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李商隱的唯美五絕《細雨》?

影視蜃樓


夢裡夢外誰知心

李商隱在節度使令狐楚幕府當幕僚時,遇一場細雨,有感而發,賦詩述懷:

細雨

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

細雨輕風裡,神宮帷幕飄搖;細雨輕風微涼,碧牙床上,竹蓆捲起暫且不用。絲絲細雨,多像神女幽會時的意態,情愛款款綿綿;她的長髮披拂,流閃幽黑玄秘光華,透出陣陣清爽。

這首詩,有兩重含義。

第一重,情慾隱喻。男人尤其文男,腦海裡有一位多位妖姬仙子衝浪,心田上有一朵一簇解語花招搖;即在玄想裡,有稱心如意的女伴,她或她們是玄想者本我與超我情愫的受體。李商隱由細雨景象聯想到巫山雲雨傳說,悄悄代入楚王角色,與神女歡好,神女可目可心無倫;李商隱以隱晦剋制乾淨的筆觸,譜寫一章靈與肉的歡樂頌。

第二重,仕途隱喻。古時男子得女子青眼,引入帳中,被稱為“入幕之賓”;再則,自屈原以來,芳草美人象徵君主高位者,為文人樂受。李商隱臆想獲神女之愛,進入秘境暢遊;現實裡,李商隱受大官賞識,成為幕僚;一幻一真,情形類似,從中表達李商隱渴望貴人提攜、走上更遠仕途的心願。

《細雨》從題材看,屬遊仙詩。唐時修道求仙風氣興盛,李商隱身染其中,感時體己應景成篇,曲折抒寫自己的情趣志向。品味這首詩,詩意婉轉,詩風空靈,別有一種朦朧迷幻美感。


樊虛


李商隱的唯美五絕《細雨》我的理解是詩美妙如畫,人在畫圖中;層面上無一處有雨,而又無不在寫雨。

圖片李商隱

李商隱是晚唐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其詩特點構思新奇,風格穠麗。一首《細雨》令人賞心悅目,浮想聯翩:

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

注:白玉堂、碧牙床借指天宮,

楚女:《楚辭.九歌.少司命》裡描寫的神女,詩中曾寫到她在天池沐浴曬著太陽,梳理自己的頭髮。

我們從詩人的筆法入手來理解詩人《細雨》之精妙。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巧用比喻;一是妙用聯想。

細雨由天上灑落,如天宮白玉堂前飄拂垂下的帷幕,又似從這張碧牙床上翻卷下來的竹蓆。比喻的本體是雨;喻體分別是白玉堂的帷、碧牙床的簟。兩個比喻兩幅畫,借比喻描摹雨細膩柔和的容貌,雨揚揚灑灑的姿態,這是比喻的巧用令其唯美。

緊隨而來的是妙用想象,借用傳說,神女在天宮沐浴之神話來狀其雨的清涼,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神女烏黑潤澤的秀髮抖落著絲絲清涼,如同詩人眼前的細雨,豈不令人神往,遐想無限。這是妙用聯想使其成為絕唱。

2020年3月23日於北京


劉老師96283


五言絕句,是最短的詩歌體裁,總共只有二十字,但偉大的詩人,能帶著鐐銬跳舞,他們往往能在有限的二十字中,傳達出無限的藝術美感。

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寫過很多經典的五絕,他最有名的五絕就是《登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傳唱千古的名句。

不過,今天我們要讀的是一首不那麼知名的五絕《細雨》,這首《細雨》,雖不如《登樂遊原》那麼知名,但是寫得異常唯美,讀來有著無限的美感享受。

一、通釋

細雨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

李商隱的這首《細雨》,在劉學鍇餘恕誠所著的《李商隱詩歌集解》中未編年,所以不能確定寫作時間,也就不知道寫作背景,不過,這無礙於這首詩的理解。

“帷飄白玉堂”。白玉堂,指天宮。這一句是說飄灑的細雨,就像白玉堂前飄拂的帷幕。

”簟卷碧牙床”。簟(diàn):竹蓆。碧牙床上,竹蓆已被捲起。這一句似乎與細雨無關,實則神理相通。竹蓆生涼,是熱天所墊,而這裡的細雨是秋雨,秋涼雨冷,床上已不能墊竹蓆,所以要將竹蓆捲起,這裡是從側面來寫細雨帶來的涼意。

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

楚女:指巫山神女,是《楚辭·九歌·少司命》裡描寫的神女。

發彩涼:秀髮光澤華潤而帶有涼意。

由前面兩句中白玉堂到碧牙床,這些瑰麗的物象,詩人李商隱自然聯想到了巫山神女,他將細雨聯想成神女沐浴後披散的秀髮,散發出微微的涼意。

二、賞析

這首《細雨》二十字中,蘊含著無限的情味,我將其分成三個層次來品味。

第一個層次,是全詩的本體細雨,全詩都是圍繞細雨來寫的。

第一句是用白玉堂的帷幕來比喻飄拂的細雨,第二句是通過寫竹蓆捲起間接寫細雨帶來的涼意,三四句則是通過寫神女秀髮的蕭蕭寒意,來傳達細雨給人帶來的迷濛微涼的感覺。

從這個層次來說,李商隱描摹細雨極得神韻,細雨如簾幕的飄拂之狀,以及細雨帶來的迷濛微涼之感,都被李商隱寫得出神入化。

第二個層次,從全詩的形象來說,全詩是通過比喻通感等手法來寫細雨,這些手法都需要另外塑造一個形象來傳達細雨的形狀意境,而此詩的妙處在於各個形象之間是融為一體的。

詩人看到細雨,便聯想到,這多象仙宮飄拂下來的帷幕呀,進而從仙宮的帷幕,聯想到帷幕內的碧牙床,如此涼意,碧牙床上的竹蓆應該已經卷起。再由白玉堂、碧牙床這些精緻美好的居住環境,自然聯想到居住在這裡的神女。而神女的形象,李商隱選取她出浴之時來寫,這是因為,神女出浴之時,她披散的秀髮,跟飄拂的帷幕一樣,很像細雨的形狀,而且,神女出浴時,秀髮尤溼,帶著蕭蕭寒意,一如細雨寒涼。

如果不看題目,我們會以為這首詩是寫神女的,它描寫了神女精緻美麗的居住環境,又細緻地寫了神女出浴時,秀髮上的蕭蕭寒意,這是一種非常細膩入微的感覺。單從這一個層次來說,它寫出一幅極為唯美的仙宮神女圖。

第三個層次,則由“當時意”三字引出,這三字似乎蘊含著詩人往日情事。

劉學鍇餘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說:“詳味詩意,似是抒情主人公往昔於細雨飄帷、秋涼簟卷之時,曾與美麗之‘楚女’有此一段情緣,並對伊人‘蕭蕭發彩涼’之美好意態留下深刻印象,今日睹細雨,而楚女不在,舊夢難尋,故藉此抒情。”

也就是說,由”當時意“三字,詩境勾連起了詩人曾經的某段情緣,楚女不僅僅是仙宮的神女,而是映射著曾經與詩人有著一段情愫的女子。詩人李商隱沒有去寫這段感情的具體情況,而只是抓住其中一種難以忘懷的感覺,那就是女子浴後,她紛披著的光澤華潤的秀髮,帶來的絲絲涼意。

人有時最難忘的,就是某一刻一種細微的感覺,也許曾經的容顏、情事均已淡忘,但是,某一刻的心靈觸動,卻終生難忘,這觸動也是來自某種香味,也許是來自某個笑容,也許是來自某個動作。

在李商隱這裡,是來自光華潤澤的秀髮帶來的涼意,它與眼前的細雨交織在一起,讓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撥。

我將《細雨》一詩中的情味,分成三個層次解析,並不是因為這三個層次在詩中是彼此分立的,相反,它們在詩中是融為一體的。《李義山詩集輯評》中紀昀曰:“佳在渾成。”一首詩無論表達出多少情味,都必須融合在統一的詩境中,這樣才具有藝術美感。拆解是為了領會詩中更細緻的情味,融會才能領會詩境的渾成之美。

詩中的三層情味,都是處於一種模糊的情態之中。眼前的細雨,聯想中的神女,內心深處的某段情緣,渾然莫辨。正如人在某一刻的心情,處於一種可說不可說的意態之中,最後在一種迷濛寒涼的感覺中飄蕩,不可名狀。這是讀李商隱詩經常會產生的一種朦朧的美學感受。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李商隱的這首《細雨》,雖然只有二十字,但有著極為豐富的意蘊,讀來有無限的美感。紀曉嵐《玉溪生詩說》中評其是“小詩之極有致者”,評得極是。


Mr張先森說


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

這首詩富含比喻和想象若無《細雨》為題,誰能想到詩歌吟詠的是雨呢?分明就是夢幻之境。

這一首詠物的命題詩,“細雨”既出,詩人句句不提雨,卻句句有細雨,句句有微風,透著一股清涼之意。

讓我們咬文嚼字,走進這首詩的意境裡。

“帷飄”一句中,“帷”是一種圍在四周的帳子,比喻雨密而柔。“簟”是精緻的席子,同帷呼應。“飄”、“卷”二字正點中題眼的“細”,巧妙地寫出了微風細雨的動態。

“白玉堂”指的是仙境,天宮。在詩歌中,白玉堂常指富麗的宅院,有時還指翰林院,如杜甫給張九齡寫的悼詩“上君白玉堂,倚君金華省”。此處的白玉堂為何是天宮呢?

這就不得不提及李賀。李賀是李商隱的偶像,對李商隱影響很大,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了。

為此,李商隱寫了一篇《李賀小傳》,其中記載了一段奇異之事:

“長吉將死時,忽晝見一緋衣人,駕赤虯,持一板,書若太古篆或霹靂石文者,雲當召長吉。長吉了不能讀,欻下榻叩頭,言:’阿彌老且病,賀不願去。’緋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天上差樂,不苦也。’長吉獨泣,邊人盡見之。少之,長吉氣絕。”

這是說李賀將死時,白天出現一紅衣人,騎著赤龍,拿一木板,板上寫著上古文字,來召喚李賀。李賀家有老母需要照顧不願隨去,紅衣人說:天帝建了一座白玉樓,現在召你去給白玉樓作記。隨後李賀去世。

詩中的白玉堂就是這裡的白玉樓,意為天宮,也符合整首詩的意境。

“牙床”就是象牙雕刻的臥床,碧是天空顏色,將藍天比喻成碧色象牙床。

這一句不禁讓人聯想到南朝梁詩人劉孝威的《望雨》,其中一句為“璚綃掛繡幕,象簟列華床”,寫的是外面下雨,詩人在帷幕裡,臥在象牙裝飾的床榻之上賞雨。

或許李商隱這一句正是受到劉詩的啟發,但二者一對比更能顯出李詩的亦夢亦幻。劉詩華麗,寫詩人所處實景,而李詩中詩人彷彿已化為神,天地間無處不在。那細雨好像從天宮飄下來的紗帳,又似天空這座象牙床上卷落而下的席子。

“楚女”一句索性就不管人間了。

“楚女”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

“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

意思是我等待你,要陪你到咸池去洗頭,在陽阿之地曬發。咸池是神話中的天池,傳說太陽在這裡沐浴。

這細雨飄飄,不就是女神在天池邊梳洗長髮直垂而下嗎,那太陽映在頭髮上,射出彩色的光芒,池水清涼,微風瑟瑟。

整首詩用令人驚歎的想象力去描寫雨之細、涼、密、柔,我們讀不出詩人是悲是喜,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總感覺出一絲憂傷。難道詩人想要超越俗世,還是由李賀而聯想到自身處境呢?或許詩人只是與自然融於一體,靜靜地在細雨中神思徜徉罷了。

王蒙在其散文《雨在義山》中提到,李商隱在詩中特別喜歡寫雨,“描摹雨之細、迷、輕、飄,如霧如煙,體物傳神,刻畫入微而又溫文纖雅”,但是幾乎沒有暴雨、豪雨,不能否認這與詩人的性格是有所聯繫的。


讀書侃報


細雨

唐代:李商隱

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

【賞析】

這首詩筆法全屬正面鋪陳,不過是發揮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寫得靈活而新鮮。

  詩篇一上來打了兩個比方蔚藍清澈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臥床。這裡將細雨由天上灑落,想象為好像天宮白玉堂前飄拂下垂的帷幕,又像是從天空這張碧牙床上翻卷下來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織紋細密而質地輕軟的物件,用它們作比擬,既體現出細雨的密緻形狀,也描畫了細雨隨風飄灑的輕盈靈姿。接下來,詩人再借用神話傳說材料作進一步形容。楚女,《楚辭·九歌·少司命》裡描寫的神女,詩中曾寫到她在天池沐浴後曝曬、梳理自己頭髮的神情。

  這裡說:想象神女當時的情態,那茂密的長髮從兩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閃著光澤,蕭蕭地傳達涼意,如同作者眼前灑落的細雨。這個比喻不僅更為生動地寫出了細雨的諸項特徵,還特別富於韻致,引人遐想。整首詩聯想豐富,意境優美,如“帷飄”、“簟卷”的具體形象,“白玉”、“碧牙”、“發彩”的設色烘托,“蕭蕭”的清涼氣氛,尤其是神女情態的虛擬想象,合成了一幅神奇譎幻、瑰麗多彩的畫面。比較起來,於這首詩主題相似的《微雨》偏於寫實作風,而此詩則更多浪漫情味,從中反映出作者詠物的多樣化筆調。

拓展: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今古雜壇


細雨(李商隱)

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

讀完這首詩,有沒有一種意境,腦海裡已經出現了一幅絕美圖畫。在一幅如煙帷幕後,有一個身披薄紗剛剛出浴的少女,她披撒著長長的秀髮,秀髮上晶瑩的水珠緩緩落下,帶著瀟瀟寒意像極了細雨寒涼。

心裡總是記得那最難忘的一刻,就是那一種細微的感覺,那曾經刻骨的容顏或許已經淡忘,但是,就在那一剎那觸動你的心靈,才發現早已終生難忘。那一刻可能是突然飄過的香水味,也許是那笑容的一瞬間,更或許是不經意間的輕撩發稍。

紀曉嵐《玉溪生詩說》中評其是“小詩之極有致者”,評得極是、極是!



aTao聽雨


李商隱的《細雨》小解

帷飄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當時意,蕭蕭發彩涼。

一,釋詞。堂為“白玉”,取清涼之意。

床為象牙,也是取清涼之意,又加“碧”字,清爽之意更明。

帷,有別於“簾”、“屏”,遮擋臥室之物,似今時之“幔”。

簟,涼蓆。夏季床上鋪之取涼。

二,釋意。詩題“小雨”,先寫“清風”。風入玉堂,帷幕飄起,露出臥床。臥床上用於取涼的“簟”席,尚且卷著,沒有鋪開。為何沒鋪開?詩意或為“楚女”準備就寢之時,有雨前之清風吹入室內,覺暑熱頓消,一片涼爽。這細雨中的一片涼爽,在她看來,如同在炎熱中沐過長髮,洗去俗塵一樣,全身清爽,舒適。

詩或寓自己落魄清閒,得享受生活之意。


老馬識途183228897


一景一情一觸,李商隱將自己的情懷與浪漫抒發在這“綿綿延延的細雨”,絮語出他豐富的內心與對目前現實的“逃避”,現實社會的殘酷無法避開,但內心的聲音卻可以在大自然中抒發,這情也是他敏感內心的觸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