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到新加坡,新加坡社會文化環境怎麼樣?


移民到新加坡,新加坡社會文化環境怎麼樣?

1.民族

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國家。19世紀前半期,中國、印度、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移民進入新加坡。

截至2018年6月,新加坡居民中,華族佔74.3%,馬來族佔13.4%,印度族佔9.0%,其他種族佔3.2%。

華族在新加坡經濟社會中地位較高,其經商表現突出,有"中華總商會"等規模大、影響廣的商會組織。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


移民到新加坡,新加坡社會文化環境怎麼樣?


2.語言

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為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和英語。馬來語為國語,英語為行政用語。


移民到新加坡,新加坡社會文化環境怎麼樣?


3.宗教

新加坡提倡宗教與族群之間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實行宗教自由政策,確認新加坡為多宗教國。新加坡人信仰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等。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佛教信徒占人口的33.19%,基督教18.81%,伊斯蘭教14.04%,道教9.96%,印度教4.96%,其他宗教0.59%,無宗教信仰者18.45%(2015年數據)。


4.習俗

新加坡是以華人為主、擁有多元種族的城市國家。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等各民族雖風俗習慣各異,但相互間友好相處、團結和睦。華人的傳統教育比較嚴格,倫理道德觀念強,重視家族宗舍,保留著過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習慣。馬來族宗教思想較濃,風俗習慣與宗教息息相關,回教法律和蘇丹制度維繫生活和團結;作為宗教禁忌,馬來人不吃豬肉,不喝含酒精飲料,待人接物多用右手;小孩的頭被視為神聖,除長輩父母外,他人不可觸摸。印度族生活比較簡樸,文化也與宗教關係密切,對廟宇建築十分講究,大部分印度族家庭設有祭壇或禱告室;

印度人視牛為神的動物,不吃牛肉,不能贈送以牛皮革製成的禮品。


5. 科教和醫療


【科技】新加坡高度重視以科技發展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科技創新是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2017年初制定的七大戰略的重要內容。重點支持領域包括先進製造技術、生物醫藥、服務與數字經濟及城市方案。根據新加坡政府發佈的最新數據,2017年新加坡研發投入90.995億新元,佔新加坡GDP的2%,增長11.8%,其中,企業研發投入5458億新元,佔GDP的1.22%,增長11.8%。政府及相關基金會計劃未來5年繼續加大投入(預計達190億新元),以促進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發展。科研人員總數達3.5萬人。目前,新加坡在生物醫藥、環境與水技術、互動與數字媒體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上居於世界前列。


【教育】新加坡十分重視教育,每個兒童都需接受10年以上的常規教育(小學6年,中學4年)。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強調識字、識數、雙語、體育、道德教育、創新和獨立思考能力並重。雙語政策要求學生除了學習英文,還要兼通母語。政府推行"資訊科技教育",促使學生掌握電腦知識。學校絕大多數為公立,其中包括170所小學、154所中學、14所初級學院,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管理大學和科技大學4所大學。2018年,15歲以上國民中具有讀寫能力的佔97.3%。2019財年教育預算132億新元,佔預算總支出的16.5%,佔GDP的2.6%。新加坡的大學學費一般專業為7650-15300新元/年,法學專業為11000-24000新元/年,醫科專業為23000-46000新元/年,生活費約500-700新元/月。


【醫療】新加坡公民享受良好的基本醫療服務。截至2013年末,新加坡共有35所醫院(其中包括11所綜合性醫院、12所社區醫院、12所專科醫院及醫療機構),1.19萬張住院病床,5.73萬名醫護人員。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5年新加坡全國經常性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4.3%,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經常性醫療衛生支出3681.3美元。2017年,人均壽命為83歲。

新加坡的醫療保障體制系儲蓄基金型,主要通過政府補貼和強制性儲蓄積累滿足公民的醫療需求,其核心內容為"3M"計劃,主要包括:

(1)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

每個有工作的人,包括私營業主,每月必須將收入的6%-8%存入設在公積金局的個人保健儲蓄賬戶,用於支付本人及直系親屬的住院費用直至退休。每月繳費由僱主和個人各承擔一半。

(2)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

專門幫助國民支付重病或長期慢性疾病的醫藥開支,由個人自願投保,保費從個人保健儲蓄中扣除,繳費標準隨年齡逐漸遞增。目前,該計劃的覆蓋率已超過全國76.5%的公民。

(3)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

該基金約8億新元,由政府分配給公立醫院,專門協助沒有保健儲蓄或儲蓄金額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的貧困人群。每年申請者超過10萬人,其中99%以上可獲批准。


6.工會及其他非政府組織

【工會組織】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NTUC)成立於1961年,下屬60個工會、12家社會企業和4個相關組織,會員總數約50萬人。其主要目標是: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維護工人利益、技能提升培訓、協助再次工作、提高退休年齡及組織相關活動等。

【罷工】新加坡法律規定,罷工是非法行為。2012年末曾經發生中國籍公交司機罷工事件,此後至2018年底新加坡未發生大規模罷工事件。

【非政府組織】新加坡的非政府組織包括:新加坡年長行動組、TSAO財團、TOUGH藝術中心、心臟病協會、防癆協會、慈懷中心、婦女團體理事會、職總女性理事會、環境理事會等。新加坡政府不鼓勵成立人權組織、政府監督機構等非政府組織。


7.主要媒體

【電視媒體】1963年開播,1974年開始播送彩色節目。新加坡電視機構擁有並經營2個頻道,一個播送華文節目,另一個播送英文節目,每天播送24小時。12家電視私人公司經營2個頻道,一個主要為馬來族和印度族居民服務,另一個主要播送體育及文藝節目。1995年有線電視網開通,用戶可接收30多個頻道、10餘個國家的電視節目。1995年開通衛星電視,有387萬用戶。2001年5月,U頻道和I頻道正式啟播。

【廣播媒體】1936年開播,1959年1月起以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廣播。現有15個波段,每週廣播1307小時。新加坡廣播電臺擁有並經營12個國內電臺和3個國際電臺。

【報紙媒體】目前新加坡共有16份報刊,其中3份為免費索取報刊,每日發行數目達120萬份。主要中文報紙有:《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我報》和《大拇指》;主要英文報紙有:《海峽時報》《商業時報》《新報》和《今日報》;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出版的《每日新聞》和《泰米爾日報》等。

【互聯網媒體】政府網站有新加坡政府網,該網站可鏈接新加坡所有政府部門和執行機構,其發佈的信息權威性強,同時具備較強的電子政務功能;媒體網站有新傳媒、海峽時報、聯合早報等。


8.社會治安

新加坡的社會治安狀況總體良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無反政府武裝組織。新加坡警察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共發生暴力犯罪和財產犯罪212起,不及2014年535起的一半,從2005年(1190起)以來呈逐年下降態勢。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事處(UNODC)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新加坡共發生謀殺案件11起,每10萬人比率(下同)為0.20;襲擊案件420起,比率為7.36;搶劫案件69起。

9.節假日

新加坡的法定節假日為11天。

比較重要的節日有:華人新年(同中國春節);

中秋節(農曆8月15日);

開齋節(伊斯蘭教歷10月新月出現之時);

泰米爾新年(每年4、5月間);

國慶節(8月9日);

聖誕節(12月25日)。

此外,還有元旦、復活節、哈芝節、勞動節等。

新加坡實行每週5天工作制,週六、日為休息日。


更多關於印度、東南亞、非洲創業資訊指南,

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 走進新大陸 ”,點擊關注,每日更新。

有見解或疑問的小夥伴,也歡迎評論或私信交流!!


移民到新加坡,新加坡社會文化環境怎麼樣?


移民到新加坡,新加坡社會文化環境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