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三年副總經理,因公司關閉重新找工作。但行業不景氣,你能接受做一個部門經理嗎?

大王愛學習


把幾個關鍵詞理順了,這個問題就不再是一個難題。

這位提問者內心的糾結關鍵在於職位:副總經理VS部門經理

我們重點從三個角度分析:

01 選擇一個工作除了職位,還應關注哪幾個關鍵詞

02 從職位本身來說

03 從求職者自身來說

01 選擇一個工作除了職位,還應關注哪幾個關鍵詞

行業

這個提問者已經關注到了這個問題:說行業不景氣。

行業是一個求職者不得不關注的一個關鍵詞。行業決定了主營產品,決定了營銷方式,決定了行業性格和氣質,更是決定了老闆屬性。

求職者不僅僅是社會人,更有著明顯的個性標籤。

個性標籤決定了一個人所愛所長。

有的人在快消品領域叱吒風雲,但用快消品的思維去運營名貴耐用品,總會格格不入;

有的人習慣於高額大件設備的B2B銷售,讓他去賣幾塊的東西,他會渾身無一處得安。

想必大家都聽過那句名言:你想賣一輩子糖水還是跟著我一起改變世界? 是喬布斯挖角百事可樂前總裁約翰· 斯卡利時的撬動板 38歲,就出任百事可樂歷史上最年輕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斯卡利,快速將百事可樂從二線軟飲料品牌推至一線品牌,硬生生地從行業老大可口可樂手中奪下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被喬布斯挖到蘋果後,曾一度帶領蘋果公司營收從8億美元增加到80億美元,翻了10倍,但此後的商業策略開始失誤,讓蘋果公司財報遭遇滑鐵盧,他在經營上注重短期產品利潤的主張亦與喬布斯堅持創新的理念產生不可調和的衝突。

就連約翰· 斯卡利這樣名副其實的商業天才,也不能保證行行見行,更何況資質一般的我們呢。

企業

企業是求職者必須要關注的另一個關鍵詞。

有的行業,朝氣蓬勃,青春向陽,但不代表在這個行業的企業就是朝氣蓬勃,青春向陽的,有的企業就是能把一手好牌打爛,混得是稀裡糊塗,被供應商追著屁股要債,拖欠員工的工資從月圓到月缺。

所以,除了行業,對企業要做調查,現在有很多調查企業的APP,但這些APP可做為參考依據,不代表所有事實,建議多方面瞭解。

比如東莞有家企業,在某眼查上評分很高,92分,但員工工資從來沒準時過,能拖則拖。這家企業的老闆很會玩,一件事氣勢洶洶的鋪下去,還沒見到這個山頭升起的太陽,老闆帶領著已經到了另一個山頭,重新挖地,重新撲騰,還沒濺起水花,這個老闆帶領著大家又到了另一個地方游泳。思路不對,後面的不可能對。

薪水


不管說得多高級,不管老闆多麼會講理想;

不管自己裝得多麼清高,君子多不愛財;

拿過10000塊的人,他是忍受不了拿5000塊薪水的。

這也正是這位提問者擔心背後的潛臺詞:職位下降,往往代表著薪水的下降

時機

好工作,或者說適合自己的工作,不是你找的時候它就出現了,你需要他的時候它就出現了。

我一個朋友以前做綜合辦公室總監兼總裁助理,分管人事,裸辭了以後,找了幾個月都沒找到合適機會,就到了一家企業做人事經理,到這家企業(奄奄一息的老牌企業)的第三個月,朋友圈裡有位瞭解他能力的老闆挖他做常務副總經理,新公司的規模大,贏利能力強,他很快辭職到了新東家。

人過40,對企業的穩定能力的渴望已經遠遠超過創業公司或小公司的燥動。

其他

比如離家的距離,福利條件,幾天工作制等

這些關鍵詞的優先順序,就看每個人的關注點了。

02 從職位本身來說

有人說:不要為虛名所累,國人喜歡稱為領導為“總”,部門經理則為“經理”,被人叫“總”感覺到有面子。但實際有意義嗎?如果有一個月薪8000元的“總”,跟一個月薪2萬元的經理,讓你選擇,你會選擇誰?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但舉哥想說的是:大部分公司或者規範的公司,都有明確的職級,以及各個職級的薪酬範疇,職位高往往代表著薪水高、其他的隱形福利高。

當然不排除只給面不給裡的小公司或不規範的公司,用“總”的名義掩蓋薪水低的手段。

一般情況下:

做到副總經理,能夠接觸到公司的較全面運營狀況,是總經理或老闆的高級助手,協助總經理工作,有對公司日常運作的指導、指揮、監督、管理的權力,是公司的高管。

做部門經理,分管某項事務工作,是中層,尚沒有到達戰略層。

所以,提問者如果是一個對戰略管理有強烈企圖心的人,“下嫁”顯然是不合適的。

03 從求職者自身來說

說到最後,因人而異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騎馬找馬還是裸辭,都避不開一個“俗套”,錢的問題。

如果沒有經濟壓力或家庭壓力,當然會更從容一些,選擇會更自在一些,心亂什麼都會亂了。

第二方面:分析好自己性格特徵,自己最關注什麼?什麼才是自己核心需求?把上面的幾個關鍵點,排個序,就能找出問題的答案了。


能舉鐵的大王小王


忘記自己做過副總經理,才能重新開始,那一頁翻片了,找不到同等職位的工作,就應該重新從基層做起,首先做好現在的本職工作,絕不能在心裡總拿過去副總經理官位和現在作比較,那樣的話是自己還活在過去,自己把自己給困住了。

我以前有個朋友,和你一樣也是經理,年薪也很高,.在十五年以前每月都有30萬左右,後來也是工司不景氣裁人,他就在其中,他從這以後也沒找到他滿意的工作,他就是總做比較,我過去拿多少,現在工作賺太少又太辛苦,就總換工作,安不下心來,換來換去自己都煩了,後來就幹粹不上班了,一天遊手好閒,到處去玩,到處去旅遊,錢用沒了就開信用卡,錢花完了還不上就管父母要錢還,就這樣意志消沉,生活了很多年,現在巳經50多了,更沒了鬥志,現在找了一份幾幹塊錢的工作做一年半載就又不想做了……過去的東西永遠回不到現在,所以必須放下,才能輕鬆前行。一切都不是別人不接受!是自己放不下過去。


如如菊


副總這個職位也只是原東家給予的,至於自己的能力有沒有達到,需要社會的考驗。

我原來也是總監,後來離職想找離家近,雙休下班早的,結果家附近只有專員崗位工作,經過分析及對新東家行業,目前現狀的瞭解,覺得還是比較有發展前景,就以專員的崗位入職。目前從專員到高級專員到部長只用了6個月。所以人不必擔心剛入職的職位和薪酬,主要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人生要難得糊塗


親身經歷,回長沙前為一個5000人海外廠的二把手,回長沙後,已經調整心態重新開始,因行業完全不同,本人大專學歷在長沙動轍本科起步的市場下,放低身價是必須的。

很遺憾,本人心態是調整了,也甚至願意從助理開始學習新行業,但機會仍不多,也有小公司老闆非常欣賞我,加入後,才瞭解光是心態調整好,願意吃苦學習仍是不夠的,以往長久的工作環境造成的習慣是不容易,或者說還不夠接地氣吧...

如果有經濟壓力,不管是經理,主任還是助理,相信都能夠堅持下去。如果是考慮未來的事業發展,還是找個有前景的公司,儘量不換行業,職位不應是重要關注點,薪水與未來職業前景才應是。

以上僅個人粗淺的經驗分享。


靜待枙子


如果拿得起,卻放不下,只能說明這三年的副總經理還沒有教會自己很多成長路上必備的東西。

一個頭銜而已,沒人會因為一個頭銜真正的高看你一眼。職場講究的就是利益關係。

01

崗位名稱,不代表什麼。環境不一樣,崗位千差萬變

曾經很多人獵頭我,讓我去做副總經理,我都沒答應。

在我還是個經理的時候,就有公司打我電話,約我面試副總經理的崗位。

當時聽到這個電話的時候,把我自己都嚇了一跳。心想,我只是一個經理而已,何德何能坐上副總的位置。

再接著聽下去,結果是個創業型公司,賣醫療器械,剛剛起步。而我雖然是個經理,但是卻是在一家大型公司,整體來說經驗還算豐富。

我當時就拒絕了,結果後面還有不同的獵頭給我打電話,推薦這個崗位。

不用去,我都可以想象得到所謂的副總經理,究竟要幹些什麼。

一個十幾號人的公司,和一個幾千人的公司,這崗位性質能一樣嗎。

說白了,我去到那裡,說好聽點叫做副總,說不好聽點,就是個打雜、跑業務的。

所以不要看到職位從經理升到副總就高興,從副總降到經理就難過,沒什麼,這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02

找工作,找的是機遇、發展、薪酬福利,而不是崗位頭銜

混跡職場,沒有人是衝著頭銜去的。我給你一個副總經理的頭銜,卻讓你做經理的工作,拿小兵的錢,誰又願意呢。

我們工作,無非是想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更大的提升空間和更高的薪酬福利待遇。畢竟工作就是為了生活。

沒人會為一個頭銜而活。頭銜並不飽肚子。

所以,如果一個部門經理,給到的薪酬福利、發展前景,和副總經理持平,甚至還要好,那為什麼就不能接受呢。

這就像很多大公司招新人,提供的都是些基礎崗位。但招進去的這些人,大多數都在外面已經做到主管、經理級別的崗位了。

他們之所以願意接受,肯定是因為現在崗位整體,要比之前更好。

網上不也有人經常問一些很稀奇的問題嗎,比如“給你月薪10萬,你願不願去深山工作”之類的。

這種問題下面往往會有這樣的回答“在哪?我去。我可以做到你破產”。

雖然這是個搞笑的回答,但很顯然,只要錢足夠,其他一切都好談。

03

找工作,本質上還是能力的問題,能力夠了,相應的職位不會差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是從副總到經理,而不是保持原樣,至少說明在現在的崗位上,個人能力還不足以勝任副總的崗位。

這樣一想,就更沒什麼心裡過不去的坎了。畢竟這個結果的產生,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導致的。

如果足夠,就算這家公司不提供副總的崗位,自己完全可以再換一家,而沒必要死磕著這裡不放,內心還如此的糾結。

再強大一點,自己創業,自己當老闆,那比副總不是更上一層了嗎。

所以說啊,不要太過於糾結崗位名稱了,只要這個職位在發展上,和自己的預期是吻合的,那就可以做。

如果實在是過不去那個坎,很簡單,再換就是。沒必要太委屈了自己。

我是 ,管理諮詢公司COO,頭條等多平臺簽約作者,擅長職業規劃與心理輔導,專業書籍《從零開始學招聘》全網售賣。歡迎關注!為您解惑!

次等大叔


。在這裡我講一個自己的故事吧?我自己曾經也在職場裡做過很長時間,曾經在三家世界五百強的企業裡做過,從員工一步一步做起,部門經理、總監、總經理都幹過。曾經有段時間自我膨脹,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於是心心念念地出來創業,覺得一定像自己以前的經歷一樣打敗所有對手然後登頂成功,結果天不遂人願,創業失利,於是又要重新回到職場找工作。這個時候的我就是進入一家小公司做部門經理。沒有什麼大不了,而且依然兢兢業業,工作依然可以一絲不苟。甚至我覺得接受起來都沒有一點點不自然,順理成章的我就進入角色融入了新的公司,主要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吧?

1、形勢逼迫

不管何種原因從上家公司出來了,現在的你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生活都是要繼續的,說直白點:房貸車貸要接著還,父母每月的錢要繼續給,孩子的補習班要接著上,甚至每個月的菜錢肉錢還得出,不工作就沒有收入,形勢所迫就要工作,當然有原來的相同職位更好,沒有的話稍低一點的職位也不丟人,我相信無論什麼時候憑勞動吃飯都是光榮的!

2、相信自己的實力

電影1942裡張國立飾演的地主在逃難的路上有一句經典的臺詞:“我當過財主,知道如何幹到財主,用不了幾年,我去了陝西還是財主!”你真的對自己的實力有信心的話,只要工作處理的出色,要相信企業不會對你的作用視而不見的,那麼是金子遲早要發光,你很快就會恢復原來的職位。

3、看淡了一些事情

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在意過很多事情,比如:公司是不是世界五百強?公司辦公室是不是在5A級寫字樓裡面?公司樓下有沒有星巴克健身房?公司裝修的上不上檔次?公司前臺好不好看?甚至為自己名片上印著經理還是副經理而耿耿於懷……覺得這些是公司實力體現,而且也是公司對自己重視與否的體現。但是後來隨著自己對事務的看法越來越現實,現在已經越來越不在意這些。

現在我的想法是:公司在不在5A級寫字樓裡,有沒有星巴克,跟自己有什麼關係?自己一個月又喝不了幾次;公司裝修上不上檔次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我自己依然住在自己的小陋室裡。公司是不是世界500強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我還是那個只能吃幾兩米飯和7杯水的普通人而已,公司的光環會讓我泛點金邊,但是離開公司我依然是我。我要的不是公司裝修漂亮,有星巴克有健身房,這些都有了也不能改變我每天擠公交車的現狀啊!我要的是給我理想的薪資和發展空間啊!

當人想通這些以後,你就會明白:大公司與小公司有區別,但是對你個人而言沒有區別。你個人要看的是公司給你的薪資和發展前景。

希望每位朋友早點想通,越早想通越早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職場大嘴獸


接受吧。我和你一樣,說說我的類似的情況吧。

兩年半以前,我是公司總監、黨委委員、工會主席,是公司副總級。這個公司我是資歷最老的人,也是當時集團系統內最年輕的高管。

三個月後,集團有個項目籌備,讓我任常務副總經理,我就同時兼著原公司職位,同時籌備新的項目。兩個月後項目未成功啟動。我繼續留任原公司職位,但工作量少了很多。

七個月後,我被調到集團另一個公司任事業部部長,待遇和原公司一樣。 半年後,我辭職,應聘到了一家新的公司,任事業部負責人,待遇比之前公司高20%。 兩個月後,新工作因公司一把手涉嫌貪汙受賄被抓,項目忽然停了,團隊解散。我失業了。

兩個月後我找到了新工作,到了一個客戶的公司,任總經理助理,公司二把手。幾天後我辭職了,因為工作時間與家裡有衝突。

一個月後,我應聘到一家小公司任副總,兩個月後我辭職了,因為不認同總經理管理方式。

半個月後,我到了一家當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任總裁助理。 工作四個月後,我被一家很小的資本公司挖過去了,任董事長助理、兼事業部總負責人。

工作四個月後,辭職,到了一家公司任一個部門的所謂“院長”。

不到一個月,我離開了。到了現在的公司,一個部門的主任。 現在的公司是我只為最低的、工資最少的,但還是接受了,長時間的換工作,總會有各種原因不適應,想讓自己安穩一下。

昨天,有一家我家附近的公司邀請我去他們那裡做副院長,本來挺好的。但我知道那公司管理混亂,經常辱罵員工,小三當道。我拒絕了。

不用考慮或糾結我為什麼辭職那麼頻繁,原因太多。誰也不願意輕易換工作。

我只想說一句話,職位沒有任何意義,是別人給你定的,說再說小一點,就是一個稱呼。

除了我第一家公司的總監職位權力非常大之外,其他所有的職位都是虛的,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現在的私營企業,都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

永遠記著這句話:在私營企業裡面,職位,是老闆給你封的,在他面前,所有他下面的都是員工,對他來說,所有的職位稱呼都不在乎。 業績,才是自己的。


田埂上的魚腥草


難道你真心愛在領導崗位上坐著?是沒坐夠還是沒操夠心?不幹老總了還要幹部門經理?我真心服你了!

告訴你我的經歷和現狀吧,我從2002年在國企主動離職,在一家較有規模的公司做副總經理,一干就是5年多,後來因公司出現些問題,我離開,再聘到另一家民營企業做副總經理(不在本省),做了3年多,長期兩地跑也是厭倦了,離職後在本市又聘一家全國連鎖性服務性公司,一干又是幾年,在幾家副總崗位上都是負責行政、辦公室、客服、售後及培訓,說實話,除了體面和收入不錯,那是真的累心累腦啊!上對董事長下對各部門經理,總之,沒有靜下來的時候!

自打從前年離職回來休養一段,但是,還真的閒不住,就又找一家民營企業,唯一的條件就是不做管理了,現在生活的絕對輕鬆,到點上班,到點回家,太舒服了!這可能也是對以前做管理勞累過度的一個補償吧!

所以,哥哥勸你一句話,換個角度過人生,真的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蒼天老鷹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比較靠譜,從畢業在一家單位幹了十多年,做了分公司總經理,35歲出來,現在一家單位做部門經理。

原來單位5-600人,現在單位3-4000人。收入略有降低,但是應酬幾乎沒有了,幹活也順心許多,效率也高了不少。加上內心也煩人叫“總”,從前彈丸大的公司,能有20-30個“總”,也是醉了…


一個大2


休整待發,保持狀態,只為更好的未來。

2011-2015,這是我和拍檔的創業項目是互聯網智能硬件。中間的過程不復述了,因為與問題不相關。隨著技術和政策的發展,導致不能繼續堅持下去,我們於2016年創業結束。

閒賦在家,沒有合適的創業方向,錢倒不缺,只是閒著,心理憋得慌;也沒出去找工作,只是自發弄一些小項目,保持著工作的狀態。

2016年初,我有一位同學知道我沒創業了,他很賞識我的業務開拓和帶市場團隊能力,邀請我去他公司任職部門經理,行業是互聯網金融,一個我沒接觸過,但是又耳熟能詳的行業。

識時務者為俊傑

行業前景、公司規模、人員配備、市場方向,都很完善,而且是我同學,信任度高,重點是我覺得要跟著風口走,利用自己的優勢,做上升期的行業;至於黃昏落幕行業,首先也給不出高薪酬,其次也沒有發展空間。

不是不可以接受部門經理,首先看行業空間。

我在公司算是部門經理(市場部),有一定的權限,也就大膽的放開手腳工作;雖然我對行業陌生,但是在堅持學習新行業知識,也迅速取得不錯的成績。

從3C分期到現金貸,再到銀行與資產的資金撮合,也算是進入了互聯網金融行業,成為半個專家。然後現在也融入了部分互聯網金融的理念,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項目,發展還算順利,融資洽談中。

跨行業導致的崗位落差,需要注意4點:

  1. 心態調整:平常心對待原行業的落寞,堅信自己的實力,保持工作和學習的狀態;

  2. 尋找風口:每年都會有新興的行業,要保持產業的敏銳度,也要觀察分析剛需性求,新興行業遠比老舊產業容易取得成績;

  3. 快速融入:學習、學習、學習!書本、新聞、資訊、課程、行業前輩等等,各種渠道,初期一定要大量學習,讓自己快速融入行業,而不是糾結自己崗位降了,心理不平衡。

  4. 做出成績:你的實力 + 快速學習,就是為了創造崗位成績。有了好的成績,無論內部提拔,還是跳槽高就,你又會從部門經理,成長為總監,副總,甚至像我一樣,找到剛需痛點,開始創業。

崗位落差不是你失敗的藉口;

成功者的素養註定東山再起!


白襯衣MR.羅15年成功創業 & 職場經驗免費分享者線下實體 / 教育培訓 / 人力資源 / 智能硬件 / 互聯網金融謝謝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