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此次防治疫情的做法告訴我們,避免醫療擠兌是多麼重要!

在過去一個多月裡,你一定看過這樣一些閱讀量10w+的自媒體文章,內容如下:

世界亂成了一鍋粥,日本政府依然在夢遊!

走火入魔!日本已經走火入魔,真相令人膽寒!

沒有一級響應,沒有封城令,連個大規模集會禁止令都執行不了,對著抄作業也抄不好,日本正一步一步失去控制,真是可悲可嘆!……

可是最近,這些文章突然消失了。

為什麼?

因為日本的疫情已經基本控制住了。

截至疫情爆發兩個月後的3月19日,日本全國共有956人確認感染,其中死亡33人。

日本此次防治疫情的做法告訴我們,避免醫療擠兌是多麼重要!

這個數字,意味著兩個月來日本所有的感染者數量,還不如意大利每天新增的一半多。

對於一個人口上億的國家來說,這場疫情已經控制住了。

真實的情況是:這些天裡,日本一直在有條不紊地處理疫情,從源頭上控制。

自1月15日開始出現首例確診患者以來,1月28日,日本國會確定將新冠肺炎納入《傳染症法》下屬疾病,所有患者全部免費治療。

並且特別註明: 不分國籍。

患者出現感冒症狀且連續四天以上發熱超過37.5攝氏度者,向自己家附近的區域診所報告,由診所醫生進一步檢查。

如果醫生認定需要進行核酸檢測,將為病人轉到更上級的醫院,由具備檢測條件的醫院或者大學實驗室檢測,檢測結果若為陽性,再收治。

日本如此規定,是為了避免最大的災難:

醫療擠兌。

這次疫情前期在世界各國的災難性傳播,其根源並不在於病毒,而在於醫療擠兌。

恐慌的人群一致前往各大醫療機構,一時間擠滿醫院。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醫護人員和醫療設施能承擔如此重壓。

一旦發生醫療擠兌,不僅導致醫院秩序癱瘓,確診患者無法收治,其他科室不能正常運行,醫護人員紛紛感染;還可能使攜帶者與健康人群交叉傳播,最終造成大規模感染。

應對本次新冠疫情的醫療策略,是多年以來日本建立的分診制。

所謂分診制,就是平日裡患者出現疾病後,首先前往離家最近的診所就診,如果診所可以收治,則在診所完成治療。

這些診所,同步納入醫保體系,每次就醫根據患者的經濟條件付費0-30%。

當診所醫生認為需要進一步診斷或者繼續治療的情況下,會把自己的判斷和請求寫成信發送到更大的醫院,然後預定患者到大醫院就診的時間。這樣,就避免了擠兌,佔用大醫院的醫療資源。

日本的分診制,建立在全國169000所診所和約8540所大小醫院上。

日本此次防治疫情的做法告訴我們,避免醫療擠兌是多麼重要!

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做個對比。

去過日本的人,都會為日本遍佈全國的711、全家、羅森便利店感到驚歎。據日本特許經營協會統計,2019年全日本便利店數量為55620家。

也就是說,日本診所的數量大約是便利店數量的三倍。

目前,日本政府已經要求在全國335個大型醫院內至少設置一個應對新冠肺炎的專門門診室。

為避免患者直接前往這些大醫院,造成混亂和擠兌,還特別頒佈了一條規定:

全國原則上不公佈開設專門門診的醫院名稱。

日本人真是夠“鬼”的。

但是,他們的做法也確實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