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岳飛死於情商低,你怎麼認為呢?

風停霧染在人間


回答問題前,我先發我之前寫的一首詩:

懷岳飛

少年豪邁立大志,靖康之恥烙心間。

揮鞭過河搗黃龍,忠肝義膽照天地。

帝疑居功效韓信,奸相當道進讒言。

十二金牌詔令歸,一腔熱血風波亭。

舉國皆悲失鵬舉,天子只道莫須有。

日月長懸忠烈膽,千秋萬世代代傳。

岳飛死亡的原因不僅僅是秦檜的誣陷,和他自身有很大關係的。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岳飛被殺的原因之一在於趙構,直接原因是金國要求和談的前提條件是殺掉岳飛。

岳飛之死,一定是出自皇上——宋高宗的意願。朝臣網構岳飛莫須有的罪行,一方面有權力鬥爭的私利,一方面也是揣摩聖意。否則,皇上不想讓他死,誰也扳不倒他的。

大凡國戰,國內一定會有兩派意見:主戰與主和。宋高宗就站在主和派的一邊。

為什麼呢?

1、宋高宗對戰勝金國沒有信心。

宋高宗有嚴重的恐金症,金國擄掠徽欽二帝,連高宗本人也差點做了俘虜。後來金兀朮南下,高宗一路南逃,從內地逃到海邊,從海邊逃到海上,差一點他的下場也和徽欽二一樣了。雖然岳飛等在戰場上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是在宋金的力量對比上,誰也不能說宋佔了上風,戰爭持續下去,最終結果並不可預料。高宗擔心繼續打下去,惹怒了金朝,和談的機會也沒了。

只有議和,無論議和的條件多苛刻,高宗本人可以短時間內穩坐龍椅。

對於封建社會的皇帝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能夠保證自己以及自己的後代坐穩皇帝的位子是最重要的。割讓一些土地、賠付一些戰爭賠款,能夠換來自己安享榮華富貴,這個買賣,在皇帝看來是划算的。

2、理想情況下,打敗金國,然後又怎樣呢?

南宋愛國志士總喜歡說“恢復失地,迎回二帝”。當時宋徽宗已死,宋欽宗還在世,如果恢復失地,迎回欽宗,高宗將何地以處呢,一國不能有二主啊。

3、猜忌武將。

宋朝自開國以來,就是重文抑武。手握兵權,鎮守一方的大將,始終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南宋中興之將統帥的軍隊,有私家軍的色彩(岳飛的部隊被稱為岳家軍)。即使岳飛沒有反意,架不住皇上猜忌。

宋朝的武將,一旦在戰場上獲得極大戰功,贏得部眾擁護,就會有朝臣提醒皇帝,勿忘當年宋朝開國皇帝兵變奪取後周政權的例子。宋朝自己的江山就是兵變的來的,後世皇帝不能不防。所以,厲害的武將,經常是被調離駐地給個閒職剝奪兵權。

如果戰爭繼續下去,皇帝擔心會失去對武將的控制。

秦檜謀求與金國議和,兀朮向秦檜提出:“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你們日日夜夜求和,但是岳飛還在黃河以北和我們幹架呢,你們必須殺了岳飛,才可以和談)

秦檜替高宗答應了

接下來,網織罪名,誣陷岳飛謀反,就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了。

岳飛根源在於不能準確理解趙構意圖,他整天把直搗黃龍,迎會二聖,放在嘴邊,二聖回來,趙構怎麼辦?再者,宋朝重文輕武,皇帝都怕陳橋病變在演,再加上苗劉病變驚嚇,趙構更不放心武將了,反觀

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就聰明多了。從這些來看嶽武穆情商確實不高,但正是他的剛正不阿,才贏得我們敬佩。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勤於王事,進退失據


合旋風


這是對真正雄民族英的汙辱,就岳飛文韜武略而言,觀華廈幾千年勝過岳飛的又有幾人。只是小人的說詞和藉口而已。


源116078401


在下鄙見,這個問題“岳飛死於情商低”本身就不合適,因為情商低不是一個人該死的理由。再來分析一下歷史上的岳飛是因何遇害的?

概而言之,無外乎這幾種觀點。

①高宗對武將的提防猜忌加之岳飛的倔強桀驁的性格。

宋朝畸形的重武輕文已深至骨髓。開國時候太祖趙匡胤有所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傳奇,但宋朝歷代皇帝對此前車之鑑銘記於心,有意猜忌和壓制有威望的將領。而岳飛恰恰是一個“耿直、桀驁,兵權在手卻不屑諂媚”的人物,他這一性格導致其與上級意見不合,不顧軍紀,帶領部屬分裂出去,擅自行動。舉個例子,紹興七年,高宗起初答應岳飛要將大將劉光世的部隊併入其麾下,後來出爾反爾,倔強的岳飛,竟向高宗上了乞罷帥職的奏疏,且不等答覆,就怒上廬山給過世多時的亡母守喪去了。高宗派岳飛的部將上山請岳飛回來,岳飛拒不接受詔命,僵持了六天,最後部下無可奈何地質問他:“相公欲反耶?且相公河北一農夫耳!受天子之委託,付以兵柄,相公謂可與朝廷相抗乎?”

②高宗對皇位不保的擔憂。

岳飛一旦抗金成功,就要迎回徽、欽宗,高宗很可能就會皇位不保。岳飛一直堅持抗金復國,想要迎回二宗,恢復國土,一雪國恥。這觸犯了高宗的大忌,被高宗所厭惡,便於佞臣秦檜聯手置岳飛於死地。

③得罪秦檜。

岳飛因為致力於抗金大業,反對和議,曾得罪秦檜,被秦檜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宋史》即載:“檜以飛屢言和議失計,且嘗奏請定國本,俱與檜大異,必欲殺之。”

④死於政治陰謀。

元修《宋史》記載,金人提出“必殺飛,而後和可成”的要求,而此一要求是否讓高宗和秦檜一班昏臣所心動已無從考證。但雙方信使頻繁往來,並在忙於議和之際,將岳飛投入獄,這其中是否有關聯可能只有當事人清楚。

一代英雄就這樣沒落了,時至今日我們讀起《滿江紅》依然能感受到岳飛的雄心壯志、報國情懷,在此向岳飛將軍致敬。

寫評論




頭號看電視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世代種地為生,父親名叫嶽和,慷慨好施,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留出有限的糧食接濟飢寒交迫的人。有人耕地時候把他家的地侵佔了,嶽和二話沒說把地送給了他。有人借了他的錢,他也從來不去討要。

岳飛出生的時候,有一隻大鳥彷彿鴻鵠,旋繞在他家屋頂上空,所以嶽和給岳飛起了這個名字,希望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有鴻鵠之志翱翔雲中。不要像自己一樣種一輩子地一事無成。可見嶽和祖上肯定也貴過,所以有此家教。

所以岳家將裡面將岳飛說成是大鵬轉世。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大鵬皈依佛門之後是盤旋在如來頭上的護法神。

岳飛剛滿月,家裡遭水災,母親抱著他坐在甕中,大浪把岳飛母子衝到了岸上毫髮無傷,人們覺著這孩子命真大,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岳飛從小有志向氣節,沉默寡言,雖然窮但是喜歡學習,深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尤其喜歡讀春秋和孫子。由於家裡特別窮,買不起蠟燭,於是白天出去撿柴禾回家,晚上點了柴禾讀書,通宵達旦,不睡覺。生有神力,還沒到二十歲就能挽三百石的弓,張八石的弩。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是盧俊義和武松的師父,還教過射死晁蓋的史文恭,岳飛是其關門弟子。周同的絕活是箭術,可以左右開弓,岳飛都學到了。周同死後,岳飛每月的初一十五都去墳頭祭拜。嶽和看了很高興,說道,如果你那一天為國所用,也一定會死在一個義字上。

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武《兵法》。家貧 ,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設祭於其冢。父義之,曰:“汝為時用,其徇國死義乎!”

岳飛的武功有了,但還不懂陣法。抗金宗澤說,你的勇武才藝,古代良將比不過,可惜你只喜歡野戰,這不是萬全之計。於是又要教給他陣圖。但是岳飛不學。岳飛說,打仗就要隨機應變,擺陣作戰太被動,不是好戰法。宗澤說,你說的對。

澤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

岳飛有一次與金兵戰於太行山,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敵眾敗走。還有一次駐軍竹蘆渡,與敵相持,選精銳三百伏前山下,令各以薪芻交縛兩束,夜半,爇四端而舉之。金人疑援兵至,驚潰。敵軍五十萬壓境,飛所部僅八百,眾懼不敵,飛曰:“吾為諸君破之。”左挾弓,右運矛,橫衝其陣,賊亂,大敗之。

其中還有好多戰例不敘,總之岳飛大多數都是身先士卒以弱勝強的戰法。他的軍隊中他就是戰神,就是軍魂,有他則勝,沒他則敗。

後來岳飛的名望動達天聽,趙構親筆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以賜之。可見精忠二字是趙構賜給他的。至於岳母是不是在他少年時就在他背上刺過精忠報國四個字,待考。岳飛母親去世,岳飛給母親丁憂,趙構多次下詔奪憂起復。岳飛多次上表請求居喪期滿復出不許,只好聽從詔令。畢竟忠孝忠孝,忠字當頭,孝在其次。

趙構對岳飛也特別信任,曾經下令道:“聽飛號令,如朕親行。”但是蜜月期也僅止於此。當時秦檜黨國,主和派佔了上風,岳飛的志向沒法實現,於是辭職回家給母親守孝,趙構多次讓他還職,岳飛力辭不就。趙構讓欽差大臣在岳飛母親的墓旁也搭了一座草廬,請不回來岳飛你們也不要回來了。六天之後岳飛來朝廷請罪,趙構溫言安慰。

但是趙構的戰略意圖只是守住江南一隅,與岳飛的恢復中原分歧甚大。於是岳飛對趙構很失望,一次見到皇太子,大喜,跟人說:“社稷得人矣,中興基業,其在是乎?”最近大火的電視劇說岳飛死在情商低,其實也並非全屬謬論。比如這句話是岳飛這個身份的人該說的嗎。

金兀朮大軍前來,帶著王牌軍柺子馬。啥叫柺子馬,就是水滸傳裡面的連環馬,人馬皆重鎧,貫以韋索,三人為聯。岳飛也有對付的方法,不過不是鉤鐮槍,而是地躺刀。飛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柺子馬相連,一馬僕,二馬不能行,官軍奮擊,遂大敗之。兀朮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由此可見岳飛不愧戰神稱號。臨敵應變,不拘泥兵書戰策。也不知道有沒有寫過一本武穆遺書。按說岳飛不是個喜歡研究戰爭理論的人。

岳飛有此一戰,軍心大振,中原人民看到光復有望,紛紛背叛金人,各地潛伏的豪傑並起,金軍中也有好多偽軍將領秘密投誠,要求反正。各地武裝都打著岳飛的旗號,願意聽從岳飛號令。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其實此時中原還沒有恢復,離黃龍府還差的遠吶。岳飛以前的口號是收復中原,現在立馬就要直搗黃龍了,這個步子是不是邁的有點大啊。不過這只是岳飛的私人志向,並非彙報趙構的官方說法。可是此舉震驚朝野,在秦檜主和派的堅持下,趙構一日發十二金字牌,令飛班師。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岳飛班師回朝,中原人民遮馬慟哭,訴曰:“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飛亦悲泣,取詔示之曰:“吾不得擅留。”哭聲震野,飛留五日以待其徙,從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漢上六郡閒田處之。

從此王師再無收復中原的機會。陸游臨死寫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只可惜這得等到一百多年之後朱元璋的出現了。

但是中原的宋奸也不少。金兀朮準備班師回黃龍府,有個書生拉住了他的馬:“太子毋走,嶽少保且退矣。”兀朮曰:“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兀朮悟,遂留。飛既歸,所得州縣,旋復失之。

岳飛回朝,力請解兵柄,不許,自廬入覲,帝問之,飛拜謝而已。

此時岳飛對趙構和南宋的主和政權已經徹底失望了。其實他最希望的,就是帶著老婆孩子回家種地,像他的父親一樣平凡過一生。可惜天不遂人願。之後岳飛的打仗其實是消極的。成了一名救火隊長,火滅之後就按兵不動,等待下一步的命令。趙構對岳飛此時的情商高很滿意,賜札,以飛小心恭謹、不專進退為得體。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金兀朮跟秦檜寫信:“必殺飛,始可和。”秦檜也覺著岳飛是自己主和大業的最大障礙,於是誣告岳飛和金人勾結,圖謀不軌。岳飛聽聞風聲,屢次請求朝廷罷免自己兵權,於是趙構讓他充萬壽觀使、奉朝請。萬壽觀使是個名譽職務,沒有實權,就是每天上班簽到領工資。其實此時的岳飛已經成了虎落平陽。可以說對秦檜和趙構都沒有什麼威脅了。

但是秦檜不死心,一心要搞掉岳飛。所以最後跪在了岳飛墓前。我就奇怪那些秦檜後人有啥臉面讓自己這位無恥之尤的祖宗站起來。哪來的底氣。此時的趙構並不想殺岳飛,因為留著有用,以後還得救火吶。金人真要打過來,靠你秦檜頂毛用啊。

於是秦檜讓人誣告岳飛謀反,把岳飛父子下獄,飛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裂裳以背,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案子審了兩個月一無所獲,到了年底,秦檜構陷了一些所謂證據,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時年三十九。兒子岳雲棄市。籍家貲,徙家嶺南。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古行生


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可能在現在看來有些不能理解,但是在當時算是英雄


陳浩ya


肯定是情商低了,任何時候都要明白一個道理,在尊嚴和生存面前孰輕孰重,這個問題應該沒有懸念吧。


商海問道


只能說岳飛生錯了時代。


用戶4942648061105


錯,岳飛死於當時的政治格局,趙構偏安於杭州。不思進取的結果


人生如夢99945601


封建時代、小農經濟社會生產背景下,受傳統“忠君愛國”儒家思想薰陶,“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灌輸長大的升斗小民,談何情商。不要把現代人的情感世界、精神分析移植到古人身上。真要有時光隧道,估計我們很多人都無法完成和古人的交流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