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創作是先作曲,還是先作詞?

志超0210


有人打了一個比喻,說歌詞好比父親,旋律好比母親,詞曲(父母)結合,就產生了歌曲(子女)。給生成的歌曲進行編曲配器,就好比是給子女穿上了衣服,對製作完成的歌曲,進行效果處理,就好比是化妝,對歌曲進行最後的母帶處理,就好比是進行最後的形象設計。

至於說到一首歌曲是先作曲,還是先作詞,無外乎三張情況。

1.先作詞,再譜曲。大部分歌曲都是這樣產生的。

2.先作曲,再填詞。早期香港、臺灣的很多流行歌曲,都是根據歐美、日本的歌曲填詞的。

3.詞曲同時產生。很多創作型歌手,大都自己作詞作曲,給詞曲同時產生提供了一種便利。

下面簡單談一下音樂製作的基本流程

一、先在宿主(音樂工作站)軟件裡,編好MIDI工程文件

二、然後導出音頻分軌文件

三、對音頻分軌文件進行混音處理調製

四、根據音頻分軌文件導出一個立體聲文件

五、然後對這個立體聲文件進行母帶處理

六、最後導出MP3文件進行發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abfa576c2637be1f57e1a65035d7d34\

漢上生活圈


每個人創作方式應該都不一樣,按照我自己的習慣來說,我喜歡先作曲和編曲,然後填詞這樣的順序。先作曲和編曲,是為了先把大致的框架搭好,接下來就可以有目標有針對性的進行各項創作,比如去根據現有的旋律去適配合適的歌詞,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一些其他的調整。


錢正昊


我寫歌的習慣呢,是先寫旋律,再出歌詞。但出旋律的時候,我已經有歌詞主題的概念了,知道詞的方向。


金志文


寫歌的過程到底是怎麼樣的,就像你吃一頓飯一樣,你不一定知道你是先吃素菜還是先喝湯,先吃大米飯還是先喝飲料,每一次都是根據情緒和真實的生活帶給你的,所以我沒有辦法確定這個過程真正的順序,但我一定確定的就是,這一定是生活中來的。

常石磊


你好,我是“歌神哥”,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歌曲的詞曲先後問題,分為兩個部分。

  • 一、先由詞,後有曲。

這種情況就是先由作詞家寫出一段歌詞,然後交給作曲家譜上優美的旋律。比如《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詞作者麻扶搖本身就是一名志願軍,在入朝前夕,作為出征誓詞,寫就了那段經典的“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後來,作曲家周巍峙拿到了這首詞,他根據詞的意境譜上了曲,這就是後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

再比如《上海灘》,也是先有的詞,是由作詞大師黃霑寫的,曲子是香港知名作曲家顧嘉輝創作。說到這首歌的創作還有一個插曲。據說當時這首歌的創作週期只有7天,6天過去了,黃霑還沒寫出,最後一天凌晨拉肚子,突然來了靈感,二十分鐘就創作出了“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所以譜曲只給顧嘉輝剩了一天時間,最後二人通過電話,終於完成了作品,順利交稿,成就經典。

再比如輪迴樂隊的《烽火揚州路》,詞直接用的就是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先後問題一目瞭然。

  • 二、先有曲,後有詞。

這種情況一般稱為“填詞”,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熟悉的黑豹樂隊、beyond樂隊就經常採用這種方式。

一般是作曲者先打好腹稿,然後記錄下旋律,像黃家駒這種不會五線譜的,直接拿個錄音機錄下來,也是一種方式。然後交給作詞者,作詞者根據旋律、意境,或者作者的授意,填上合適的句子。

這種情況在香港的八十年代最普遍,當時香港的樂壇大都使用日本的流行曲,直接拿來主義,填上中文發表。我們熟悉的《千千闕歌》、《傷心太平洋》都是這種類型。

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沒有解開您的疑惑,歡迎批評指正,我是“歌神江湖”。


歌神江湖


《北京歡迎你》絕密檔案告訴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江湖就會有爭鬥。

地球上詞曲界的爭鬥由來已久。一派,先聽曲再作詞沒有曲子不能作詞派。一派,先看詞再譜曲沒有歌詞不能譜曲派。蛋生雞雞生蛋,爭執不休,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水火不能相容,無有一日安寧。
十年前,藍星將舉辦一次巔峰盛會,規模千百倍於華山論劍,囊括全球英雄,車如流水馬如龍。奧運會。北京。

躬逢盛事,詞曲界當然不能免俗。一聲令下,英雄帖遍灑江湖,兩位英雄,應聲而起。一位,先聽曲再作詞沒有曲子不能作詞派執牛耳者,林夕,江湖人稱:林爺。

另一位,先看詞再譜曲沒有歌詞不能譜曲派領頭羊,小柯,江湖外號:柯鎮惡。

那一年春天,北京的柳樹條子還沒有抽綠,天地間隱隱一片蕭殺之氣。兩人,擺開陣勢,幹上了。
林爺幽默地表示:“填詞是光緒,作曲是太后,光緒一般都要受到太后的限制。所以我一般都是先有旋律後填詞,旋律起碼要聽到30到50次。”對面柯大俠請出招。
對面柯大俠面無表情,兩手一攤,表示沒有詞給我看我有個毛線,林爺先請。

於是,林爺就拖啊,等著柯大俠出招。

於是,柯大俠就拖啊,等著林爺出招。

於是,林爺就拖啊拖啊,等著柯大俠出招。

於是,柯大俠就拖啊拖啊,等著林爺出招。

兩位高手就這樣僵持著,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像白馬一樣,無數天過去了,現場氣氛蜜汁凝固。

林爺熬不住了,雙手一抱拳,轉身溜回香港吹冷氣去了。柯大俠也熬不住了,悲憤交加欲哭無淚。

但是柯大俠有辦法,只見柯大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抓起一支筆,閉上眼睛,在自己的白大褂上狂寫一通,胡亂寫了一大通長短句,跑回家照著白大褂上的字跡,思如泉湧,一個音一個音,總算譜上了曲子。

林爺拿起柯大俠的曲子,定睛一看,思如泉湧,一個字一個字填上了詞。《北京歡迎你》橫空出世。

有江湖不要緊,記住:人在江湖漂,誰能不挨刀?具體怎麼樣?事做成就好。

九萬光年


先有歌詞或先有譜子都可以,沒有固定模式和要求。古今中外有很多經典歌曲,或先有歌詞,或先有譜子,都沒有影響其廣泛流傳。

當年,電影《英雄兒女》中“英雄讚歌”的歌詞寫出來後,作曲家看過電影精彩情節很是興奮,一口氣就把譜子寫了出來。之後,餘味未盡,感覺收尾很不過癮。乾脆自己寫了一段歌詞。結果,高潮突起,成為經典。

中央電視臺著名紀錄片《長江之歌》,在全國開展徵集歌詞。也就是說,譜子早已有了,就是《長江之歌》主題音樂。詞作家也是聽到雄渾、高亢、壯美的主題樂後,一氣呵成,寫出了轟動全國的歌詞:“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從遠古走來,春潮盪滌著塵埃……”

更精彩的是,還有歌詞和譜子同時出現的。二戰期間,前蘇聯作曲家參加戰鬥。在隊伍行軍中,耳畔戰士們整齊的腳步和高昂的氣勢,在哼哼中連詞在曲一起唱出來。從此,這首歌曲迅速在軍中流傳。記不清是《喀秋莎》還是《共青團之歌》亦或《蘇維埃進行曲》。

還有做詞高手,能把錯終複雜的交響樂填上歌詞。有譜曲高手,把句子長短不一、韻律絲毫不挨邊的詩歌譜上曲子經典範例。





0大木瓜0












張永科38


論詞曲的先後

如果把詞曲當弟兄看待,問誰是哥與弟;如果把詞曲當母子看待,問誰是母與子。在雞與蛋的母子問題上有說不清的逆向循環,但在歌曲的母子問題上卻是個順向的明白事,即由詞生了曲,百分之九十八的都是,剩下兩首例外,正如許科雲先生講的那樣,“必須先把詞交給他,才譜得出與之相關的曲”。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得追朔到音樂的起源,即人們為什麼在思想表達上不侷限於說,而要拓寬於唱。人類的思想肯定先有語言後有旋律心聲,把要說的內容用節奏式旋律來深化表達,且配上與之相適應的快慢高低與輕重上的情緒,歌曲便產生了。在古今的一切音樂藝術中,誰要是大量地先譜曲後寫詞,要難倒許多詞作者和編劇,因為詞作者的立意根據出自於語言而不出自於旋律,有了歌詞的“月亮彎”,才有曲譜的“順到圓”。

音樂是怎樣產生的?師範里老師講是“由勞動號子產生的”。人類的生產勞動未必都要喊號子,但特殊的工種是要喊的,喊了才能齊心協力,步調一致,喊了才能從精神上減負,喊了才能勞娛結合,減輕負荷壓力。它們有:1.石工類的抬撬號子 抬攀攀槓時,兩人兩肩攀力形成A字,歌詞為“嗨咗”,旋律有吟頌式和歌唱式兩種。那撬石號子呢,只撬不拉的是“嗨呀咗唻嗨呀咗,嗨呀咗嗬嗨_”,又撬又拉的是“嗬咦個咗-,嗬咦個咗,……”,這樣多次循環。有人要問,這號子也是過唸的,咋是唱?我認為唱的少,多是呼喊,但多有節奏與延長音。2.船伕號子 目前船伕號子的純號子未見,見之的是歌曲,如《川江號子》。3.山歌

山歌用於歌唱風景抒發情愛時,是歌曲而不是號子,但用於勞動中可為號子,只是其節奏未必要跟勞動合拍,而只通過高唱使勞娛結合,在勞動中充滿歡樂。相傳過去栽秧中常有山歌出現,它是為勞動娛樂服務而不是為勞動節奏服務的。比如《太陽出來喜洋洋》,唱於舞臺上時是歌曲,唱於勞動實踐中是娛樂性勞動號子。4.歌號子

歌號子絕無僅有,我只見著了聶耳的《大路歌》,它是勞動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沉重壓迫下的憤怒呼聲。

音樂的產生按我的理解,除了勞動號子外,還有吟詩、哭喪和宮庭演唱,但無論產生於哪些方面,都是先有詞句後有旋律,即歌詞等著旋律來譜,而不是旋律等著歌詞來填。如果哪個曲作者要走這南轅北轍路,多半等不到有意的合旋律的詞作者,除了他自己填詞外,“知我聲難知我意”,誰也不曉得他要唱啥人啥事,解鈴還須繫鈴人。

最後,我講一下一百首裡兩首例外的。這其中一首呢,肯定是作者編的純音樂。作者對某些環境氣氛和事件產生了純旋律,不打算要歌詞,後來被好事者填上了與之相適應的歌詞,這只是曲作者在先曲後詞上的客觀表現,而不是他的主觀意圖。我發現的有兩首,一首是嚴肅老師的《梁祝》,絕對是古曲今詞,因為曲作者不可能穿越地活著。還有一首是我們老師的《喜洋洋》,多年來只見曲而不見詞,猜想是為那年粉碎四人幫和改革開放所寫的,而近年被填詞成《新年到》,它也是先曲後詞的偶然出現而不是必然意願。

最後,一百首裡的最後一首,有可能由詞曲同一作者在某環境氣氛裡,不分詞曲先後而同時創作,這也是難免的,但不可能多,先詞後曲便成了歌曲的基本格局,望一切試圖編歌的作者走捷徑而莫走轉路,歌曲創作本來屬尖端藝術,莫去誤入歧途。



老桂158007047


一般來說,歌曲創作的順序是先有詞後有曲,詞作者先寫好歌詞,曲作者按照歌詞的內容進行音樂創作。但是也有例外的,是先有曲而後有詞,這裡有以下兩種。

1 某些作者的創作方式原本就是與常人有別,比如說日本的曲作者三木剛和詞作者荒木豐久。這兩位可是大名鼎鼎,紅極一時,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愛人]、[別離的預感]就是他們的作品。以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介紹三木剛到臺灣鄧麗君的墓前演唱特意創作的歌曲[聴かせて」。這首歌曲的創作過程就是,三木剛先寫出曲調,哼唱後錄在磁帶上寄給荒木豐久,然後荒木豐久仔細聆聽後再寫出歌詞。

2 在港臺,對日本歌曲的翻唱曾經盛極一時,這些翻唱歌曲也算是先有曲後有詞了,最成功的有陳慧嫻[千千闕歌]、王菲[容易受傷的女人]、周華健[花心]、任賢齊[傷心太平洋]等等,出色的填詞人有林振強、厲曼婷、潘源良、林夕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