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和創業是兩碼事!沒事別瞎折騰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創業變成了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開個餐廳、奶茶店、理髮店叫創業、想做一家超級互聯網公司也是創業。而其實更多的人,想做的應該不是創業。因為創業意味著95%以上的失敗概率,從而積蓄化為烏有甚至負債累累。畢竟,絕大多數的新項目(賺錢的事兒),肯定都不是一家在做,少則一二十家,多則幾十家上百家。但往往只有這個領域頭部的第一名能夠衝出來,最終跑到上市;然後第二名,第三名有被收購的機會——也正是因為如此,不少創業者納悶:為什麼XXX公司跟我們是同行啊,為什麼它能融到我們融不到呢?

做生意和創業是兩碼事!沒事別瞎折騰


其實,不是同業中大公司融大錢,小公司融小錢。本質是隻有頭部能融到,後面的中小企業就要當生意做,以追求利潤為目標來經營公司。大部分創業者,應該先學會創業做生意,賺錢,再思考資本化證券化。做生意、賺錢,真的,一點都不比所謂創業low,能合法賺錢就是正義!

我個人理解,做生意和創業是兩碼事,“做生意”,其實就是一種商業買賣行為,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儘可能多的賺到錢,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和目的。而“創業”雖然也有賺錢的目的,還有一些其他的目的,比方說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為了推動社會的進步,為了實現人生價值、為了給國家做貢獻等等!你說這個世界上實現財務自由的人多不多,多如牛毛,馬雲、雷軍、比爾蓋茨、娛樂圈的劉德華、古天樂,收藏界的馬未都等等,個個都早已財務自由了,依然奮鬥在一線,我理解他們是屬於“創業”,追求財富只是極小的目的,像我身邊很多“大老闆”,早年做批發、做工程,買房產,開分店,賺了大幾百萬上千萬,現在行情不好馬上店鋪轉讓,40、50來歲,有精力、有財力,撒也不幹了,回家釣魚去了,我理解他們就是“做生意”,談不上“創業”!所以,我們大部分人的想法實際是賺錢,而賺錢的方式是選擇做生意。但其實,做生意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要不然怎麼會看見90%人還是願意選擇安安穩穩地上班?因為做生意付出的確實要多很多!

做生意和創業是兩碼事!沒事別瞎折騰


時間成本

無論什麼樣的生意,在取得一定成績之前,可能需要積累好多年,少則三年,多則五年。如果是大學生出校門就開始做生意,基本都會經歷幾次失敗,也許七八年就過去了,而這恰恰是你整個的青春。都會在忙碌、試錯的過程中度過,最後依然可能面臨著失敗,然後再找工作,卻發現連找一份工作,都沒有太多競爭力。

財務成本

每一筆生意都會有投入,或許有人能融到資金,但那畢竟是少數,只能自己想辦法投入。可能借遍了身邊的親朋好友,辦了無數張信用卡,如果生意成功便好,如果失敗,將會負債累累,再去選擇一份工作還債時,可能好多年都在還債。

做生意和創業是兩碼事!沒事別瞎折騰


親情成本

當把所有精力和財力,都投入在生意中,會因為忙碌忘記妻兒的生日,會常年沒有時間見到父母,甚至零用錢都沒法補貼父母。孩子的作業沒有輔導,家長會從來沒有時間雲參加,甚至連小孩上幾年級都不知道了。

機會成本

如果做生意做了幾年之後,發現效果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好。因為,有的人天生適合當軍師,有的適合做將軍,而最初大家都以為自己能成為統帥。大多剛開始做生意的人,總以為進入市場就是撿錢,以為組個酒局就有人脈,結果一圈下來,什麼事也沒有做成。等到苦苦掙扎了幾年之後,發現原來自己並不適合做生意。而自己的那些紮紮實實上班的同學,早已成為各自崗位的高級人才,實現了人生目標。

我本身就是一個喜歡冒險的人,大學期間開始各種折騰,做點小生意,結果也是虧的一塌糊塗,畢業之後去中鐵,好歹混到了副部長,工資待遇什麼的也還是有點積累,結果再一次折騰,一下子又砸進去幾十萬,真正從四線城市的小資變成負資產。

但人生總是充滿挑戰,如果睡一覺起來一眼看到自己四十年以後生活如湖水一樣平靜,有意思嗎?所以,我還是繼續折騰,選擇了轉業、做生意。是否做生意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生意的態度,做生意能否賺錢:做自己喜歡的事,有所得,有成長,有收入,才是每一個人生生涯的完滿,都是屬於自己的一次人生歷程。

如今整個社會已經進入盲目崇拜賺錢的狀態。但是在開始賺錢前,或許都應該深入思考做生意的起因和後果。這個社會不缺少機會,但一定要隨時準備,不能磨滅了自己的激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