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發菩提心,執持名號,眾善奉行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執持名號,眾善奉行


信眾:曾聽一位老師父開示說:做事不一定要發心,發心一定要做事。請問師父,做事和自修的辯證關係如何?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執持名號,眾善奉行


大安法師:“發心”是我們佛門裡常常用的一句習慣語,做什麼事都會說——“你發發心”。如果把“發心”這兩個字說全一點,就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但要有個因緣把它發起來。菩提心是很不簡單的,它有“能”和“所”的關係。“菩提”是佛果的稱謂,“心”是我們眾生能發之心,能發的心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眾生髮心求證佛果菩提,這就叫“菩提心”。


所以這個菩提心發起來就不是世間的心了,我們世間也講立志、志向、理想,它也是屬於發心的相似範圍,因為這種理想、這種抱負、志願是他的一種行為動力,如果連實現一個目標的抱負都沒有,你憑什麼去做事?所以世間做事也講動機、講發心,但指向的目標不一定是成就佛果,也許只是世間福報。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執持名號,眾善奉行


就好像你要去考大學,你也要發心,我一定要考大學,我一定要考重點大學,我一定考什麼專業,如果這個心發不起來,在這個競爭很激烈的情況下,你做事就不一定能成功。


“發心”與“做事”,這裡面都沒有一定的關係。做事不一定要發心,這是有可能的。比如說正好碰到個因緣,你看到大家都去放生,你無論是出於好奇呀,趕熱鬧呀,消磨時光呀,你也拿著一些錢跟著去,可能這時候實際上你的慈悲心、惻隱心、同體心還沒有發起來,但是這個事情你也去做了,這種情況是有。


但是有一些弘法利生的大事,還是離不開發心的。但也不是說發心就一定要做事,這裡也不是一個一定的關係。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執持名號,眾善奉行


你把這心發起來要儘量爭取去推進它,但推進一個事情也不是想推進就能推進的,它也有時機因緣的問題,所謂眾緣和合。缺少了一個緣分,一個環境,你都做不成。


尤其在這個時代,你要發心做一件很崇高的佛教文化事業,弘法利生,不一定你發心就一定能進入做事的狀態的。所以這裡就是或然的關係比較多。


那麼,做事和自修這兩個不應該打成兩橛,它是可以統一的。如果你做事,當然一個佛教徒做事一定要做善事了,你不能做坑蒙拐騙的事情,因為你首先要持戒,你做事無論是自己誦經唸佛拜佛,還是利益社會做慈善事業,這都是我們自修的一個範圍嘛。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執持名號,眾善奉行


自己修行的內容包括我們的正修功課去專門誦經唸佛,也包括種種的助行,淨業三福呀,服務社會呀。我們修福修慧,福慧雙修,菩薩的六度,前五度都是修福的範圍,第六度才是修慧的範疇。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主要我們要把深信切願先建立起來,隨分隨力去執持名號,隨分隨力去做一些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善事,這樣做事和自修就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