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個“男題”!明朝宦官數量滾雪球,怎麼就無解了?

說起明朝的弊政,宦官問題一定讓人頭疼不已。享國276年的大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籠罩在宦官專權的陰影下。劉瑾、魏忠賢等權閹把持朝政,將整個朝廷攪得烏煙瘴氣。小時候讀到這些故事,常常讓自己恨得咬牙切齒。

不過今天我們換個話題,聊一聊明朝宦官數量。從明初宮廷內宦官“稍稱備員”而已,到明末猛增到了十萬人,這期間發生了什麼?難道明朝就沒想過遏制嗎?

實際上明朝立國開始就嚴格規定了選用宦官的制度,可是到了後來膨脹的宦官數量就像是附著在肌體上的癌細胞一樣,無法根治了。

對於這個問題,套用現在的一句網絡流行語,就是“我太難了”,明朝在解決滾雪球式的宦官數量上,的確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困局。

真是個“男題”!明朝宦官數量滾雪球,怎麼就無解了?

明朝選用宦官,起初有嚴格規定

明代掌管宦官錄用事務的主管機構最初為禮部。明朝中後期之後,隨著司禮監權力的越來越大,這個處於太監權力頂峰的機構,也橫插一腳,參與到宮內宦官的選拔和錄用。

明代宦官劉若愚寫過一本《酌中志》的筆記,記錄了他和他的同行們工作和生活細節。其中就提到了明朝宦官的錄用過程。

明朝選拔宦官時有好幾道程序。首先是海選,地點設在禮部大堂。選拔官員由禮部官員和欽差司禮監監官組成。

通過考核的淨身男子,需要到指北京東安門外菜廠過一夜。次日,這些人還要“二面”,從東安門入宮,到內官監再檢查一遍,如果身體沒有大礙後,才能得到類似宦官身份證的烏木牌,這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明朝太監。

真是個“男題”!明朝宦官數量滾雪球,怎麼就無解了?

但這並不是說,只要淨身後的男子就能得到朝廷海選太監的機會。

宋朝時規定,凡是願意淨身後入宮當太監的,需要先在兵部報名,然後接受查驗。通過查驗後,淨身男子等到創傷癒合,就可以進入內廷當差了。

明朝繼承了宋朝的太監選用制度,並有所發展。記錄明朝典章制度的《大明會典》規定:

民間有四五子以上,願以一子報官閹割者,聽有司造冊送部,候收補之日選用,如有私割者,照例重治。鄰右不舉者,一併治罪不宥。


真是個“男題”!明朝宦官數量滾雪球,怎麼就無解了?


《大明會典》明確提出了選用太監的幾個標準。

1、民間家庭必須有子四至五人以上,才能選一人入宮當太監。

明朝始終是個以農為本的國家,要保證農業生產首先必須保證有足夠的農業勞動力。假若家裡只有若干個男丁,其中還有人被閹割送進了內廷,那誰來種田呢?

假若家中男丁偏多,那這個家庭的生計也成問題,那麼多張嘴巴嗷嗷待哺,僅憑種點田來養活一大家子人也太難為人了。

所以從這樣的家庭中選用太監,不失為一舉兩得之舉——既不會影響農業生產,又減輕了家庭負擔,這真可謂是充滿人道主義的舉措。

真是個“男題”!明朝宦官數量滾雪球,怎麼就無解了?

2、必須“報名就閹”,也就是說要先去禮部報名才能動刀,不能私自淨身。

報名後淨身的男子還要到禮部報備,等到宮內有需要時再補上。如果有私自閹割的人,按例治罪,這個例包括髮配充軍等處罰措施。而且連知情不報的鄰居都要一併治罪。

我們知道,明朝從立國之初,就嚴防宦官干政,因此在選用宦官上也是從嚴規定,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良法美意”。

法律向現實低頭,宦官數量滾雪球

但是在我國古代社會,法律往往是在開國初還能嚴格執行,到越往後越鬆弛,直至成為一紙空文。嚴防宦官干政如是,嚴格選用宦官亦如是。

我們先來看以下一組數據:

真是個“男題”!明朝宦官數量滾雪球,怎麼就無解了?

此表根據餘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繪製

從上表看出,在明朝270多年內,宦官數量如滾雪球般,一發不可收拾,從最初的不及百人到最後的十萬人,漲了近千倍。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實對明朝政府來說,這確實是個無解的難題。

本來明朝有“民家有男四至五人,允許一人淨身入宮”的規定,是出於減輕平民家庭負擔的考慮,只是到後來卻成了貧窮家庭謀生的一個出路——入宮當太監至少可以吃皇糧混個溫飽,而且還不用承擔繁重的徭役,更有甚者,運氣好點還能平步青雲,進入司禮監,成為與朝廷大員平起平坐的大太監。

在此背景下,除了通過法定程序入宮當太監的人之外,社會上還出現了大量私下閹割的人——大家都爭著去當太監。

本來按規定,私自閹割的人是沒資格進宮的,反而要受到充軍等處罰。但是朝廷在面對這麼大的一個群體時卻顯得辦法不多。

真是個“男題”!明朝宦官數量滾雪球,怎麼就無解了?

如果放任不管吧,這些人因為閹割已經喪失了勞動力,再難從事田畝之事。而且這些人流落在民間,成了無業遊民,始終是個不穩定因素,對社會治安也不好。

明嘉靖時的大文學家王世貞在北直隸遊歷時,就成見到成群結隊的“閹丐”,這些人私自閹割後沒法入宮,最後淪落為乞丐擾亂鄉間。

他們之中,弱者見人就乞討,強壯一點的甚至搶劫過往行人和客商,因為人多且是弱勢群體,當地官府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為了解決這批自閹男子的生計和消除社會不穩定因素,法律也得向現實低頭,朝廷只能選擇太監擴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朝廷每數年即在自宮閹人中,間選二三千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每數年”說明了明朝擴招太監之頻繁,“間選二三千人”則突顯了當時民間私自閹割現象之普遍和人數之多。

具體來看,正德十一年五月,一次錄用“自官男子三千四百六十人”;嘉靖五年,“南海戶淨身男子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萬曆元年至萬曆六年,“六載之中,兩收數千”……

以上這幾個案例,只是明朝擴招太監有明文記載的典型,想必事實上擴招的頻率更大、人數也多得多。

真是個“男題”!明朝宦官數量滾雪球,怎麼就無解了?

太監擴招帶來的惡果是法律成了一紙空文,民間私自閹割更是有恃無恐,朝廷則只能更大規模地選錄他們進宮,形成惡性循環。

時宦官寵盛,愚民盡閹其子孫以圖富貴,有一村至數百人者,雖禁之莫能止。——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禁無可禁的自閹現象最終還引發了頻繁的社會公共事件。

如成化十一年,有自宮者三百一十四人,本來已經被謫配充軍,不料他們又逃回京師,在衙門鬧事,要求錄用;正德十一年,儘管當年已經錄自宮男子三千四百六十人,但仍有數千人沒領到憑證,結果又鬧跑到禮部去鬧事。

出於維穩考慮,明朝政府還能怎麼辦?只能繼續擴招唄。

所以,到了明朝後期,明朝那龐大的宦官機構(擁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經過大量擴招後都已經滿員了。多餘的自宮男子只能安排去種菜、管理皇家園林,或者去親王、大臣家裡去當雜役。

到明末,明朝的宦官數量已經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黃宗羲在《日知錄》中簡明扼要地闡釋了這一經過:

明朝自代宗景泰年間開始,就有了自宮求當太監的人。朝廷雖然通過暫時的處罰來處置這群人,但最後還是將他們錄用了。之後,京城附近的民眾為了逃避徭役,謀取富貴,往往選擇自宮,然後去禮部“應聘”太監。人們競相效仿這種不良風氣,以致於宦官數量日積月累,千百成群,成為明朝的一大社會問題。

真是個“男題”!明朝宦官數量滾雪球,怎麼就無解了?

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來,明朝宦官數量呈滾雪球式發展,根本原因是民間自閹人群的龐大,以致於把法律丟在一旁,通過不合法的太監擴招來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然而越擴招,自閹的人群就越多,最後惡性循環,形成一個無解的難題。

太監擴招也給明王朝埋下了許多炸彈,太監干政自不必說,敗壞社會風氣和給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也有他們的功勞。特別是財政方面,明朝中後期一直處於缺錢狀態,數量如此眾多的太監完全是不從事生產的寄生階級,光是養他們就夠明朝喝一壺的了。


張廷玉等《明史·宦官傳》

餘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