本分自己在東北的利益才出頭,雖然是有目的的調停,我姑且就當你是幫我了,但大英帝國啥的你們不想幫著調停也別瞎答應啊,一直跟我曖昧著說管,但最後還是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了,還是突然不管的,你英國最厲害,不但不管了,還間接跟日本人結盟了,你跟我曖昧半天,然後跟我們家隔壁的好了,你讓我怎麼說你。結尾真的不得不提兩句詞兒“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概括起來就是,唉,這仗真沒法兒打。

甲午戰爭的慘敗,促使中國人從政治到思想對自我進行全面檢討,由此才有一系列政治改革,1895年實際上也就成為中國近百年思想激進化的起點。於改良派而言,大清不敗不知道改革,於革命黨而言,大清不敗天下人不知道大清無藥可救!所以甲午戰爭必須要敗,不敗不足以對大清內部政治產生衝擊;同時也不能大敗,避免對大清傷筋動骨。李鴻章算盤其實打得很好,避戰保船,請求洋大人調和、牽制日本,紙老虎畢竟打不過餓狼。只是陸軍敗得太快,連帶著連北洋艦隊都丟得乾乾淨淨。底牌都沒了,也就沒什麼可打的了。所以只要陸軍不要一觸即潰,將戰場維持在朝鮮境內,只要打個一年半載,那麼形勢就有挽回的餘地。前期敗仗的鍋可以讓翁同龢、張謇等政敵來背,不是喜歡當主戰派嘛!我李鴻章自愧不如、你們另請高明。接下來不管是吳大澂還是劉坤一當主帥,湘軍上戰場的結果只可能比淮軍更慘。等到朝鮮丟得差不多了,清流名聲也掃地了,自己再出來收拾殘局。既消滅了政敵,又達到了目的,一舉兩得。陸戰不潰,海軍就能安安穩穩躲在威海衛裝孫子,唬唬人還是可以的。陸戰不潰,就能與日本形成消耗戰,打不下去就趁勢議和。陸戰不潰,就能滿世界找洋大人請求幫忙調和,尤其是干涉日本還遼的那三家:俄國、德國、法國,必要時把朝鮮丟出去,讓日本跟這三家啃骨頭吧。這種條件下籤訂的和約,條件參考日俄朴茨茅斯和約吧。只要中日雙方有明白人,明白對方都不是好惹的,就不會死磕。然後可以利用輿論拼命渲染俄國威脅論,越誇張越好,鼓吹中日同盟、對抗俄國。英國會很樂意中國與日本結盟對抗俄國南下,德國也希望俄國將主要力量投向遠東,再利用朝鮮忽悠美國進來,形成遠東均勢。只要將製造出俄國這麼一個共同的敵人,那麼中日英三國同盟就有可能實現。以日為師、向日學習,以日本聯合艦隊為核心,組建中日聯合艦隊,以北洋陸軍為核心,組建三十到五十個日式師團。不管是南下還是北上,對白皮而言,妥妥的黃禍臨頭。大清沒有了戊戌變法了,也就沒了戊戌政變,沒了戊戌政變,也就沒有己亥建儲,沒有己亥建儲,也就沒有義和團,沒有義和團也就沒有辛丑條約。沒有《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的鉅額財政包袱,大清的改革會順利得多,最終成長為新帝國主義分子。在殘酷的一戰之後,鎮遠艦一聲炮響,革命群眾衝進了紫禁城





易述浮生


這個問題太有意思了,試著答一下。

甲午戰爭,看似是清國海軍因為戰術失敗被全殲,之後日本海軍也強弩之末,再抵抗一下可能會有新的局面。但是從朝鮮之變開始,清國的軍隊就一敗再敗,在這種情況下,希望扭轉頹勢,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可以改變的。換句話說,清國在甲午的失敗,不是因為一個人的決策失誤,而是整個帝國已經全方位的落後日本。

在這種情況下,穿越成清國的任何人都改變不了戰局,也許就如其他回覆裡說的,穿越成明治天皇,召集所有陸軍海軍大臣來皇宮,注意是所有,然後把他們全部殺死,讓戰爭打不起來,這才能改變結果。


甲申十七年


呵呵,穿越回去,沒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因為歷史走向你知道,但歷史細節你不知道。關鍵時刻誰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起了什麼作用,誰在撒謊,誰是沒用的好人,誰是有用的壞人,你真不知道。你沒有當事人的歷史背景知識和人脈,以及經濟技術的直觀體驗。你只能是選擇出更差的結果。歷史真不是西宮娘娘和八千歲的故事。


沙中土大溪水


可以挽救

如果我穿越了, 我希望成為日本天皇。

然後找個機會,將日本海陸軍主要將領請來吃飯,然後全部毒死。

這是我唯一找到可以挽救危局的辦法。

在當時的形式下,成為滿清的任何一人,都無法挽救危局。要想挽救危局只能穿越成日方的高層,而且要想辦法一次性重創日本大量高層,才能至少拉回箭在弦上的甲午局勢,至少可以延後幾年。


葉飄刀


獨木難支將傾之廈,大清王朝內憂外患。皆乃天數。試想即使真能穿越過去。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又能起什麼作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