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攝政王多爾袞,他的功勞大還是過錯多了呢?

捨我其誰小哥


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是大清朝創始人努爾哈赤的兒子。在努爾哈赤死了以後,多爾袞的同父異母的哥哥皇太極繼位。皇太極死了以後,皇太極的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繼位,多爾袞就成為攝政王。

多爾袞從1643年開始攝政,1644年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時期,大清王朝完成了對中國絕大多數領土的佔領。

正是在多爾袞擔任攝政王時期,大清王朝進軍中原,最終走向全中國。可以說,沒有多爾袞便沒有大清王朝向中國廣大領土的挺進。

多爾袞從天聰二年(1628年,崇禎元年)至崇德七年(1642年,崇禎十五年)的15年中,共參加大小戰役9次之多,27歲即以奉命大將軍帶兵入關征戰。其軍旅生涯可謂輝煌。

關於多爾袞輝煌的人生經歷,有下面這樣一組數字:

  • 崇德八年,皇太極去世,即1643年,多爾袞擔任輔政和碩睿親王。
  • 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擔任攝政王。
  •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擔任皇叔父攝政王,加了一個“皇”字。
  • 順治五年十一月,多爾袞擔任的官職又少了一個“叔”字——皇父攝政王,這是1648年。
  • 順治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曆的1651年,多爾袞剛剛去世。職位又發生了變化,清朝的順治皇帝上給多爾袞一個17個字的諡號——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這17個字是順治皇帝追封給多爾袞的。我們要注意,這17個字的封號最後兩個字是“皇帝”,多爾袞死後被追諡為皇帝,是皇帝就要有廟號。多爾袞的廟號“成宗”。

多爾袞在皇太極逝世之後,心存稱帝幻想,只是阻力太大,不得不放棄。然而他的可貴之處在於,胸中有民族和國家大局,想稱帝,卻不蠻幹。整軍入關,為統一中原作出重大歷史貢獻。

他揭開了滿、漢文化大融合的新篇章。滿、漢制度交融,是以中原傳統制度為母體,吸收滿族在皇太極時期曾經交融而形成的制度之間的再交融,從層次上說是更深入的交融形態。

多爾袞在入關之初,明確宣告:“我朝臣工,不納賄,不徇私,不修怨,違者必置重典。”希望明朝舊臣不要“重蹈明朝故轍”。

不過,他不知變通,堅持皇太極遺訓,推行剃髮令,使統一中原步入漫長、艱苦歷程,給中華民族造成重大損失。

另外,從經濟方面來看,終多爾袞一生,由於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戰爭頻仍,軍需浩繁,國家財政經濟拮据。順治八年(1651年)三月初六日,福臨問戶部尚書巴哈納等人國家庫存情況時,得到的回答是俸銀支出每個月需要15萬兩,而大庫中現存只有20萬兩。

補充知識點:

愛新覺羅·多爾袞的父親,是大清王朝的創始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多爾袞”這個詞在滿洲人的語言裡專門指一種兇猛的動物,這個動物生長在寒冷的北方,名字叫作熊。愛新覺羅·多爾袞加在一塊兒翻譯成我們現在的現代漢語是什麼意思?是姓金,名熊,全稱為“金熊”。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女真族的民族英雄。滿語中“愛新”是一個姓,它在滿洲人的語言裡就是金的意思;“覺羅”就是我們漢語的姓的意思;“努爾哈赤”的漢語意思是野豬皮。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連姓帶名放到一起,那意思就是:姓金,名野豬皮,全稱為“金野豬皮”。

乾隆認為,多爾袞為大清國定鼎中原立下了蓋世功勳——“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多爾袞大權獨攬後,為表明自己公正治國,以身作則,正月初一日,將李朝國王因江華島“全其妻子,不忍負恩”,常常“較諸王獨厚”的饋贈禮物取消,表示永遠不私交、滋擾外國。李朝使臣不瞭解客觀形勢導致多爾袞變策真意,認為多爾袞內藏“危疑”,是“市恩”行為。多爾袞對於諸貝勒功過依法辦理,除處置肅親王案件外,二月初五日,將多鐸“擅領部員,按籍集視八旗女子”的違法行為,給予罰銀500兩處分。為出征有功的饒餘貝勒阿巴泰增錄軍功。可見,王權一統局面初步呈現。

多爾袞作為一代豪傑,他並沒有滿足使用和利用明朝舊官,而是積極謀取治國真才和本朝培養的人才。採取積極求賢,開科取士,設立學校等重要措施。

多爾袞時代便將中原祭孔方式全部繼承下來。7年中共祭孔11次。從祭孔活動中,可見他重視程度。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二十一日,他批示:“更孔子神牌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六月初八日,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賜師生胥隸銀二千二百餘兩”。


Genswell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

在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一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多爾袞再次立下了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他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堪稱清朝入關的第一功臣。這時的多爾袞,權勢極其顯赫,他雖無皇帝之名,卻已有皇帝之實。



大路vlog


談多爾袞的功過的功過要開站在什麼立場,來評說,對於清王朝無疑是功大於過,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則是另一番景象:

其功:

1、擁立幼帝,鞏固政權

對於清朝來說,多爾袞的第一大功就是在皇太極死後,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沒有為了爭奪皇位另八旗內部發生爭鬥,避免了內訌。雖然他沒有登上皇位,但是他採取的擁立幼主,進行攝政的做法,無疑是非常具有全局意義的。

2、入主中原,開國定製

多爾袞鞏固了清朝的政權,抓住時機,及時的趕到山海關,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打開了通往關內的大門,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迅速的進入北京,並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是多爾袞眼光和能力的體現。之後的開國建制也給清朝二百多年的統治打下了基礎,稱多爾袞開創了清朝百年基業也不為過。

其過:

1、剃髮、易服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剃髮令是多爾袞作為一項政治制度執行的,主要作用就是“甄別順逆”,剃髮、易服代表著歸順、服從,反之,則代表反抗。因此全國各地反抗不斷,於是血流成河。

2、圈地、占房、投充

圈地就是指清兵剛入關時,為了解決來到北京的八旗官兵的生計問題,強佔北京附近的土地,於是下令圈地。附近京城各州縣漢人無主荒地全部予以圈佔,分給旗人。後來,就不是隻佔荒地了,基本上是搶走了老百姓的土地,老百姓失去土地,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在圈地、占房的同時還強迫漢族農民補充滿族貴族的壯丁隊伍,叫做“投充”。

3、逃人法

為了防止滿族貴族家中的奴僕和其他的八旗人員逃跑頒佈了逃人法。不僅逃跑的奴僕會受到重罰,窩藏逃奴的也會受到重罰。

以上六條法令雖然不得人心,但是隻要有人稍稍不滿,多爾袞就會打發雷霆,於是沒有人敢再提出來了。


任我凋零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功勞大。過錯很少。

主要以下原因:

1:少年時,征討蒙古地區,使外東北,與蒙古結成一片。

2:青壯年時,征服了朝鮮。使朝鮮、外東北、蒙古,成為大清帝國的疆域。

3:擁有輝煌的戰績,本來他可以爭奪皇位了,為了兄弟之間的和睦,讓位給自己侄子福臨當皇帝。真心輔助自己的侄子。

2:他聯合吳三桂,滅了李自成,遷都進入北京。進入中原,為奪取全國政權,打下基礎。


評古論今1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要說多爾袞的功勞大還是過錯大,我認為多爾袞功勞要比過錯大一些。首先,皇太極繼位時,逼死他的母親,使三兄弟成了孤兒,長大後為了生存,立下很多戰功,西征蒙古,滅了林丹汗,東征朝鮮,使朝鮮脫離明朝。數次南下,打擊明朝,使後金的政權更加穩固。這才使得皇太極建大清國是敕封和碩睿親王。都是功勞積累起來的。其次,皇太極駕崩後,本來有實力坐上皇位的,為了保存大清入主中原的實力,選擇擁立九阿哥福臨為帝。並且瞅準時機,收降吳三桂,拉開了統一天下的序幕。最後呢統一全國過程中,多爾袞絕對是權利核心,可以說大清朝的江山就是多爾袞打下來的,這個功勞是無與倫比的。

要說過錯肯定也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比如攻成名就,就滋生了不臣之心,多有逾制的行為,對順治也越來越頤高氣使,最後死後導致順治的報復。另外對漢族人民開始了嚴格的剃髮令,要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激化了矛盾,又發動了戰爭,增加了更多的犧牲。最後呢在入主中原期間,製造了好幾起屠殺行為,像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雖然執行人不是他,如果沒有他的默許,是不會發生的,所以他的過錯也是有的,不過歷史功過是非來說,還是功勞遠大於過錯。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鼎玉軒轅


個人認為功大於過,多爾袞的政治軍事才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17歲隨皇太極出征,尤其在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的戰功,輔佐順治即皇帝位,指揮清軍入關,總攬朝政,一生功勳卓著。具體來看多爾袞功勞和過失


功績

一 遷都北京

北京的地理位置優秀,北有長城,東臨渤海,易守難攻,攻可取中原,守可退關外,有利於實現統一全國。其次元明兩朝首都都在北京亦是龍興之地,文化底蘊豐厚,經濟繁榮,大大減少籌建都城的資本,保護故宮,保護明陵能夠籠絡漢族人心。多爾袞與諸王議定遷都北京。可是在清的諸王中卻有人不同意遷都,實際上是反對統一,繼續割據遼東.做自己的一方諸侯,享樂遼東。多爾袞目光長遠力排眾議堅決遷都,在清朝歷史進程中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


二 統一中原

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審時度勢,定下先收西北,再攻東南,後取西南的戰略方針,隨即調集兵力,先鞏固北京周邊地區的同時,向西北進攻威脅最大的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在通城縣被殺,大順政權就此滅亡,以北方為依託,命多鐸向東南進攻南明,攻取江南地區,命肅親王豪格攻取四川張獻忠部,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三 興利除弊

多爾袞一到北京便下令廢除明朝弊政,廢除三餉,官吏若有不從者,察實治其罪。明朝禍亂,刁風日競設機構訟,傷財敗俗,對之前的禍亂時期受刑獄民眾無論多大罪行,統統釋放,有訟師誣陷良民的,加罪一等反坐訟師。


四 和善蒙藏

多爾袞繼承了其父兄的政策,對蒙古和西藏友好相待。蒙古多次入關協助清軍作戰,多爾袞對他們優勞有加,封賞甚豐,後來雙方的封貢往還長期不斷。西藏上表入貢,多爾袞也遣使攜禮物去慰問,加強雙方關係。

五 興文親漢

多爾袞頒佈各種詔令、諭旨,宣佈“歸順官員”一概錄用,且恢復原職,同滿官一體辦事,並逐步提高這些漢族官吏的地位,這樣漢官有了為新政權效力的動力,也逐步緩和了尖銳的矛盾衝突。很多漢官為多爾袞如何穩定政權出謀獻策。為崇禎帝發喪、立廟號,拉攏大批漢官。



弊政

一 易服剃髮

多爾袞下令清軍所到之處,所有漢人必須廢除明朝的衣冠,所有人依照滿人的習俗穿滿人的馬蹄箭袖,剃髮留辮。違抗者直接處死,引起很多漢人的反抗。

二 圈地佔房

清兵入關後,以戰亂造成大批土地無主為由,強行將北京附近的土地無償分給滿人的王公貴族,造成大批的北京地區的百姓流離失所,社會更加動盪。後來鰲拜等人也紛紛效仿,造成直隸地區也有大量土地被貴族所有,百姓食不果腹,居無定所。

三 投充逋逃

大量圈地之後,設立農莊,滿人自身不會勞作,同時招收大量漢人為其奴役,被奴役的漢人生活悽慘。悲慘的生活又致使其逃亡,多爾袞對逃亡的奴役實行嚴酷的刑法加以約束,抓獲逃人,鞭一百,歸還原主;隱匿者正法,家產沒收;左鄰右舍,各鞭一百,流放邊遠。

總體來說,多爾袞可以說是清朝開國第一功臣,客觀的說他的這些過失相比較而言顯得無足輕重。



折梅相問


總體來說還是功大於過,沒有他就沒有大清帝國入主中原。不能說七分功勞三分過錯,最起碼也是六分功勞四分過錯。不然後來的皇帝也不會給他平反的。


皖北利辛


你在戰場上,憂慮怎麼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時候,會優先考慮哪些?當你太平日久,沒見過敵人的樣子的時候,又會考慮哪些。無所謂罪過,就是兔死狗烹。沒用了,還特能吃,不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