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才能做到自知呢?

電源老李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們首先糾正一點,“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並非是孔子所說,而是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之中。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能夠了解他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

在人性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都能非常輕易的發現別人的錯誤,甚至無端放大別人很小的缺點,但是總是容易忽略自己的問題,即便是發現自己身上出現錯誤和缺點的時候,也會刻意掩蓋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錯誤找藉口,甚至還過分的會將自己的錯誤,誤認為是長處。

而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只能意識到別人的錯誤。

不管是在生活中與人之間出現的矛盾,還是對於自己人生出現的錯誤和糟糕的結局,都是因為不能自知而出現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總能看到別人的問題,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那麼當他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一旦對方犯了一點錯誤,觸犯了自己,便會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過度指責對方,更談不上用一種豁達的態度去原諒對方,因為他並不知道,如果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或許也會犯對方同樣的錯誤,而一個人正是因為看不到這一點,而過於的斤斤計較。

對於自己的人生來說,一個人更會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問題而過度自信,缺乏對於觀世界的清醒認知,從而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糟糕。

人生的很多問題和災禍,都是因為不能認知自己而出現的。

對待人性之中的這一陋習,曾子提出過一個觀點,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叫做: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是否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之間的交往是否誠實了?老師教授你的知識是否真正掌握了?你身上的問題是否完全去除了?

每日反省自己的缺點和過失,改正自己的不足,才會讓自己更好的完善自我。

人生即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人生所有的結局都因為自己對於人生的完善而變得更好。

《道德經》的這一篇章,就是告訴我們能夠清楚的瞭解自己,站在客觀的角度瞭解自己的不足,順應外在的客觀事實,拋開自己主觀妄念的驅使,才能還給自己一個更好的人生。


國學書舍


如何做到自知呢?

首先,要明白自知什麼?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技能,經驗;品格,思維,思想和信仰,一共七個方面。

首先是知識。自己的知識處於那個層次,那些方面。比如,一般現在自己的專業專長。人不可能樣樣精通。周恩來講“寧精勿雜”。所以,每個人總要專一門,也好安身立命。至少可以養活自己。

技能也是同樣道理。自己有什麼技能。比如,工廠開車床的老師傅,以及廚師的老大爺,或者是什麼手藝等,這些都是技能的範疇。

第三,就是知識和技能應用的經驗。經驗越多越豐富,那麼,價值就越高。個人成就就越高,為他人為社會的貢獻就可能越大。

第四,是品格。這個按古人講,要比前三個要重要,也就是修身。但是,今天已經不是說過去封建時代。品格和上面,都是需要的。

第五,是思維。也就是系統思維。

這個於我們國家普遍來說,是比較欠缺的。即便是有知識有學歷,也是十分欠缺的。這個和我們的教育體制有關係。特別是我們的哲學教育有關係。本來哲學是很訓練人的思維的,但是,哲學課成了背誦課文考試。好端端的學生的思維,多數都成了背答案的不求甚解,不願意思考。

第六,是思想。思想就是價值觀。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政治性。問題是,很多人搞不清楚此點。學生受自由化思潮影響比較多,造成價值觀的庸俗和混亂。這一點是最容易引起混亂和爭論的。究其本質,就是價值引導不夠,以及引導的方式不行。

第七,就是信仰。也就是是否有真正的信仰。即,對生命意義和歸宿的信仰。即,解脫生死的信仰。這個更難。況且,又需要福報和機緣。

以上,就是七自知。知道了七自知,真才是“自知者明”。並且,特別是不能少了信仰這個自知。沒有信仰,不能算是真正的“明”。想一想,生死大事都沒有解決,怎麼能是“明”呢。

能自知七個自知,那麼,知人根本不是問題。


佛知呼


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反觀自己難全是,細論人家未盡非。

當官常念民之苦,凡事求其心所安。著書豈在求名利,提筆總為益世人。

充海闊天高之量,養先憂後樂之心。世本無先覺之驗,人貴有自知之明。

山靜日常仁者壽,荷香風善聖之潔。讀有益書精力壯,行無愧事夢自安。

鐵骨英姿甘負重,高山步履不知難。人間歲月閒難得,天下知交老更親。

借《老子》傳遞的人生哲理,來表達“自知”一詞的重要性及可借鑑的寶貴觀點。

自知是一種覺悟,思考自己與周圍,乃至這個世界的關係。如何自知,需要時刻自我反省,比如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都應該站著第三者的角度去多思考。

多學習,多出去見見這個世界,都可以提升自己,那麼就會更清楚自己的定位,更清楚自己擁有什麼,又該往何處去,積極地不荒度自己的人生。

也可以多與智者交流,或借鑑智者的話,比如李嘉誠先生說過的: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無論自己擁有什麼(包括名氣,物質,成就),都應該保持謙虛,只有謙虛,才清楚明白,自己還有很多目標需要去追逐,過好自己理想的一生。而如果不自知,就容易陷入混沌,輕則止步不前,重則誤入歧途。


三萬天閱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是老子說的,意思很明白,一個人認識自己確實很難,所以人們會在難以望其項背的過程中視其為高級智慧,希臘德爾菲的太陽神廟上就刻著“認識你自己”的箴言,蘇格拉底的智慧就是明白自己無知,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這種啟示當成是自己一輩子的修行,因為只有認清自己才能更好的看待客觀世界。如何做到呢?解決手段還是出在日常生活中。

明確自身環境和交際人群

所謂知彼知己,知彼是明確自身定位的可靠標向,做到知彼就是搞清楚自己所在的階層、環境、家庭、身份、工作、人群等等諸多能夠接觸到得到因素,因為這些限定了當前的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認識自己就得先從這個基礎出發。比如結了婚就是有老婆或者有妻子的人,那就應該做好婚姻承諾的工作,所以在面臨誘惑時的一個自我認知必然會從此出發。

戒除自戀,多去反思自我

日常生活中,認不清自己的一大表現就是自戀、自傲,致使很多人從自己僅有的容貌、才華、能力上去找存在感,從未反思過自己,也從不知道什麼是謙卑。老子說的自知者明,但是孔子是踐行者,怎樣做呢?那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做反思自我的工作,孔子反思什麼我們且不論,總之是促使自己認識自我,精進修身的方式,我們要學的就是這種反思的行為。而反思也非在每天的固定時刻,而是隨時隨地,比如商場看見一件衣服,第一感覺很喜歡,但是理性的思考應該是把自己放在一個“第三者”的視角上,想象和審視自己穿上這件衣服以後是否真的得體,衣服的款式是否搭配自己的膚色,身高和胖瘦,如果我走在街上看到我這種身材的人是不是順眼等等,經過了這一系列的思考才能說人是理性的,是知道自己長短的。


水清樸一


以我【種花喝茶】多年的經驗分析: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是老子所說,並非孔子。自知者明的意思是指明白自身的優點和缺點,當事情發生了以後,擅長於從自身尋找原因,從而通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逐步改變完善提升自我,那怎麼樣才能做到自知呢?我認為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自知是比較難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擅長於找別人的錯,而總認為自己沒錯。所以我們常常才會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要做到有自知之明,一定會經歷第1個階段,那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當一件事情發生了,不會去深入的進行思考嘗試找出真正的原因,而是指責他人或是歸咎於客觀條件,所謂的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舉個例子,在A公司新入職的員工小明,領導交代了一件事情讓他去做,因為是新手所以把事情辦砸了,小明把這個問題歸結於領導不應該安排他一個新手去完成這個任務。這就是典型的第一階段的認知,大家稍微關注一下身邊的人和事,會發現抱有這樣想法的人還是挺多的,

更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停留在這一階段!

階段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人總是會成長的,隨著處理的事情越來越多,會發現有些事情自己能夠很好的處理,而有些事情卻總是辦不好,但是這些棘手的問題交給其他的同事去做卻又能完成的很好,於是開始反思,知道自己不擅長的地方和擅長的地方在哪裡。還是拿A公司的小明做案例,他入職了3個月以後,發現他已經能夠做日常的工作了,但是涉及到跟客戶銷售產品方面自己總是完成的不好,於是他開始知道自己的銷售技巧有問題。這個階段,大部分的人都能夠達到,但是所做出的選擇卻天差地別,

有的人知道自己欠缺在哪裡卻沒有找到好的方法解決,也沒有好的導師幫助,久而久之就放棄了,於是一輩子都停留在這個階段。而另外一些人能夠清晰地知道自身問題所在,並且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最終一個一個的難關被他克服,自然就進入到了下一個階段。

階段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學習進入到這個階段的人,其實就是有自知之明瞭,碰到事情開始深入的去進行思考,然後迅速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個時候往往因為自己知道的知識比較多,和同領域的高手交流的也多,從而更深刻的明白外面的世界更大,於是始終保持謙遜的心態,但是在旁人看來他已經是某個方面的專家了。這就是自知者明!

希望看到這裡的朋友都能有所收穫,通過努力都成為能自知的智者。


種花喝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雖然是句老古話,其實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人人也都想完全做到,可是事實上誰能完全做到呢?只有在經過了社會的歷練,人生閱歷不斷豐富之後,才能儘量做到有自知之明,特別是在關鍵的時候保證自己不犯致命錯誤。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少說話,隨著你的社會經驗不斷積累,不斷成熟,慢慢的就會發現自己在這方面有所進步了。



用戶6180549354


我以為做到自知之明,不僅僅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缺點,反省,最重要的是你要去做,去堅持,真正做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並且戰勝自己。

無疑,這是最難的一步,修身立德,而且長久不懈,能定心,方能定性,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不完全正確的,通過長時間的修身,修養精神世界,是可以做到的。

去除自私,陰暗,貪婪,執拗,狹隘,方能使自己獲得智慧,感受美好,心地澄澈,寬容豁達,找回初心,不被外力所打擾,並且對自己將會有重新的認識和定位,才不會迷惑,中正安舒,自然能明晰一切。


梅若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簡單理解是,能夠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分析問題,這叫知識。能夠反思自己,分析自己,深挖自己,這叫智慧。

人都向往好的一面,負面都不願意提起,不提起並不代表不存在,自知是自己本身好的一面,還是負的一面都要接受,並承認自己的缺點,也要敢於認錯,接受自己的性格。

知人簡單,自知很難,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這個世界上最難面對的,一是太陽,二是內心




心靈的憂傷


要經常反省自己。看看自己哪做錯了,有哪些缺點不足,需要改正,還有哪些差距需要努力奮鬥。

多和他人作比較。可以和普通人比,也可以和傑出人比,但是要選擇合適的對象,不是盲目的瞎比。

從實際生活中和工作中認識自己。從實際工作中認識自己短處,及時調整。

相信自己的感覺。許多人會按照家人的希望做,那是因為父母有更多的人生閱歷和智慧,但自己的愛好和優點有時自己是最清楚,所以最後作決定的應是我們自己。

換位思考,用陌生人的眼光看自己。

多觀察少說話,增加自己的社會經驗,使自己不斷成熟起來。

從別人評價中認識自己。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


首先,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老子說的,出自《道德經》,原話是這樣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其次,如何做到自知?

一、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賢者如此,一般的人是很難養成自省自察的習慣的。不去以超脫自我,不涉利害的眼光去觀察自己,是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的。所以,想要做到自知,首先要養成自省的習慣。


二、光是能夠做到自我評價是不夠的,還需要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看看其中的偏差在何處,是什麼原因形成的,是別人對自己有誤解,還是自己對自己的某些性格特質和弱點認識不清。人的自我認知通常都是有盲區的,有些習慣成自然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自己是不會覺得有問題的,這時候就需要養成徵詢他人意見的習慣。


三、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個層面的問題,是不能夠用導致這個問題的思維去解決的。自我認知就是這樣,不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是永遠不會發現自己有問題的,所以通常來說,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固執己見。因此,想要有自知之明,就要先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維,開拓眼界,虛心學習,只有當認知水平提高了,個人修養提高了,才能跳出身外看自己,才能發現自己優勢和劣勢都是什麼。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