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前,在兩江都幹了什麼?

獨行客地圖帝


馬新貽被刺的過程很簡單。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閱士兵操練後,步行回官署。剛剛走到衙門門口,有一個叫張汶祥突然從路邊衝出,抽刀刺中馬新貽的腋下,次日,馬新貽因傷重不治身亡。

事後朝廷懷疑有幕後主使,便命護督將軍魁玉嚴審張汶祥,但張汶祥反覆翻供,始終沒有合理的說辭。魁玉審不出結果,再加上當時流言四起,對朝廷極為不利。為了儘快平息非議,清廷便只將張汶祥及其兒子凌遲處死,而追查其幕後主使一事,則不了了之。


那麼,張汶祥為什麼要刺殺馬新貽呢?由於馬新貽的仇人很多,想殺他的人也很多。因而他在被張汶祥刺殺後,官方或民間起碼有六種關於他被刺原因的說辭。

一、馬新貽殺友奪妻

此說法源於民間傳言。電影《投名狀》便是基於此種說法改編的。

民間傳言,馬新貽鎮壓太平天國期間,在廬州兵敗遭擒。當時張汶祥雖是叛軍,但久懷投誠之志,馬新貽見張汶祥想改投朝廷,便讓他居中牽線,說服了同為叛軍將領的曹二虎、石錦標二人放走馬新貽。

隨後,曹二虎、石錦標、馬新貽結拜為同生共死的異姓兄弟,曹二虎和石錦標的捻匪軍隊也被馬新貽收編,改編為“山字營”。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馬新貽看上了曹二虎的漂亮媳婦,與之私通。事後馬新貽怕曹二虎報復他,就痛下殺手,幹掉了曹二虎。


張汶祥事後激憤不已,遂決意為友報仇。就刺殺了馬新貽。

此說法不被官方承認,但流傳甚廣,不僅後來人相信這種說法,把這種說法改編,並搬上大熒幕。就連當時的人也是深信不疑,否則也流傳不到現在。

那麼,這種說法可信嗎?我覺得,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因為馬新貽在咸豐八年(1858年)升任按察使後,被太平軍陳玉成部重挫,他的軍隊不僅全軍覆沒,就連他的官印也丟了。他也因此被朝廷革職留任。所以說,這個民間傳說多少還是有一點依據的。


二、丁日昌買兇刺馬

此說法源於官方猜測。因為張汶祥刺殺馬新貽後,沒有逃跑,而是站在當場大喊一聲“養軍千日,用在一朝”。隱隱透露出他刺馬是有人在幕後主使。

因此清廷在得知馬新貽被刺後,便認為張汶祥只是個小人物,其幕後必有主使之人,令人嚴查此事。

那麼,誰的嫌疑最大呢?

根據太常寺少卿王家璧的上奏之辭,當時的江蘇巡撫丁日昌的嫌疑最大。

因為同治八年(1869年),丁日昌的長子丁惠衡夥同幾個狐朋狗友郊遊,與一名清軍士兵發生了衝突。結果這名士兵後來暴斃,死的很蹊蹺。事後馬新貽負責查辦此事。有不少官員懷疑,當時丁日昌應該是走後門,求馬新貽高抬貴手,但被馬新貽拒絕。於是丁日昌在一怒之下,就花錢僱傭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

不過這個說法的可信度不高。因為馬新貽審理此案時,故意給丁惠衡開脫,並沒有嚴懲丁惠衡,等於是賣了個面子給丁日昌。因此在王家璧上奏後,清廷駁回了他徹查丁日昌買兇殺人的建議。等於否認了這種說法的可能性。



三、湘軍買兇刺馬

此說法就厲害了,因為不管是在民間,還是在清廷高層,都有很多人認為這就是馬新貽被刺殺的原因。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清朝16個巡撫中,由湘軍和淮軍出身的巡撫佔了11個,湘淮兩系的勢力不可謂不大。

為了拍死湘軍,慈禧太后將湘軍老大曾國藩調離兩江,北調至直隸,擔任直隸總督。然後讓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

馬新貽上任後,秉承慈禧的密旨,一面裁撤湘軍,一面打壓湘軍的散兵遊勇,令湘軍上下對他恨之入骨。

於是,湘軍便買通張汶祥,讓其在馬新貽較場閱兵後,刺殺了馬新貽。

那麼,這種說法有依據嗎?我覺得,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因為,湘軍勢力強大是事實。慈禧密令馬新貽整頓湘軍也是事實。他實際上就是慈禧特意提拔,派去兩江制衡湘軍的棋子。馬新貽在兩江總督任內,對縱恣不法的湘軍大加裁抑,激起湘軍的怨怒,欲除之而後快也是公開秘密。這些在歷史上都是有公論的。

並且,更為吊軌的是。馬新貽被刺後,慈禧居然秘授曾國藩,讓他儘快結束此案,但不要深究。這也就表明——其實曾國藩和慈禧心裡都清楚馬新貽之死是怎麼一回事,但大家都揣著明白裝糊塗。你不說,我也不說,這事就這麼糊弄過去了。(這也為後來慈禧借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報復湘軍埋下了伏筆)

而馬新貽死後,曾國藩調回兩江,繼續擔任兩江總督一直到死。至於裁撤湘軍一事,則就此打住,再也沒人敢提了。

事後不管是民間和官員,都認為馬新貽就是被湘軍買兇刺殺的。而所謂的“殺兄奪妻”的民間傳言(前面的第一種說法),則是由官方故意放出,目的是誣衊馬新貽,把這個已死的無用棋子搞臭,取悅於湘軍。


四、反洋教者買兇刺馬

這個說法也源自民間,但其說辭也有一定的依據。因為馬新貽在被刺殺的前一年,曾經因為偏袒洋人,被很多人所唾罵。

同治九月三十日(1869年),安慶民眾因為痛恨的英國教士密道生、衛養生以低價強奪老百姓的土地,便一把火燒了英國、法國傳教士的教堂。

事後,法國政府調集了六艘軍艦在南京江面示威,聲稱如果清政府不給個說法,就炮轟南京城。馬新貽面對軍事壓力,在清中央政府的授權下,和英法兩國政府簽署了《南京協定》。

根據這個不平等的協定,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傳教士一塊土地,並且還答應將會嚴厲鎮壓鬧事者,聲明如有人膽敢重犯,“定即按律嚴懲不貸”。

基於這個事件背景,於是有人便在事後提出了“反洋教者買兇刺殺馬新貽”的說法。這一說法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五、馬新貽賣國論

這種說法也是民間傳言,可信度不高。

按照這種說法,馬新貽是回教徒,當時清朝西北迴族亂事不斷,先後有馬化龍、白彥虎和阿古柏等人稱兵作亂。張汶祥聽說馬新貽裡通賣國,打算跟回教一起造反,就義憤填膺的刺殺了馬新貽。

事後,張汶祥要求主審官員搜查馬府,找出馬新貽裡通賣國的證據。但是主審擔心此事牽連太廣會導致兵變,便不敢據實奏聞。於是就編造了馬新貽“殺兄奪妻”的故事,希圖矇混過關。

這個說法,可信度極低。

六、張汶祥挾私報復

注意了,這個說法是馬新貽被刺殺後,清政府公佈的官方說辭。

這個官方說辭的來龍去脈,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第一:馬新貽擔任浙江巡撫期間,剿滅了不少南田海盜,而張汶祥就是南田海盜。馬新貽剿匪,殺了張汶祥不少同黨,讓張汶祥對他恨之入骨;

第二:張汶祥妻子被歹人所佔,他曾向馬新貽攔輿喊控,而馬新貽未準審理。此事導致張汶祥恨透了馬新貽;

第三:張汶祥是個放高利貸的,但馬新貽出任總督後,禁止民間放高利貸,這導致張汶祥生活無以為繼,欲殺馬新貽而後快。

綜合以上三點來看,這份官方供詞可謂是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後語。但是,這個莫名其妙的說辭,卻是清朝官方認可的定讞。(文本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總的來說,馬新貽被刺一案,疑點重重,他被殺的真正原因不確定。官方給出的張汶祥供詞內容太扯,前言不搭後語,讓人無法相信這就是真相。而在各種猜測中,湘軍買兇刺殺馬新貽的可能性最大。

因為馬新貽在接替曾國藩後,確實把湘軍整的很慘。一方面,馬新貽有朝廷支持,他不怕湘軍;另一方面,馬新貽自己有兵,他不是湘軍系統的人;基於這兩點,如果讓他繼續坐鎮兩江總督之位,怕是湘軍會被馬新貽給整垮。因此湘軍刺殺馬新貽,可能性是非常的大。

並且從事後慈禧不敢追究來看,也只有湘軍是慈禧不敢招惹的嫌疑對象。所以慈禧才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後不了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