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記得初中時候第一次走進歷史課堂,老師就講,要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任何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都存在好的和不好的一面,不要太絕對,學歷史不要摻雜任何個人的情緒,也不要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有什麼悔恨同情,更不要想著如果怎樣就會改變結局,歷史,換個方式講就是過去的事兒,沒有人可以改變過去的東西,歷史需要人們永恆的敬畏。

我必須承認,明王朝從朱元璋應天建國到最後崇禎自掛煤山,那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和蕩氣迴腸的故事,確實使我產生一種莫可名狀的情感,從明朝十六帝到方孝孺、于謙、王陽明、海瑞、袁崇煥到鄭成功,他們就像陪伴在身邊的朋友,有人說你一定是個明粉吧?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這話讓我很慚愧!因為歷史研究是不應該出現黑什麼粉什麼的。

對於明朝的滅亡,有很多種說法,比如明亡於神宗,明亡於黨爭,明亡於流寇,明亡於災荒…

實際上呢,每一個事件發生,都是有來源於各方面的原因,我們不能無端地斷定,是哪一個原因導致了最後的結果,它一定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所以當崇禎在最後絕望中百思不得其解地喊出“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時,倒也不能說文過飾非,因為他確實不甘心,這個十七歲就登臨九五之尊的年輕皇帝,在工作態度上頗具其祖先太祖朱元璋的風範,宵衣旰食,日日焦勞,時常“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比起他的爺爺萬曆幾十年如一日的怠政和他專心研究木匠活的哥哥天啟,崇禎絕對是勤政愛民的楷模,然而大明王朝卻恰恰在他手裡斷送了,他揹著亡國之君的重擔,殉國後的遺體被用一塊門板潦草地抬到一個妃子的陵墓中,悲涼冷清的掩埋。

直到今天,我們去明十三陵旅遊,在其他曲曲折折,恢弘莊嚴的陵墓間,崇禎的思陵顯得異常簡陋和荒涼,像是在與他執政生崖的悽慘相呼應。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從小我們就聽這樣的故事,夏桀、商紂、周幽王,北齊禽獸王朝、劉子業、陳叔寶等等,一個個不是暴虐就是好色,而崇禎這樣一個拒絕了黃賭毒而又具備溫良恭儉讓美德的五好青年,怎麼會攤上這樣悲催的遭遇呢?

的確,所有人,包括他的敵人都承認,崇禎不該是亡國之君,但承認歸承認,現實歸現實,無論他怎樣的委屈和不妥協,現實無情的踏碎了他的三觀理解,他躲不過這個歷史規律,最終成了悲催的犧牲品,

不知道崇禎在臨終之際痛罵大臣們不是玩意兒的時候,有沒有在心裡悄悄問候一下給他留下這堆爛攤子的兄長父祖呢?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也有不少人說,崇禎其實是掩蓋在勤勉之下的無能,他多疑、武斷、剛愎自用,然而縱使他缺點再多,最多可以說他只是個“守成”之君,輪不到亡國。

同等條件下清朝的乾隆皇帝缺點要數一數絕對不比崇禎少,這傢伙好大喜功、閉關鎖國,負面影響巨大,然而他卻擁有了“康乾盛世”和“十全老人”的美譽,崇禎則背上了亡國之君的包袱,原因很簡單,乾隆的爺爺是康熙,爸爸是雍正,崇禎他爺爺是萬曆,哥哥是天啟,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總不能罵祖宗吧…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乾隆在位時繼續大興“文字獄”,編纂《四庫全書》,為鞏固統治,所銷燬的書籍“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章太炎《哀焚書》第五十八),因此才有了吳晗所說的“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的疾呼。

所謂“盛世”,實則一個精神高壓、尊嚴全無的時代。

於是來訪的朝鮮使臣便自豪地宣佈:“今天下中華制度,獨存於我國。”

清朝時期編撰完成的《明史》對明朝極力貶低和抹黑,這使得明朝在我們很多人印象裡是一個黑暗、落後的朝代,如果我們能耐下心來翻翻歷史,就不會再妄自菲薄地相信了?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四百年前,來華訪問的西班牙人這樣描述:

“他們首先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道,“在他們的一切城市中都有醫院,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行乞。我們因此問他們原因何在?”回答說:“每個城市裡都有一個大地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應。”

“這個國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體質,勻稱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們對外國人很有禮貌。”

“他們不留下一尺未種植的土地,你在全國看不到任何荒地或無收穫的地方……

“我們驚奇的看到那些貴人的良好風度,教養和高尚舉止,還有他們在詢問他們想知道的事情,以及他們答覆我們問題時候的認真。”

四百年後的今天,西方學者這樣評價這個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的文明:

“此時的中國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類圖書十分豐富,中國人富於文明和教養。”

“這些(商業活動)都早於歐洲商業擴張時代,而且足以與之媲美。”

“明代社會有無窮活力,這一點是必須記住的。”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漢人主導下的明代學術氛圍,繼承了以前所有由漢人主導時一樣的嚴謹和開明,也許再給這個文明一百年的時間,它將再次令世界為之驕傲,然而,迎接它的卻滿清的入關和此後百年的文化閹割。

崇禎到死都不肯南遷,最大的顧慮就是他的祖先陵寢都在北京城郊,像他祖先朱棣的長陵,爺爺萬曆的定陵,尤其修得氣派,都是用這個帝國的無數財富修了幾十年才竣工的。

曾經有朋友說,遇到問題,“盡人事、聽天命”就好,這話乍聽起來感覺會很被動,小時候狂妄無知,覺得人定勝天,如今看來,很多事情真的是非人力所能及,人勝不了天,應該“順天,”因為有些事不管你再怎麼努力似乎也免不了要接受現實!

歷史不適合後悔,更容不下眼淚,人海茫茫,在社會大潮面前,我們個人的力量又似乎顯得很渺小。

無論正午的陽光如何明媚,日落的餘暉也終將到來,大明王朝,一個自尊而又硬氣的王朝在輾轉起伏了近三百年後,還是在無數的內憂外患中落下了最後一抹夕陽紅。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有人說日出之前最冷,無從知道,但我能明確感覺到日落的時候最令人心痛和淒涼!

大概,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