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漁之後 政策性農保當為泉水魚產業“保駕護航”

禁漁之後 政策性農保當為泉水魚產業“保駕護航”

黃山區桃源村泉水魚養殖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在淘魚分池、優化分組

近年,黃山市山泉流水養魚(泉水魚)產業發展較快。不過,2018年以來,由於魚病多發,洪水、乾旱交替,黃山市一些養殖戶損失慘重。當前,長江流域、新安江流域實行禁漁,給黃山市泉水魚產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養殖戶希望將泉水魚養殖病害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定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保險理賠條款,合理確定保險費率和保障水平,增強養殖戶抵禦風險的能力,真正發揮政策性農業保險“穩定器”和“助推器”作用,做大做強黃山泉水魚產業。

1、喜中有憂 塘口增加,產量下降

黃山市山泉流水養魚歷史悠久。近年,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加農民收入,打贏脫貧攻堅戰,黃山市將發展泉水魚養殖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創新山泉流水養魚基地扶貧模式、魚池扶貧模式,投入資金大力扶持山泉流水養魚項目,走出一條山區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2017年,黃山市編制《黃山市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發展規劃(2017~2030年)》,提出力爭到2020年實現流水養魚產量2500噸,產值5.5億元;到2025年實現流水養魚產量3000噸,產值8億元。作為黃山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山泉流水養魚產業事關全市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成效、精緻農業發展、鄉村旅遊發展、大黃山國家公園建設大局。

日前,記者從市水產站獲得我市山泉流水養魚塘口區縣分佈表,起止時間為2015年至2018年。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池塘5280口,總面積6.3356萬平方米;2016年,新建池塘966口,新建面積2.5860萬平方米;2017年,新建、在建池塘1465口,新建、在建面積7.0115萬平方米;2018年,新建、改造池塘642口,新建、改造面積1.8313萬平方米。2019年,全市新建、改造池塘600口,新建、改造面積1.3萬平方米。

截至2019年底,全市池塘面積累計近19萬平方米。目前,全市山泉流水養魚塘口單口面積約21平方米。

市水產站有關工作人員介紹,2018年,黃山市泉水魚產量約2100噸,產值約2.3億元;2019年,泉水魚產量約1900噸,產值約2.2億元。據此計算,2018年,泉水魚市場均價約54.76元/500克;2019年,泉水魚市場均價為57.89元/500克。受泉水魚市場價格繼續看好因素影響,2019年的產值下滑幅度小於產量下降幅度。

綜上數據,2018年,黃山市山泉流水養魚每平方米池塘產量約12公斤,單口池塘平均產值約2.7535萬元;2019年,每平方米池塘產量約10公斤,單口池塘平均產值約2.4573萬元,高於當年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養殖戶利用大塘養殖,或養殖成魚市場價格較高的石斑魚,單口池塘產值可能數倍於均值。

山泉流水養魚,投資小,見效快,已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首選產業。近年,我市積極推進山泉流水養魚扶貧行動,促進農旅融合發展。截至2018年,全市支持貧困村、貧困戶新建、改建塘口3000多口,實現68個村、1235戶貧困戶、3261人穩定脫貧。山泉流水養魚的扶貧效益、帶動效應明顯。

2、養殖之痛 魚病肆虐,洪旱交替

“這個產業發展很快,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魚病,很難避免。”黃山市泉水魚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曾青說,每年三四月到七八月,魚類容易感染小瓜蟲病。小瓜蟲的繁殖能力非常強,被稱為魚類的“癌症”,魚感染後病死率很高,目前尚無特效防治措施。

2019年,該公司一股東投下4000多公斤魚,遭遇小瓜蟲病暴發,死掉3500多公斤魚;該公司在歙縣大坑源村的自有基地,第一次投下1500多公斤魚,死掉750多公斤魚。其實,小瓜蟲病的殺傷力早已顯現。2018年,由於出現小瓜蟲病,病魚不能上市,該公司一度無魚可賣。

曾青說,黃山泉水魚主打綠色、生態、有機牌,食品安全質量要求較高。魚感染小瓜蟲病,一些養殖戶對用藥有顧慮,生怕出現農殘超標,一般情況下,會採取加大水流沖刷的應對措施。2019年,受長達4個月的持續旱情影響,一些地方的源頭活水難以保障,泉水魚養殖風險加大。

我市地處皖南山區,夏季高溫多雨,山洪相對多發,容易發生“逃魚”。對此,黃山市鼎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徐金開有過慘痛經歷。2016年6月,我市遭遇強降雨天氣,他建在休寧流口的石斑魚繁育基地遭洪水侵襲,池裡養殖的石斑魚、軍魚幾乎出逃一空。

“2019年的旱情,至少是50年難遇。”歙縣深渡泉水魚養殖戶汪政輝說。他有8口池塘,面積約3000平方米,養殖魚種有石斑魚、鯽魚等。其中,石斑魚對水質要求高,要用流水養殖。當時,他看到旱情持續,將石斑魚提前起塘賣掉,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雖然賣不起價,但總比一點沒有好。”

曾青說,2019年上半年天氣回暖快,魚病來得早;下半年出現持續乾旱,一些養殖基地不得不使用水泵抽水養魚。多重不利因素疊加,泉水魚養殖產業遭受重大損失。“我們的自有基地,損失在5000公斤以上,佔50%左右。一般的養殖戶,損失30%的不在少數。”

由於專業技術和技能不足,許多養殖戶缺乏生產管理經驗,魚病防控意識薄弱,且外地調入魚種多帶病原體,長途運輸容易造成魚體受傷,加之自然災害多發,養殖風險加大。2019年,曾青走訪我市48家泉水魚養殖基地,發現池塘沒人養魚的現象增多,一些農戶退出養魚行列。

“2019年,我們在休寧縣龍田鄉江田村的養殖基地,魚死了不少,沒聽說有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賠償。”曾青認為,要做大做強泉水魚產業,應將泉水魚養殖保險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泉水魚養殖,週期長,增重慢,如果有保險支持,養殖戶才敢大膽去養。”他透露,目前正在市級層面推動這項工作。

3、農保之盼 既保天災,也保病害

“我們這邊的保險,只保意外險,對魚因疾病引起的死亡不保,所以養殖戶不願參加。”徐金開說,在浙江開化,養殖戶的魚出了問題,保險公司都照數量賠償。目前,他在休寧流口繼續經營石斑魚繁育基地,還在休寧五城建起石斑魚養殖基地,是我市一些養殖基地和養殖戶的魚苗供應商。

黃山區桃之源特色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烏石鎮桃源村,利用山泉流水養魚,池塘面積累計約1600平方米。2019年,合作社投放20萬尾魚,有石斑魚、草魚、軍魚等魚種。“我們2017年開始養魚,當年全部病死。”合作社成員方利敏說,就泉水魚保險問題,聯繫過當地幾家保險公司,但沒有一家願意受理。

休寧縣有“中國山泉流水養魚第一縣”之稱。2018年1月,該縣出臺特色農產品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引導和鼓勵種養大戶、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農戶等參加保險試點。其中,泉水魚被新增為特色農產品保險試點品種,主要參保對象為泉水魚養殖核心區的板橋鄉、汪村鎮示範村養殖農戶、其他鄉鎮的規模養殖戶和全縣建檔立卡的泉水魚養殖貧困戶。

2018年,休寧縣泉水魚特色農產品保險參保試點按保額4000元/口池塘、費率6%核定參保,1320口魚池參保。每口魚池繳納保費240元,其中市級財政補貼36元,縣級財政配套132元,農戶等自籌72元。次年,該縣繼續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試點工作,繼續執行2018年度的相關規定。

就泉水魚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休寧縣農險辦有關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一直推進此項工作,但保險公司對這一險種熱情不高。“對保險公司來說,這種業務是不賺錢的,都是虧損的項目。”他表示,“農民承擔風險的能力弱,投保對經營、財產都是一個保障。我們財政每年貼很多錢進去,保險公司才願意承擔這項業務。”

休寧縣龍田鄉古樓村被評為2019年市級“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該村建成攔河壩、引水渠和魚塘,泉水魚養殖基地完成蓄水,大力發展泉水魚經濟和鄉村旅遊。說起泉水魚特色農業險,村委會副主任汪自忠說,已向縣裡有關部門說明情況,不參加保險,因為“我們的池子牢固”。

汪自忠說,古樓村是第一水源村,位於水源源頭,山泉流水養魚病害少,2019年的旱情沒造成太大損失。“我們這裡就怕發洪水,洪水來了,塘裡水漫出來,魚就會跑掉。但是,在保險公司那裡,洪水沖垮魚塘才賠,水漫出來魚跑了不賠,魚生病死了也不賠。”

在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官網,記者獲得一份公開文件,為安徽省泉水養魚保險條款。其中明確,在保險期間內,遭受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暴風、颱風、龍捲風、暴雨、雷擊、內澇,造成養殖魚池破損或者水位漫過養殖魚池,同時導致養殖魚池發生潰塘、漫塘的,直接造成保險魚損失,損失率達到20%(含20%)以上時,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

休寧縣多名泉水魚養殖戶告訴記者,對參加泉水魚政策性農業保險不感興趣,還有一個原因:目前泉水養草魚的市場價格約每500克40-50元,泉水養石斑魚的市場價格約每500克80元,一口魚塘帶來的收益至少好幾萬元。而保險公司設定每口魚塘的保險金額僅為四五千元,明顯偏低。

4、相向而行 禁漁之後,更有信心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以保險公司市場化經營為依託,政府通過保費補貼等政策扶持,對種植業、養殖業因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險。近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市農業生產災後補償、化解農業經營風險、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穩定器”和“助推器”作用。

2017年,作為我市政策性農業保險承辦機構,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黃山中心支公司開發的泉水魚特色保險上線,首單為黃山市鼎新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185口魚塘提供37萬元風險保障。近一兩年,徐金開的公司沒有繼續參加這項保險,原因與當地興修水利、減少洪水災害有關。

休寧縣農險辦前述負責人表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具體業務由保險公司承擔,條款設置由保險公司制定。地方政府負責財政補貼的資金劃撥以及相關工作的監管與考核。受地方財力限制,政府不可能將所有農產品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目前,還有好多山區農民對有關政策不瞭解。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瞭解到,該局將以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發展規劃為引領,加強政策支持,適時開展山泉流水養魚養殖保險工作,把山泉流水養魚作為特色農業產業加以研究、發展,加大力度,先行先試,努力為全省探索經驗,儘可能減輕農民保費負擔,儘可能減少農民因災損失。

汪政輝說,養殖泉水魚存在風險,好多情況養殖戶無法把控,如病害、洪災、旱災等。“一旦發生意外,損失至少十幾二十萬元,如果全都自己扛,一下子就‘下水’了。”不過,他也表示,“現在長江禁漁,新安江禁漁,我們接著搞養殖,有信心。”希望能夠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為養殖泉水魚保駕護航,減少後顧之憂,讓自己“膽子大一點”。

該保險公司黃山中心支公司有關工作人員介紹,泉水魚保險屬於地方特色險,公司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這項業務,目前“只針對自然災害這一塊”。他表示,有關保險條款的規定與泉水魚養殖戶的實際需求存在差異,將進一步完善相關條款,滿足養殖戶的需求。有關養殖戶建議,合理確定保險費率和保障水平,讓養殖戶吃下“定心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