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返華女子拒絕隔離: 當“無良症”氾濫,我們該如何自救?

一、你身邊隱藏的“無良症”患者

最近網上流傳的一則視頻讓眾人大怒:一位澳籍華人返京後不僅拒絕隔離,還外出跑步,拒絕戴口罩,振振有詞的她一面稱“要鍛鍊身體”另一面撒潑高喊“救命,有人騷擾” 這樣無賴的嘴臉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澳返華女子拒絕隔離: 當“無良症”氾濫,我們該如何自救?

特殊時期,有的人無法看清眼前的形式,還要喝“礦泉水”、“要人權”,給防疫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她絲毫沒有愧疚感,反而認為理所應當。這種完全沒有良心的人,在心理學上稱為“無良症”患者。

就像影視劇裡面的反派或者殺人犯,有的犯人即使做了錯事被判刑,通常做出知錯就改的姿態,表面上受到了懲罰,心理卻感覺不到不應該傷害別人,沒有責任心,於是還有可能做出更加猖狂的事情來。

我們或許可以列舉出一些像孫小果那樣的暴力罪犯,以為這些人是少數的存在,殊不知,非暴力的“無良症”患者就潛伏在我們身邊,比如杭州保姆縱火案的肇事者莫煥晶。比起暴力的“無良症”患者,非暴力無良症患者的存在更讓人後怕。

更可怕的是,生活中我們無法分辨出無良證患者,他們善於偽裝,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無良症患者。有數據顯示,社會上有4%的人是無良症患者,假如100個人中有一個患有抑鬱症,那麼每25人當中,就有一個是無良症患者,這是相當可怕的一件事了。

對於“無良症”患者的臨床特徵,相關的研究人員列舉了以下幾條:

  1. 無法遵守社會規範;
  2. 自私自利,做事不負責任;
  3. 性格暴烈,具有攻擊性;
  4. 行事衝動,做事沒有規劃;
  5. 關於欺騙和操作他人;
  6. 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毫無悔意。

既然無良症患會帶給傷害人,只有瞭解“無良症”患者的成因,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二、 “無良症”患者是如何練成的?

為什麼我們會難以分辨這類人呢?《當良知沉睡》一書中,給了我們3個答案。

1.基因

書中認為,“無良症”最多有50%的幾率來自基因,但這種複雜的性格特徵更是由多重基因共同作用的。

大家也許認為人類的身體是非常美妙的,能夠用各種感官感知這個世界,但你不知道的是,人類的進化就是一個克魯機?

什麼叫克魯機?就是把一堆東西東拼西湊形成一個裝置,解決了一個複雜的問題,這樣的裝置就叫克魯機。

如果說人類的進化是一部克魯機,那就說明人的大腦並非完美,也有出現bug的時候。

也就是說,大腦在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有可能是不靠譜的,它是非理性狀態下的結果。

就像那位澳籍女子,完全不顧他人安危,要求特殊對待,也不懂得體諒相關工作者,內心絲毫沒有愧疚感。她只看中眼前,想著趕快達到目標,進入了非理性的狀態。

因此,在大腦的克魯機作用下,“無良症”患者症狀越明顯,也許就是大腦中的bug出現的次數越高。

2.早期情感依附障礙

在短篇小說《人間味》裡有這樣一段描寫:母親此生積怨頗多,貧困,卑微,辛勞與冷漠令她無從施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親的美貌又令她緊張,她日益敏感易怒,神經如履薄冰,微薄小事便輕易令她發作。

儘管是篇小說,卻寫盡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果父母長期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沒有精神交流,惡言惡語就是家常便飯,那麼孩子從小接受到這個家庭的戾氣,受到的家庭創傷,長大後就會在適當的條件下爆發出來。

毋庸置疑,每個孩子都有童年創傷。因為童年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滿足孩子的心理營養,也就是說,孩子早期的情感依附受到了障礙。

具體有哪些表現呢?在此,我列舉了幾個我認為的重要的創傷。

(1)安全感低,缺愛。很多人會評價自己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這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愛。

即使在疫情依然嚴峻的形式下,鄭州還是出現了多例瞞報事件。難道他們不知道後果嗎?我想他們更害怕的是內心的不安吧?就像小朋友撒謊,想得到大人更多注意力一樣。

(2)情緒管理能力差。對於病人來說,心態好就是治癒的良藥。可事實是,很多病人更容易暴怒。一個是身體疼痛引發的情緒異常,另一個是對健康的擔憂。

生病之後的我們總想要更多的關愛,在不良情緒主導下,給自己添上了弱勢群體的標籤。可是,人天生對“弱勢”這個稱呼並不歡喜,在人們的眼中,弱勢給人一種被貶低的感覺。所以,這種情況下,似乎只有“無理取鬧”才能有被尊重的可能。

(3)信任感弱

很多人在經歷的創傷之後,就變敏感和脆弱,易留下創傷後遺症。特別是在敏感時期,如果心理的壓力和鬱悶不能得到排解,心理範圍就會變窄,產生病態心理。

再看看那些拒絕隔離的返華人士,本想是回國“避難”,沒想到在社會壓力下,一些個人需求得不到滿足,自我優越感被打壓,還得乖乖配合檢查。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因此對相關人員產生不信任。


澳返華女子拒絕隔離: 當“無良症”氾濫,我們該如何自救?

三、如何辨別無良症患者?

1.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

作者在書中強調:你必須承認這樣一個讓人痛心的事實,某些人是沒有良知的。接受這樣的事情是自我保護的第一法則。

意識是運行中的大腦處理的外界信息的動態系統。大腦處理外界信息的結果,會直接反射在一個人的行為上。

而大腦中的基地神經節是潛意識的載體,大腦皮層負責把潛意識轉化為意識。當一個人做出某個動作,大腦皮層會發亮,這個過程就好像把相機的膠捲變成了照片。

只有樹立了自我保護意識,在危險的情況下,大腦接收到指令,才能更好地做出應對行為。

2.做判斷的時候,要相信自己的直覺。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買衣服的場景:你很糾結要不要買的時候,這時候如果朋友在旁邊說上一句:買吧,我覺得蠻適合你的。原本很猶豫的你,是不是很快就決定買下了?其實這是“身份信號”在起作用。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有時候做出的選擇,取決於決策情境下的“他人”是誰。

毫無疑問,如果你在你朋友的慫恿下買下了那件衣服,你會下意識地認為這件衣服的風格氣質達到了符合自己的預期,但實際上那件衣服沒有你想象當中的好。

這就像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如果旁邊有個人恰好擁有這些特質達到自己的期望值,我們會不知不覺出現從眾行為。

所以,做判斷的時候,不要受到他人身份的影響,因為這些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安全的身份,並不能保證這個人一定是好人。

3.用“事不過三”原則來自我檢視

當一個人經常在你面前喜歡佔上風,說話不算數,或者做事情不負責任,喜歡裝可憐,那基本上可以遠離他了。

有一個吃軟飯的彼得,四十多少了仍自己居住在一個十幾平米的小房子了,因為長得好看,無意間勾引上了一個三十六歲的大學副教授妮娜,妮娜一下子被彼得的魅力吸引,迫於婚姻壓力,兩人感情很快升溫,妮娜還天真認為彼得就是真命天子,甚至用自己的錢買了新房子,還寫上彼得的名字。

很快兩人步入婚姻殿堂,漸漸發現彼得對他的態度越來越冷淡。他從來不掙錢,缺錢就跟妮娜拿,還會裝可憐,要麼就哭,要麼生氣,還當著孩子的面流著淚,說自己的不幸。妮娜心軟,忍氣吞聲過了幾年。每次看見彼得的眼神,她發現他在得意的眼神望著她。彼得總是能夠找到理由來操控妮娜,就像一棵纏在樹幹上的蔓藤,要一點點把妮娜榨乾。最後妮娜終於狠心,離開了彼得。

你看到這裡,或許你的心裡已經出現了某一張面孔,想起對方帶給你的傷害。雖然身邊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無良症患者,但我們得承認,有些人就是有這樣的心理問題,只是善於偽裝罷了。

所以,當我們建立一段新的人際關係時,不要急於交底,要學會設立事不過三的原則來判斷這個人的人品、責任和對他人的承諾。

因為人性是複雜的,如果你以直線思維理解人性,那很可能看走眼。

道德許可效應指出: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高尚的,那麼這人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事。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好人,那麼多半會做壞事。

就像彼得那樣,認為自己憑魅力撿到了一個寶,婚後便開始得寸進尺了。

所以,警惕那些以善良、正直自居的人,因為人性在道德許可效應面前也會拐彎。

那如何判斷一個人呢?我們可以借用諸葛亮評判人品的七大要素: 自尊、自愛、沉靜、勇氣、豁達、通透、志向,來做參考。

當然,這些要素看起來簡單,在實踐中卻有可能是無法逾越的大山。

雖然,一些人隱藏的人性我們一時看不到,不過,日久見人心,看待一個人時,應採用多樣性的思維來做判斷,避免自己吃虧。


澳返華女子拒絕隔離: 當“無良症”氾濫,我們該如何自救?

四、結語:

杭州縱火案的保姆,一把火毀掉一個幸福的家;

章瀅穎案的肇事者,被捕時竟面露微笑;

北大高材生殺母,竟攜款在外逍遙三年。

這些案件令人震驚又讓人惶恐。

澳返華女子拒絕隔離: 當“無良症”氾濫,我們該如何自救?

誰也不知道,這些隱形的無良者,在什麼時間會做出令人後怕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就是多雙慧眼,辨別並遠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