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事件:為什麼227、粉絲、路人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227事件引發的一系列爭議還在持續。上次跟大家聊了此次事件中媒體出現的的問題( ),這次跟大家聊聊問題的另一面:受眾,也就是大眾,或者說網友在這個過程中體現的問題。


不管是曾經的紙媒、廣播、電視時代,還是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大眾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各種媒介(media)。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碎片化、信息過載等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對所有人的信息獲取、信息甄別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227事件中,路人、粉絲和227眾人之所以選擇了不同的立場,尤其是很多路人在“吃瓜”過程中逐漸偏向某一方,正是因為他們接受到的信息不同,處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同。


在類似227這樣的熱點事件發生時,網絡上的信息會尤其地混雜,各種不同立場、不同態度、不同質量的聲音都在幾乎同一時間發了出來。個體很容易湮沒在信息的海洋裡,無法看到全面科學的信息,無法判斷信息的真偽,從而很難得出客觀的結論。於是,提高自己獲取信息、篩選信息、甄別信息的能力越來越重要。


針對這些問題,國外教育界提出了media literacy(媒介素養,也叫媒體素養)的概念,指出要加強對國民的媒介素養教育。然而很可惜,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始終缺乏這極其重要的一環。


今天這篇文章,筆者嘗試用淺顯的語言,結合227這一熱點,談一下個體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




什麼是媒介素養(也稱媒體素養)?


網絡上關於這一概念的定義很多,聽起來異常複雜,本文將此拆分成三個簡單的方面:獲取信息,甄別信息,以及創造信息


一、獲取信息(access):選擇靠譜的渠道,選擇多樣化的信息來源


如今,大部分網友已經極度依賴網絡來獲取信息,國內幾大主流信息平臺——百度、新浪和騰訊的新聞推送成為很多人獲取信息的第一途徑。另外,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知乎、豆瓣、B站等社交網站也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很多人忽略了這些平臺各自的特點以及由此帶來的信息的差異。


舉個例子。227事件爆發後,網友發現,微博、頭條和知乎上呈現出的主流輿論出現了很大的差異:在微博和知乎上,抵制肖戰的聲音佔了上風;而在頭條上,支持肖戰的聲音更為響亮。


這其實是由他們不同的特點導致的。


比如微博和頭條的用戶對比,有研究指出:


“從年齡層次看,微博用戶更為年輕化,在30歲及以上用戶群中,頭條的佔比明顯比微博更多。性別上,微博月活用戶女性佔比比頭條月活用戶高70%,對於女性用戶而言,上微博刷愛豆的資訊是最常見的使用場景。”


回到227事件。結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微博用戶中低齡、追星族比較多,這與微博“追星聖地”的聲名相吻合。這個群體相對容易被煽動和利用。而且由於微博其他明星的粉絲眾多,肖戰一事更加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和參與,且他們習慣於採用飯圈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認為227的行為方式和他們所抵制的飯圈並沒有什麼不同。而頭條年齡較大的用戶多,他們的關注點相對廣泛,思維不會過度飯圈化,比較理性和冷靜,不容易被帶節奏,因此對於227事件反而能得出不同於大部分微博用戶的看法。


如果一個網友對這件事沒有全面的瞭解,那麼他的立場就必然被他所在的平臺上更為響亮的聲音影響。可是,最響亮的聲音未必是最客觀的。為了避免這種被誤導的情況,就需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瞭解不同信息渠道的特徵及其差異,並且儘量嘗試從多個平臺獲取信息。


想要看到更全面的信息,就要跳出單一平臺的侷限。


此外,平臺的發展自有其規律,一個一開始高質量的平臺,很有可能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商業化、用戶過度下沉等原因導致平臺質量的下降。這也是國內社交平臺不斷更新換代的原因——從一開始的人人網,到後來的微博,再到現在的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人們不斷用自己的選擇投票,追逐氛圍更加良好、或者更符合自己的價值取向的平臺。


從國家的角度,需要避免某一個平臺一家獨大的情況。比如此次事件,許多網友出於對新浪微博的失望,發出了“呼籲騰訊微博實名制復出”的呼聲。這樣的呼籲,正是反映了大家對新浪微博一家獨大、而上面的環境卻讓很多人失望的狀況。




考慮了不同平臺的區別之後,我們還要對平臺上不同的資訊源進行分析,選擇多樣化的信息來源。


以微博為例,微博用戶(也就是每一個用戶可以獲取的資訊源)分為以下幾類:


1. 官媒(如人民日報,檢察週刊,央視網等,以藍V的形式存在)

2. 其他媒體(如新週刊,半月談,南方週末等,以藍V的形式存在)

3. 大V(名人明星、官員學者等,如馬薇薇、高曉松、畢志飛等人,以黃V,也就是微博認證用戶的形式存在)

4. 營銷號

(以獲取流量和關注度來獲取利潤的職業化運營的賬號,如八掌櫃等,同樣以黃V,也就是微博認證用戶的形式存在)

5. 普通用戶(粉絲數較少、發佈原創信息較少的用戶,多數沒有做實名認證)


結合上篇的分析,我想大家已經知道,官媒、主流媒體、其他媒體、營銷號、普通用戶因為各自的立場和價值取向的不同,給出的信息可信度差異是非常大的。大家一定要關注不同的信息來源,以聽到不同層面的聲音。


要關注可靠度更高的信息來源。相對來說,官媒的可信度更高,因此大家多關注官媒的發聲是沒問題的。


不過還是要指出,大家對於官媒的聲音也要理性對待,不要誤讀,更不要過度解讀。舉個例子:今年疫情發生時,曾經發生了影響巨大的“排隊搶購雙黃連”事件。那一事件的起因,正是人民日報——目前最受關注的官媒發佈的一則“雙黃連可能有助於抑制病毒”消息。人民日報的報道並沒有錯誤,然而在恐慌情緒引導下,部分對官媒高度信任的網友對此信息進行了誤讀,然後在本該居家隔離的時間做出了“深夜排隊搶購雙黃連”的錯誤行為。


此外,227事件中檢察日報的一系列發聲也出現了被誤讀、被曲解的情況。


大家一定要從這些事件中吸取教訓。對於官媒的信息也要理性對待,避免誤讀。


227事件:為什麼227、粉絲、路人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二、甄別信息(evaluate):查來源(source)、辨邏輯(logic)、區分“觀點”和“事實”(differentiate “opinions” and “facts”)


選擇了靠譜的信息渠道之後,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一勞永逸、完全信任這個渠道的信息了,還需要對看到的具體信息進行評估和甄別。甄別信息的方法,主要有三點:查來源(source)、辨邏輯(logic)、區分“觀點”和“事實”(differentiate “opinions” and “facts”)。


所謂查來源,是指一定要看這條信息的發佈者具體是誰,思考它為什麼發佈這條信息。上文我們已經講到了目前的幾個主要信息來源,這裡想提醒大家尤其要注意鑑別自媒體,也就是各路營銷號以及個人博主等發佈的信息。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大量真假難辨、良莠不齊的媒體從業者加入了製造、傳播信息的大軍。自媒體從業者門檻低、缺乏有效監管,因此他們的報道往往缺乏事實依據、歪曲事實甚至道聽途說,另外也存在你抄我我抄你、缺乏原創性的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查看一條信息的最終來源是哪裡,對於不是官媒發佈的信息,一定要謹慎再謹慎,不要輕易被那些極具煽動性和誘導性的信息誤導。


辨邏輯,更加重要。任何來源的信息,邏輯要成立,要嚴謹,經得起推敲。每一個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別人給出的一個結論,想一下他的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分別是什麼,然後判斷這個邏輯是否成立。


舉個例子:在227事件中,部分肖戰反對者及媒體廣泛採用了“偶像知道粉絲的舉報行為但沒有出面阻止”的說法,基於這個判斷得出了“偶像有責”的結論。而這一說法基於他們的一個推論——“偶像知道粉絲的舉報行為”。這個推論的邏輯如下:


  • 大前提:偶像和粉絲之間是存在溝通的。
  • 小前提:粉絲一定會和偶像彙報自己的舉報行為。
  • 結論:偶像知道粉絲的舉報行為。


這個推理過程的大前提——“偶像和粉絲之間是存在溝通的”貌似正確,但具體到肖戰和粉絲之間是否屬實暫時無法核實;這個推論的小前提——“粉絲一定會和偶像彙報自己的舉報行為”也屬於猜測,無法核實。因此,“偶像一定知道粉絲的舉報行為”這個結論就只是網友的推測,缺乏事實依據,推導不成立。由此之後的一系列結論也就不成立了。


此外,部分肖戰反對者及媒體得出了“粉絲行為,偶像買單”的結論。他們的邏輯如下:


  • 大前提:偶像要為”所有粉絲“的行為買單。
  • 小前提:”部分極端粉絲“也是這位偶像的粉絲。
  • 結論:偶像應該為這部分極端粉絲的行為買單。


這個推導過程的“大前提”——“偶像要為所有粉絲的行為買單”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因為偶像和粉絲的關係非常鬆散,並不存在法律上的彼此約束。因此,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的推論,自然是站不住腳的。如果輕易相信了這樣一個結論,那麼後續的思考就自然越走越偏了。


區分觀點和事實


“觀點”是指個人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它建立在個人的解讀和價值取向之上,並不意味著絕對正確。而“事實”必須建立在客觀的調查研究之上,必須是公認的、準確無誤的。如果混淆了“觀點”和“事實”,那麼就必然導致後續推論的錯誤。


回到227事件。還是以檢察日報發佈的“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吳一興”的《肖戰事件:沒有勝利者的戰爭》一文中““偶像”的失格”部分為例:


原文片段:

“但在筆者看來,肖戰本人及其團隊才是這次事件中最需要承擔責任的一方。

這次的粉絲集體暴動,以及掀起的網絡暴力巨浪,不能排除肖戰團隊在暗中推波助瀾的可能。代表作《陳情令》給肖戰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聲望和經濟利益,他被冠以“小鮮肉”“頂級流量”的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商業利益。但演員也有可能需要轉型,也不希望被符號化而限定於某種特定角色。也許《下墜》這篇文章恰好將肖戰進一步符號化而使其本人不喜,也許粉絲們表達的正是肖戰的心聲,因此偶像本身便利用了粉絲的盲信和狂熱,對不同意見舉起了大棒。”


通過標註紅色的部分,很明顯這個部分是吳博士的觀點(opinion),而不是事實(fact)。因此大量媒體採用這個部分的觀點,得出肖戰“偶像失格”的結論,是不可取的,是極其嚴重的錯誤。


227事件:為什麼227、粉絲、路人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三、創造信息(create)


所謂創造信息,是指通過各種形式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這是一個現代公民參與社會公共議題討論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


如今每個人都可以隨意地在各大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是時代的進步,但也對每個人的表達能力提出了挑戰。


首先,要有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即創造信息)的意識。


網絡上人聲鼎沸,很多時候我們還沒有發聲,就已經有不同的聲音出來了。是做一個跟隨者,還是一個創造者?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選擇。如果已經有人發出了我們想要發出的聲音,做一個追隨、附議者無可厚非;可是如果有一些視角、思維被遺漏了,其實需要大家主動去把這一點表達出來。


這是一個公民參與公共話題的權利,也是一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


比如227事件。這個事件涉及到我國社會當前面臨的多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比如法律意識、同人文學的合法性、網絡暴力等等。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有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意識。


只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相關討論,才能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


其次,要有表達自己(創造信息)的能力。


表達自己的方式多種多樣。擅長寫文字的可以寫字,擅長錄視頻的可以做視頻,擅長畫畫的可以畫畫,擅長辯論的可以去辯論。總之,每個人都需要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需要的時候,將自己的觀點和態度準確地表達出來。


回到227事件。在這一事件中,很多網友都採用了自己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比如,在微博發表自己的意見,在B站發佈視頻,在知乎參與答題等。這些方式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積極參與的嘗試,值得鼓勵。


具體到微博。你可以轉發或者點讚自己認同的觀點,也可以用原創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態度,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對於轉發,多年前,曾經流行一句深入人心的口號——“轉發就是力量”。“轉發”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它也是一個有力的表達。一個觀點轉發的人越多,表示關注或者認同這個觀點的人越多。

而原創,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但是好的原創,一定會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討論,推動社會公共議題的解決。


227事件:為什麼227、粉絲、路人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綜上,媒介素養包括三個方面的能力:獲取信息、甄別信息和創造信息。現代社會,這些能力對於個人的發展以及適應社會的挑戰極其重要。希望大家獨立思考,不斷思考和總結,在下個公共事件發生時,理性對待網絡上的各種信息,不信謠,不傳謠,積極發聲,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