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只有儒家的學問,沒有儒家的品德,是否可以稱之為“偽儒”?

朱八戒CC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閣下說的偽儒,我們可以換成另外一個更好理解的概念“偽君子”。

其實人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真君子,偽君子,真小人。

不管儒家有多少種學說,但萬變不離一個仁字,因此,我們判斷一個人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或者真小人,關鍵看他能不能夠做到愛人如己。

1.真君子

不管它是否精通儒家的學說,甚至都不管他是否受過學校教育,只要是他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能夠有同理心,能夠照顧對方的關切,能夠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利益和責任之間,慾望和天理之間,語言和行動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對等,不偏不倚,如果他能夠一以貫之,我們就可以基本斷定他為真君子。

真君子一定能夠像孔子說的那樣“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也就是說,一個真君子,在處理與別人關係的時候,一定先思考自己應該履行的義務,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自己獲得利益,不能夠超出自己承擔的責任。

還可以理解為,一個真君子,往往願意先履行義務,後進行利益訴求,而且利益訴求不會過分。

真君子也一定會做到知行合一,他所說的就是他所做的,他所做的也就是他所說的。

言語和行動是可以互相參照,互相印證的,絕不是嘴上說一套,現實當中去做另一套。

臺上講執政為民,講反腐倡廉,臺下去大吃大喝,去收禮受賄,絕對不能算是真君子。

君子更多的應該是孔子講的那樣,訥於言而敏於行。往往是先做後說,或者多做少說。

還有,一個真君子,踫到任何問題,一定不會先指責別人,而是先反省自己。是孔子所講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生活當中一張嘴就講別人不好的人,十有八九很難是君子了,要麼是真小人,要麼是偽君子。

真正的君子,往往都像曾子講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

就是說,真君子喜歡跟自己較勁,偽君子和真小人喜歡指責別人,挑別人毛病,跟外在的人事物較勁。

2.真小人

  • 目光短淺,只看眼前,看不見長遠;
  • 見利忘義,只想得利,不願意盡義務;
  • 貪得無厭,無分寸感,吃相特別難看;
  • 我執心重,自高自大,錯誤全歸別人。

3.偽君子

外在的表現,非常像一個真君子,甚至有的時候調門比真君子還要高。

但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真正去待人接物時,面對天理和人慾的抉擇時,則是和真小人一樣。

這樣的人,官場裡面特別多,大學老師裡面特別多。

一些官員開口就是正大光明,做事往往自私陰暗。

一些大學老師講起課來頭頭是道,儼然是一個大學者,但是在面對利益,面對道義時,便成為一個活脫脫的小市民。

不管是真君子還是真小人,最起碼有一個真字,偽君子最具有欺騙性和社會危害性。這種人自欺欺人,最後只能自食其果。


問古思塾


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儒家”或者“佛家”、“道家”,說穿了均是宗教的性質!其實,像“儒家”又分孔子的“儒學”與後來的“儒術”之別,大沒必要混為一談!

從一定意義上說,孔子的儒學或者說孔子思想在當時並不受關注和推崇,故其一生貧困潦倒。加之,後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孔子的罄書被付之一炬,於是儒學僅存留於世的只是片言隻語而已。即使到了漢代的歷代皇帝均不任用儒者,像開國皇帝劉邦彷彿還非常仇視儒者,竟然有“向儒冠裡撒尿”的事例!不過,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代,不悉先儒們用何樣的方式感動了劉徹(據資料顯示,孔廟的閣樓裡還供祀著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裸像),故漢武帝有悖祖訓竟然下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說,儒家地位一步登天的確立,始於漢武帝時代,而且推崇的則是“儒術”!也就是說,大凡拜讀過《諸列子集》的人不難發現,儒家儘管推崇孔聖人,但孔子思想的原著不復存在,那麼儒家的學問又從何而來?這可說王充如是說:“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說;後儒聽前師之言,隨舊述故”,呵呵!王充的揭示也叫絕了,不亞於刨了儒家的祖墳吧?!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儒家的學問僅限於孔聖人的片言隻語,至於“儒家的品德”,借用報載社會學的話說,那可能就是“滑頭理論”和“市儈哲學”吧?倘若依王充的前儒與後儒之延伸看,是不是同樣會有“舊儒”與“新儒”的存在呢?由此言之,不論儒術秀才文人是前儒還是後儒或者舊儒還是新儒,大概都是一丘之貉,又何“偽儒”有之?……

有位哲人曾說過:“無知是迷信之母”,似乎同樣適用儒家吧?


李太元391


儒家學問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個體而言,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勇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文化的內核和要義。它講究知和行的統一;道德與行為的統一。因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學問,不是指文字、言詞,是指人生體驗、行為方式。

也正因為受儒家學問的教育影響,受儒家文化的薰陶滋養,歷史上眾多的文化人,是憂國憂民、捨身取義的典範;是知行結合的典範。大詩人陸游離世前還在愛國憂民,詩嘆: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以身許國,其詩何等壯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反,一個滿腹經倫的人,他的學問只停留在嘴巴上、書本上,而品德低下,做人做事很差勁,那他自詡的滿肚子的“錦繡”“八股”,實為“糟粕”、“屎溺”。

當代的教育家、文化人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一箇中學生,他的作文得了滿分,而在回家途中不願給一個老人讓座,那他的作文為0。

結語:一個只有儒家學問,沒有儒家品德的人,只能稱之為“偽儒”。


崇陽37


這個問題要回答,首先要知道儒家有哪些學問吧。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基本就是孔子整理出來的,是儒教的基礎,但是根本不適合當時諸侯爭霸的政治環境,所以折騰到後來屁用沒有。

後來在漢朝董仲舒把君權天授、天人合一、五德輪迴、天人感應這些東西加了進去,讓漢武帝統制更加穩固,也提高了儒家在統制階級中的地位(獨尊儒術)。

後來朱熹、二程等等對綱常學說進一步完善,越來越禁錮思想,最後形成了崇古、保守、貪婪、虛偽的儒教理學這樣的封建理論,使得中國文化再無進步。

因此說儒教文化有什麼?沒有!發展到現在,儒教沒有實用的文化,只有虛偽的說教,孔子兩千年前不能成功,儒教子子孫孫傳揚的儒教思想更加沒有意義,除了虛偽沒有什麼實際的東西,五四運動、打到孔家店,還需要繼續。必須明確一點,中華文明傳承博大精深,不是儒教理論能夠代表和概括的,必須在繼承的時候去偽存真。



想當醫生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首先得明確,什麼叫做“真儒”?明確了“真儒”的標準,也就確定了“偽儒”的界限。

一、儒家的品德是什麼?無法準確界定

什麼叫“真儒”?按照孔子提出的標準,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什麼意思呢?

這是孔子講的四條做人的標準:道、德、仁、才兼備。但德的標準是什麼?並沒有明說。孟子又曾經提出一個道德標準,叫做“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但歷史上太多的儒者都是三妻四妾、左擁右抱,這怎麼解釋“淫”?至於“威武不能屈”,那儒家還告訴我們要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相時而動呢。如果說儒家告訴我們要遵守“三綱五常”,那李世民搞“玄武門之變”也沒見儒生門出來批判,反而紛紛去拍唐太宗的馬屁!綜上,所謂的儒家品德,很多觀點只是一種籠統的意會標準或者說寫意情懷,你一較真,它就漏洞百出。當然,道德標準本身就是一個很廣泛很主觀的問題,汝之蜜糖可能正是彼之砒霜。所以,以道德評價儒的“真偽”,這很片面。

其實,縱觀歷史,儒家所謂的品德,往往儒家都是向君王、向別人、向學生、向群眾提出來的標準要求,勸導別人要怎樣怎樣做,而對自己,則是該幹嘛幹嘛。難怪人家韓非子說,“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這並不是空穴來風。對此,老百姓也有形象比喻,象一支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

二、以品德無瑕疵作為判斷標準,世間皆是“偽儒”

如果就是有人說,反正凡是違背社會基本規則、導致不良風氣的,都不符合儒家的品德。那我還要進一步追問,請問誰能做到?就拿朱熹來講吧。他有沒有跟尼姑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還很難說,史料中還存著他給皇帝的“檢討書(《落職罷宮祠謝表》、《落秘閣修撰依前官謝表》)”呢:“罪多擢髮,分甘兩觀之誅(稱自己之罪擢髮難數)”“以至私故人之財而納其尼女,規學宮之地而改為僧坊。諒皆考覆以非誣,政使竄投而奚憾。”當然,朱熹當時可能也是為了表現得“認罪態度良好”,說一些違心之言也未可知。

但不管怎樣,如果把“真儒”標準設定為品德上絕無任何瑕疵,那我們可以大膽的斷定,世間並不存在“真儒”,所有皆是“偽儒”。

三、非要把學術、政治與道德聯繫起來,是儒家幼稚病

學術水平、政治水平的高低,其實與道德並無根本的聯繫。

一個滿腹經綸、才高八斗的人,也可能是一個私生活很糜爛的人。同樣,一個政治能力很強、政績突出的官員,可能私底下貪汙受賄,貪戀美色。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識、事實。此外,一個人的品德也是隨思想的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一個人年輕時可能天天看A片,思想乖張,並不妨礙有一天他當上國家元首。一個人從年輕時熱血愛國,正能量滿滿,也不敢保證有一天他不會做漢奸,比如汪精衛等。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味地強調道德修煉,也不是一味地強調道德與學術、政治的掛鉤。

私人的、家庭的道德交給自己約束,社會的、職業的道德交給法律去監管,學術上的、政治上的事兒就交給學術、政治專業機構去評判就行了。

所以,總的來講,評判儒學的真偽,用學術上的事兒來評判,別扯上品德。


百望雲端


不是就不是,何必要多給一種說法



楊弘易


儒家的學問本身就是圍繞著“品德”展開的。所以沒有儒家的品德怎麼能說有儒家的學問呢?只能說有儒家的知識。

孔子講“仁”,孟子說“義”,荀子曰“禮”。這不都是圍繞著一個人應該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展開的嗎?所以儒家的學問是入世的,更是有關做人的。“慎獨”、“克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不都是在強調做人嗎,不是在強調品德嗎?

一個人,“德之不修,其才必曲”。所以也希望當世的所有讀書人,如果不得志,多反思自身的人品缺陷,而不是怪罪世道不公,甚至扭曲自己的靈魂做出那些一己快意而不擇手段的事。這樣世道才會不斷變好,所以不要再說“中國人素質低”,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本身素質就不高,本身見識就有限。不要說“中國不行”,因為中國不行是因為你、我不行,不要指責“他”,人人都自強,國家才會強!


久住青山Lee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成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早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至今。

由於現在國學熱,所以很多人開始學習國學文化,學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拜師學習,在老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去逐漸的學習。一種是自學,就是通過看書和網絡資料,自己在家研讀學習。

由於儒家思想是為人處世的智慧,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和學習,這自然是好事。不過孔子講過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已經告訴人們,學只是開始,目的是用,所以說學習和實踐才是受益最大的,如果學而不用,最後裝了一腦袋知識,不僅對我們沒有幫助,反而還會影響我們的思想,有句話叫:多知為敗。也就是說學的知識不用,學的越多阻礙越大。

如果只學會了儒家的思想,而沒有用到生活或人生當中,就沒有真正受益,沒有學會儒家的品德,等於沒有學。

我是張祖林,文化愛好者,學者,正能量傳播者,關注我,相互交流學習,一起成長!





張祖林


華夏傳統文化的核心,原本很是質樸、簡單。。但在漫長的歷史中慢慢積累了無數聖者的智慧,以及對世上萬象認真的觀察總結。。

當然,避免不了王朝王權對文化內容的干涉!可以說權力意識決定與主導社會的走向。文化自在其中。。

糟粕、偽善登堂入室,堂而煌之。。歷史無力拒絕,後人也不用奇怪。傳統文化早已定義!世界本就混沌狀態。唯有如此才會相互作用,相互推動。

傳統文化的核心根本沒有封建迷信。樸實、簡單、坦白的解讀了這個世界的(本質)!以及天地、自然、人類的共存法則!!

華夏兒女只需相信一點,祖先們絕不會拿子孫後代開玩笑吧!只會為後代著想,為後代認真盡責。。如何選擇應該是每一代人自已的事了、、、

但是、華夏子孫理當記住∵尊重祖先們的智慧與精神!萬萬不可將傳統文化當成我們的…工具!


大莫僧人


儒家思想沒錯,任何時代都有用價值。關鍵是政治環境,社會環境。也就是時與位的問題。亂時能用得上嗎?其是人及環境問題,不是儒家思想問題。儒家思想是教育做人處事的學問,不是治國的手段。例如多學文化知識好不好,答案肯定好。但文化高者未必有文化低者會賺錢,會玩權術,會混社會,會社交。不能因這些來否定多學文化知識不好。在實際中充分利用了有知識技術之人。說明內因還是要有學問知識本領的才能發展壯大。當然古為今用,要與時具進。時代不同,古時不曾有的現代要創新,古代不適應具體方法現代要改革結合實際創新,現代的也不完全將來也全適用。但這個思想沒錯,永遠如此,不適應是時代背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