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歲王致和的破與立

350歲王致和的破與立

始創於清康熙八年,與同仁堂同齡,集“細、膩、松、軟、香”於一身,備受廣大消費者的“恩寵”。說起王致和,它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類似於美國人引以為傲的可口可樂。

儘管在經年累月的發展中,王致和已經奠定了自身在腐乳界獨一無二的位置,但是從2015年開始,王致和母公司北京二商食品卻連年虧損。隨著消費者主體的變遷,王致和開始不斷打破常態,嘗試擁抱年輕一代的消費群體,但是面臨的生存困境卻未必能夠真正得到解決。

傳奇故事翻“新說”

相傳,清康熙八年,安徽省舉人王致和進京趕考落第,受盤纏所困,滯留京城。幼時在家做過豆腐的王致和,為謀生計,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幾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銷售,做起了豆腐生意。與此同時,他還堅持刻苦攻讀,以備下科。

時值盛夏,一天,他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恐日久腐壞,便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醃於一小缸中。此後,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讀,竟淡忘此事。秋涼後,王致和重操舊業,猛然間想起那小缸豆腐。連忙打開,臭味撲鼻,定神一看,已成青色。

一小缸豆腐扔了實在可惜,於是王致和大膽嚐了一下,不料別具風味,遂送給鄰里品嚐,結果品者無不稱奇。從此,王致和為中華民族傳統飲食盛宴增添了一朵奇葩,名為臭豆腐。

350年,對年輕人來說是個相對遙遠的數字,大家或許熟知王致和這個品牌,卻鮮少有人去挖掘品牌背後的故事。

2019年,為慶祝品牌創立350週年,王致和公司推出了以王致和的創業故事為原型的北京曲劇《王致和》,代表著王致和腐乳青、紅、白方三大品類的卡通人物“王小和”也隨之問世。寫於24年前的劇本多次修改、搬上舞臺,幾個顏色的醬豆腐搖身一變極具青春氣息的卡通小人兒,在舞臺上演繹著一個時代的故事。

老故事翻“新說”,業內人士戲稱:“這是一個350歲的老人想要討好年輕人的舉動。”

非遺種子植心底

2019年是一個懷舊氣息十分濃郁的一年,大白兔、北冰洋、回力等品牌爭相掀起“回憶殺”,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從孩童時期輸入企業文化、親近消費者,王致和公司意識到了這一行為的重要性。

“前門樓子九丈九,三橋四門五牌樓。”2019年7月,前門大街五牌樓下一派熱鬧,30多位“小記者”聚精會神的聽著非遺傳承人張忠強講述前門的歷史故事。“跟小記者們一起尋找王致和”活動的主辦方王致和公司還特意帶來了文創產品——卡通形象“王小和”彩塑。五牌樓下,小記者們興奮地和“王小和”合影留念。

1678年,王致和在延壽街成立“王致和南醬園”,前店後廠,生意相當紅火;1958年王致和將廠子遷到了海淀區田村;2010年建設腐乳科普館,向公眾科普腐乳製作的傳統工藝。小記者們回顧了前門的歷史,參觀了王致和老店原址,最後還去探訪了王致和腐乳科普館。

腐乳科普館內,小記者們詳細瞭解了腐乳的由來、腐乳傳統工藝流程、腐乳現代工藝流程等知識;聽工作人員現場講述了王致和海外維權第一案等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真實故事;用顯微鏡觀察了製作腐乳的毛黴菌;還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親手磨豆、點滷、壓制白坯,參與腐乳的製作過程。

推廣一個品牌,從孩童時期就在大家心中種下品牌的種子,以後自不必對無人問津過於憂心。以“跟小記者們一起尋找王致和”為主題的活動在“種種子”階段發揮了作用,但是如何培育也是一大難題。

百年老店如何延續

數據顯示,2015-2017年,北京二商食品開始陷入連年虧損的境地。2015年,北京二商食品虧損額高達8621萬元;2016年、2017年公司分別虧損2235萬元、1524萬元。百年老店在積累良好口碑、信譽的同時,往往也因為“不善變”而將自身困於牢籠。

一些年輕消費者表示,在醬料產品中,腐乳基本不在採購範圍內,不僅鹹,而且不喜歡那個味道。

其實,早在2010年初,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健康化,王致和就推出了低鹽度的鮮香腐乳。這一產品比市場售賣的腐乳鹽分含量平均降低40%左右,口味清淡,細、軟、鮮、香兼具。

細數王致和品牌下的產品,除了腐乳家族,還有料酒、精包裝幹醬、火鍋調料、香油、辣椒醬等產品,幾乎都是調味品。我們不能否認王致和在創新產品上做出的努力,但是它的努力確實算不上多。

有專家表示,傳統老字號“長袍馬褂”的這種百年形象在當下消費者心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弱,甚至已形成了刻板、僵硬的印象,這樣的形象亟須改變。依靠打造文化IP、親近消費者去推動形象的轉變恐怕很難,轉型的關鍵還是產品創新。在整體的發展上做一些戰略性的升級,這是王致和麵臨的主要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