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南臨長江,北與鹽城,東臨南通,西接揚州,長三角中心城市

泰州


泰州,南臨長江,北與鹽城,東臨南通,西接揚州,長三角中心城市


一、城市概況

泰州地處江蘇中部,南部瀕臨長江,北部與鹽城毗鄰,東臨南通,西接揚州,是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設地級泰州市,全市總面積5787平方公里,總人口508萬,現轄靖江、泰興、興化三個縣級市,海陵、高港、姜堰三區和泰州醫藥高新區,市區面積1567.13平方公里。

二、歷史沿革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置晦(海)陵縣。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置海陵郡。南唐烈主昇元元年(公元937年),置泰州,取“國泰民安”之義,沿襲至今,時轄海陵、泰興、興化、鹽城4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為縣,泰州改稱泰縣。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江蘇省設泰縣行政區,轄泰縣、泰興、靖江、東臺。

1949年,泰州城區解放,劃城區設置泰州市,鄉村設置泰縣。同年5月,華中行政辦事處第一行政區改稱蘇北泰州行政區,轄泰州市及泰興、靖江、泰縣、海安、如皋、東臺、臺北7縣。1996年8月,撤銷縣級泰州市,設立地級泰州市,轄海陵區、泰興市、姜堰市、靖江市、興化市。1997年,海陵區、姜堰市、泰興市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設立高港區。2012年12月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姜堰區。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建在海、江、淮三水高地上的泰州,地處吳楚交匯處,有著得天獨厚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環境。城市發展興起於鹽稅,隨鹽務、漕運的興廢而盛衰演變。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民風民俗源遠流長,兼融吳楚越之韻,匯聚江淮海之風,形成江淮平原獨具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地域文化。

1.古城格局保留完整

泰州至今有2100多年的建置史。南唐設泰州後,建城垣、設街坊、挖市河,逐漸成為城市。泰州水系特色鮮明,江淮交匯,落差天成,水系成網,河道貫通,河橋相映,綠樹成景,構成了“街河相依、水景相融、水城一體”的特有風貌。泰州城河為人工開挖而成,環繞古城四周,長8.2公里,河道寬窄變化有序,最寬處達200餘米,現已逐步演變為具有休閒、文化、生態、旅遊等功能的鳳城河風景區。泰州古城內仍然局部保留著人民東路依東市河、海陵路依中市河、書院路依西市河和暮春西路依南玉帶河的“街河並行”佈局格局。鼓樓巷、陳家橋西街、稅務街、八字橋街和石人頭巷、大林橋南小街、關帝廟巷等歷史街巷肌理依然保留。現存泰州城遺址有功能轉換並仍然使用的泰州城河,有處於古城東南角土磚質城垣的泰州城牆遺址和排水涵遺址,有海陵路西側的南水門遺址。

2.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

泰州地方文化類型豐富。獨特僅有的鹽稅文化。泰州於漢初開始“煮海為鹽”。宋代更有泰州鹽課一度超過唐代全國鹽賦總數的記載。現存鹽稅文化遺址中,有漢代吳王開挖的古運鹽河,有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明代的稅務橋,有林則徐在泰州滕壩前立下的稅務告示碑,有以稅務命名的居委會和極具古街特色的稅務街。重教倡文的教育文化。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思想家胡瑗(公元993—1059年)集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和教學改革於一身,先後在泰州、蘇州、湖州和京師太學執教三十年,從學弟子數千,名臣學者多出其門,被王安石譽為“天下豪傑魁”。其“明體達用”、“經實並重”的教育思想,是中國極其珍貴的教育遺產。明代後期著名的平民思想家、中國早期啟蒙思潮的先驅者王艮(公元1483~1541年)和以其為代表的泰州學派,在中國哲學、思想、文化史上產生了深刻影響。源遠流長的戲曲文化。近三百年來,中國戲劇史上有三位藝術大師出於泰州。著名劇作家孔尚任曾流寓泰州陳庵,嘔心瀝血、三年寫下不朽名劇《桃花扇》,一代評話宗師柳敬亭長期居住泰州打漁灣,梅派京劇創始人梅蘭芳祖籍泰州。三位戲曲名人對泰州文化的發展、民俗民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給泰州留下了梅園、桃園、柳園一批人文景觀。泰州還是江蘇省重要地方劇種——淮劇的重要發祥地。江淮交融的水城文化。自古以來,地處江淮高地的泰州先人就造圩田、修水利、開運河,形成了水網交織、水路暢通的人居環境,也形成了泰州文化的水鄉生態。泰州是“水的泰州”,城內水穿城,城外水繞城,街河並行,水城融為一體。獨特的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已成為泰州城市特有的名片。影響深遠的宗教文化。歷史上,泰州寺廟遍佈、名剎眾多,泰州亦為名僧搖籃。當今長三角各地佛教的掌門人,臺灣、香港地區和新加坡、菲律賓、美國等國的佛教組織領袖,都是與泰州具有因緣的。泰州宗教經元代衰落,至明時復興,許多前朝留下的寺庵廟宇得以翻修、擴展。光孝寺(光孝律寺)培養的高僧信徒遍佈海內外;城隍廟是江蘇省現存最大和最完好的城隍廟;北山開化禪寺是現存體量最大的佛教殿宇;南山寺大雄寶殿,廡殿重簷的屋頂建築,是我國古建築史上至高等級的屋面式樣。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南宋抗金,明代抗倭。抗日戰爭時期,陳毅三進泰州城,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率部挺進蘇中,打響“黃橋決戰”,建立了蘇中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1949年4月23日,在泰州白馬廟宣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人民解放軍在這裡發起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渡江戰役。1989年3月,中央軍委確定“四.二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日,泰州白馬廟為人民海軍誕生地,泰州被譽為“水兵母親城”。

3.明代遺存尤為豐富

自明朝以來數百年,泰州幾無戰亂,祥泰之州現今保留了大量的明代遺蹟,種類繁多,形態完整。寺廟遍佈,名剎眾多。有泰州首剎—報恩光孝寺(光孝律寺)、南山寺、西山寺、北山寺、城隍廟、古關帝廟、泰山行宮、嶽武穆祠、夏思恭祠等。重教尚文,明清為甚。泰州自古崇儒弘學,重教尚文,明以來尤甚。現存明代遺存主要有:祭祀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崇儒祠,祭祀大教育家胡安定的胡公祠及胡公書院遺址,光緒年間重修的學政試院等。古街區特色明顯,古民居保存較多。泰州老城區至今仍井然有序地保存著小街小巷,明清街巷格局依稀可辨。市區文保單位75%是古建築,其中以明清建築為主。園林、盆景、古樹、古井極具地方特色。日涉園是江蘇長江以北地區現存最早的古典園林。明代盆景的大量遺存是泰州一大特色。一批明代古樹、古井,散落在街頭巷尾,與當今泰州人的生活仍然息息相關。古墓、服飾、書畫館藏豐富,價值較高。泰州歷史上曾發現若干明代古墓。泰州出土的明代古屍 (如明代南京工部右侍郎徐蕃夫婦、明處士劉湘夫婦等),保存完好。泰州人出土的明代絲品服飾,數量之巨、種類之多為全國之冠。泰州博物館館藏大量明代書畫。泰州保留的明代石刻,最著名的是“柱史坊”及“胡人石刻”,在江蘇省內獨一無二。

四、重要文物

泰州市區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7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分別為泰州城隍廟、學政試院、日涉園、人民海軍誕生地舊址和天目山遺址。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分別為泰州城遺址、稅東街明清住宅、崇儒祠、泰州南山寺大雄寶殿、柱史坊、泰州明代住宅、北山寺大殿及卓錫泉、周氏住宅、林則徐稅務告示碑、新四軍東進泰州談判處舊址、銅鐘、口岸雕花樓、單塘河遺址和溱潼朱氏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3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71處。

五、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泰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多元,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目前為止,泰州市區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3項,其中國家級3項,為淮劇、盆景技藝(揚派盆景技藝)和清明節(溱潼會船);省級13項,分別為道教音樂(泰州道教音樂)、木雕(泰州木雕)、蒸餾酒釀造技藝(泰州白酒釀造技藝)、許氏正骨療法、撂石鎖(海陵撂石鎖)、蓮湘(姜堰滾蓮湘)、麵塑(姜堰麵塑)、溱潼磚瓦製作技藝、正骨療法(許氏正骨療法)、針灸(陳氏針灸)和撂石鎖(姜堰撂石鎖);市級27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