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熲是隋朝開國功臣,深得楊堅信任,為何因一女人被罷官?

WdLsp_緲


高熲是隋文帝的宰相,也是隋朝全面建設最重要的功臣,隋文帝的重要政績,比如平定三方之亂、建設大興城(長安城)、括戶、平陳統一、分裂突厥等等,高熲都在其中發揮了絕對的主導作用。

他身居宰輔之位長達十九年,為隋文帝立下汗馬功勞。而隋文帝也一直對他報以絕對信任,君臣之遇可以說本該成為千古美談。但開皇末期,高熲卻因為得罪了獨孤皇后,從而遭到罷相的待遇。甚至隋文帝去世後,高熲還被隋煬帝藉故殺害。

高熲的悲劇結局表面是因為出言不遜得罪了獨孤皇后,深層原因實際上是因為他被迫捲入了楊勇和楊廣兩個皇子之間暗流洶湧的奪嫡鬥爭,並非史書簡單概括的獨孤皇后婦人之妒。不過縱觀高熲的一生,仍然可以說是,得之獨孤、失之獨孤,讓後人感慨萬分。

高熲和獨孤皇后淵源頗深,是隋文帝夫婦一手提拔起來的親倖重臣

高熲的父親高賓原來是獨孤皇后之父獨孤信的家臣。獨孤信捲入謀反政治風波被賜死後,高賓一度遭到猜忌,後來他投奔到了北周齊王宇文憲麾下,之後得到重用,仕途開始順利。

高賓為人應該比較有品德,獨孤信垮臺後,他嫁給了楊堅的女兒獨孤伽羅依然和高賓一家互通來往,兩家之間有著很好的私交關係,因此楊堅對高賓之子高熲經天緯地的才幹也有比較深刻的瞭解。

但高熲在北周只是中層官員,當時並沒有得到很特別的賞識。因此當楊堅以外戚身份奪取了北周政權,試圖招攬高熲到自己麾下來時,一直渴望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的高熲欣然赴約,並表達了九死不悔的決心:

願受驅馳。縱令公事不成,熲亦不辭滅族。

正是因為高熲堅決跟隨楊堅的決心,還有他和獨孤皇后這層特殊關係,讓他成為隋文帝核心創業團隊成員,併為隋朝立下不世之功。

國之良相、帝后寵臣,高熲穩居宰相之位十九年

高熲面對的是一個新興王朝,而且隋文帝和獨孤皇后也給與了他絕對的信任,這讓高熲有了充分發揮自己才幹和能力的舞臺與空間。他在相位之間,為隋朝各方面的發展都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甚至可以說,隋唐帝國的制度基業就是自高熲開始。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高熲雖然大權在握貴盛無比,但他為人低調謙遜,而且從不嫉賢妒能,一大批能臣干將都是經過他推薦給隋文帝;而且高熲處事公正公平,朝野上下對他的決策都很信服,《隋書》這樣評價他:

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及蒙任寄之後,竭誠盡節,進引貞良,以天下為己任。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

面對這樣一個忠臣良相,而且還是獨孤皇后親自提拔和重用的,隋文帝夫婦是非常欣慰,對高熲的寵愛無以復加。因為高熲是出自獨孤皇后家的家臣,因此隋文帝每次在朝堂上都直接呼高熲為“獨孤”,這等於向天下宣告皇后就是高熲的後臺,自然沒有人敢去與高熲為難。文帝夫婦對他恩寵賞賜不可計數,甚至把一座行宮賜給了他。那些嫉妒和攻訐他的大臣都被文帝罷黜,有一個人甚至被活活打死。

廢易太子,傾向保護楊勇的高熲最終被罷免相位,以庶人身份下野

開皇后期,隋朝在隋文帝高熲等人的治理下已經是國富兵強、蒸蒸日上。但這時步入晚年的文帝夫婦面臨著所有皇帝都為難的一件事:如何正確選擇繼承人。

其實隋文帝在開國之初就已經立好了太子,那就是他和獨孤皇后的嫡長子楊勇。但文帝夫婦一共有五個兒子,隨著歲月的流逝,楊勇的幾個弟弟也逐漸長大了。尤其是他的二弟楊廣,不但長相俊美無匹,才華更是才高八斗,這自然讓文帝夫婦喜愛無比。本來還不錯的楊勇一對比弟弟楊廣,似乎就顯得有些平庸了。

再加上隋文帝當時採取的是厚重藩王的國策,皇太子楊勇常年看守在隋文帝眼皮底下,當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也得不到表現自己的空間。而他的幾個弟弟分別鎮守到了全國各處軍事重鎮,其中楊廣就鎮守的是北方門戶晉陽,之後又以最高統帥的身份完成了華夏統一,接著調到了江南為藩,為穩定江南的局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可以說楊廣是隋朝政壇一顆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

有實力的人都有野心,就像當年名不見經傳的高熲願意賭上全族性命,去博一個青史留名的機會,楊廣現在手中大權在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然也對最高皇權起了覬覦之心。他能奪取皇位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把哥哥楊勇拉下馬,自己成功上位。

而楊勇的太子之位被惦記時,他和父母之間也發生了嚴重的矛盾。由於隋朝風氣重嫡和重視與世家大族聯姻,用以鞏固皇權和家族利益。但性格有些任性的楊勇卻反其道而行之,他討厭父母選的出身高貴的元太子妃,最寵愛的反而是家世寒微的雲昭訓,最後元太子妃暴薨,死因成謎,這在獨孤皇后心中埋下了猜疑的種子。

楊廣於是趁虛而入,用重金厚寶賄賂隋文帝夫婦以及楊勇東宮的各路人馬,讓他們拼命挑楊勇的錯誤,事無鉅細都彙報給帝后,不斷給楊勇上眼藥。同時自己則表現出溫文爾雅謙謙君子的形象,讓朝野大臣一直讚美。

最終楊廣成功贏得了母親獨孤皇后和隋朝第二宰相楊素的支持,他們成功說服隋文帝廢易太子。但楊勇身居太子位將近二十年,身邊也有一個牢固的利益集團,就算是隋文帝的決定,也不可能很輕易地在朝堂得到認同。

而這個太子利益集團的頭號人物,就是高熲,因為高熲和楊勇本身就是兒女親家,楊勇的女兒大寧公主嫁給了高熲的兒子。當隋文帝夫婦試探高熲的態度時,高熲用“長幼有序”的宗法制度委婉拒絕了文帝的廢易提議。高熲為相十九年,勢力龐大,他的態度自然舉足輕重,因此隋文帝也只能悻悻而退。

而這時隋文帝私生活方面又出了一點風波,原來他年老入花叢,寵幸了一個貌美的宮女。這讓獨孤皇后憤怒不已,她氣急之下把宮女給打死了,隋文帝則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為了皇帝安危,高熲和楊素兩大宰相趕緊拍馬追上,隋文帝哀嘆自己不自由時,高熲說了一句“陛下豈能以一婦人輕天下”,結果這句話傳到了獨孤皇后耳朵中,這樣把皇后也得罪了。最後高熲在獨孤皇后和楊素的合力之下,被罷免相位,而楊勇也最終被廢黜。

高熲悲劇的真相:廢易太子政治旋渦中站錯了隊伍

無論是史書還是民間八卦,都把高熲悲劇的原因歸結為獨孤皇后的妒忌之心,這顯然是不對而且非常表象的。高熲失去帝后歡心的真正原因還是廢易太子之爭,因為他支持的是楊勇,而不是帝后想立的晉王楊廣。

《隋書》的一段記載也印證了獨孤皇后對高熲真正的感情和態度:

上幸秦王俊第,召熲侍宴。熲歔欷悲不自勝,獨狐皇后亦對之泣,左右皆流涕。

高熲和隋文帝夫婦攜手打拼大隋江山這麼多年,事實上獨孤皇后對高熲是真心欣賞和有感情的,但在殘酷的政治面前,她只能選擇站隊,清洗掉阻擋自己政治目標的攔路虎。正是因為皇后對高熲有特殊感情,所以後來高熲雖然因為廢易太子事件遭受到了嚴酷的政治清洗,而且除名被廢,但是高家人還是都倖免了實質性殃及身家的牽連,比如流放或者血光之災之類的。至於高熲之後被隋煬帝的殺害,這是沒有看穿兒子真面目的獨孤皇后不能預料的了。

所以高熲的一生,可以說是成也獨孤、敗也獨孤。是獨孤皇后慧眼識珠,把他提拔出來,給了他發揮充分自我才幹的空間,也是獨孤皇后因為恨他阻擋其政治目的,最終親手把他拉下馬。君臣遇合以悲劇終,徒留後人唏噓感嘆。


春之九如


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高熲功不可沒。早在楊堅假黃鉞,領丞相職總覽大權時,高熲就態度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立場。

“願受驅馳,縱令公事不成,熲亦不辭滅族。”

能得到此等既有忠心又能力出眾的大臣擁戴,是楊堅的幸運,但在這種幸運背後,卻有一層陰影,使得他難以投桃報李。

歷史上流傳著許多獨孤後構陷高熲的故事,讓人覺得高熲的失寵與罷官,與她有著極大的關係。這種看法其實有些失之偏頗,隋文帝作為一代雄主,雖然有懼內的名聲,可也絕不會因此而害國事。

高熲之所以被楊堅貶黜,後來又被隋煬帝殺死,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楊堅父子心中,高熲其人已經成了皇權的潛在威脅。

隋文帝得位不正,最忌諱大臣能力出眾功高震主

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後,一直有得位不正的心病,他畢竟是以外祖父的身份,篡奪了外孫周靜帝的皇位。在隋朝之前,這種權臣篡位的王朝,大都沒有好下場。如曹魏、司馬氏的晉朝,幾乎都困於權臣禍害。

所以,楊堅自然對身邊的有功大臣十分警惕,甚至於懷有深深的忌憚。正是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他非但沒有對曾經擁立他的大臣投桃報李,反而還痛下狠手,先後冤殺了屢立戰功的右武侯大將軍虞慶則、上柱國大將軍王世積,

事實證明,無論虞慶則抑或王世積,都沒有謀反的意圖,楊堅僅僅憑著某些人的一面之詞,就將他們統統殺掉,其出手果決無情,恰恰證明了他對這些人的不信任,至於罪名是什麼,罪名的真假,不過是個拿來就用的藉口而已。

如此,高熲也難免成為楊堅所忌憚的下一個目標。和虞慶則、王世積一樣,高熲同樣是有著赫赫戰功的大將軍,開皇九年統帥隋軍,攻滅南陳,以滅國之功位極人臣,加封上柱國、晉齊國公。

除此以外,高熲還是一位出將入相的文武全才。隋朝開皇初年,經歷多年戰亂的北方有大量的逃戶、隱戶藏匿於民間,為了使這些人重新成為國家的編戶,增加稅收,豐盈國庫,高熲除了令地方有司清理逃戶以外,還制定了輸籍輕稅之法,用來吸引眾多逃戶、隱戶重歸編籍。

到了開皇九年,天下戶口已經由四百餘萬戶,陡增至七百餘萬戶,幾乎翻了一倍。在短短數年時間裡,自然增長的人口肯定不會這麼多,主要還是歸功於高熲施政得當。

而且,整個開皇年間,數次減免賦役,裁汰兵員,使得府庫收入激增,百姓樂業,為開皇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樣一個擁有滅國戰功的治世能臣,又如何能不讓心機深沉的楊堅大為忌憚呢?

但他終究沒有像處置虞慶則和王世積那麼簡單粗暴,隨便安個罪名處死,僅僅是“坐免,以公就第”。

高炯作為廢太子楊勇岳父,必不能為隋文帝所容

政壇險惡,從來都不是善男信女能夠生存的地方。高熲能夠在爾虞我詐、充滿了殺機的朝廷中樞位極人臣,除了擁有過人的能力和心性以外,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原因,他與楊堅結為姻親,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太子楊勇為良娣。

正因為有著這一層關係,才使得他更得楊堅信任和重用。但是,這種關係往往是一把雙刃劍,與太子進行深入綁定,在得到好處的同時,也可能因此而遭受牽連。

當楊勇日漸失寵之時,高熲的位置就變得十分尷尬,一方面要為了自家利益,出面保住楊勇,另一方面又不能做的過於明顯,令楊堅生出反感。

為了保住楊勇,高熲曾數次力勸楊堅,不要廢長立幼,雖然藉口都是為了國家更好,但作為政壇老手的楊堅又怎能不知道他的真實意圖呢?

當楊堅決意廢掉太子時,高熲勢必就成了橫在他面前的一大障礙,君臣之間的矛盾便很難調和。

開皇十九年,發生了王世積被誣告謀反事件,這本來和高熲牽扯不上關係,但頗為詭異的是,王世積竟攀扯出,曾經在高熲那裡聽聞過宮中密事。

於是,高熲洩密事件又很快被楊廣和他的親信們拿來大做文章,紛紛上書彈劾高熲。這種事本來可大可小,若在受寵信之時,至多被申斥幾句就算作罷,但現在是爭奪太子之位的關鍵時刻,抓住任何機會都足以置對方於死地。

很不幸,高熲難以倖免,在劫難逃了。楊堅順水推舟,將他罷免,不再重用。

至於楊堅為什麼沒有馬上殺掉高熲,這也絕非出於顧念君臣之情,而是剛剛殺了王世積,如果再殺高熲,勢必使得朝廷更加人心不安。

顯然,高熲得以倖免於死,只因為現在還沒到他赴死的合適時機。

在高熲被罷黜的次年,失去有力保護者的楊勇被廢。

高炯改稅法,清理隱匿逃民,得罪了權貴門閥

除了於皇權鬥爭中失利以外,高熲還在改革稅法、清理逃民的過程中得罪了大批既得利益者。

而這些既得利益者,大都是門閥世家。眾所周知,隋朝建立於門閥政治基礎之上,門閥世家也都對朝政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力。當高熲深受皇帝寵信時,門閥們自然拿他沒什麼辦法,可一旦顯露出頹勢,這些人便會毫不猶豫的痛打落水狗。

門閥攻擊高熲,在他正當得寵時就已經頻頻發生,只不過隋文帝替他擋住了大部分的攻擊。

如開皇九年滅陳以後,楊堅曾親口對高熲說:

“公伐陳後,人言公反,朕已斬之。”

歷史記載中只有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但今人讀來未免脊背生寒。今天皇帝可以為了高熲殺掉那些反對他的人,可惜“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難免哪一日寵信日衰,他就真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我們無從得知高熲當時的心理活動,究竟得意還是憂懼,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事實情況是,隨著楊廣集團與楊勇集團矛盾日深,門閥世族的站隊便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直到高熲率軍擊敗突厥以後,再次有人上書,誣陷高熲謀反。這一次,楊堅沒有將其斬之,而是“上未有所答”。

從隋文帝的沉默中,我們不難看出,此時的他已經對高熲疑慮漸深。而在楊勇和高熲的反對者看來,皇帝的不表態,實際上就已經是表態了。

與楊廣母子結怨

高熲的失寵和罷官與楊廣有著極大關係,作為太子楊勇的支持者和保護者,他天然就是楊廣的政敵,楊廣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這是高熲的可悲之處,由於姻親站隊的緣故,他連選擇退出的權力都沒有。楊勇的無能又連累了這位出將入相的不世全才。

高熲與楊廣的結怨還要追溯到開皇九年的滅陳之戰,兩人因張麗華而結下私怨。楊廣有意將張麗華納入帳中,高熲卻大義凜然的予以阻止。

“昔太公蒙面以斬妲己,今豈可留麗華?”

於是張麗華被冠以禍國之名被高熲下令斬殺。

楊廣也不是後來善於納諫的唐太宗,不會對那些為了國事頂撞他的人假以辭色,憤怒之下,竟陰陽怪氣的說了一番話:

“昔人曰:無德不報,我必有以報高公矣!”

除此以外,高熲還得罪了一個他不該也不能得罪的人。獨孤皇后善妒,因為楊堅寵幸尉遲迥的孫女,就妒心大發,殺了這個可憐的女子。

楊堅大怒失態,高熲便從旁勸諫:

“陛下豈能以一婦人而輕天下!”

當獨孤皇后聽說高熲將自己稱為“一婦人”,因此也恨上了他。

在關鍵時刻,獨孤皇后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以牙還牙,算是報了高熲將其比作區區“婦人”之仇。

高熲夫人死後,獨孤皇后假意勸楊堅為,他續絃,高熲果然流涕謝絕,但偏偏在不久之後,高瓊的愛妾懷孕了。

於是獨孤皇后便又對楊堅說了一番話:當初陛下打算給高熲續絃,高熲心中顧念愛妾,而當面欺騙陛下,謝絕續絃。而今,高熲小妾懷孕,其詐已現,又怎麼能再相信這種人呢?

獨孤皇后這番話屬於典型的讒言,包藏禍心,令人生寒。如果在高熲尚得寵信之時,楊堅可能只會一笑置之,但此時此刻,無疑在楊堅心中紮了根刺,等著某日一股腦爆發。

當高熲與楊堅因徵高句麗而發生爭執時,這根刺就隱隱發揮了作用。等到高熲領軍無功而返而時,獨孤皇后再度於楊堅的耳邊吹風:當初高熲不贊同征伐高句麗,陛下強行派遣他去,妾就已經知道他會無功而返。

如果以前的話只算紮了一根刺,這次,已經是誅心之言了。

楊堅何等聰明,焉能聽不出獨孤皇后的言外之音!

千夫所指,高熲必死

至此,高熲已經樹敵無數,從獨孤皇后到楊廣,再到遍及朝野的門閥世族,無論哪一個都必欲除之而後快。

太子楊勇和高熲本是天然的同盟者,本該互相扶持,共度危機,偏偏他又是個無能懦弱的人,非但不能幫助高熲分擔火力,反而屢屢使其受累。情勢至此,也真令人嘆息。

楊堅到死也沒有對高熲痛下殺手,或許還是顧念了他曾經“不辭滅族”的情分,可楊廣就不同了,終於在大業三年“有以報高公”,將其誅殺。


五酒煮史


高熲是隋朝開國功臣,深得楊堅信任,為何因為一女人被罷官?

  首先,這個女人的地位很不一般。

  和高熲有關的女人應該很多,但最著名的就兩個,一個是傾國傾城的陳朝貴妃張麗華,一個是權傾天下的女權悍將獨孤皇后。這兩個女人都不得了,平定陳朝時,楊廣堅持要留,高熲堅持要殺,最後楊廣沒得手,楊堅也沒怎麼樣他。獨孤皇后呢,是獨孤家族的又一位皇后,楊堅的髮妻,楊廣的生母,題主所說的“一女人”,應該是指獨孤皇后了。這個女人沒誰惹得起,楊勇不得她喜歡,說廢就廢了,楊堅碰了後宮中的女人,說砍就砍了,就連楊堅,都無奈地喊出了不得自由的口號。高熲敗在她手裡,不算虧。

  其次,高熲的功,太招人妒恨了。

  楊堅還是北周臣子時,高熲就上了他的船,他請兵平定尉遲迥叛亂,推薦賀若弼等人作滅陳準備,也曾安撫江漢民眾,深得民心,平陳之戰,高熲事無鉅細,一一決斷。在張麗華的事情上,高熲和楊廣有了紛爭,高熲認為張是禍水,說:“昔太公蒙面以斬妲己,今豈可留麗華?”這樣的女人,斷斷不能留,楊廣怒氣滿滿:“無德不報,我必有以報高公矣!”招人恨是很容易的事情啊。

  隋朝的建立,高熲功勞不小,他不但有軍功,還主持修訂律法,規劃大興城(長安新城),包括行政,官制等各種制度,高熲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可是,對於楊堅來說,高熲的存在,感覺卻很微妙,一方面他是老夥計,老親家,可是另一方面,他也是大威脅。所以,楊堅和高熲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有一定的平衡,但在獨孤氏介入後,平衡被打破,高熲就危險了。

  仗著自己和楊堅的關係,忠心的高熲一再和楊堅唱對臺戲,不同意攻打高句麗,楊堅派他隨同楊諒作戰,楊諒訴苦,獨孤吹風,高熲又被人計上了一大“功”。

  後來高熲的妻子去世,楊堅和獨孤要給他續絃,高熲沒答應,不久,高熲的小妾生子,楊堅在獨孤後的枕頭風一再吹拂下,積了一肚子的氣。

  楊堅在獨孤氏的影響下,認定楊勇很不合格,所以要撤掉他的守衛,高熲認為不但不能少,還應該多,楊堅怒不可遏,認為高熲已非合格臣子。

  後來,楊勇被廢,死保太子楊勇的高熲就礙人眼了,他得罪了楊堅,得罪了獨孤,也得罪了楊廣,被踢出朝堂也就正常了。

  上柱國王世積犯事的時候,楊堅想趁此機會定下高熲的罪,可是上柱國賀若弼,吳州總管宇文弼,刑部尚書薛胄,民部尚書斛律孝卿、兵部尚書柳述等等一大幫朝中重臣,都證明高熲無罪——這哪是請求開託啊,分明是把高熲往死裡送。被團團圍攻的楊堅,一氣之下,把所有的為高熲求情的人,全部抓來進行處理,作為“魁首”的高熲自然不可能安然無恙,免官免職,算是輕的了。

開國功臣功勞大得人多了,但能保有榮華富貴的太少,如高熲這般,浩瀚歷史裡,和他同病相憐的,很多,高熲不孤獨。


葉之秋


高熲作為隋朝的開國元勳,身居宰相,文武全才,在外南平陳國,力克外夷,在內穩定朝局,深受文帝賞識和信任。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最後高熲為什麼會因為一個女人失寵而罷官?


可這個女人偏偏是獨孤皇后。如果你知道獨孤皇后對文帝的影響有多大,就會明白得罪了她,高熲在文帝心中的信任必然會逐步土崩瓦解。


隋文帝懼內的名聲遠近馳名

獨孤氏是獨孤信的最小的女兒,在她十幾歲如花似玉的年紀,和楊堅自由戀愛而成婚。男才女貌,天作之合。

獨孤氏突破封建婚姻思想的束縛,勇敢自主地信奉真愛的世界必須只有兩人相守。便和楊堅約定,此生誓無異生之子

翻譯過來就是這輩子只有我才能給你生孩子。


楊堅完全被這種霸道的氣質所吸引,深陷愛戀中的他為獨孤作出《天高》《地厚》兩首曲子,以表達誓死捍衛忠貞的承諾。


要說獨孤皇后厲害,能讓楊堅一輩子和她舉案齊眉,不只是她空有強悍的皮囊,她更有智慧和果決,所謂內外兼修。


當年劉昉、鄭譯、柳裘等人要求楊堅進宮來主持大局的時,楊堅猶豫不決,不敢前去,此時獨孤氏勸說他,大事已然,騎虎之勢,必不得下。在她的鼓勵下,楊堅進宮並順利成為了隋文帝。

而且,在隋文帝登基之後,獨孤皇后也多次要求隨堂聽政,而文帝也養成了遇到重大國情決策,與獨孤皇后商討的習慣。


你看,她是普通女人嘛?簡直和隋文帝是亦妻亦友亦謀臣啊。


高熲是如何得罪獨孤皇后的?


1.不好好說話,含沙射影。

雖說獨孤皇后和文帝約法三章,今生只有彼此真愛,不碰其他女人,但是總有意外發生。話說那天夜裡,文帝見到一小宮女,膚白貌美,便心生歡喜把她帶進了寢殿。誰知等到他第二天上朝時,獨孤皇后便提著刀,讓此宮女命喪當場,血染龍床。


下朝回來的文帝本是高興的,聽說美人被殺了,而且還是被皇后在光天化日下親手殺的,便滿心的憤怒啊。但是無奈,憤怒歸憤怒,也不能拿獨孤皇后撒氣,那就只能離家出走啊。


後來高熲找到文帝,對他說了一句“陛下奈何為一婦人而輕天下”


這句話乍聽起來是,叫皇上不要因為區區一個美人宮女而且天下不顧,而真正背後的潛臺詞,則是影射獨孤皇后,管的太寬,手伸得太長。獨孤皇后聽說後,自然記恨高熲。

2.得罪晉王楊廣且自身身份尷尬。

相傳,在平定陳朝時,陳後主有一位妃子張麗華,號稱江南第一美女,建康城破後,隋軍在井口邊發現了她,楊廣見到之後臉紅心跳,走不動路。身旁的高熲卻說“此禍國之紅顏也”,讓楊廣效仿姜子牙劍斬妲己把她殺了,這件事讓楊廣很不爽。這是其一。


其二,高熲作為太子楊勇的岳父,使得他和楊廣之間成為天然的敵人。當楊廣徵戰在外屢獲戰功時,慾望膨脹的他便有心想要爭奪太子儲位。每當文帝批評太子楊勇行為失德時,高熲便站出來勸諫皇上教育兒子要有耐心。這讓楊廣看在眼裡自然不會舒服,再加上楊廣深受獨孤皇后的喜愛,在易儲的道路上,高熲必然受到獨孤皇后的打壓。


這裡還要說個小插曲,高熲在征戰高句麗時,在行軍部署中和漢王楊諒產生諸多矛盾,而這個楊諒也是獨孤皇后喜歡的兒子。當愛子和母親哭訴時,高在她心中的不滿又加重了一層。


3.私生活被人抓住把柄

高熲正室夫人去世後,皇帝便要給他指婚,但是高熲卻說,夫人去世後,我便想此生孤獨終老,無意續絃啊,希望皇上理解老臣的情深義重啊。但是問題來嘍,沒過多久,高熲的妾室懷有了身孕,給他生了個兒子。


獨孤皇后聽說後,便和文帝說,高熲在你面前裝出一副清高的樣子,拒絕再婚,可私底下卻也沒閒著啊,這不是虛偽嘛,狡詐嘛,這樣的人臣如何配站在朝堂之上呢所謂殺人誅心,獨孤皇后的話,讓文帝對高熲開始心生芥蒂。


4.被人出賣,被文帝懷疑結黨營私。

大臣王世積意圖謀反,被抓審訊中,透露出曾經在高熲口中聽說很多宮廷秘事。文帝聽說勃然大怒,在加上獨孤皇后在他耳邊吹的那些風,便想要狠狠的治高熲的罪。


誰知道高在朝廷中人脈基礎堅固,剛正不阿的氣節讓很多人敬佩,所以很多人便直言上諫,高熲是冤枉的,是無罪的。


文帝看此情形,便覺得高熲有這麼好的人緣,是不是在暗中結黨啊,這還了得。便一怒之下,免掉了高熲的官職,保留爵位回家養老。

其實,文帝在位上沒有殺高,等到楊廣繼位後,身在家中的高熲,不時發表批評朝廷的言論,最後被楊廣找個罪名給殺了。


以上。


輕浪五更風


高熲被罷官的一個可能輔因

為何不說出這個女人叫什麼呢?我先來給大家稍微介紹下這位傳奇的女子吧,此人名叫獨孤伽羅,河南洛陽人,隋文帝楊堅皇后。而且還有“二聖”這樣的形容,這樣的一個人,甚至可以說是偉大的人物能夠用一個小女子來形容嗎?她的一舉一動都是代表著某種特殊的政治走向,在哪個後宮干政就是大逆不道的年代,聖明如隋文帝楊堅這樣的人物也默許這樣的存在,即使是簡單的她看高熲不順眼,被罷官的話,也沒有誰會去求情的,這是一種可能的因素,不過頂多算是一種輔助因素;

高熲被被罷官的肯定因素

要說高熲的才華真的沒得說,而且從隋文帝還是很小官員的時候就跟著他,幾十年來大大小小的功勞,尤其是獻取的取陳方略,之後楊廣完全按照他計劃的一步步將南陳滅了,這在今天看來是極具戰略眼光的大家;但是他在關於“繼承”這方面的研究屬於短板,有時候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個木板多長,咱們的高大人就是這種類型,而且高大人碰到了一個好老闆,僅僅用罷官就免除了自己可能被殺的命運,作為幾百年後的岳飛就沒能逃出命運的“魔爪”,大家都知道楊勇的太子被廢了,大家也能想到高大人是支持楊勇的,大家也可以推測到高大人可能因為支持太子楊勇做的某些事情讓獨孤皇后看不過眼了,而且枕邊風的力量也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了,楊堅也不例外,這股“風”的內容完全可以解讀為高大人挑撥自己家庭,高大人可能要把控朝政等等;

高大人的幸運

大家可能不知道高大人是怎麼死的,當時年齡多大了?他是在67歲的時候,見到煬帝奢靡,有所議論,被人告發,之後就簡簡單單的賜死,能夠榮享幾十年的榮華富貴,發揮著自己識人、提拔後人的優點,從這方面來說高熲是幸運的,在參與奪嫡這方面的爭鬥,還能全身而退,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隋文帝楊堅和獨孤皇后對他的一種保護呢?


2020史話史說


高熲,隋相。楊堅擔任北周大丞相時,對其加以重用。隋建,助隋文帝滅陳,實現南北一統,又北伐突厥,為隋立下不世功勳。“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昇平,熲之力也,論者以為真宰相。”

高熲“竭誠盡節,進引貞良,以天下為己任”,故當隋文帝欲廢太子楊勇而改立次子楊廣時,他長跪勸諫:“長幼有序,其可廢乎?”此舉得罪了獨孤皇后,獨孤皇后“知熲不可奪,陰欲去之。”

恰在此時,高熲的愛妾產下男嬰,獨孤皇后趁機翻舊帳說他曾“面欺陛下”不值得信任,隋文帝偏聽偏信,開始疏遠高熲。

朝議徵遼東,高熲力諫阻,反被任命為元帥長史隨漢王徵遼東,後無功而返。獨孤皇后趁機進讒言,漢王也哭訴高熲對他過於嚴苛,隋文帝聽信妻兒讒言,更加惱怒。

其後,王世積因罪被殺前,誣告高熲曾在外傳播宮闈之事。隋文帝大怒,想定他的罪。五名大臣力證“熲無罪”,隋文帝更加惱怒,把他們全部交有司處理,“熲竟坐免”。

故,與其說高穎是因得罪皇后而被免官,不如說是因激怒皇帝而遭廢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