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早清明,晚十月一”?

農民可樂樂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清明上墳要在清明節前,十月一上墳可以晚上幾天!

說到我們過去的老話,其實都是過去老一輩人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多少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說到我們的傳統清明節祭祖,這裡面還是有一定講究的,就像這句老話所說:早清明,晚十一,意思就是清明節祭祖,按照過去的傳統都是要提前上墳的,很多老人家經常說,清明是一年農事的開端,這個時候農民就要開始幹農活了,清明掃墓祭祖就是關鬼門,大家都忙著幹農活分身乏術,就是提前祭拜把鬼門給關了,在我們這裡都是清明節當天,或者是提前兩到三天去添土掃墓祭拜。

那麼後半句晚十一,其實就是寒衣節過後上墳,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就是過了十月初一,大家秋收都忙完了,到了農閒的時候,這個時候大家就要上墳燒紙,送寒衣,開鬼門了,晚十一的意思就是開鬼門的時候,可以晚上幾天,所以農曆十月初一都是晚上幾天祭拜。

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在在很多年輕人的心中,清明節只是一個可以休息三天的節日,傳統的很多習俗可能逐漸都被大家所淡忘,像我小的時候清明節就是大人帶著孩子,去祖墳祭拜,燒紙磕頭,這是一種很濃厚的傳統習俗,主要是為了緬懷先人,所以每年的清明節,希望大家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合適的方式祭拜。讓我們的傳統禮儀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源遠流長。


加樂彼海帶


早清明,晚十一,我也說說自己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人給先祖上墳祭拜,通常會有三個時間點,第一個就是春節,也就是農村過陰曆年的時候,這個時候農村人是接先祖回家過年的,報道這一年來,家裡發生的事,而且男女上墳的日子也有講究,幾號到幾號是孝男上墳,幾號到幾號是孝女上墳,媽媽說了好多次,但是我從來記不住。人們肯定是會在過年之前去上墳的,沒有人過了年之後再去上墳。


第二個就是寒衣節,也就是陰曆10月1,城裡人也提前給先祖掃墓,或者在地上畫個圈,在十字路口掃墓,現在提倡鮮花祭祖了,而農村人卻很少提前,10月1日是給先祖送錢送棉衣的時候,因為過了10月1日天氣也會慢慢的變冷。

第三個就是清明節,我小時候姑姑上墳的時候總是要大哭一場,哭的人好傷心,就感覺以前的人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一樣,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節掃墓的時候,農村人都會拿著農具,因為這個時候天氣慢慢的變暖,墳上的雜草叢生,一定要用農具將墳上的雜草除去。

那麼為什麼清明節要提前呢?農民在這個時候也要下地勞動了,莊稼地裡的活也很多,以後也很少有時間再來祭拜,大家都選擇提前上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我們看到的一種離別之意,也就是說清明節後,人們便沒有時間再來進行祭拜,也算是一個分別的節日,因此會有婦女在墳間哭泣。


鄉村小二哥


清明和十月一上墳,是老輩子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那麼早清明晚十一又是怎麼回事呢?其跟收鬼和放鬼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起源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這天,外出的遊子會趕回家中,為逝去的親人掃墓。掃墓之前,人們會準備好祭品、紙錢等。掃墓的時候,一定要給墳上清除雜草,並且給墳墓進行修整。

踏青也非常受人歡迎,清明節前後大自然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能夠讓人們的心態變得積極向上。

如今,作為中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清明節如今已經成為踏青出遊、祭拜先祖的最佳日子。

十月一,又叫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北方農村將寒衣節和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親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相傳,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範喜良已死,被埋築城牆裡。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在長城內外廣為流傳。

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農曆十月初一這天,便被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

“早清明,晚十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

這也與傳統社會的農業生產有關。一般清明節開始是農事繁忙的時候,十月一之前這段是秋收季節。因此清明到十月一這段是農忙季節,閻王爺怕鬼驚擾了百姓生產,所以,清明後就把鬼收鬼,十月一農事結束後放鬼。

早清明:清明已過鬼就被收回,因此清明後再去燒紙,鬼就收不到了。所以才提早趕在清明之前去上墳。

晚十月一:十月一以後,鬼才被放回來,假如十月一之前去上墳,鬼也收不到錢了。因此,十月一以後才去上墳的的說法。

結語:新社會的清明節和十月一,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祭拜是一種思念逝去親人的方法,掃墓的時間大可不必有太多侷限,選擇合適的方式祭拜即可。無需拘泥,無關封建。

  


那些舊時光


祭祖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

清明祭祀祖先,去墳地掃墓,我們中原地區,一般要求趕在清明節之前。

這一習俗是和中國農耕文化有關。過去的墓地大多在莊稼地裡。清明前乍暖還寒,植物雖已夏蘇,但莊稼長得還不是太高,還沒有拔節,這個時候前去,踏上地裡莊稼苗,對莊稼只有好處,好處在哪呢?主要是抑制莊稼瘋長。我們家鄉在清明以前,還有用石磙碾壓麥苗的習俗呢。大家想想,這時我們去,田地主人高興的很。如果清明節之後去,田地的莊稼長的老高了,拔節了,這時候再去,會傷害莊稼苗的。這就是"早清明"的原因了。

"晚十月一”,就是要在農曆十月初一之後去。這時秋高氣爽,有的地方草己枯死,地裡莊稼苗才露尖尖角,我們去對地裡的莊稼傷害不大。

我們一年去這兩次,主要是巡察墓地情況,發現有問題及時糾正,添土修補墓地。

當然現在國家提倡綠色祭祀,不燒紙,不放炮,給墳墓培培土,在墳墓邊種幾顆樹,我看還是挺好的;也可在網上寄託哀思,追思祖先,告慰祖先。下圖是我今天看到的消息,是我們當地的“文明祭祀•綠色清明”倡議書。大家可參考一下。

一年這兩個時節祭祖,不是迷信,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當然我們在繼承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

這個傳統文化的根源是教育人們不能忘本,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都是先人們奮鬥得來的,要擁有一顆感恩心。

百里不同俗,你們那有什麼不同的講究嗎?


天中照心


意思是指祭奠時間。清明節可以提前祭奠,十一可以拖後一天祭奠,鬼節七月十五最好在當天祭奠,同時民間還有:“短百天,長週年”的說法,也是指祭奠的時間。


長春翟國軍


我們這邊的叫法是“清明靠前,十月一可後”。

估計現在沒有誰能夠說清楚,為什麼都是上墳祭祖,可偏偏清明節要提前、陰曆十月初一靠後。

但反正是大家都是這麼做的。快到清明節了,本家族的人會由一個年長或者有威望的人來召集,通知什麼時候一起去上墳。是在不能到場的,要提前說一聲。約定的時間到了,一大群人帶著紙炮酒,扛著鐵鍬等,到了墳地。

(農村裡清明節上墳場景)

清明上墳和陰曆十月初一上墳是有區別的。清明上墳是要修墳,也就是所說的“掃墓”。把墳上一年來生長的雜草、荊棘、野樹棵子清除掉,給塌陷的地方培上新土,還要從新立上一個墳頭,使整個墳墓看起來乾淨,如上圖。然後才是叩拜祭奠。

上面所說的情況是在一些還沒有完全實行殯改的農村。現在,因為有了公墓的存在,已經少去了需要動鐵鍬等工具的機會,把墓碑、碑前的貢臺擦拭乾淨,獻上幾束鮮花,晚輩給磕上三個頭,便可以了。

(公墓裡面掃墓場景)

陰曆十月一上墳祭祖,是在十月一之後,晚個十天半個月的也沒啥。


一株吊蘭


中國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與寒衣節。這都是我國的傳統祭祀日。

那為什麼說“早清明,晚十一”呢?也就是說清明節這天應該早上墳,而這個“早”並不一定是說非得在清明節這天早上去上墳。我是重慶人,我們老家有個說法是“有兒清明前,無兒清明後”。所以我們家年年都是清明前幾天就把墳上了,總之是老輩傳下來的規矩。

據說“早清明,晚十一”是有來歷的。唐朝貞觀年間的一天,有個叫秦英的男孩在渭河垂釣,大半天過去了,一條魚也沒釣上來。此時,詹太師外出遊玩,恰巧來到渭河橋上。只見橋下清澈的水中游魚往來穿梭,看到魚兒嬉鬧的情景,便忍不住停下腳步來,仔細觀看。誰知他的身影倒映水中,將魚兒一下全嚇跑了。正在河邊釣魚的秦英見魚沒了蹤影,氣得開口就罵。詹太師見狀,忙走下橋向秦英賠不是,說嚇跑的魚他來賠。十來歲的秦英遏制不住惱怒,哪聽得進去詹太師的話,不由分說上來就動手打,只一拳打在太陽穴上,詹太師當時就倒地身亡。

  這秦英不是別人,乃開國功勳秦瓊的孫子,駙馬秦懷玉的兒子。皇上李世民散朝時,忽聽殿腳下有人哭泣,上前一看是詹妃。問其原因,方知是老太師被秦英打死了。遂傳令:“綁來秦英,推出午門斬首。”

  事情驚動了當朝公主、秦英之母,她急忙到後宮拉了皇后上殿保本。二人來到金殿上一言不發,同時大哭。公主哭道:“夫君遠在邊關,兒子無人管教,撒野成性,誤傷人命,被斬冤枉。”國母哭道:“若斬了御外孫,遠在邊關平亂的駙馬兒無心戍邊,軍心渙散,誰還保你個昏王。”詹妃一看有人保本,也大聲哭道:“爹爹死得冤枉啊。”

  這下難壞了李世民。秦英打死人,按律該斬,可秦家世代忠烈,駙馬又鎮守邊關,不能因斬秦英亂了軍心,使江山不保。

  想到這兒,李世民撩袍端帶,走過去勸詹貴妃道:“秦英年少無知,打死太師,朕也很悲傷。但斬了秦英也難使你父復活。你若能容忍饒恕了小秦英,朕傳旨給你父修蓋一座廟堂。逢年過節,朕帶領滿朝文武,龍子龍孫都去燒香。這樣你父就是萬人敬仰的大忠臣,你就是令人羨慕的賢貴妃,名揚天下,萬古流芳了。”

  詹妃聽了這話,又看了一眼皇上,心裡略略寬慰了一些。見貴妃不再哭鬧,李世民接著說:“你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念皇兒念為皇。”說罷轉回身來,喚過公主說:“你的兒子打死了太師,真把為父難壞了,斬也不是,不斬也不是。你可知,他秦門雖說是忠臣良將,打死人也該把命償。父王賜你御酒一杯,快上前哀告你姨娘。你姨娘點頭應允,方可赦免秦英。若你姨娘為父仇不肯忍讓,他秦門再有功,金殿上有王法,為父也沒有辦法。快去哀告你姨娘吧。”

  公主無奈,只好放下千金架子,捧酒灑淚哀求姨娘。一旁站著君王,膝下跪著公主女兒,最後詹妃寬容地點點頭饒恕了秦英。這就是歷史劇中有名的《三哭殿》。

  事情過去多年。一天,李世民移駕西宮,見詹妃獨坐落淚,便問道:“愛妃為何傷心?”詹妃嘆口氣道:“哎!今日宮中靜坐,忽然想起我那死去的爹爹,十月一日家家都上墳祭奠,我竟忘了。至今不知還有沒有人想起上香,因此落淚。”李世民聽出了言外之意,忙說:“最近邊關吃緊,奏摺不斷,朕非常忙,但也沒有忘記老太師的忠烈。今天咱一道去上香如何?”詹妃說:“今天已是十月初三,上墳人家會笑話的。”李世民說:“誒,早清明晚十一,不過初十就不晚,哪個能笑話?”詹妃聽了轉悲為喜,於是隨皇上去祭拜了爹爹。

  古來皇上金口玉言,駟馬難追。這一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多少年來,民間仍然沿用。

  “早清明晚十一”另有一說:“早清明”指的是清明節,大家都知道;“晚十一”是說農曆的十月初一這天。

  據說清明節這天和農曆十月初一這天都為“鬼節”,清明節是陰間收鬼的日子,去的晚了鬼被收走,拜祭燒的紙錢鬼收不到,所以人們在這天拜祭亡靈的時候要趕早,一般在7-9時為宜,也叫“早清明”;十月初一時陰間放鬼的日子,去的早了鬼還沒有被放出來,祭品燒的早了鬼還是收不到,所以人們在這天祭拜時去的不是很早,一般在9-11時為宜,就叫“晚十一”。

  我國各地祭祖的風俗也許有些差異,但是都很隆重的。有些地方是要求清明祭祀後人必須回去的。而像我一樣在外省打拼的人,都十幾年沒回去過清明節了,祭祀基本上都是妹妹替我代辦的,想起來就有些歉意。如果有機會有時間的話,真的應該自己去給親人上墳燒紙。








風的羽翼


中國人很注重傳統,祭祖掃墓是其中的一種。對先祖的祭拜是一種思念逝去親人的方法,掃墓的時間也有不同的講究。

“早清明,晚十一”,就是對祭祀親人的時間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定。清明節的掃墓時間要提前,有的地方可以提前一兩個星期。一般來說,逝世時間不超過3年的親人,可以在清明節之前十天挑選一個吉日掃墓,時間超過3年的,清明節前10天的任意一天來掃墓都可以。而農曆十月初一的掃墓時間則相反,可以推遲幾天祭奠。

這也與傳統社會的農業勞動有關。一般清明節開始就是農事繁忙的時候,提前掃墓時間比較充裕,而十月一之前是秋收,可以推遲幾天,忙完了再上墳燒紙、送寒衣。

傳統掃墓時間是古代人民在長期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習慣,有一定的現實原因。對現代人來說,這是一種傳統的習慣,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繼續遵循,這也是對先人的一種尊重。


醉眠芳草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地下老人們也要打點行裝出門旅遊,欣償祖國大好河山了。所以後人在清明節要早點去看望,送些川資路費,送行。雨季要來了,要添墳(修房子怕漏雨)。

十月—天氣變寒,老人們要回家過冬,去早了怕他們還未回來,見不著。另外,天冷了,老人們起床晚,所以要晚點去,而且要多送些金錢吃喝才好。送吃的最好以素食,水果,乾果為主,少暈少糖為好。防止老人得三高糖尿病,多說好話,防止他(她)們心煩,少得心臟病,腦血栓。

清明時節雨粉粉,路上多是思親人。

不過

“墳前千擔灰,不如床前半碗湯,”行孝還是越早越好!



大亨永德


我來參加這個問的討論,早清明,晚農曆十月初一,早清明應分兩種情況,一是說新墳掛清紙祭拜三年不能過春社日,二是清明掛清紙要提前掛,傳說去世的陰魂在清明節這天卯時要出來看清紙的數量,有誰遺忘了沒有來祭拜,很多地方民俗,就掛清紙也要分孝男孝女,清紙的顏色分別不同,還有提前去可知道墳墓是否要維修好擇期維修,這就是早清明,晚農曆十月初一,是送寒衣的節,很多的人認為農曆十月初一是進入寒冬的時候了,要給去世的先人送去避寒的衣服,要說這事有的人沒有在農曆十月初一送寒衣,總會夢見去世的先人穿著單薄的衣服在寒冷中生活,夢境會多次出現,後補送後就沒有夢境了,這就是晚農曆十月初一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